正在阅读:

就连银行理财都亏了,我决定从此告别投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就连银行理财都亏了,我决定从此告别投资

理财心态的变化,本质上是安全感的缺失。

文|每日人物社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

文 | 常芳菲 饶桐语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栗子

图片来源:Unsplash- Courtney Clayton

“愚弄”

几天前的下午,深漂女孩李一冬还在上着班,突然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对方自称是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看到她买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到了赎回期,建议她撤回。李一冬感觉到莫名其妙,她印象里,理财经理都会劝买,怎么会劝卖。她甚至一度怀疑对方是骗子,直到客户经理委婉地说,近期利率不太理想,建议她重视。

尽管如此,李一冬还是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她总是很放心。虽然她也看财经新闻,知道银行理财永远正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还是想着,亏钱的概率应该非常小。

直到11月17日上午,李一冬刷到了稳健理财暴跌的新闻,点开自己的账户一看,已经绿了一片,她震惊得说不出话,“以为是缓跌,没想到跌得这么多!” 她的理财不多,才8万块,但这两天居然已经亏了好几百,这是她之前一个月的收益,每天几块、几十块攒起来的。

▲ 一名小红书用户吐槽银行理财暴跌。 / 网络

同样被收益明细吓到的还有在北京工作的林慧。股票腰斩之后,她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大部分存款都放进了银行的理财产品里,想着总归不亏本就行。每天晚上睡前,林慧都像过冬前的小动物盘点食物一样,打开App里的理财收益,看看收成。

11月15号这天,账户显示,这一天她亏了近1000元。她粗粗算了一下,5天时间,她的本金亏了近3000元。甚至有朋友想拉她一起向银监会投诉,加入维权群,告诉她只有投诉才能引起银行重视。但她不想浪费时间,只是立刻打给理财专员,预约第一时间赎回这笔理财。林慧就此戒掉了每晚看理财收益的习惯,反正“股基、债基,最后都是暴击”。

同一天,是成都人雷姗发工资的日子。打开收支明细,她突然发现总金额不对。这张卡也绑定着20万的银行基金,但数额显示,最近的一周时间,亏了3000多块。雷姗的理财产品的赎回期要到明年三月,即便现在盈利全无,已经开始亏起本金了,她也只能看着账户,干着急。

这是雷姗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事儿。她之所以会选择银行理财,就是图它收益稳定,之前也确实是这样的——她所购买的广发银行的产品,一年利率并不算高,大概在3%左右,每年都能给她带来几千块的收益。她一买就是好几年,和理财经理都已经成了老熟人,这一回,是她第一次看到产品亏钱。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雷姗有些难过,就连生活里“小小的快乐都没有了”。

这些愤怒、无奈的理财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购买的都是R2级理财产品。一直以来,理财产品被按照风险等级分为R1-R5不同类型,风险逐层增加。R1、R2普遍被理财者认为是风险较低的产品,起码本金不会出现亏损。

现在,情况显然已经不大一样。在理财产品不再刚性兑付之后,任何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随时可能出现跌破本金的风险,而理财者显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打开社交平台,到处都是稳健理财下跌的吐槽,“理财地震”“避雷理财”。一部分人甚至在理财里投入全部身家,比如一位理财者在建行投入超过200万本金,单日亏损超过5000元,再这样下去,“一个月白干”。投资老手也难逃亏损,这样总结自己的命运:“前年死于基金,去年死于信托,今年竟然死于理财。”而根据choice数据初步统计,从11月10日至11月15日,4个交易日内,发生净值回撤的R2、R1等级风险理财产品有近6000只。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这种愤怒,也直接涌向了各大银行的理财经理。

▲ 11月18日,微博“理财”实时动态。图 / 网络

从保本到不保本

“你等着我去分行揍你!”

一大早,已经连续失眠两天的孙雯打开手机,就看到客户凌晨5点发来的消息。这不是她第一次收到威胁,但看到的一刻,心里还是担忧。辞职的念头在她脑子里短暂地闪现了一下,想到下个月的房贷还在等着还,她立刻完成了出门上班的心理建设。

孙雯是北京某家银行的理财专员,客户的资金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她的手机就会被长达60秒的留言刷屏。最近几天,她每天都要同时联络近一百位理财客户。尽管她已经在朋友圈里贴出了银行官方解释——“疫情政策放松引发债市急跌,理财产品配置了约30%的债券资产,因此下跌。”但客户并不满意,嫌弃她“只会转发话术”。

曾担任过银行理财经理的古风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疫情政策放松让资本市场提高了股市、宏观经济的整体预期,所以才会抛售国债。

而另一个因素和人性有关。2018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净值化并且不再刚兑保本。只要当天净值下跌,客户第二天就能看到账面亏损,很多客户急于立刻赎回也加剧了跌势。

孙雯来不及关心理财大跌的原因,只当遇见了“黑天鹅”,她有更要紧的事。她所在的理财专员吐槽群里,没有人闲聊,几乎每个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应对客户质询?”“应该劝客户尽快赎回,还是长期持有?”

孙雯拿定主意,要给提醒客户尽快赎回,她手里的客户大半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拥有一点积蓄的老人,一进门的诉求就是“利率高点。”但一个好的理财专员,能听出客户没有说出来的话——本金安全。

说要来分行揍她的就是一个老人。因为对方工龄短,退休金每个月只有3000元,这点存款,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孙雯特意在销售产品时着重强调了“不保本”,同事听了嫌弃她傻,聪明的理财经理懂得怎么通过聊菜价、孙子的学习和国际局势,把这一点岔开。

她也把这段经历发到了社交媒体,原本想寻求谅解,但没想到更多人留言,要她把偷走别人本金得到的提成还回来。但实际上,孙雯能获得的提成极少,R2级别的理财产品,“100万存入,最后能提100块就不错”。

听到老人赔本之后的威胁,孙雯固然难过,但她很快理解了对方。“这么多年来,银行理财都不承诺保本,但理财收益也从没真的亏过。很多客户就当不保本这句话走个形式。”

还有一些理财经理,自己也陷入了这次理财暴跌的泥潭。

云蕙是西安一家银行的职员,一年的收入在12万左右,入职之后,她就买了不少自己公司的理财产品,也入手了招商银行的理财。一开始,她并不是很上心,“算法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她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比银行(活期)存款高一些就可以了”。直到这次自家银行理财暴跌,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的丧失

这拨理财出现亏损的年轻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她们此前也曾尝试过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方式,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银行的稳健理财。

最开始的时候,李一冬的理财风格更“猛”一些,更青睐高回报。那时她在一家旅游公司做产品,疫情一来,旅游行业成为最直接受到冲击的行业。她薪资减少了30%,一周上两天班,已经算是幸运。还有很多同行,整整一年没有任何收入。

为了多赚点钱,李一冬选择了风险大、收益也更大的股市。她有接近30万的存款,那个时候,她稳健型的资金配比只有20%,其余全部都重仓了中概股,超过20万。

疫情初期,中概股上升势头一直很好。李一冬看好互联网,纳斯达克指数也一直在涨,“跟着买,好像就不会亏”。直到年初,中概股开始急跌,李一冬也没有想过撤出来,而是选择了“抄底”,不断加仓,一直持续到狂跌50%,她终于不敢加仓了。

到今天,李一冬再也没有点开过手机里的股票软件,彻底放弃了在股市的挣扎,通通撤了出来,把重心放在R2级别理财。如今,她的稳健型资金配比能达到60%,剩下的也都买了指数型基金。

▲ 图 / 《华尔街》

云蕙在几年前也都会买点股票。虽然不擅长,但“还愿意去尝试一下”。但初学者们往往“追涨杀跌”,结果就是后来一天跌几百,“工都白打了”。朋友总调侃她是跟风的韭菜,那之后,她也不再碰股市。

对于云蕙来说,自己的改变是在职业受阻之后开始的。大学毕业的时候,云蕙选择了当时最热闹的教培行业,在新东方当一名语文老师。结果,还没干两年,就赶上了双减,短短几个月时间,她换了三份工作,被三家教培公司轮番裁了一回,领了两回赔偿金。最后一回被裁是在2021年8月,她甚至还没有等来转正。

才25岁的云蕙,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找第四份工作时,她没有选择私企,而是在经过五轮笔试和面试之后,进入了一家银行,钱少了,但总归稳定了。连买稳健理财,也是买自家银行的,把风险降到最低。

大家对待理财的心态变化,本质上是安全感的缺失。钟宁也是如此。几年前,她读完研究生,心心念念想找一份互联网公司用户研究的工作,挣得多、待遇好。但这一切,因为一次裁员风波改变了。

那是2021年冬天,钟宁正在一家二线互联网公司的出海部门实习。只是下楼吃个午饭的时间,她海外的同事就发现自己登陆不了钉钉、无法发送邮件,钟宁也没办法在办公软件里给他们发任何信息。后来钟宁才知道,整个裁员范围波及部门50%的成员,没有任何人提前得到通知,“真挺吓人的”。这是她第一次见识到互联网公司的“风险”。

从那之后,她选择了加入一家稳定、收入相对低的外企。这家公司同样有面向员工的全员持股计划,但钟宁从没想过参加。比起大起大落的股票,她也更相信,稳健理财,才是真正的“落袋为安”。

这些年,雷姗的生活里出现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她的理财思路越来越趋于保守,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她一概不考虑。

她今年49岁了,马上要到退休的年纪,已经在私企待了二十多年,在成都一家实体服装企业做财务。好的时候,公司一个月入账几千万,都不是问题。2020年年初,正是过年赚钱的时候,疫情来了。原本在最该赚钱的时候,公司连续关了200多家店。

工资没有按时到账,不少员工都来催问身为财务的雷姗,但总监却悄悄告诉她,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给员工们发工资,让雷姗照顾好大家的情绪,要求她向大家传达一些并不实在的托辞,“要和公司共患难,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同事们的拷问,雷姗感觉到痛苦,也第一次感觉到,生活里最确定的不变就是变化。也是从这之后,她才投入稳健理财的怀抱,想抓住最后一点确定。

震荡

就像蝴蝶扇动翅膀,稳健理财亏损后,也引发了大家生活里后续的震荡,比如,再一次消费降级。

雷姗的工资不低,从前只在京东上买东西,图快,连淘宝都很少打开。她也喜欢低奢品牌包,一年会买好几个。最近,包包肯定是不买了,手机里常用的软件变成了1688和拼多多,她学会了在上面买发卡、纸巾和拖布。

云蕙也在想办法省钱。银行有食堂,每天中午吃了午饭,云蕙会再多打一份,偷偷存放进食堂柜子里,下班的点儿到了,再上楼去食堂,把打好的饭拿出来。带回家热一热,一顿晚餐钱省出来了。

云蕙观察过,除了自己和保安,单位里没人这么干。她感觉到尴尬,下班了,只好晚几分钟起身,等同事们都走了,再往楼上走。碰到熟人,对方纳闷,“你去楼上干嘛?”云蕙讪讪一笑,说要去上厕所。

尽管有些不好意思,但这样能节约好几十块钱。外卖越来越贵,前两天,云蕙没赶上食堂饭点儿,在周边商圈吃了一顿,一份汤包、一份辣椒炒肉,加起来就是48块,付钱的时候,云蕙觉得肉痛。

不止节省饭钱,她也节省房租和一切。她现在租的房子,是一个即将拆迁的老校区,向同事租的,一个月只需要600块,需要忍受没有电梯、早晨6点就开始喧闹的街市,以及还有人用大喇叭在街头唱歌。

▲ 36元的小炒肉和12元的汤包。图 / 受访者提供

和雷姗一样,她也爱上了省钱软件,在新东方的时候,她的收入不错,常常去逛屈臣氏,随便拿几样东西,就是一千多块。今年,为了创收,云蕙干脆拾起了老本行,晚上7点下班回家后,帮忙给邻居小孩辅导家庭作业,每个月又能有小几千的收入。

之所以这样开源节流,就是为了求稳。云蕙想再节约点、多赚点,抓紧给自己攒一套房子的首付出来,让她更有在大城市里的安全感。

今年,北京的林敏就终于摆脱了租房7年的“临时感”,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带着一种补偿心理,她给自己买了8000元的沙发,一万多的桌椅,畅想着给自己的次卧装修成书房或者婴儿房,定制一个整体的衣柜。她甚至想过,手头稍微松快了,那要不要提前还房贷?

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她银行卡里数额的变动。每年,她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看到理财产品里的收益慢慢增加,总资产的数额真的达到了目标,她就觉得内心无比满足。

但这波亏损之后,她的想法又松动了,开始怀疑,现金,是不是还是应该留在手里,而不是全都花出去。直到现在,林敏只是给次卧买了一个升降桌和一把椅子。婴儿房或者衣柜,她暂时不去想。

她开始想尽办法,四处寻找大额存单,20万起存,时间是一两年,不到4%的利率,但百分百保本。因为保本保息的产品非常抢手,排队就要2~3个月。她想起自己从前嘲笑妈妈热爱存款,“就为一点点利息,把钱锁定在银行那里”。但现在,她理解了“上一辈人的选择和智慧”。

▲ 图 / 《华尔街》

(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每人互动

你会选稳健理财产品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就连银行理财都亏了,我决定从此告别投资

理财心态的变化,本质上是安全感的缺失。

文|每日人物社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

文 | 常芳菲 饶桐语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栗子

图片来源:Unsplash- Courtney Clayton

“愚弄”

几天前的下午,深漂女孩李一冬还在上着班,突然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对方自称是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看到她买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到了赎回期,建议她撤回。李一冬感觉到莫名其妙,她印象里,理财经理都会劝买,怎么会劝卖。她甚至一度怀疑对方是骗子,直到客户经理委婉地说,近期利率不太理想,建议她重视。

尽管如此,李一冬还是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她总是很放心。虽然她也看财经新闻,知道银行理财永远正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还是想着,亏钱的概率应该非常小。

直到11月17日上午,李一冬刷到了稳健理财暴跌的新闻,点开自己的账户一看,已经绿了一片,她震惊得说不出话,“以为是缓跌,没想到跌得这么多!” 她的理财不多,才8万块,但这两天居然已经亏了好几百,这是她之前一个月的收益,每天几块、几十块攒起来的。

▲ 一名小红书用户吐槽银行理财暴跌。 / 网络

同样被收益明细吓到的还有在北京工作的林慧。股票腰斩之后,她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大部分存款都放进了银行的理财产品里,想着总归不亏本就行。每天晚上睡前,林慧都像过冬前的小动物盘点食物一样,打开App里的理财收益,看看收成。

11月15号这天,账户显示,这一天她亏了近1000元。她粗粗算了一下,5天时间,她的本金亏了近3000元。甚至有朋友想拉她一起向银监会投诉,加入维权群,告诉她只有投诉才能引起银行重视。但她不想浪费时间,只是立刻打给理财专员,预约第一时间赎回这笔理财。林慧就此戒掉了每晚看理财收益的习惯,反正“股基、债基,最后都是暴击”。

同一天,是成都人雷姗发工资的日子。打开收支明细,她突然发现总金额不对。这张卡也绑定着20万的银行基金,但数额显示,最近的一周时间,亏了3000多块。雷姗的理财产品的赎回期要到明年三月,即便现在盈利全无,已经开始亏起本金了,她也只能看着账户,干着急。

这是雷姗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事儿。她之所以会选择银行理财,就是图它收益稳定,之前也确实是这样的——她所购买的广发银行的产品,一年利率并不算高,大概在3%左右,每年都能给她带来几千块的收益。她一买就是好几年,和理财经理都已经成了老熟人,这一回,是她第一次看到产品亏钱。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雷姗有些难过,就连生活里“小小的快乐都没有了”。

这些愤怒、无奈的理财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购买的都是R2级理财产品。一直以来,理财产品被按照风险等级分为R1-R5不同类型,风险逐层增加。R1、R2普遍被理财者认为是风险较低的产品,起码本金不会出现亏损。

现在,情况显然已经不大一样。在理财产品不再刚性兑付之后,任何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随时可能出现跌破本金的风险,而理财者显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打开社交平台,到处都是稳健理财下跌的吐槽,“理财地震”“避雷理财”。一部分人甚至在理财里投入全部身家,比如一位理财者在建行投入超过200万本金,单日亏损超过5000元,再这样下去,“一个月白干”。投资老手也难逃亏损,这样总结自己的命运:“前年死于基金,去年死于信托,今年竟然死于理财。”而根据choice数据初步统计,从11月10日至11月15日,4个交易日内,发生净值回撤的R2、R1等级风险理财产品有近6000只。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这种愤怒,也直接涌向了各大银行的理财经理。

▲ 11月18日,微博“理财”实时动态。图 / 网络

从保本到不保本

“你等着我去分行揍你!”

一大早,已经连续失眠两天的孙雯打开手机,就看到客户凌晨5点发来的消息。这不是她第一次收到威胁,但看到的一刻,心里还是担忧。辞职的念头在她脑子里短暂地闪现了一下,想到下个月的房贷还在等着还,她立刻完成了出门上班的心理建设。

孙雯是北京某家银行的理财专员,客户的资金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她的手机就会被长达60秒的留言刷屏。最近几天,她每天都要同时联络近一百位理财客户。尽管她已经在朋友圈里贴出了银行官方解释——“疫情政策放松引发债市急跌,理财产品配置了约30%的债券资产,因此下跌。”但客户并不满意,嫌弃她“只会转发话术”。

曾担任过银行理财经理的古风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疫情政策放松让资本市场提高了股市、宏观经济的整体预期,所以才会抛售国债。

而另一个因素和人性有关。2018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净值化并且不再刚兑保本。只要当天净值下跌,客户第二天就能看到账面亏损,很多客户急于立刻赎回也加剧了跌势。

孙雯来不及关心理财大跌的原因,只当遇见了“黑天鹅”,她有更要紧的事。她所在的理财专员吐槽群里,没有人闲聊,几乎每个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应对客户质询?”“应该劝客户尽快赎回,还是长期持有?”

孙雯拿定主意,要给提醒客户尽快赎回,她手里的客户大半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拥有一点积蓄的老人,一进门的诉求就是“利率高点。”但一个好的理财专员,能听出客户没有说出来的话——本金安全。

说要来分行揍她的就是一个老人。因为对方工龄短,退休金每个月只有3000元,这点存款,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孙雯特意在销售产品时着重强调了“不保本”,同事听了嫌弃她傻,聪明的理财经理懂得怎么通过聊菜价、孙子的学习和国际局势,把这一点岔开。

她也把这段经历发到了社交媒体,原本想寻求谅解,但没想到更多人留言,要她把偷走别人本金得到的提成还回来。但实际上,孙雯能获得的提成极少,R2级别的理财产品,“100万存入,最后能提100块就不错”。

听到老人赔本之后的威胁,孙雯固然难过,但她很快理解了对方。“这么多年来,银行理财都不承诺保本,但理财收益也从没真的亏过。很多客户就当不保本这句话走个形式。”

还有一些理财经理,自己也陷入了这次理财暴跌的泥潭。

云蕙是西安一家银行的职员,一年的收入在12万左右,入职之后,她就买了不少自己公司的理财产品,也入手了招商银行的理财。一开始,她并不是很上心,“算法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她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比银行(活期)存款高一些就可以了”。直到这次自家银行理财暴跌,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的丧失

这拨理财出现亏损的年轻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她们此前也曾尝试过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方式,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银行的稳健理财。

最开始的时候,李一冬的理财风格更“猛”一些,更青睐高回报。那时她在一家旅游公司做产品,疫情一来,旅游行业成为最直接受到冲击的行业。她薪资减少了30%,一周上两天班,已经算是幸运。还有很多同行,整整一年没有任何收入。

为了多赚点钱,李一冬选择了风险大、收益也更大的股市。她有接近30万的存款,那个时候,她稳健型的资金配比只有20%,其余全部都重仓了中概股,超过20万。

疫情初期,中概股上升势头一直很好。李一冬看好互联网,纳斯达克指数也一直在涨,“跟着买,好像就不会亏”。直到年初,中概股开始急跌,李一冬也没有想过撤出来,而是选择了“抄底”,不断加仓,一直持续到狂跌50%,她终于不敢加仓了。

到今天,李一冬再也没有点开过手机里的股票软件,彻底放弃了在股市的挣扎,通通撤了出来,把重心放在R2级别理财。如今,她的稳健型资金配比能达到60%,剩下的也都买了指数型基金。

▲ 图 / 《华尔街》

云蕙在几年前也都会买点股票。虽然不擅长,但“还愿意去尝试一下”。但初学者们往往“追涨杀跌”,结果就是后来一天跌几百,“工都白打了”。朋友总调侃她是跟风的韭菜,那之后,她也不再碰股市。

对于云蕙来说,自己的改变是在职业受阻之后开始的。大学毕业的时候,云蕙选择了当时最热闹的教培行业,在新东方当一名语文老师。结果,还没干两年,就赶上了双减,短短几个月时间,她换了三份工作,被三家教培公司轮番裁了一回,领了两回赔偿金。最后一回被裁是在2021年8月,她甚至还没有等来转正。

才25岁的云蕙,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找第四份工作时,她没有选择私企,而是在经过五轮笔试和面试之后,进入了一家银行,钱少了,但总归稳定了。连买稳健理财,也是买自家银行的,把风险降到最低。

大家对待理财的心态变化,本质上是安全感的缺失。钟宁也是如此。几年前,她读完研究生,心心念念想找一份互联网公司用户研究的工作,挣得多、待遇好。但这一切,因为一次裁员风波改变了。

那是2021年冬天,钟宁正在一家二线互联网公司的出海部门实习。只是下楼吃个午饭的时间,她海外的同事就发现自己登陆不了钉钉、无法发送邮件,钟宁也没办法在办公软件里给他们发任何信息。后来钟宁才知道,整个裁员范围波及部门50%的成员,没有任何人提前得到通知,“真挺吓人的”。这是她第一次见识到互联网公司的“风险”。

从那之后,她选择了加入一家稳定、收入相对低的外企。这家公司同样有面向员工的全员持股计划,但钟宁从没想过参加。比起大起大落的股票,她也更相信,稳健理财,才是真正的“落袋为安”。

这些年,雷姗的生活里出现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她的理财思路越来越趋于保守,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她一概不考虑。

她今年49岁了,马上要到退休的年纪,已经在私企待了二十多年,在成都一家实体服装企业做财务。好的时候,公司一个月入账几千万,都不是问题。2020年年初,正是过年赚钱的时候,疫情来了。原本在最该赚钱的时候,公司连续关了200多家店。

工资没有按时到账,不少员工都来催问身为财务的雷姗,但总监却悄悄告诉她,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给员工们发工资,让雷姗照顾好大家的情绪,要求她向大家传达一些并不实在的托辞,“要和公司共患难,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同事们的拷问,雷姗感觉到痛苦,也第一次感觉到,生活里最确定的不变就是变化。也是从这之后,她才投入稳健理财的怀抱,想抓住最后一点确定。

震荡

就像蝴蝶扇动翅膀,稳健理财亏损后,也引发了大家生活里后续的震荡,比如,再一次消费降级。

雷姗的工资不低,从前只在京东上买东西,图快,连淘宝都很少打开。她也喜欢低奢品牌包,一年会买好几个。最近,包包肯定是不买了,手机里常用的软件变成了1688和拼多多,她学会了在上面买发卡、纸巾和拖布。

云蕙也在想办法省钱。银行有食堂,每天中午吃了午饭,云蕙会再多打一份,偷偷存放进食堂柜子里,下班的点儿到了,再上楼去食堂,把打好的饭拿出来。带回家热一热,一顿晚餐钱省出来了。

云蕙观察过,除了自己和保安,单位里没人这么干。她感觉到尴尬,下班了,只好晚几分钟起身,等同事们都走了,再往楼上走。碰到熟人,对方纳闷,“你去楼上干嘛?”云蕙讪讪一笑,说要去上厕所。

尽管有些不好意思,但这样能节约好几十块钱。外卖越来越贵,前两天,云蕙没赶上食堂饭点儿,在周边商圈吃了一顿,一份汤包、一份辣椒炒肉,加起来就是48块,付钱的时候,云蕙觉得肉痛。

不止节省饭钱,她也节省房租和一切。她现在租的房子,是一个即将拆迁的老校区,向同事租的,一个月只需要600块,需要忍受没有电梯、早晨6点就开始喧闹的街市,以及还有人用大喇叭在街头唱歌。

▲ 36元的小炒肉和12元的汤包。图 / 受访者提供

和雷姗一样,她也爱上了省钱软件,在新东方的时候,她的收入不错,常常去逛屈臣氏,随便拿几样东西,就是一千多块。今年,为了创收,云蕙干脆拾起了老本行,晚上7点下班回家后,帮忙给邻居小孩辅导家庭作业,每个月又能有小几千的收入。

之所以这样开源节流,就是为了求稳。云蕙想再节约点、多赚点,抓紧给自己攒一套房子的首付出来,让她更有在大城市里的安全感。

今年,北京的林敏就终于摆脱了租房7年的“临时感”,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带着一种补偿心理,她给自己买了8000元的沙发,一万多的桌椅,畅想着给自己的次卧装修成书房或者婴儿房,定制一个整体的衣柜。她甚至想过,手头稍微松快了,那要不要提前还房贷?

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她银行卡里数额的变动。每年,她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看到理财产品里的收益慢慢增加,总资产的数额真的达到了目标,她就觉得内心无比满足。

但这波亏损之后,她的想法又松动了,开始怀疑,现金,是不是还是应该留在手里,而不是全都花出去。直到现在,林敏只是给次卧买了一个升降桌和一把椅子。婴儿房或者衣柜,她暂时不去想。

她开始想尽办法,四处寻找大额存单,20万起存,时间是一两年,不到4%的利率,但百分百保本。因为保本保息的产品非常抢手,排队就要2~3个月。她想起自己从前嘲笑妈妈热爱存款,“就为一点点利息,把钱锁定在银行那里”。但现在,她理解了“上一辈人的选择和智慧”。

▲ 图 / 《华尔街》

(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每人互动

你会选稳健理财产品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