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科技
手机外挂镜头不是没人尝试过,索尼、摩托罗拉,甚至华为的专利也证明他们考虑过,但真正落地到产品并实现影像上的飞跃,好像就只有小米,或者更具体地说——小米 12S Ultra 概念机。
背后是小米过去数年冲击高端的核心锚点——影像。而事实上从小米 10 至尊纪念版到 12S Ultra 概念机,不管你喜不喜欢小米,大概都承认小米手机在影像上的进步与高端属性的加强,但为什么具体到市场表现又是另一样?
11 月 23 日,小米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手机销量同比下滑了 8.4%,手机总收入下滑 11% 至 425 亿元。这并不意外,过去三个季度全球手机市场都下滑了 9% 左右,手机行业的凛冬早就来了。但也正因如此,「寒冬增脂」——高端手机的增长表现就成为了外界的关心重点。
电话会议上财联社记者就问到小米 12S Ultra 的销量表现,小米集团合伙人及总裁王翔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给出了京东好评率:
「我们今年推出的这几款高端产品,小米 MIX FOLD、小米 12 系列,尤其是小米 12S Ultra,它们业界的口碑是非常好的,京东好评率都在 99%、98% 这样的水平。这是继 2010 年我们进入高端线以来获得口碑最好的两款高端手机。我觉得目前这几款产品还是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
但从笔者在京东、天猫和小米商城的查询来看,除了小米商城缺少最低配的 8+256GB 版,小米 12S Ultra 并不像是「供不应求」。晚点 LatePost 得到的一份行业内部数据库也显示,目前小米 12S Ultra 的日销在1千台左右,小米12S和12S Pro合计约4千台。
同时据财报显示,小米的平均手机售价ASP同比下降了3%,至1058.2元。
「一般来说,如果卖得好,你会说的。」乔布斯曾经嘲讽过 iPad 的竞争对手。相比高端产品在市场口碑上的成功,「米冲高」在销量表现上好像又没成功。
冲击高端的希望
今年 5 月,等待了许久的靴子终于落地,小米正式宣布牵手徕卡。根据新闻稿介绍,徕卡基本参与了围绕智能手机相机成像的所有环节,从光学设计到美学方向,至于最终的成品自然就是后来的小米 12S Utral。
小米 12S Utral 可以说是小米过去两年最现象级的产品,和徕卡的联合也绝非贴牌合作,雷科技在此前的测评文章中也阐明了这一观点,小米在放弃对DxO排名的执着之后,转而强调起了照片的光影、色调,或者说是质感。
某种意义上,小米成功了。一方面小米 12S Ultra 在媒体和核心用户上获得了多数好评,另一方面这种口碑也随着徕卡水印的「意外」大火传导到了更大的群体,甚至包括过去和小米手机相性颇为不符的小红书用户。
小米 MIX Fold 2 则将「米冲高」的声浪进一步拔高。
作为小米的首款折叠屏手机,小米在硬件和软件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了 MIX Fold,结果是被用户群嘲为「耻辱机」。与之对应的,小米 MIX Fold 2 从产品定义阶段就想清楚了现阶段「轻薄」之于折叠屏手机的价值,加之铰链、屏幕以及系统层面的准备。
这很不小米。小米习惯于优先考虑价格,初代 MIX Fold 几乎就是为价格妥协的失败产品,但在 MIX Fold 2 上,小米却愿意为了极致轻薄没有过多地执着很多在营销上更占优势的特点,比如悬停功能、折痕。小米 MIX Fold 2 在产品力上的进步也让它成为了 MIX Fold 系列的「翻身之作」。
但小米的问题是,这些其他厂商也能做出来,更多是产品的定义和取舍,不像芯片。
芯片,绕不开的核心
「我不是说哪一家不行,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供应商供的,你在那装什么孙子呢,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多年前罗永浩在做客京东直播时谈到,并指出除了华为在 GPU 上的「黑科技」,其他都是供应商给的。
话糙理不糙,智能手机行业虽然以产品定义为先,但最底层的核心依然是芯片技术。彼时,原本「拖后腿」的海思麒麟早已蜕变成华为旗舰手机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则是华为徕卡相机。
现在小米也有「徕卡相机」了,但芯片呢?
去年 9 月 vivo X70 系列首发搭载自研 ISP V1 芯片,今年 2 月 OPPO Find X5 也首发搭载了自研影像专用 NPU 芯片——马里亚纳 X,小米也有自己的澎湃 C2 ISP 芯片,但却丝毫没有进行宣传。
OPPO Find 产品经理李杰在采访中表示,「现在只剩这么几家头部厂商之后,我们发现没有办法做出很好的产品,或者说做出比别人好的产品来。所以这三四年的战略,都在往深水区走,做自己的技术。」
高通也好,联发科也罢,芯片厂商在产品定义上不可能做到专为某一家手机厂商的战略和需求做调整。尤其在相机上,传感器尺寸等硬件配置是一方面,软件算法调教的重要性也越发被手机厂商和用户发现,但手机厂商在每一代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做的调教,多少可以累积到一代又一代的产品迭代中?
更何况,vivo 和 OPPO 现在可以依据自己的长期需求从影像芯片的产品定义阶段就开始,相比于每一代完全建立在高通对影像的理解上再进行调教,在开始阶段前者可能未必在结果上更好,但随着产品的迭代,这种优势会一步步累积,比如 vivo V1+在 X80 系列上就开了个好头。
实际上,小米比 vivo 和 OPPO 都更早进入芯片领域,2017 年就推出了澎湃 S1 并由小米 5C 搭载,成为继苹果、三星和华为之后全球第四家自研芯片的手机厂商。
但小米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小米没有定力
2017 年 2 月的最后一天,小米发布了自研芯片「澎湃 S1」。雷军在采访中表示,「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面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我觉得还是要在核心技术上有自主权,公司才能走得远。」
按照雷军的理解,手机厂商可以不做芯片,但就不容易把产品做出特色——自研芯片能和手机有更好的契合度,做出更具特色和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
但小米芯片还是沉寂了四年,直到重组后推出第二款自研芯片——澎湃 C1 图像处理芯片,此时 OPPO 和 vivo 都已经赶上来了。
小米在冲击高端上也不是不努力,Note 系列、MIX 系列曾经都被寄予厚望,最后这个重担又回到了数字系列。
2015 年 1 月,小米 Note 发布。从系列诞生之初小米就将其定义为顶级旗舰,初代小米 Note 甚至在接下来半年整整又发布了 5 次——3 月 17 日竹子版,4 月 21 日张杰定制版,4 月 8 日女神版,5 月 6 日顶配版,6 月 29 日全网通版。
小米最初对 Note 系列投入了顶级的宣发资源,到了第二代也请来了梁朝伟,但紧接着第三代又迅速被小米放弃。小米 MIX 系列也有相同的境遇,第三代在产品上的失败导致整个系列被几近放弃,最后又转为了 MIX Fold 折叠屏系列。
苹果是另一个典型。在产品上苹果无数次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苹果定义,厂商复制」也绝不少见,不过也有不少在产品决策上的错误,比如 3D Touch、Touch Bar、蝴蝶键盘以及 AirPower。
但在 Face ID 上,从 iPhone X 时期就有不少批评认为苹果的路线错了,随后两年 Face ID 的认可度发生了逆转,但紧接着又撞上了新冠疫情后的口罩出行,即便如此苹果依然坚持 Face ID。
麒麟芯片早期也是差评如潮,华为硬是坚持在旗舰机上搭载了几代,逐渐积累芯片设计的经验和能力,最终才有华为手机和海思麒麟的成功。
从小米身上很难看到这种定力。Note 系列失败再起 MIX 系列,MIX 系列失败再推数字系列,澎湃 S1 失败就沉寂了四年。在米粉或者手机核心用户群,长期流传着小米手机「买双不买单」的定律,细究就能发现所谓「定律」并不绝对,但小米不稳定的产品表现却是实际存在,原因既有来自供应链的「不稳定」,更是小米自身的「不稳定」。
一句老话大概是说——如果今天在这里挖坑,明天换个地方挖坑,那么永远也打不出来一口水井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