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史家林毓生去世,曾追随殷海光和哈耶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史家林毓生去世,曾追随殷海光和哈耶克

林毓生感慨,“个人所能为力的,实在相当有限。我看只能把份内的事情尽量做好,友朋之间相互慰藉而已。”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思想史家林毓生于北美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2日早晨7时49分去世,享年88岁。这是记者从其出版方三辉图书处得到的消息。

林毓生1934年8月出生于沈阳,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到初中二年级,14岁时与父母移居至中国台湾地区。那时候,正值台北“白色恐怖”严重的时候,所以他只能偷偷借阅鲁迅的《呐喊》《彷徨》等书进行阅读。在这段时间,林毓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意识,他阅读“五四”时期人物的作品,思考同胞的苦难和中国的缺陷。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系,想要从历史中找出中国的病根。

然而,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就读之后,林毓生却发现,自己当初的志愿与实际历史研究活动两者之间距离很远,“几达毫无关系的程度”,因为“白色恐怖”之下人们对政治非常冷漠。彼时,刚从哈佛大学访学归来的殷海光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他“深感兴趣的学术探索与内心深处的救国情怀变得可以合情合理地汇通了”,于是开始关注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前途。

殷海光是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自称“五四后期人物”。林毓生终其一生对他充满景仰,先后写下《殷海光先生一生奋斗的永恒意义》《在转型的时代中一个知识分子的沉思与建议——为纪念先师殷海光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兼论容忍与自由》等文,发愿继承殷海光的学术遗愿,宏大自由主义的精神与价值,师生二人的对话还被集结为《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出版。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殷海光 林毓生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7 

在大学期间,林毓生读到了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他形容这是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运气之一”。1960年,林毓生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哈耶克,研究中国自由主义的失败。他写信告诉殷海光,自己在异国过了一段时间“心酸的生活”,先后做过侍者、洗碗工、扫院子工,还曾吊在三楼上的擦窗子……圣诞节时“一个人形单影只,实在非常寂寞”。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向中文世界介绍哈耶克的学说。

在和殷海光的通信交流里,他高度赞扬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1965年,哈耶克到中国台湾地区进行访问,林毓生撰文介绍哈耶克以作宣传,他认为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人站出来“保卫和更新”了自由主义思想和制度。

哈耶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殷海光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去世,林毓生从七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教学。八十年代,他的作品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著作中,他认为按照哈耶克的政治方案,自由主义不能简单否定传统,否则就会使由传统的演进而“自发”形成的权威遭到破坏,容易让以“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理性主义的整体观来填补空白。据此,林毓生认为“人性最大的光辉是:我们有天生的道德资质,以及在思想上经由反省而能自我改进的理知能力。今后中国有识之士,必须以这两种内在的资源为基础,从认清我们自己特殊而具体的重大问题出发,重建中国的人文”。

林毓生晚年罹患失智症,不能十分理解当下和周围发生的事情,但他曾经担忧“年青人不自觉的低级趣味所呈现的文化庸俗化现象”,并且将其归结于韦伯所言的“工具理性”的发达和“价值理性”的萎缩。在“排它性物质主义的宗教”日益猖獗、逐渐席卷世界的时候,林毓生感慨,“个人所能为力的,实在相当有限。我看只能把份内的事情尽量做好,友朋之间相互慰藉而已。”

参考资料:

王锐:哈耶克、辉格史学与当代的史学话语https://brgg.fudan.edu.cn/articleinfo_3811.html

林毓生:殷海光先生对我的影响 https://m.aisixiang.com/data/75164.html

逝者|林毓生:“我对于未来不是绝对悲观,但还是比较悲观” https://mp.weixin.qq.com/s/RrMGfS0ONacVQwgxf_s6XQ

王元化和林毓生的往还通信https://magazine.caixin.com/2005-10-03/100085257.html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史家林毓生去世,曾追随殷海光和哈耶克

林毓生感慨,“个人所能为力的,实在相当有限。我看只能把份内的事情尽量做好,友朋之间相互慰藉而已。”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思想史家林毓生于北美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2日早晨7时49分去世,享年88岁。这是记者从其出版方三辉图书处得到的消息。

林毓生1934年8月出生于沈阳,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到初中二年级,14岁时与父母移居至中国台湾地区。那时候,正值台北“白色恐怖”严重的时候,所以他只能偷偷借阅鲁迅的《呐喊》《彷徨》等书进行阅读。在这段时间,林毓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意识,他阅读“五四”时期人物的作品,思考同胞的苦难和中国的缺陷。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系,想要从历史中找出中国的病根。

然而,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就读之后,林毓生却发现,自己当初的志愿与实际历史研究活动两者之间距离很远,“几达毫无关系的程度”,因为“白色恐怖”之下人们对政治非常冷漠。彼时,刚从哈佛大学访学归来的殷海光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他“深感兴趣的学术探索与内心深处的救国情怀变得可以合情合理地汇通了”,于是开始关注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前途。

殷海光是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自称“五四后期人物”。林毓生终其一生对他充满景仰,先后写下《殷海光先生一生奋斗的永恒意义》《在转型的时代中一个知识分子的沉思与建议——为纪念先师殷海光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兼论容忍与自由》等文,发愿继承殷海光的学术遗愿,宏大自由主义的精神与价值,师生二人的对话还被集结为《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出版。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殷海光 林毓生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7 

在大学期间,林毓生读到了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他形容这是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运气之一”。1960年,林毓生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哈耶克,研究中国自由主义的失败。他写信告诉殷海光,自己在异国过了一段时间“心酸的生活”,先后做过侍者、洗碗工、扫院子工,还曾吊在三楼上的擦窗子……圣诞节时“一个人形单影只,实在非常寂寞”。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向中文世界介绍哈耶克的学说。

在和殷海光的通信交流里,他高度赞扬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1965年,哈耶克到中国台湾地区进行访问,林毓生撰文介绍哈耶克以作宣传,他认为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人站出来“保卫和更新”了自由主义思想和制度。

哈耶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殷海光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去世,林毓生从七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教学。八十年代,他的作品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著作中,他认为按照哈耶克的政治方案,自由主义不能简单否定传统,否则就会使由传统的演进而“自发”形成的权威遭到破坏,容易让以“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理性主义的整体观来填补空白。据此,林毓生认为“人性最大的光辉是:我们有天生的道德资质,以及在思想上经由反省而能自我改进的理知能力。今后中国有识之士,必须以这两种内在的资源为基础,从认清我们自己特殊而具体的重大问题出发,重建中国的人文”。

林毓生晚年罹患失智症,不能十分理解当下和周围发生的事情,但他曾经担忧“年青人不自觉的低级趣味所呈现的文化庸俗化现象”,并且将其归结于韦伯所言的“工具理性”的发达和“价值理性”的萎缩。在“排它性物质主义的宗教”日益猖獗、逐渐席卷世界的时候,林毓生感慨,“个人所能为力的,实在相当有限。我看只能把份内的事情尽量做好,友朋之间相互慰藉而已。”

参考资料:

王锐:哈耶克、辉格史学与当代的史学话语https://brgg.fudan.edu.cn/articleinfo_3811.html

林毓生:殷海光先生对我的影响 https://m.aisixiang.com/data/75164.html

逝者|林毓生:“我对于未来不是绝对悲观,但还是比较悲观” https://mp.weixin.qq.com/s/RrMGfS0ONacVQwgxf_s6XQ

王元化和林毓生的往还通信https://magazine.caixin.com/2005-10-03/100085257.html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