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谁给了比亚迪自信?逆势涨价,告别补贴时代的自信与挑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谁给了比亚迪自信?逆势涨价,告别补贴时代的自信与挑战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即将告别补贴“襁褓”之时,我们交上了一份足以自豪,但又并不完美答卷。

文|览富财经

11月24日,继比亚迪(002594.SZ)宣布旗下车型售价上调2000元—6000元不等之后,吉利汽车等旗下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也纷纷宣布涨价。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为彻底走出补贴时代做出最后调整。

据比亚迪、吉利汽车表示,此次涨价原因,一方面是汽车购置税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平均每台近4800元、纯电动车平均每台近12000元的补贴即将终止。另一方面,下半年以来,电池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也是涨价的一个诱因。

从2013年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9年的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终于走出“襁褓”,独自踏上未来的征程。

尽管这个答卷还并不完美,面对补贴退出后平均每辆新能源汽车减少的4800—12000元利润,车企还是没有能力全部吸收。

面对在碳酸锂、锂电池、芯片等关键资源和零配件的“卡脖子”问题和大幅涨价,我们还没有解决,没有形成协调稳定的供应链。

但是,从9年前的蹒跚起步,到如今年销量突破550万辆,从9年前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全球产销量第一,产品比肩国际顶级品牌。面对特斯拉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降价促销,中国新能源不仅没有跟随,反而小幅提价,这背后实际上是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对自身产品的坚定自信。

涨价: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这次比亚迪等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能够做出涨价的决定其实并不容易。

据最新数据显示,1-10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8.4%。各汽车企业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在700万-900万辆之间。合资企业会在2022年和2023年集体发力,2023年中外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激烈期。

尤其在特斯拉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10月份刚刚宣布大幅降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的集体涨价就显得格外“扎眼”。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顶尖企业,特斯拉的产品无论从技术,产能,还是品牌营销上,目前依然是中国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追赶的目标。尤其是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建成以来,中国的资金和庞大产业链保障能力,帮助特斯拉解决了产能不足的问题。

这使得特斯拉如虎添翼。甚至有业内人士呼吁,特斯拉正在从引入中国市场的“鲶鱼”变成嗜血的鲨鱼。在特斯拉的竞争下,中国新能源车企将面临生死考验。

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累计交付量约为32.1万辆,相较2020年全年约13.7万辆同比大增约133%。2022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生产汽车约93.0万辆,总销量(交付量)约为90.9万辆。特斯拉9月份销售了83135辆中国制造的汽车,打破了其在中国的月度销售纪录,环比增长8%,超过了当月中国电动汽车平均销量5%的增幅。

而在全球范围,据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交付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新车34.38万辆,同比增长42.48%;其中全球生产新车36.59万辆,同比增长53.87%。截至目前,特斯拉全球累计交付新车已经突破300万辆。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除了比亚迪依赖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刚刚能够和特斯拉比肩之外,其余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只能望其项背。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10月24日特斯拉已经宣布中国大陆地区在售Model3及ModelY降价1.4万元~3.7万元。

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特斯拉的降价引得AITO问界跟进,M5、M7相继推出优惠活动。

然而,正当人们期待着一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大战的时候,11月23日,比亚迪却“出人意料”地宣布了涨价2000~6000元的消息。一场中国新能源头部车企的市场对决即将开始。

比亚迪的自信来自哪里?

比亚迪目前拥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对销量优势。2022年前三季度,比亚迪销量数据一骑绝尘,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约115.29万辆,同比增长258.3%。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份额几乎占到三分之一。

其次,比亚迪在产品方面,实现了高中低产品的层次销售。在中低端产品上,比亚迪的优势明显,而特斯拉则是空白。

在中端车型上,比亚迪唐、宋、元系列车型的操控性、舒适性、质量的稳定性在一代一代快速提升。比亚迪汽车在操控性能、减震、舒适性上,以及在续航里程等方面,已经足以满足日常使用。不仅对燃油车市场形成挤压,在价格上也形成了对特斯拉MODE 3的较大优势。

如果只从性价比方面考虑,目前即使特斯拉MODE 3大幅降价,但依然比性能相近的比亚迪相关车型贵上不少。

而在高端车上,随着2020年比亚迪“汉”系列车型的投产,以及刀片电池、CTB技术的发展,目前亚迪“汉”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2.9秒,已经超过了特斯拉的MODEL S P90D和P85D。同时,比亚迪汉还通过最高80km/h的麋鹿测试。从性能、科技上,比亚迪的高端车型已经可以和特斯拉比肩。只不过在市场认知、营销策略上,目前比亚迪还略逊一筹。

正是由于市场规模和产品性能、质量的双重保障,才使得比亚迪面对特斯拉的竞争,依然敢于涨价。下一步,对于比亚迪来说,更重要的是性能、质量和品牌的提升,价格上涨2000—6000元,只相当于总车价小幅上涨1%~2%。这种程度的涨幅对于比亚迪的中高端产品销售影响不大。

涨价背后的无奈,成本压力和盈利能力不足

现在对于比亚迪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的完善,以及成本的控制,盈利能力的提升。

从营收方面来看,特斯拉则要比比亚迪高出一大截。特斯拉第三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56%至214.54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营收达51.31亿美元,上年同期31.13亿美元,同比增长64.8%,中国市场仍为特斯拉第二大市场,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为23.9%。

而据比亚迪三季报显示,比亚迪第三季度总营收约为1170.81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63.67亿美元,只有特斯拉的76..3%。在净利润方面,比亚迪第三季度净利润只有57.16亿元,折合7.99亿美元,利润率不足4.9%。而特斯拉第三季度的净利润达32.92亿美元,是比亚迪的近4倍,利润率更是高达15.34%,是比亚迪3.1倍。

目前,受困于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锂电池供应紧张,芯片短缺,以及中国企业对于前期研发的大规模投入,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此外,由于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主力销售产品更多集中于中低端车型,利润更高、对品牌影响力更高的高端车型的研发、量产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之为争夺市场采取的低价策略。

这致使国内汽车产品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限制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下一步,除了向锂资源、芯片等上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以压缩成本之外,跳出“价格战”,依靠品质竞争获取市场的信任也将是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尤其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出的背景下,过去那种以量取胜,靠补贴盈利的模式已经终结。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出补贴“襁褓”,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以及不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在推进技术革命、攻克核心技术、完成产品升级的基础上,加速建设更加完善的全供应链体系。此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将成为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比亚迪

8.9k
  • 汽车早报 | 传鸿蒙智行销售车型明年将翻倍 马斯克暗示特斯拉将推出全新大型车型
  • 双碳晚报|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产线落地芜湖 光伏“自律”会议再召开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谁给了比亚迪自信?逆势涨价,告别补贴时代的自信与挑战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即将告别补贴“襁褓”之时,我们交上了一份足以自豪,但又并不完美答卷。

文|览富财经

11月24日,继比亚迪(002594.SZ)宣布旗下车型售价上调2000元—6000元不等之后,吉利汽车等旗下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也纷纷宣布涨价。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为彻底走出补贴时代做出最后调整。

据比亚迪、吉利汽车表示,此次涨价原因,一方面是汽车购置税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平均每台近4800元、纯电动车平均每台近12000元的补贴即将终止。另一方面,下半年以来,电池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也是涨价的一个诱因。

从2013年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9年的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终于走出“襁褓”,独自踏上未来的征程。

尽管这个答卷还并不完美,面对补贴退出后平均每辆新能源汽车减少的4800—12000元利润,车企还是没有能力全部吸收。

面对在碳酸锂、锂电池、芯片等关键资源和零配件的“卡脖子”问题和大幅涨价,我们还没有解决,没有形成协调稳定的供应链。

但是,从9年前的蹒跚起步,到如今年销量突破550万辆,从9年前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全球产销量第一,产品比肩国际顶级品牌。面对特斯拉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降价促销,中国新能源不仅没有跟随,反而小幅提价,这背后实际上是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对自身产品的坚定自信。

涨价: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这次比亚迪等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能够做出涨价的决定其实并不容易。

据最新数据显示,1-10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8.4%。各汽车企业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在700万-900万辆之间。合资企业会在2022年和2023年集体发力,2023年中外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激烈期。

尤其在特斯拉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10月份刚刚宣布大幅降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的集体涨价就显得格外“扎眼”。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顶尖企业,特斯拉的产品无论从技术,产能,还是品牌营销上,目前依然是中国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追赶的目标。尤其是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建成以来,中国的资金和庞大产业链保障能力,帮助特斯拉解决了产能不足的问题。

这使得特斯拉如虎添翼。甚至有业内人士呼吁,特斯拉正在从引入中国市场的“鲶鱼”变成嗜血的鲨鱼。在特斯拉的竞争下,中国新能源车企将面临生死考验。

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累计交付量约为32.1万辆,相较2020年全年约13.7万辆同比大增约133%。2022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生产汽车约93.0万辆,总销量(交付量)约为90.9万辆。特斯拉9月份销售了83135辆中国制造的汽车,打破了其在中国的月度销售纪录,环比增长8%,超过了当月中国电动汽车平均销量5%的增幅。

而在全球范围,据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交付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新车34.38万辆,同比增长42.48%;其中全球生产新车36.59万辆,同比增长53.87%。截至目前,特斯拉全球累计交付新车已经突破300万辆。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除了比亚迪依赖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刚刚能够和特斯拉比肩之外,其余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只能望其项背。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10月24日特斯拉已经宣布中国大陆地区在售Model3及ModelY降价1.4万元~3.7万元。

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特斯拉的降价引得AITO问界跟进,M5、M7相继推出优惠活动。

然而,正当人们期待着一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大战的时候,11月23日,比亚迪却“出人意料”地宣布了涨价2000~6000元的消息。一场中国新能源头部车企的市场对决即将开始。

比亚迪的自信来自哪里?

比亚迪目前拥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对销量优势。2022年前三季度,比亚迪销量数据一骑绝尘,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约115.29万辆,同比增长258.3%。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份额几乎占到三分之一。

其次,比亚迪在产品方面,实现了高中低产品的层次销售。在中低端产品上,比亚迪的优势明显,而特斯拉则是空白。

在中端车型上,比亚迪唐、宋、元系列车型的操控性、舒适性、质量的稳定性在一代一代快速提升。比亚迪汽车在操控性能、减震、舒适性上,以及在续航里程等方面,已经足以满足日常使用。不仅对燃油车市场形成挤压,在价格上也形成了对特斯拉MODE 3的较大优势。

如果只从性价比方面考虑,目前即使特斯拉MODE 3大幅降价,但依然比性能相近的比亚迪相关车型贵上不少。

而在高端车上,随着2020年比亚迪“汉”系列车型的投产,以及刀片电池、CTB技术的发展,目前亚迪“汉”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2.9秒,已经超过了特斯拉的MODEL S P90D和P85D。同时,比亚迪汉还通过最高80km/h的麋鹿测试。从性能、科技上,比亚迪的高端车型已经可以和特斯拉比肩。只不过在市场认知、营销策略上,目前比亚迪还略逊一筹。

正是由于市场规模和产品性能、质量的双重保障,才使得比亚迪面对特斯拉的竞争,依然敢于涨价。下一步,对于比亚迪来说,更重要的是性能、质量和品牌的提升,价格上涨2000—6000元,只相当于总车价小幅上涨1%~2%。这种程度的涨幅对于比亚迪的中高端产品销售影响不大。

涨价背后的无奈,成本压力和盈利能力不足

现在对于比亚迪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的完善,以及成本的控制,盈利能力的提升。

从营收方面来看,特斯拉则要比比亚迪高出一大截。特斯拉第三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56%至214.54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营收达51.31亿美元,上年同期31.13亿美元,同比增长64.8%,中国市场仍为特斯拉第二大市场,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为23.9%。

而据比亚迪三季报显示,比亚迪第三季度总营收约为1170.81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63.67亿美元,只有特斯拉的76..3%。在净利润方面,比亚迪第三季度净利润只有57.16亿元,折合7.99亿美元,利润率不足4.9%。而特斯拉第三季度的净利润达32.92亿美元,是比亚迪的近4倍,利润率更是高达15.34%,是比亚迪3.1倍。

目前,受困于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锂电池供应紧张,芯片短缺,以及中国企业对于前期研发的大规模投入,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此外,由于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主力销售产品更多集中于中低端车型,利润更高、对品牌影响力更高的高端车型的研发、量产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之为争夺市场采取的低价策略。

这致使国内汽车产品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限制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下一步,除了向锂资源、芯片等上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以压缩成本之外,跳出“价格战”,依靠品质竞争获取市场的信任也将是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尤其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出的背景下,过去那种以量取胜,靠补贴盈利的模式已经终结。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出补贴“襁褓”,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以及不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在推进技术革命、攻克核心技术、完成产品升级的基础上,加速建设更加完善的全供应链体系。此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将成为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