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江湖路险,都留点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江湖路险,都留点脸

师徒之间,本就是度人度己的关系。师徒若不能相伴,不如相忘于江湖。

有诗曰:

堪叹人生天地中,使碎心机为利名。

富贵荣华花上露,好勇争强火化冰。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空。

任君使尽千般巧,难免荒郊被土蒙。

一切都是从这份“海底”开始的。

江湖规矩

所谓“海底”,其实就是一本花名册,一本底账。以前,管从艺叫“下海”,而这本底账上面一般记载着其治下的行业中人的名姓、师承,行业术语和切口,这就是根基,这个行业的开枝散叶都是从这个“底”上来的。起初,这种说法来自于帮会,早在隋唐时期,单雄信手中就有这么一份“南七北六十三省绿林总账”,上面记载就是全国所有响马的名字,和工作地点。那时他是响马界的领袖,可是为了交朋友,把“底”交给了秦琼,身在公门的秦二爷非但没有按图索骥,逐个捉拿,反而谱写了一段兄弟真情意,成就了一段金兰美名谈。

所谓“江湖人”,说到根上无非是出来“卖”的。可以文卖,也可武卖,总之卖的都是手艺,为的都是吃饭。武卖的,成了绿林、帮派,不论天地会,还是洪门,青帮;文卖的,也分“风”、“麻”、“雁”、“雀”四大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八小门。下海入江湖无非就是混口饭吃,养活自己,靠的是一技之长,老“生意人”视之为珍宝,绝不肯轻易示人。“能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 艺业不可轻传,交给人学的容易,他一文不值半文,丢的更易。江湖艺术,是不能轻传于人的,更不能滥授别的江湖人,宁惜一锭金,都舍不得一句‘春’。

所谓“师承”,就是让外人知道你是干哪一行的,这行的能耐是谁教的你。没拜师的叫“海青”,是不能干这行的,会遭人排挤。因为对于这个行业你是外人,还没被现有的这个团体接受。老年间不像现在可以到外国说相声,那时候的市场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就这么一碗饭,多个人进来搅和,别人势必就要少吃一口,搁谁谁乐意。但是,这个行业要继续要发展,行业倒了谁也没饭吃。师父也有老的一天,演不动了,不红了,还要靠徒弟养活。出于对自身利益和行业利益的保护,想要干这行,就要拜师。就是举行个仪式,把这个行业里的人请来,摆上几桌酒席,让大家知道收徒弟了,因此拜师也叫“摆知”。从这以后这个行业会照顾你,外人也没人敢欺负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这个词就讲究了,“师”者授业,“父”者生身。亲爸爸给了你生命,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但他养活不了你,换句话说,他不能一辈子养活你(能一辈子养活你的爸爸是不会把你送去学艺的),就要把你送去师父那里学门手艺,后半辈子你能指着这个生活,相当于给你第二次生命,因此带个“父”字,就是你第二个爸爸。当时拜师要立生死文书,其实就是个授权,可以行使亲爸爸的一切权利。亲爸爸把你生到这个世界,师父让你继续活在这个世界。

整风清源

一些规矩听着残酷,也如旧时代的裹脚布。可是,老年间世道艰辛,生活原本如此,也不必粉饰太平。解放后艺人生活的大环境大大改善,加上那些老先生相继离世,同时也带有了许多的老理儿。一个一个的老词背后是一套与之配套的做法,年深月久形成了行业规矩。郭德纲则是把这些老规矩重新拿起来,说是包装也好,说是继承也罢,总是他拿起来了。甚至普及给观众,传统上这种普及是不被允许的,不足以为外人道。但对年轻的观众来说,这些都是他们陌生的东西,会吸引他们,让他们觉得爱听,有意思,让他们有机会可以了解到一个之前较为神秘的行业规则。观众是张白纸,先说先是,先入为主。郭继承了传统不假,把一部分介绍给观众也不假,可是还有一部分并没有让观众知道,说给观众听的也是经过加工为了满足自己需要的,不了解内情的观众会惯性的接受他所听到的就是传统的全部,郭也逐步掌握了对传统的解释权。这次他又将“海底”搬出来,其实为的是正本清源,正式为德云社数百名艺员明确了师承排行关系和行业规矩,为德云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这相当于一次“整风运动”,统一了思想,团结了队伍,树立了领袖,清除了异己。

2016年8月30日钢丝节第一天是岳云鹏和栾云平的收徒仪式,本人爱栾胜过岳,只因是他站在高老板旁边踏踏实实的说相声,而不是靠卖萌耍贱,但是如今在大部分的观众无法分清笑话和包袱的状态下,岳的名气压过栾。而且,整个收徒仪式都是德云社自己的人,没有一个行业里的人,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摆知”。郭给出的解释:反正叫他们来,吃了也不说好,就不叫了吧。按理说,二人都不到可以收徒的火候,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场仪式呢?因为组织上需要!收徒只是引子,重头戏不是收徒,而是仪式最后师爷郭德纲送出的礼物——德云家谱。

本来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为什么激起了这么大的波澜?就是因为云字科备注的一句话,红字写的一句话:另有曾用云字艺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警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

虽未指名道姓,明白的人都知道这二人指的是何云伟和曹云金。这一招其实够狠,可谓见血封喉,就是要置对方于死地。“逐出师门”是致命的,这就是为什么第二天曹微博上说:“对我们赶尽杀绝,置我们于死地!”没了师承就失去了在这个行业生存的身份,如果有一天别人问你师父是谁,该如何回答?这次,曹急了,觉得受到了不可宽恕的伤害,无法坐以待毙,他决定反击,第二天下午抛出了一片七千字的长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报了很多内幕,历数了郭的数件罪状。而郭对此的回应则是:“不想与曹云金你一句我一句对骂。他们就是想我们给出回应,然后他们才有继续发声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至此,舆论一片哗然,众说纷纭。

恩怨纠葛

郭为这份家谱的出台,事前做了很多铺垫。一、郭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其参与的众多娱乐节目里的话语权反复强调“徒弟分两种,其中一种是儿徒,就是从小养大的”,“儿徒要致自己于死地”,“儿徒叛变让自己伤的很深”,表情凄然,语带哽咽,眼含热泪,令人同情。虽未指名道姓,但全国观众都知道是谁。二、近期,网上出现了一个郭的采访视频,其中有一段郭对大度的解释,大致为:最恨别人劝我大度,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局外人,不知道我的伤有多深,站着说话不腰疼。效果很好,很多人表示赞同。三、接着,郭微博表示要修家谱,该留的留,该清的清。四、最后,另一位出走的徒弟赵云侠带着极尽肉麻的忏悔信突然回归,郭表示“回来吧”。重新接纳出走的徒弟回来,就是要告诉世人,我已敞开门户,不计前嫌,只要你低头认错,愿意回来,我就接受。机会我是给了,没好好把握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怪不得别人。8月30日,大限已至,何曹二人无任何表示,德云社的大门对他们永远关上了。

德云社这些年明里暗里走了不少人,为什么郭对此二人的离开一直不能释怀?因为二人在相声水平来说,目前郭的徒弟之中无人能企及的。何是带着天分来的,天生就属于祖师爷赏饭的人,说唱俱佳,身段出众,表演风格老成稳重,颇有大将风度,很喜欢他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曹很小就跟郭学艺,又都是天津人,在表演风格上是最像郭本人的徒弟,当时很多人都说,曹将继承郭的衣钵,《山西家信》更是表演自如。在出走之前,二人均可撑起整场演出,丝毫也没有影响上座率,那时郭已经很少在小园子里说了。当时二人的观众人群众多,基本功扎实,段子表演的自如,按照今天岳云鹏来说,都够了商演挣钱的水平。因此,二人的突然离开,对郭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郭自己心里清楚,他们之后德云社的徒弟里真的没几个可以说相声的了。再加上,二人离开的时机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让人有种落井下石的感觉。郭对二人的突然离开其实心里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从一件事可以得知。在二人之前,徐德亮也宣布离开,可是郭看的云淡风轻,并表示:走就走吧,他走了,德云社五十年之内没有造反的了。谁知几年后,何曹步了后尘。因此,郭对此二人一直耿耿于怀。

何曹二人自退出德云社以来,也说了些郭的不是,可能也是影响力不够,没有掀起大的风浪。而郭也经常隔空喊话,数落叛徒。不过,终究两方表面算是相安无事,各自挣钱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次的风波是郭挑起来的,首先宣战。郭有没有权力这么做呢?是有的。甚至可以直接点名道道姓。因为,这其中的决定因素是二人有过摆知仪式,正式拜了师父(不过一点可疑之处是,在当时的视频中没有看到引保代三师,也许该视频不全)。所以,师父能收你,就有权不要你。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郭自己当年和杨志刚的官司,杨说自己是郭的师父(如果真是,郭拜侯耀文就是欺师灭祖),但郭只承认杨是自己老师,指导过自己,老师可以有很多,可以一字便为师,绝大多数相声演员开蒙的老师都不是自己的师父。当然,郭拜入侯门还有更深的原因,我们不细表。就事件的过程来说,这两次的区别可能就是摆知仪式。就好比,德云社有学员成百上千,但能对外说是郭的徒弟就那么几科人。所以,上次郭赢了,这次曹输了。但是,郭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呢?其实大可不必,你修你的家谱,大不了上面不提二人的名字也就是了,也不用用红字表明将叛徒逐出师门,虽未言名,胜似言明。但以郭的性格和今时今日的地位来说,他绝无可能如此。他绝顶聪明,但睚眦必报。加之,如日中天的郭,在一些观众心里就代表了中国相声,这样泰山北斗的地位会让他的心理产生变化的,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位卑言轻的小人物了,他如今可以呼风唤雨,无人可以奈何,仅用舆论就可以压死你,轻易的就可以让你江湖路远,不必相见。于是,他出手了,他选择了用一种万众瞩目的方式挥起屠刀,一雪前耻,其实本可以更文雅一些。当一个人有权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其选择的方式就体现了个人的修为。

下面链接为2006年10月29日郭德纲收徒仪式的视频。

郭的罪

那时,也就是05、06年左右,是他作品的黄金时期,以“我”字系列为代表。这些作品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深受观众喜爱。能有这些作品的出现是和之前他的处境遭遇和心态是分不开的,这些系列里都是在以小人物的感受抖包袱,而大部分的包袱都是根据他亲身经历的事提炼而成,郭确实吃过苦,这些包袱从郭的嘴里出来时,让观众感同身受。后来,随着声名鹊起,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些感受和心态都渐渐消失,虽然他自己并不承认,于是创作“你”字系列,从说自己变成了说别人。这个时期,郭的段子的框架、技巧都是老相声的,只是在具体的叙述上加上了现代的感受,一遍拆洗,一遍新。这种聪明的做法,得益于他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和对相声如何能再次赢得观众的思考。再从“我”“你”之后,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作品出现,面对一些观众的质疑,他辩解道:“我的每段相声都是新的,就算同一个八扇屏,你每天来听都是不一样的。”可是,他所谓的不一样仅仅是“垫话”的不同,加几个不一样的笑话。

郭以嘴上功夫见长,善骂。之前骂过很多人,有的为其迎来了掌声,有的则引来了灾祸。观众一开始对他产生兴趣,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对主旋律的调侃,讽刺,挖苦。那时他还是个彻底的草根,刚刚能吃顿饱饭,接地气的样子很容易被观众接纳,加上他以小人物的姿态不断挑战权威,说了些普罗大众想说不敢说,想说却不知道怎么去说的话,就更加让观众觉得是自己的代言人来了。

之前嘴上从无败绩的郭,这次可能迎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之前的对手毕竟都是外人,相比他们,曹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曾经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共同经历过很多事,彼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再加上他更无所顾忌,因此他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所说的话,让人更觉得是内幕,更容易被别人相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文章《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出来之后,很大一部分人选择支持曹。

文章中有些部分是值得思考的。鉴于文章太长,具体内容参看曹的微博,这里只做概述。

一、拜师收费。

曹指出:学费每年8000,每月还要交500饭费,500生活费,吃饭要饭钱,住店要店钱。交完学费后,你还给我开发票,签字盖章,母亲才放心把我交到你手里。学艺三年,期间拜师,我和何云伟,每个人要交3000块拜师费,这是规矩。告诉潘云侠拜师费是5000,这样你又能多赚2000。

郭一直强调收徒弟,没要过他们一分钱,而且从小供他们吃喝。而曹则说交了钱,甚至提到了收费开了发票,并签字盖章。为什么没有将证据贴出来,是个疑点,因为下面当谈到和师父一直有联系时,就迫不及待的贴出了微信的截图,虽然只是和师娘王惠的对话。也许是给后续的攻击留一手也不得而知。

随后,我在德云社足足效力了五年,这五年我自认为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从来没跟谁抱怨过。团队如日中天的那两年,公司没有社保,我一个月演满了,32场演出,到手的工资有四千多。

这里提到的五年效力,也是一个双方的争议点。郭觉得,按照老理“三年学徒,两年效力”,你是我徒弟给我干活是应该的,别说我给你的工资低,就是不给你,你也不能挑理。而曹指出,学艺三年交了学费,即便如此,之后也在德云社效力五年,已是尽到了徒弟的职责,因此决定郭的为难毫无道理。其实,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对效力的理解不同。曹这里的意思是,我交了学费,那么我们便不再是传统中所说的师徒,只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学成之后在德云社为你工作就是效力,即便有微薄的收入。而郭则认为,我养了你,教你能耐,就是传统意义的师徒。而且是我捧红了你,你在德云社这个平台上演出,观众是来看我,不是为你买票,因此不能算效力,还算捧你。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只有曹自己专场商演才能算是效力了吧。

二、央视退赛。

零六年我参加CCTV相声大赛,一路过关斩将到决赛,可在直播的前一天,你告诉我:“退赛!”我问为什么?你说:“没有为什么,我让你退,你就得退。”师爷侯耀文先生打了两个小时候电话问我是不是疯了,之后也摔了电话。最终,这个事件以你勒令弟子退出央视相声大赛的新闻,铺天盖地而告终。我后来才明白,我可能会因为退赛失去央视这个平台,遭到封杀,你以后好控制管理,我再想出头就难了。

如按曹所说,这等于是郭给他挖的一个坑,逼他跳进去,这一跳便是永世不得翻身。可是别忘了,就在一年前,在“2005年北京相声小品大赛”中,何云伟与李菁合作凭借《我要幸福》获得相声专业组一等奖。一个徒弟用郭的相声得了一等奖,时隔一年,而另一个却被勒令退赛,真正原因可能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何为什么能完成比赛得了一等奖,难道是因为他参加的比赛只是一个北京地方组织的赛事,还是因为郭当时羽翼还未丰满?无论怎样,一年后的曹被利用了是肯定的,退赛如果不是早有预谋的炒作的话,可能就是在郭和央视有些交易最后时刻没达成一致,郭只能选择退出表明态度。

三、酬劳不满。

零七年你拍《窦天宝传奇》在天津拍摄三个月、一分钱都没给我。零八年天津开分社,演出费低,没人愿意去演,我带队开专场,一场卖出十几万票房,我就拿着500块演出费,过路过桥费还是一律自付,不管吃不管住,演完赔钱这么干。零九年拍《三笑才子佳人》,上海拍摄近两个月,也是分文没给。

这个才是师徒反目的关键所在,其实就是个钱字。相声圈里管搭档散伙叫“裂穴”,绝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收入的分配。别的圈里因为这个散伙的搭档也比比皆是,比如赵本山和范伟,赵本山曾经带着高秀敏与范伟一同前往四川演出七场,当时赵本山得42万,但只给范伟七千块,高秀敏为此看不过去称:哥呀,你太黑了,只给人范伟七千,怎么说你也给人范伟两万也好啊!给人七千。赵回道:他是跟着我红的,能跟着我是照顾他了,想挣钱,找别的地儿。

娱乐圈,名利场。以前是为了有口饱饭吃下海,如今也不过是为了成角儿成腕儿,挣更多的钱。徒弟总要挣钱的,不可能一直拿着师父恩赐的500块钱。学艺期内,靠师父吃饭,给多少吃多少,这是应该的。出徒之后,就要自己打拼天下,两年的钱都给师父,自己留点生活所需,也说的过去。可是,总有个头吧,这个具体时间就是师徒间的情意了,双方都念着这份缘分,商量着来,总有个办法。

四、不断开骂。

你先骂授业恩师杨志刚,捏造人家挪用公款,后来你转拜相声名家侯耀文,又骂李金斗、再骂姜昆、骂冯巩,几乎把中国声界骂遍了,你说相声圈里没有一个好人。你还骂相声大赛,说里面肮脏黑暗,骂央视春晚,发誓一辈子都不会登那个舞台,但是到了2013年你还是上了春晚;你代言的藏秘排油被曝光,你骂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你侵占绿地被曝光,所以辱骂北京电视台;你打完记者,骂记者不如妓女;你抄袭段子手的作品,人家找到你,你骂他们是来“碰瓷”的,还拉黑他们。有质疑你的观众,你当然也没饶了他们。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给刚刚因病离世的北京台台长王晓东贴红喜字,写打油诗。

郭好斗,所仗无非是敏捷的头脑,伶牙俐齿,也可见其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本性。死者为大的传统里,让逝世的人仍不得安宁,其心何其毒,这时他口中的传统呢?真不明白其情商是低是高。

五、几个秘闻。

可纸永远保不住火,除非你这辈子没亏心过,你还记的你04年为什么从右安门搬到大兴的邮局宿舍吗?你还记的你生命中有个人叫杨新华吗?你还记的那个跟着你的女记者吗?珠市口剧装店的事儿你也都忘干净了?可能这些细碎的事情,都随着你树立起的高大形象,渐渐被你淡忘了吧。

这段话堪称整个文章的关键之处,几句问话,欲言又止,在最后给观众栓个扣子,有等着下回分解的意思。不出所料,马上就有人开扒这个女记者到底是谁。而这次郭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平静,竟然不回应,更让人联想翩翩。这行业里,大家文化普遍不高,大部分都吃过苦,谁都有些黑色的过去,即便以后成为了大师的几位也不例外。斗,总是对谁没有好处的,大家的家底都不怎么干净,逼急了无非是互揭老底,除了娱乐了观众,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师们的处理方式就委婉的多了,当事人谁都至死绝口不提,外人也就不便评论,互相保住了颜面,一不耽误功成名就,二不耽误挣钱吃喝。

六、不退“云”字。

你说你要夺回“云”字,抱歉,云不是你的,是创始人张文顺先生给的。云字由来,摘自张文顺先生的书斋——听云轩,张先生自称“听云楼主”。是张先生,把云字给了我。

郭让走了的人退回云字,曹何都说绝不退。那么,说到退,首先就要分清楚这个“云”字是谁的?曹提到了张文顺先生,当年和郭一起搞北京相声大会,是德云社的前身,郭也曾承认其是德云社的创始人之一。郭也说过,老先生跟他说以后你收徒弟就用“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去排辈分。这就是说,云字是老先生起的,但是是给了郭的,用于郭徒弟的排辈。曹是拜了郭的,也就承了云字,因为你是徒弟,用的字当然是郭门所有。当然,如果硬说,云字是个大众字,大家都可以取,不管是老先生还是别的什么人也好,给你取了云字,那么此云字非彼云字。郭的云字承载的是徒弟身份,用了别人的云字,也就不再是郭的徒弟了。这么说也无非是给自己的这个云字找个理由继续用下去。这个其实大可不必矫情,曹何面对的大问题应该是以后的师承问题,郭门不容,他们还会在拜一个师父么?如不改门庭,现在身份已然尴尬,如另觅高枝,那恐怕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那是德云社会是什么样?

家谱中的隐藏信息

一、于谦的儿子。

云字科里两个于姓之人,应该就是于谦老师的儿子。之前知道,于老师有个儿子,在观众面前亮过相,艺名是于云霆,可是当时本名说是叫“于思扬”,这次看到本名变成“于梓杰”了。第二个儿子,我们看到出生于2013年5月31日(那时还没有放开二胎),于老师保密工作做得真好,如果不是这次,我们都不知道老二都这么大了。

二、郭鹤鸣被革除师门。

这次让我比较意外的当属郭鹤鸣的革除师门,而且给的评语竟然是“欺师灭祖手段卑劣”。郭鹤鸣毕业于中国北方曲校伴奏专业,活路极宽,能驾驭相声、评书、快板、太平歌词、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竹板书、莲花落等多种曲艺形式,尤以乐器演奏为长,三弦、四胡,京胡、琵琶、笙管、笛箫等乐器无一不通,曾担任德云社乐队领队,是郭德纲的御用弦师。被郭誉为“开场艺术家”,“没有不会的,一人能顶一个乐队,德云社没他开不了戏”。他的相声没怎听过,倒是知道他曾在德云书馆说过《哈利波特》。

他之前去过星夜相声会馆演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郭鹤鸣在后台说了诋毁师父的话,并讽刺了德云社的两位师兄弟。张德武去世后,郭鹤鸣感叹“人都没了,还对他说三道四,还算个人马?”公然向师父开炮。老郭发微博称其要清理门户,他第二天就在星夜相声会馆登台演出。这大概就是家谱中所说的“手段卑劣”。

2014年,郭鹤鸣未经老郭允许,拜比自己年长近五十岁的“西河弦王”贾庆华先生为师。在西河门,老郭的师父是金文声,师爷是张起荣。而贾庆华与张起荣曾同在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工作,算是平辈。如此一来,郭鹤鸣算是跳门了,而且涨辈了,此乃业内大忌。这大概就是家谱中所说的“欺师灭祖”。

三、高晓攀。

西河门收了五个徒弟,高晓攀也在行列。郭德纲在西河门的师父是金文声,金爷在西河门评书的辈分极高,应是当今第一人,换句话说现在所有说西河门评书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2006年12月20日在津举行隆重盛大的拜师仪式,同时收郭德纲、于谦、李菁、高峰为徒。名嘴“老梁梁宏达曾拜师金文声,是郭德纲的师兄。

四、张文顺。

另一个比较意外的是,对张文顺先生的介绍中,只字未提“德云社创始人之一”的身份,只是被归在德云社演员一栏。

结尾

纵观这几年的德云社是非不断,跟郭个人原因是分不开的。在相声专业方面,郭是有大才,会的多,理解透,悟性高,这也让他恃才傲物,觉得自己红的晚全是同行打压造成的。可是在做人方面,性格缺陷是很明显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把这一切都归结因于之前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吃过的那些苦。加上这些年的走红,更不能听进别人的劝告,觉得自己够红了,粉丝量足够大了,可以掌握绝对的话语权,须知道,打人一拳,需防备别人一脚,树敌过多毕竟不是一件好事。

多年前,郭创造了一批水平很高的相声,迅速赢得了观众,德云社也在其带领下,逐渐成熟,何曹栾还有李菁等大批演员都可独当一面,如果假以时日,这必是很强的班社。随着这些优秀演员的出走,现在的德云社真是无将可派,好在岳云鹏的意外走红算是救了这个班子。可是这个人基础之差连郭都公开承认,但就是红了,凭的也不是那个段子,而是一首五环之歌,我只能说观众们太捧了。其他的演员就更需锻炼,但是郭还是嘴硬:我让谁红,谁就能红。看看现在那些喜剧比赛上德云社的演员,水平之差绝不是靠卖萌就能红的。大话可以顺便说,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看看他现在力捧的那几对,真看不到任何红的理由。看看现在那些喜剧比赛上德云社的演员,水平之差绝不是靠卖萌就能红的。李菁在退出后曾经表示,德云社走红以后,演员队伍迅速膨胀,郭老师招的都是些白纸,根本不会相声,匆匆学了一两年,就上台演出了,导致了节目质量迅速下滑。他说的不无道理。相比之下,赵本山就聪明的多了,他的徒弟都是带艺投师的,而且必须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以后才会收的。老赵把自己班子做成了“淘宝”,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而演员的出走,师徒的决裂,终究归结为一个钱字。这也是这行的基因所至。有些分析的人就说了,那就应该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去管理。这么说的大多都不了解这个行业,和所有作艺的行业一样,讲究口传心授,师父决定教徒弟的时候就有着私心,不是你去上学,交了学费就可以上课那么简单。师父教的是手艺,给的是饭辙,你以后要靠这个生活,所以师父可以决定教不教你,什么时候教你,怎么教你。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的事也屡见不鲜。这些用现代企业制度怎么衡量?这时就看出了赵本山的高明之处,他的“淘宝”模式,可以一定程度的回避这个矛盾:我没之前没教过你,你的师徒负担就会小,现在更多的是合作模式,我借你我的名声,我的平台,你好好给公司挣钱,同时也不耽误你自己挣钱。

岳云鹏为什么不会离开,除了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出了师父的庇护是不可能继续向前的,另外的原因也是,时下的郭也不似之前了,他赚了很多钱了,加上从之前离去的人那里总要吸取点原因,现在的十万二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他已不是那么看重了,而这些钱对岳这么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已经很幸福了。这样,矛盾便不似以前那么尖锐。是不是何曹红的太早了呢,如果把岳和何曹在时间上对调一下,岳会走么?何曹会留下么?

师父教徒弟能耐,徒弟为师父卖命,师父为徒弟铺路,徒弟报师父恩情。师徒之间,本就是度人度己的关系。师徒若不能相伴,不如相忘于江湖。愿两人在各自的天地里,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为相声艺术传道授业,不枉师徒一场。

2016.9.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江湖路险,都留点脸

师徒之间,本就是度人度己的关系。师徒若不能相伴,不如相忘于江湖。

有诗曰:

堪叹人生天地中,使碎心机为利名。

富贵荣华花上露,好勇争强火化冰。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空。

任君使尽千般巧,难免荒郊被土蒙。

一切都是从这份“海底”开始的。

江湖规矩

所谓“海底”,其实就是一本花名册,一本底账。以前,管从艺叫“下海”,而这本底账上面一般记载着其治下的行业中人的名姓、师承,行业术语和切口,这就是根基,这个行业的开枝散叶都是从这个“底”上来的。起初,这种说法来自于帮会,早在隋唐时期,单雄信手中就有这么一份“南七北六十三省绿林总账”,上面记载就是全国所有响马的名字,和工作地点。那时他是响马界的领袖,可是为了交朋友,把“底”交给了秦琼,身在公门的秦二爷非但没有按图索骥,逐个捉拿,反而谱写了一段兄弟真情意,成就了一段金兰美名谈。

所谓“江湖人”,说到根上无非是出来“卖”的。可以文卖,也可武卖,总之卖的都是手艺,为的都是吃饭。武卖的,成了绿林、帮派,不论天地会,还是洪门,青帮;文卖的,也分“风”、“麻”、“雁”、“雀”四大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八小门。下海入江湖无非就是混口饭吃,养活自己,靠的是一技之长,老“生意人”视之为珍宝,绝不肯轻易示人。“能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 艺业不可轻传,交给人学的容易,他一文不值半文,丢的更易。江湖艺术,是不能轻传于人的,更不能滥授别的江湖人,宁惜一锭金,都舍不得一句‘春’。

所谓“师承”,就是让外人知道你是干哪一行的,这行的能耐是谁教的你。没拜师的叫“海青”,是不能干这行的,会遭人排挤。因为对于这个行业你是外人,还没被现有的这个团体接受。老年间不像现在可以到外国说相声,那时候的市场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就这么一碗饭,多个人进来搅和,别人势必就要少吃一口,搁谁谁乐意。但是,这个行业要继续要发展,行业倒了谁也没饭吃。师父也有老的一天,演不动了,不红了,还要靠徒弟养活。出于对自身利益和行业利益的保护,想要干这行,就要拜师。就是举行个仪式,把这个行业里的人请来,摆上几桌酒席,让大家知道收徒弟了,因此拜师也叫“摆知”。从这以后这个行业会照顾你,外人也没人敢欺负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这个词就讲究了,“师”者授业,“父”者生身。亲爸爸给了你生命,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但他养活不了你,换句话说,他不能一辈子养活你(能一辈子养活你的爸爸是不会把你送去学艺的),就要把你送去师父那里学门手艺,后半辈子你能指着这个生活,相当于给你第二次生命,因此带个“父”字,就是你第二个爸爸。当时拜师要立生死文书,其实就是个授权,可以行使亲爸爸的一切权利。亲爸爸把你生到这个世界,师父让你继续活在这个世界。

整风清源

一些规矩听着残酷,也如旧时代的裹脚布。可是,老年间世道艰辛,生活原本如此,也不必粉饰太平。解放后艺人生活的大环境大大改善,加上那些老先生相继离世,同时也带有了许多的老理儿。一个一个的老词背后是一套与之配套的做法,年深月久形成了行业规矩。郭德纲则是把这些老规矩重新拿起来,说是包装也好,说是继承也罢,总是他拿起来了。甚至普及给观众,传统上这种普及是不被允许的,不足以为外人道。但对年轻的观众来说,这些都是他们陌生的东西,会吸引他们,让他们觉得爱听,有意思,让他们有机会可以了解到一个之前较为神秘的行业规则。观众是张白纸,先说先是,先入为主。郭继承了传统不假,把一部分介绍给观众也不假,可是还有一部分并没有让观众知道,说给观众听的也是经过加工为了满足自己需要的,不了解内情的观众会惯性的接受他所听到的就是传统的全部,郭也逐步掌握了对传统的解释权。这次他又将“海底”搬出来,其实为的是正本清源,正式为德云社数百名艺员明确了师承排行关系和行业规矩,为德云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这相当于一次“整风运动”,统一了思想,团结了队伍,树立了领袖,清除了异己。

2016年8月30日钢丝节第一天是岳云鹏和栾云平的收徒仪式,本人爱栾胜过岳,只因是他站在高老板旁边踏踏实实的说相声,而不是靠卖萌耍贱,但是如今在大部分的观众无法分清笑话和包袱的状态下,岳的名气压过栾。而且,整个收徒仪式都是德云社自己的人,没有一个行业里的人,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摆知”。郭给出的解释:反正叫他们来,吃了也不说好,就不叫了吧。按理说,二人都不到可以收徒的火候,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场仪式呢?因为组织上需要!收徒只是引子,重头戏不是收徒,而是仪式最后师爷郭德纲送出的礼物——德云家谱。

本来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为什么激起了这么大的波澜?就是因为云字科备注的一句话,红字写的一句话:另有曾用云字艺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警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

虽未指名道姓,明白的人都知道这二人指的是何云伟和曹云金。这一招其实够狠,可谓见血封喉,就是要置对方于死地。“逐出师门”是致命的,这就是为什么第二天曹微博上说:“对我们赶尽杀绝,置我们于死地!”没了师承就失去了在这个行业生存的身份,如果有一天别人问你师父是谁,该如何回答?这次,曹急了,觉得受到了不可宽恕的伤害,无法坐以待毙,他决定反击,第二天下午抛出了一片七千字的长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报了很多内幕,历数了郭的数件罪状。而郭对此的回应则是:“不想与曹云金你一句我一句对骂。他们就是想我们给出回应,然后他们才有继续发声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至此,舆论一片哗然,众说纷纭。

恩怨纠葛

郭为这份家谱的出台,事前做了很多铺垫。一、郭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其参与的众多娱乐节目里的话语权反复强调“徒弟分两种,其中一种是儿徒,就是从小养大的”,“儿徒要致自己于死地”,“儿徒叛变让自己伤的很深”,表情凄然,语带哽咽,眼含热泪,令人同情。虽未指名道姓,但全国观众都知道是谁。二、近期,网上出现了一个郭的采访视频,其中有一段郭对大度的解释,大致为:最恨别人劝我大度,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局外人,不知道我的伤有多深,站着说话不腰疼。效果很好,很多人表示赞同。三、接着,郭微博表示要修家谱,该留的留,该清的清。四、最后,另一位出走的徒弟赵云侠带着极尽肉麻的忏悔信突然回归,郭表示“回来吧”。重新接纳出走的徒弟回来,就是要告诉世人,我已敞开门户,不计前嫌,只要你低头认错,愿意回来,我就接受。机会我是给了,没好好把握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怪不得别人。8月30日,大限已至,何曹二人无任何表示,德云社的大门对他们永远关上了。

德云社这些年明里暗里走了不少人,为什么郭对此二人的离开一直不能释怀?因为二人在相声水平来说,目前郭的徒弟之中无人能企及的。何是带着天分来的,天生就属于祖师爷赏饭的人,说唱俱佳,身段出众,表演风格老成稳重,颇有大将风度,很喜欢他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曹很小就跟郭学艺,又都是天津人,在表演风格上是最像郭本人的徒弟,当时很多人都说,曹将继承郭的衣钵,《山西家信》更是表演自如。在出走之前,二人均可撑起整场演出,丝毫也没有影响上座率,那时郭已经很少在小园子里说了。当时二人的观众人群众多,基本功扎实,段子表演的自如,按照今天岳云鹏来说,都够了商演挣钱的水平。因此,二人的突然离开,对郭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郭自己心里清楚,他们之后德云社的徒弟里真的没几个可以说相声的了。再加上,二人离开的时机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让人有种落井下石的感觉。郭对二人的突然离开其实心里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从一件事可以得知。在二人之前,徐德亮也宣布离开,可是郭看的云淡风轻,并表示:走就走吧,他走了,德云社五十年之内没有造反的了。谁知几年后,何曹步了后尘。因此,郭对此二人一直耿耿于怀。

何曹二人自退出德云社以来,也说了些郭的不是,可能也是影响力不够,没有掀起大的风浪。而郭也经常隔空喊话,数落叛徒。不过,终究两方表面算是相安无事,各自挣钱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次的风波是郭挑起来的,首先宣战。郭有没有权力这么做呢?是有的。甚至可以直接点名道道姓。因为,这其中的决定因素是二人有过摆知仪式,正式拜了师父(不过一点可疑之处是,在当时的视频中没有看到引保代三师,也许该视频不全)。所以,师父能收你,就有权不要你。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郭自己当年和杨志刚的官司,杨说自己是郭的师父(如果真是,郭拜侯耀文就是欺师灭祖),但郭只承认杨是自己老师,指导过自己,老师可以有很多,可以一字便为师,绝大多数相声演员开蒙的老师都不是自己的师父。当然,郭拜入侯门还有更深的原因,我们不细表。就事件的过程来说,这两次的区别可能就是摆知仪式。就好比,德云社有学员成百上千,但能对外说是郭的徒弟就那么几科人。所以,上次郭赢了,这次曹输了。但是,郭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呢?其实大可不必,你修你的家谱,大不了上面不提二人的名字也就是了,也不用用红字表明将叛徒逐出师门,虽未言名,胜似言明。但以郭的性格和今时今日的地位来说,他绝无可能如此。他绝顶聪明,但睚眦必报。加之,如日中天的郭,在一些观众心里就代表了中国相声,这样泰山北斗的地位会让他的心理产生变化的,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位卑言轻的小人物了,他如今可以呼风唤雨,无人可以奈何,仅用舆论就可以压死你,轻易的就可以让你江湖路远,不必相见。于是,他出手了,他选择了用一种万众瞩目的方式挥起屠刀,一雪前耻,其实本可以更文雅一些。当一个人有权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其选择的方式就体现了个人的修为。

下面链接为2006年10月29日郭德纲收徒仪式的视频。

郭的罪

那时,也就是05、06年左右,是他作品的黄金时期,以“我”字系列为代表。这些作品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深受观众喜爱。能有这些作品的出现是和之前他的处境遭遇和心态是分不开的,这些系列里都是在以小人物的感受抖包袱,而大部分的包袱都是根据他亲身经历的事提炼而成,郭确实吃过苦,这些包袱从郭的嘴里出来时,让观众感同身受。后来,随着声名鹊起,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些感受和心态都渐渐消失,虽然他自己并不承认,于是创作“你”字系列,从说自己变成了说别人。这个时期,郭的段子的框架、技巧都是老相声的,只是在具体的叙述上加上了现代的感受,一遍拆洗,一遍新。这种聪明的做法,得益于他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和对相声如何能再次赢得观众的思考。再从“我”“你”之后,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作品出现,面对一些观众的质疑,他辩解道:“我的每段相声都是新的,就算同一个八扇屏,你每天来听都是不一样的。”可是,他所谓的不一样仅仅是“垫话”的不同,加几个不一样的笑话。

郭以嘴上功夫见长,善骂。之前骂过很多人,有的为其迎来了掌声,有的则引来了灾祸。观众一开始对他产生兴趣,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对主旋律的调侃,讽刺,挖苦。那时他还是个彻底的草根,刚刚能吃顿饱饭,接地气的样子很容易被观众接纳,加上他以小人物的姿态不断挑战权威,说了些普罗大众想说不敢说,想说却不知道怎么去说的话,就更加让观众觉得是自己的代言人来了。

之前嘴上从无败绩的郭,这次可能迎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之前的对手毕竟都是外人,相比他们,曹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曾经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共同经历过很多事,彼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再加上他更无所顾忌,因此他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所说的话,让人更觉得是内幕,更容易被别人相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文章《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出来之后,很大一部分人选择支持曹。

文章中有些部分是值得思考的。鉴于文章太长,具体内容参看曹的微博,这里只做概述。

一、拜师收费。

曹指出:学费每年8000,每月还要交500饭费,500生活费,吃饭要饭钱,住店要店钱。交完学费后,你还给我开发票,签字盖章,母亲才放心把我交到你手里。学艺三年,期间拜师,我和何云伟,每个人要交3000块拜师费,这是规矩。告诉潘云侠拜师费是5000,这样你又能多赚2000。

郭一直强调收徒弟,没要过他们一分钱,而且从小供他们吃喝。而曹则说交了钱,甚至提到了收费开了发票,并签字盖章。为什么没有将证据贴出来,是个疑点,因为下面当谈到和师父一直有联系时,就迫不及待的贴出了微信的截图,虽然只是和师娘王惠的对话。也许是给后续的攻击留一手也不得而知。

随后,我在德云社足足效力了五年,这五年我自认为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从来没跟谁抱怨过。团队如日中天的那两年,公司没有社保,我一个月演满了,32场演出,到手的工资有四千多。

这里提到的五年效力,也是一个双方的争议点。郭觉得,按照老理“三年学徒,两年效力”,你是我徒弟给我干活是应该的,别说我给你的工资低,就是不给你,你也不能挑理。而曹指出,学艺三年交了学费,即便如此,之后也在德云社效力五年,已是尽到了徒弟的职责,因此决定郭的为难毫无道理。其实,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对效力的理解不同。曹这里的意思是,我交了学费,那么我们便不再是传统中所说的师徒,只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学成之后在德云社为你工作就是效力,即便有微薄的收入。而郭则认为,我养了你,教你能耐,就是传统意义的师徒。而且是我捧红了你,你在德云社这个平台上演出,观众是来看我,不是为你买票,因此不能算效力,还算捧你。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只有曹自己专场商演才能算是效力了吧。

二、央视退赛。

零六年我参加CCTV相声大赛,一路过关斩将到决赛,可在直播的前一天,你告诉我:“退赛!”我问为什么?你说:“没有为什么,我让你退,你就得退。”师爷侯耀文先生打了两个小时候电话问我是不是疯了,之后也摔了电话。最终,这个事件以你勒令弟子退出央视相声大赛的新闻,铺天盖地而告终。我后来才明白,我可能会因为退赛失去央视这个平台,遭到封杀,你以后好控制管理,我再想出头就难了。

如按曹所说,这等于是郭给他挖的一个坑,逼他跳进去,这一跳便是永世不得翻身。可是别忘了,就在一年前,在“2005年北京相声小品大赛”中,何云伟与李菁合作凭借《我要幸福》获得相声专业组一等奖。一个徒弟用郭的相声得了一等奖,时隔一年,而另一个却被勒令退赛,真正原因可能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何为什么能完成比赛得了一等奖,难道是因为他参加的比赛只是一个北京地方组织的赛事,还是因为郭当时羽翼还未丰满?无论怎样,一年后的曹被利用了是肯定的,退赛如果不是早有预谋的炒作的话,可能就是在郭和央视有些交易最后时刻没达成一致,郭只能选择退出表明态度。

三、酬劳不满。

零七年你拍《窦天宝传奇》在天津拍摄三个月、一分钱都没给我。零八年天津开分社,演出费低,没人愿意去演,我带队开专场,一场卖出十几万票房,我就拿着500块演出费,过路过桥费还是一律自付,不管吃不管住,演完赔钱这么干。零九年拍《三笑才子佳人》,上海拍摄近两个月,也是分文没给。

这个才是师徒反目的关键所在,其实就是个钱字。相声圈里管搭档散伙叫“裂穴”,绝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收入的分配。别的圈里因为这个散伙的搭档也比比皆是,比如赵本山和范伟,赵本山曾经带着高秀敏与范伟一同前往四川演出七场,当时赵本山得42万,但只给范伟七千块,高秀敏为此看不过去称:哥呀,你太黑了,只给人范伟七千,怎么说你也给人范伟两万也好啊!给人七千。赵回道:他是跟着我红的,能跟着我是照顾他了,想挣钱,找别的地儿。

娱乐圈,名利场。以前是为了有口饱饭吃下海,如今也不过是为了成角儿成腕儿,挣更多的钱。徒弟总要挣钱的,不可能一直拿着师父恩赐的500块钱。学艺期内,靠师父吃饭,给多少吃多少,这是应该的。出徒之后,就要自己打拼天下,两年的钱都给师父,自己留点生活所需,也说的过去。可是,总有个头吧,这个具体时间就是师徒间的情意了,双方都念着这份缘分,商量着来,总有个办法。

四、不断开骂。

你先骂授业恩师杨志刚,捏造人家挪用公款,后来你转拜相声名家侯耀文,又骂李金斗、再骂姜昆、骂冯巩,几乎把中国声界骂遍了,你说相声圈里没有一个好人。你还骂相声大赛,说里面肮脏黑暗,骂央视春晚,发誓一辈子都不会登那个舞台,但是到了2013年你还是上了春晚;你代言的藏秘排油被曝光,你骂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你侵占绿地被曝光,所以辱骂北京电视台;你打完记者,骂记者不如妓女;你抄袭段子手的作品,人家找到你,你骂他们是来“碰瓷”的,还拉黑他们。有质疑你的观众,你当然也没饶了他们。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给刚刚因病离世的北京台台长王晓东贴红喜字,写打油诗。

郭好斗,所仗无非是敏捷的头脑,伶牙俐齿,也可见其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本性。死者为大的传统里,让逝世的人仍不得安宁,其心何其毒,这时他口中的传统呢?真不明白其情商是低是高。

五、几个秘闻。

可纸永远保不住火,除非你这辈子没亏心过,你还记的你04年为什么从右安门搬到大兴的邮局宿舍吗?你还记的你生命中有个人叫杨新华吗?你还记的那个跟着你的女记者吗?珠市口剧装店的事儿你也都忘干净了?可能这些细碎的事情,都随着你树立起的高大形象,渐渐被你淡忘了吧。

这段话堪称整个文章的关键之处,几句问话,欲言又止,在最后给观众栓个扣子,有等着下回分解的意思。不出所料,马上就有人开扒这个女记者到底是谁。而这次郭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平静,竟然不回应,更让人联想翩翩。这行业里,大家文化普遍不高,大部分都吃过苦,谁都有些黑色的过去,即便以后成为了大师的几位也不例外。斗,总是对谁没有好处的,大家的家底都不怎么干净,逼急了无非是互揭老底,除了娱乐了观众,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师们的处理方式就委婉的多了,当事人谁都至死绝口不提,外人也就不便评论,互相保住了颜面,一不耽误功成名就,二不耽误挣钱吃喝。

六、不退“云”字。

你说你要夺回“云”字,抱歉,云不是你的,是创始人张文顺先生给的。云字由来,摘自张文顺先生的书斋——听云轩,张先生自称“听云楼主”。是张先生,把云字给了我。

郭让走了的人退回云字,曹何都说绝不退。那么,说到退,首先就要分清楚这个“云”字是谁的?曹提到了张文顺先生,当年和郭一起搞北京相声大会,是德云社的前身,郭也曾承认其是德云社的创始人之一。郭也说过,老先生跟他说以后你收徒弟就用“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去排辈分。这就是说,云字是老先生起的,但是是给了郭的,用于郭徒弟的排辈。曹是拜了郭的,也就承了云字,因为你是徒弟,用的字当然是郭门所有。当然,如果硬说,云字是个大众字,大家都可以取,不管是老先生还是别的什么人也好,给你取了云字,那么此云字非彼云字。郭的云字承载的是徒弟身份,用了别人的云字,也就不再是郭的徒弟了。这么说也无非是给自己的这个云字找个理由继续用下去。这个其实大可不必矫情,曹何面对的大问题应该是以后的师承问题,郭门不容,他们还会在拜一个师父么?如不改门庭,现在身份已然尴尬,如另觅高枝,那恐怕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那是德云社会是什么样?

家谱中的隐藏信息

一、于谦的儿子。

云字科里两个于姓之人,应该就是于谦老师的儿子。之前知道,于老师有个儿子,在观众面前亮过相,艺名是于云霆,可是当时本名说是叫“于思扬”,这次看到本名变成“于梓杰”了。第二个儿子,我们看到出生于2013年5月31日(那时还没有放开二胎),于老师保密工作做得真好,如果不是这次,我们都不知道老二都这么大了。

二、郭鹤鸣被革除师门。

这次让我比较意外的当属郭鹤鸣的革除师门,而且给的评语竟然是“欺师灭祖手段卑劣”。郭鹤鸣毕业于中国北方曲校伴奏专业,活路极宽,能驾驭相声、评书、快板、太平歌词、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竹板书、莲花落等多种曲艺形式,尤以乐器演奏为长,三弦、四胡,京胡、琵琶、笙管、笛箫等乐器无一不通,曾担任德云社乐队领队,是郭德纲的御用弦师。被郭誉为“开场艺术家”,“没有不会的,一人能顶一个乐队,德云社没他开不了戏”。他的相声没怎听过,倒是知道他曾在德云书馆说过《哈利波特》。

他之前去过星夜相声会馆演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郭鹤鸣在后台说了诋毁师父的话,并讽刺了德云社的两位师兄弟。张德武去世后,郭鹤鸣感叹“人都没了,还对他说三道四,还算个人马?”公然向师父开炮。老郭发微博称其要清理门户,他第二天就在星夜相声会馆登台演出。这大概就是家谱中所说的“手段卑劣”。

2014年,郭鹤鸣未经老郭允许,拜比自己年长近五十岁的“西河弦王”贾庆华先生为师。在西河门,老郭的师父是金文声,师爷是张起荣。而贾庆华与张起荣曾同在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工作,算是平辈。如此一来,郭鹤鸣算是跳门了,而且涨辈了,此乃业内大忌。这大概就是家谱中所说的“欺师灭祖”。

三、高晓攀。

西河门收了五个徒弟,高晓攀也在行列。郭德纲在西河门的师父是金文声,金爷在西河门评书的辈分极高,应是当今第一人,换句话说现在所有说西河门评书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2006年12月20日在津举行隆重盛大的拜师仪式,同时收郭德纲、于谦、李菁、高峰为徒。名嘴“老梁梁宏达曾拜师金文声,是郭德纲的师兄。

四、张文顺。

另一个比较意外的是,对张文顺先生的介绍中,只字未提“德云社创始人之一”的身份,只是被归在德云社演员一栏。

结尾

纵观这几年的德云社是非不断,跟郭个人原因是分不开的。在相声专业方面,郭是有大才,会的多,理解透,悟性高,这也让他恃才傲物,觉得自己红的晚全是同行打压造成的。可是在做人方面,性格缺陷是很明显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把这一切都归结因于之前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吃过的那些苦。加上这些年的走红,更不能听进别人的劝告,觉得自己够红了,粉丝量足够大了,可以掌握绝对的话语权,须知道,打人一拳,需防备别人一脚,树敌过多毕竟不是一件好事。

多年前,郭创造了一批水平很高的相声,迅速赢得了观众,德云社也在其带领下,逐渐成熟,何曹栾还有李菁等大批演员都可独当一面,如果假以时日,这必是很强的班社。随着这些优秀演员的出走,现在的德云社真是无将可派,好在岳云鹏的意外走红算是救了这个班子。可是这个人基础之差连郭都公开承认,但就是红了,凭的也不是那个段子,而是一首五环之歌,我只能说观众们太捧了。其他的演员就更需锻炼,但是郭还是嘴硬:我让谁红,谁就能红。看看现在那些喜剧比赛上德云社的演员,水平之差绝不是靠卖萌就能红的。大话可以顺便说,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看看他现在力捧的那几对,真看不到任何红的理由。看看现在那些喜剧比赛上德云社的演员,水平之差绝不是靠卖萌就能红的。李菁在退出后曾经表示,德云社走红以后,演员队伍迅速膨胀,郭老师招的都是些白纸,根本不会相声,匆匆学了一两年,就上台演出了,导致了节目质量迅速下滑。他说的不无道理。相比之下,赵本山就聪明的多了,他的徒弟都是带艺投师的,而且必须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以后才会收的。老赵把自己班子做成了“淘宝”,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而演员的出走,师徒的决裂,终究归结为一个钱字。这也是这行的基因所至。有些分析的人就说了,那就应该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去管理。这么说的大多都不了解这个行业,和所有作艺的行业一样,讲究口传心授,师父决定教徒弟的时候就有着私心,不是你去上学,交了学费就可以上课那么简单。师父教的是手艺,给的是饭辙,你以后要靠这个生活,所以师父可以决定教不教你,什么时候教你,怎么教你。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的事也屡见不鲜。这些用现代企业制度怎么衡量?这时就看出了赵本山的高明之处,他的“淘宝”模式,可以一定程度的回避这个矛盾:我没之前没教过你,你的师徒负担就会小,现在更多的是合作模式,我借你我的名声,我的平台,你好好给公司挣钱,同时也不耽误你自己挣钱。

岳云鹏为什么不会离开,除了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出了师父的庇护是不可能继续向前的,另外的原因也是,时下的郭也不似之前了,他赚了很多钱了,加上从之前离去的人那里总要吸取点原因,现在的十万二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他已不是那么看重了,而这些钱对岳这么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已经很幸福了。这样,矛盾便不似以前那么尖锐。是不是何曹红的太早了呢,如果把岳和何曹在时间上对调一下,岳会走么?何曹会留下么?

师父教徒弟能耐,徒弟为师父卖命,师父为徒弟铺路,徒弟报师父恩情。师徒之间,本就是度人度己的关系。师徒若不能相伴,不如相忘于江湖。愿两人在各自的天地里,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为相声艺术传道授业,不枉师徒一场。

2016.9.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