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黄月
《承诺》
2021年,《承诺》一书获得布克文学奖,作者达蒙·加尔格特成为了继纳丁·戈迪默、库切之后第三位获得布克奖的南非作家。同年,国际布克奖花落迪奥普、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古尔纳,同为非洲作家的他们,让评论界、出版人以及读者的目光投向了欧洲之外的文学叙事。
詹姆斯·伍德认为,加尔格特的小说与伍尔夫、福克纳等前辈的作品最为相似,因为它重新运用了一些现代主义技巧,尤其是使用了自由浮动的叙述者。《承诺》通过连续的多场葬礼镜头,探索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1986到2018年,斯瓦特家族由盛转衰,差不多每隔十年,家族成员便会聚在一起,为又一位逝去的亲人举行葬礼。与此同时,南非时局变幻莫测,个人与国家在历史重负与现实迷雾中缓缓前行,小说描绘了一个破灭的家庭和一个急需疗愈的国家。加尔格特通过这本书对南非历史和人类历史提出诘问:这个世界上存在真正的正义吗?
《堂吉诃德的眼镜:小说细读十二讲》
“我一直觉得,文学阅读是从感觉开始的,用我们的鸡皮疙瘩来阅读、用我们的寒颤来阅读,然后,再经由思维,最后达到自由——对文本解读的自由,对生活理解的自由。”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张秋子尝试打破专业与业余之间的界限,提倡从感受出发的、自由的文学解读路径。她相信,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在这本书中,她用“堂吉诃德的眼镜”来形容文本解读:堂吉诃德时代的人们因为对光学仪器不信任,小说中的人物一旦戴上眼镜,总是会把东西看错,堂吉诃德经常闹笑话可能也是因为戴上了一副“失真”的眼镜。但在文学解读中,看错未必是坏事,所有人的解读都可以看作是戴上了堂吉诃德的眼镜的结果。
张秋子希望书中的内容能为读者提供一些进入文本的基本方法,也鼓励读者最后把框架丢掉,只要能摘到一片契合自己的叶片就好。她在序言中写到:“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有一句诗:‘摘花高处赌身轻’,说你要摘到最美的花,就得赌一把,祈祷自己身体够轻可以跳起一摘即中。我大量建立规律和逻辑的目的,就是在把这片文本的树林繁花介绍给读者,待他自行采摘的时候,在下面提供一个弹簧床。 ”
《里山异兽谭》
“击中过鹿的猎人们都说,无论鹿逃跑时多么勇猛,只要算好箭距,大喝一声,鹿便会放缓脚步,朝声音的方向回头看;而这一刻,就是开枪的好时机。大喝声应尽量短促有力,越是掷地有声,效果就越好。鹿有这样的习性,虽然值得同情也惹人怜爱,但暴露在猎人的枪口之下,就只剩可悲可叹了。”
日本历史上曾与熊袭、佐伯、八束胫、虾夷等原住民族反复发生过多次斗争,而与动物之间的交流虽然几无记录可寻,但在流传至今的狩猎习俗中,仍然残留着这些故事的痕迹。《里山异兽谭》把它们收集在了一起:猎人射杀了体格异常的大野猪、 母鹿被杀死后跟来的小鹿、在村庄发生的可疑事件怀疑是狸猫的恶作剧……民俗学家早川孝太郎收集了日本三河、横山等地区的老猎人等所讲述的野兽传说,以及潜藏在人们记忆深处、迷人又古怪的山野奇谈。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动物们的足迹与余韵。早川孝太郎认为,如今人人都在努力咀嚼、试图理解高水平的现代科学,但记住这些故事,算是对山阴最后的孤影的守望,是对悄无声息隐匿踪迹的野猪、鹿、狸们的纪念。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
1986年夏天,历史学家罗新第一次独自旅行,他坐火车从武汉到昆明,和一个小伙子搭上了话。小伙子说自己要去沧源的小村庄里“买媳妇”,问罗新要不要一起去看看,罗新思考片刻后拒绝了。第二天在长途班车上,一直怀揣作家梦的他对拒绝这次邀约后悔万分——“从谢绝他的提议开始,我一直在后悔。不过多年以后,我才理解这次错过的象征性意义:我总是错过一个又一个广历练、长见识的窗口。”
在其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罗新有机会去到更多地方,跨越三个大洲,穿行数万公里。他珍重这些经历,并将这些旅途见闻记录下来,收录于《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一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历史学者身份对他的旅行书写的影响:看似漫散的旅行写作里穿插着对历史和理论的思考,旅途紧跟着一个个问题——铁门关究竟在何处?《鲁拜集》、撒马尔罕纸和怛逻斯战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椰枣为何被称为“千年枣”?复活节岛的森林为何消失?这些问题既是历史的,也是地理的,关于它们的叙事连接起了当下与过去、此地与彼处、我们与他人。
《难逃单调:当人遭遇经济浪潮》
物理学家费曼曾在学校餐厅里看到,闲来无事的人们常把盘子抛到空中玩,于是开始思考盘子抛起的摆动方程式。同事们承认这些很有趣,但质疑它们的重要性。费曼却认为,这些方程式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他之所以做研究只是为了好玩。他说:“抱着玩心来研究物理学比较容易,那种感觉就像打开瓶盖一样:所有东西都毫不费力地自己流出来。我差点就失去这样的感受!我做的研究并不重要,到了最后,重要性却慢慢浮现出来。我能获得诺贝尔奖,最初的源头就是我很无聊地对摆动的盘子产生兴趣。我对物理的热情回归于我。”
《难逃单调》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斯指出,这种无所为而为之的、单纯为了趣味而产生的创意,在“单一文化”里是充满风险的举动,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如果创意与市场成功的联结并非一目了然,人们就会反对这样的创意。“单一文化”是我们身边不断出现的、潜在无形的结构,塑造了我们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感觉,然而“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计算得清楚,也并非所有计算得清楚的东西都重要”。迈克尔斯在书中探讨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经济语言取代一切,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也借用关于食物、建筑和人际沟通的三个事例尝试找寻替代方案。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
英国与德国曾因为王朝、文化、宗教和经济纽带相近,分享着悠久的政治合作传统,但为何两国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渐行渐远,甚至在1914年走向战争呢?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国际安全研究者保罗·M.肯尼迪指出,20世纪初,英国在国际政治观察家们眼中的形象是一个“疲惫的巨人”,1896年之后德国的商贸扩张则让人相信,德国是一个新兴的、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对于英国的右翼势力而言,丧失经济地位及国家权势随之而来的减退是十分可怕的。
在经济学考察之外,书中也提出了意识形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在“自由的”英国和“反动的”普鲁士之间,两国政治观点与实践方面存在着差距,报纸和压力集团也强化了反对外“敌”的情况。德国“社会问题”的加剧促进了中间阶层的相当一部分人的右倾转向,他们支持有足够的“民族性”的政策,企图借助海外扩张来摆脱困境,而当他们失败时,又再次重复了俾斯麦通过对外战争解决国内问题的策略。在肯尼迪看来,两国的差异不足以导致冲突,但在更大的问题出现时,这些差异将铺平通向冲突之路。
《你一定爱读的羊的世界简史:羊怎样塑造人类的文明和历史》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进步或许都建立在羊上。羊喂饱了我们,给我们提供衣服,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我们的地貌和语言。《你一定爱读的羊的世界简史》梳理了人与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原始人类对史前绵羊的驯服与文化衍生;关于羊的战争、法律与时尚;工业时代的羊毛产业等。
作者库尔撒德也将话题由“羊”本身延伸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人类社会存在的阶级迫害、违法犯罪、战争、传染病等各种“顽疾”。虽句句写的是羊的历史,却更像一部关于人类的历史。
《丁丁与飞机》
我们或许都曾梦想过带着小狗米卢环游世界,也都在杜邦杜庞兄弟俩摔跤和被帽子卡住脑袋时忍不住发笑。自问世以来,《丁丁历险记》风靡全球,先后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
《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还有另一个少有人知的身份,他是一个狂热的航空迷。17岁的他就开始在书和作业本的边边角角上涂鸦,画着包括飞机在内的各种交通工具的草绘图。在1929年出版的《丁丁在苏联》中,埃尔热笔下出现了第一架飞机,随着丁丁的足迹踏遍全世界,飞机也成为丁丁冒险故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7年后,一架波音747占据了《丁丁与丛林战士》的最后三格漫画,为这部漫画画上了句号。
《丁丁与飞机》一书作者、空客A380设计师塞恩斯曾被漫画中频繁出现的飞机吸引,他于是写作此书,梳理了埃尔热画下的各式各样的飞机,分析漫画和原型的微妙差别,并给这些飞机注上技术参数,读者可以跟随丁丁脚步了解从战斗机波里卡尔波夫到美国波音747的一系列飞机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