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池
“越夜越野”的成都三色路夜市火了,接踵而至的却是“被取缔”,以及迅速找到新据点“归来”。
三色路夜市“一波九折”的故事也一直保持着热度,吸引了诸多目光。有人遗憾,还没来及去逛,它就消失了;有人惋惜,年轻人自发形成“气候”的夜市,关了可惜;有人庆幸,脏乱、拥堵、无序终于离开了。
作为曾经的成都“顶流夜市”,三色路的流量密码正是抓住了时下流行的“后备箱+露营风”。年轻人们在这里变身“摊主”,汽车后备箱变成“摊位”,高颜值的汽车、极具氛围感的彩灯,还聚集了不少热爱滑板、摩托车的“潮人”,让三色路夜市成为了大众口中的“芭提雅成都分雅”。

后备箱集市击中年轻人内心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后备箱经济蕴藏的无限机遇。那么,“拉得动消费,装得下梦想”的后备箱经济是否仍是一个充满“钱景”的赛道呢?
壹
令人眼花缭乱的改装汽车、五花八门的商品、有故事的摊主、或许还有摊主可爱的宠物……似乎已经成为后备箱摊位的标配。
“之前关注到一些移动咖啡车,挺多生意不错,就也生出摆摊的想法”,售卖咖啡的摊主小甄称生意好时一天收入可达到400元左右,“天凉了,晚上出来逛的人少了,最近生意很一般。”
经营一家宠物店的生姜,晚上把生意搬到了“车上”,他的爱宠——一只憨态可掬的萨摩耶则成为了摊位的吉祥物。生姜说:“到没指望摆摊增加收入,只是想着能为店引引流,确实有在夜市认识的顾客会专程来店里。”
当然,要成为集市里最抢眼的那一个,不仅需要新奇又精致的商品,独具一格的店面装饰,车主本人的“才艺展示”也是重要的一环。售卖饮品的斯斯的才艺是吉他,她的摊位明显人气较高,晚间喝着饮品听着吉他演奏,喧闹的集市似乎也变得更有氛围感。
由于“后备箱集市”门槛比较低,操作起来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几乎成本为零,这种形式获得了许多摊主的青睐。据了解,来摆摊的人既有全职的创业者,也有下班后来搞副业的打工人。

后备箱摆摊已经成为“网红职业”,成为摊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后备箱经济却非新兴事物。
1980年9月,英国人柏丽·帕维特组织了全球首个汽车尾箱集市(CarBootSale),车主可以开着小车带着衣服鞋帽、日用杂物、书籍光碟、家具等相聚集市交流、交易,这种模式也成为当时欧美乡村文化的一部分。
2016年10月,国务院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首次提出“后备箱经济”的概念。而它最初是指市民从城市开车到乡村去旅游,出发时,汽车的后备箱是空的,返程时,捎上当地特色产品将后备箱“装满”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几年,“后备箱经济”演变成现在的在后备箱“摆摊”,风如此之大,则是由于“夜间经济”的持续走热。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也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的重点任务。
夜间经济巨大的发展空间被视为“消费领域的新蓝海”,不仅贴合大众消费群体,活动面向群体也更广泛。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监测及典型城市案例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突破40万亿元,包括夜间经济在内的消费新模式将会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力量。
后备箱经济便是抓住了“时代的风口”。
贰
在各个社交平台搜索“后备箱集市”,会发现关注度很高。在小红书上,有近3万条相关的笔记;在微博上,#后备箱集市#的话题,阅读量达到了370万次以上。
“小而美”又不失“烟火气”,后备箱集市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同时,后备箱集市还解锁了多种“玩法”,与商业综合体紧密结合,为商业带来客源引流;经常更换主题,让多变的市集风格长期带给大众新鲜感。

10月末交子大道开启的“交子咖啡文化节”集合了多家后备箱咖啡品牌、复古机车咖啡品牌,营造出一种轻松、闲谈的安逸氛围,也吸引了很多路人驻足。
当大多数人认可后备箱集市带来的“烟火气”以及拉动消费做出的贡献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在小红书的后备箱集市的热门笔记下,有部分网友提出质疑,“这种有没有营业执照,算不算兜售‘三无’产品”、“价格跟实体店无差别,品控一言难尽”、“无人管理的后备箱摊位,除了占道,会不会有食品安全隐患”。

在小红书一篇笔记中,列出了此前三色路夜市售卖食物的价位,可以看出价格方面并无优势。此前去过三色路的小渔吐槽:“随便点了几个串就好几十,而且又贵又难吃,已经失去了夜市本来的意义。”
对于这些摊位,监管是颇为严肃的问题。摊位流动性大,不少摊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能保证固定经营位置。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没有营业执照,进货渠道和加工环境等全凭摊主自觉,在定价上也没有统一标准,难免会带来“一锤子买卖”的感觉,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权益的维护较为困难。
此外,后备箱集市业态以流动汽车和小餐饮为主,还会产生交通不便、环境污染等问题。
2020年,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在当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2022年9月22日,上海发布20年来首次进行全面修改的新版《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不再要求全面禁止“路边摊”,在规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设摊兜售的同时,明确区和乡镇政府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这在各大城市出台的市容管理条例中还属于首次。
随着后备箱集市迈入“疯涨”阶段,摆摊轻松月入过万不再像过去那么轻而易举,需要通过更多创意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当然,对于人气旺盛的后备箱集市而言,人多了,热闹了,问题自然也就多了,因此想要经营好后备箱集市品牌也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更规范的管理,才能让集市走得更长远。
来源:你好天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