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招免费,360干掉了病毒,但在汽车行业行不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招免费,360干掉了病毒,但在汽车行业行不通

当初电脑病毒肆虐,为何360快速消灭了病毒?

文|热点微评 王新喜

久未在公众面前露面的周鸿祎,最近打起了汽车安全的主意。

在乌镇峰会期间,周鸿祎认为,未来世界会是数据驱动的。前段时间有争论新能源汽车到底是烧电、还是烧氢,或是烧油,他认为实际上是烧数据。

周鸿祎认为,大家都说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好,但特斯拉也有一个云端大脑。如果云端数据被破坏勒索了,那么很多车可能就趴在那动不了了。今天我们所处于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了驱动很多业务的核心,我们企业也需意识到:数据安全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从周鸿祎的观点可以看出,他看上了汽车安全的市场蛋糕。

汽车安全的问题确实也不容忽视,当前汽车走上了智能化、网联化的进程,许多智能车型安装了200甚至300多个传感器,在辅助驾驶系统在高算力芯片的加持下,汽车也正在成为一个移动的数据中心,也有可能遭遇到各种数据攻击与入侵。

不过,从网友的态度来看,似乎有点担心360进入到汽车安全领域,因为相对于担心汽车数据被攻击、被破坏,网友更担心汽车被各种五花八门的广告绑架。

尤其是值得警惕的是,在当前没有安全厂商进来的时候,目前汽车市场整体安全性是可控的,并没有大量针对汽车安全的事故发生,如果有大量安全厂商进入,因为利润的存在,是否会导致汽车安全数据破坏、攻击加剧的情况出现?

正如最近有句颇为流行的话:卖雨伞的人如果能控制下雨,那么这场雨永远不会停。

事实上,如果回顾PC电脑安全市场,这也曾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当初电脑病毒肆虐,为何360快速消灭了病毒?

或许今天的年轻人对于早古时期的互联网并不了解。在PC互联网发展阶段,买来的电脑,装好系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装电脑安全软件,在彼时的主流称呼并不是安全软件,而是电脑杀毒软件。电脑桌面的瑞星小狮子可能是80、90后一代的回忆。

早在1999年4月,一款叫做CIH的病毒全球大爆发,全球各地的 6000 万台电脑开始陆续瘫痪。

不像此前的病毒小打小闹,该病毒的厉害之处在于,一旦感染,就会用海量垃圾信息直接淹没电脑,然后破坏电脑的核心组件,一旦感染,电脑就得换芯片,在当时来说,感染该病毒的成本是巨大的。

后来瑞星莘和刘旭看到了机会,科班出身的刘旭仔细研究了该病毒的特性,成为了全中国第一个破解CIH病毒逻辑的人,他也推动了瑞星和联想、方正等大牌电脑公司谈合作,把瑞星杀毒软件预装到电脑里,以当时联想与方正的市场体量,瑞星一战成名,其杀毒软件月销量直接从1998年的300套飞升到1999年的10万套。

2000年前后,瑞星、江民等杀毒软件一套卖两百多块,在彼时的市场环境下,杀毒软件无疑是一门暴利生意。一年卖个十万套,就是千万级的利润,这个数字对当时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其实是非常高的营收水平,也因此迎来了包括雷军在内的大量玩家参与到市场之中。

1999年,雷军彼时带来了金山毒霸,他在那时就采取了低价收割策略,人家卖200元一套,雷军的金山毒霸卖50元一套。彼时KV 300 的零售价是 260 元,98 版瑞星的零售价是 230 元,这种打法无疑是小米手机做手机那套性价比玩法的早期原型了,这套低价策略效果立竿见影。

从2000年到2002年,两年的时间,金山毒霸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瑞星公司,超过了彼时的江民公司。

由于后来瑞星内部,王莘和刘旭的内杠,对自己技术颇为自负的刘旭开始单干,2005年开发出了全新的“东方微点”杀毒软件。

这软件结合了传统的“被动防御”和“主动防御”技术,但后来却因为被举报私自散播网络病毒,自导自演的推销产品,被监管传唤,指出东方微点的产品会传播病毒,涉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其公司副总裁彼时遭遇了刑事指控,也因此,在各方舆论的打击下,东方微点消失于电脑杀毒市场。

但是让雷军与瑞星意外的是,市场在此时还未尘埃落地,最终杀入了一个狠角色——周鸿祎,他带着360安全卫士,打着免费的旗号入场,宣布360杀毒软件永久免费。

360当时切入市场的时候不依赖收费模式吃饭,彼时包括瑞星、金山在内的公司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模式的颠覆性,因为看不清楚免费模式要怎么生存,并一致认为360撑不了多久就会倒闭。

但是短短几年,360是用免费杀毒带来了大量用户,用户量很快过了3亿,给自己的浏览器,导航等等产品带来了大量的流量,360用广告变现的方式来支撑杀毒软件的盈利。

当360通过免费模式能够生存的时候,收费的杀毒软件就没有生存空间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原有的玩家虽然顶不住压力,金山在 2010 年宣布永久免费,而瑞星2011 年也彻底放弃了收费模式。但是彼时360已经主导了整个电脑安全市场。这个时候宣布免费,为时已晚。360占据了用户心智,获取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从360主导安全市场之后,病毒开始慢慢地消失,甚至用户即便浏览不明网站,点击或下载不明程序,电脑几乎没事。在彼时,曾经有不少人一度怀疑,是不是360安全卫士的技术不行,无法准确检测与杀毒,事实上,并不是360杀不了毒,而是病毒慢慢减少了。

电脑病毒的消失,一方面归功于微软系统的不断更新,漏洞少了,病毒也就不容易写了。

另一方面是病毒查杀技术的提升,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御、白名单、智能码标识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收费杀毒软件全面退出的时候,潜藏于产业链内的部分厂商,整个利益链条被斩断了。

过去那些收费的杀毒软件存在的时候,80、90后一个鲜明的印象是,彼时只要安装上这些安全软件,就会不间断的有大量电脑病毒被这些收费的杀毒软件拦截并清除,这让当时的电脑用户有一种错觉,这些杀毒软件在很好的保护电脑,并且杀毒功能实效性、精准度非常强。这进一步驱使大量用户去购买收费的杀毒软件。

360安全软件普及之后,虽然依然有网络安全事件出现,包括游戏服务器、企业网站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计算机都被病毒攻击过。 比如2020 年,勒索病毒肆虐引发了许多行业对于安全的广泛关注。但仔细思考我们发现,后来的病毒都是企业级的大规模性的安全事件,针对个人电脑的病毒攻击基本消失了。

这种大型的攻击与过去那些电脑病毒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同,无论是攻击频率与攻击目的都不一样。

因此,这其实也在验证一个结论,收费杀毒软件存在的前提是,市场上要有大量电脑病毒的存在。但在彼时个人电脑起步发展阶段,市场上或许并不存在大量的个人黑客与病毒攻击者,但彼时如果用户使用了收费安全软件,却始终没有杀出病毒,杀毒软件的存在性就没有必要了。

因此,安全软件要盈利,市场上的病毒就最好不能停,这些电脑病毒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背后,恐怕大家心照不宣了,因为最了解病毒的人,往往就是病毒的对手——杀毒厂商,它们比电脑市场上散播病毒的黑客更懂如何设计与制造病毒,只有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病毒,才能维持用户对收费杀毒软件的需求。

一招免费,干掉了病毒,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此,后来随着360的横空出世,一招免费,让收费杀毒厂商没有盈利空间了,活不下去了,部分厂商即便制造病毒也已经没钱可赚,无利可图了,行业就清白了。说到头来,这个也还是得感谢周鸿祎的 360 杀毒祭出的那招免费,拯救了许多用户的钱包。

回过头来看,其实周鸿祎的360的免费杀毒只是改变了行业商业模式,并非推出了直接消灭病毒的颠覆式技术。

我们发现,有时候免费是一门厉害的武器,因为免费打掉了产业的利益链条,一旦产业的利益链条无利可图,依附于产业链上的逐利者也就自动消失了。

但是放到汽车行业,免费这招,是行不通的。因为汽车行业当前的安全性攻击事件是非常少的,本身也是因为汽车厂商们也都在软件安全层面发力,其次是,行业没有第三方安全厂商,就没有针对汽车安全的利益链存在,制造病毒的灰产就少了。

但如果大量第三方安全厂商加入,整个汽车安全利益链就会带动起来,形成眼镜蛇效应。

虽然说并不是所有厂商都会去故意制造病毒、自己再去查杀,但行业一旦野蛮生长,泥沙俱下,总有安全厂商为了盈利,会想办法制造自己的存在感。

当然了,360等安全厂商依然可以沿用过去的免费策略,来打掉行业厂商的病毒制造利益链条,但是现在的厂商比过去要精明的多,互联网盈利模式早已不是早古互联网时期聚焦于业务本身的收费,现在的安全厂商完全可以通过广告、会员、电商导流或其他硬件产品与APP绑定等多元化盈利模式来赚钱。

比如说,早前在电脑行业,你如果装了2个以上的安全软件,这两个安全软件就会开始打架,建议你卸载一个,要么弹窗警告不断,要么篡改你的主页与浏览器绑定。

在电脑行业,这种“几个流氓打架,争夺用户电脑主导权”的行为,用户倒还是可以容忍,大不了就卸载一个。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汽车行业,时不时的在车机大屏出现弹窗警告或者弹窗广告,在用户驾驶过程中干扰用户的注意力与车辆软件体验,这可能导致汽车用户驾驶过程变得不安全。

此外,安全厂商要能够在这个行业生存,就必须要证明它存在的价值。按照上述逻辑,就必然要有高频率的病毒与数据攻击存在,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此一来,整个汽车安全领域可能就将告别平静的日子,变得安全事故多发了。

简单来说,360当年一招免费,干掉了电脑病毒,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一个行业有利益链的时候,免费能打掉利益链,但行业不存在利益链的时候,以“安全”的名义切入,会导致利益链条滋生,适得其反。

在此也希望汽车厂商需要独立的把好安全关,因为汽车市场的安全事故不同于电脑病毒,汽车市场的安全与关键时刻的广告弹窗都关系车主与乘客的生命安全。

车联网的数据安全影响的不只是数据,黑客通过篡改关键数据还将影响驾驶安全。在此,所有的汽车厂商与想要进入汽车安全领域的厂商,都应该对此有足够的清醒认识与高度的重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奇虎360

3.3k
  • 三六零:预计2024年净亏损扩至7.7亿元-11.5亿元,部分参股企业亏损对损益产生较大影响
  • 三六零在徐州成立人工智能公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招免费,360干掉了病毒,但在汽车行业行不通

当初电脑病毒肆虐,为何360快速消灭了病毒?

文|热点微评 王新喜

久未在公众面前露面的周鸿祎,最近打起了汽车安全的主意。

在乌镇峰会期间,周鸿祎认为,未来世界会是数据驱动的。前段时间有争论新能源汽车到底是烧电、还是烧氢,或是烧油,他认为实际上是烧数据。

周鸿祎认为,大家都说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好,但特斯拉也有一个云端大脑。如果云端数据被破坏勒索了,那么很多车可能就趴在那动不了了。今天我们所处于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了驱动很多业务的核心,我们企业也需意识到:数据安全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从周鸿祎的观点可以看出,他看上了汽车安全的市场蛋糕。

汽车安全的问题确实也不容忽视,当前汽车走上了智能化、网联化的进程,许多智能车型安装了200甚至300多个传感器,在辅助驾驶系统在高算力芯片的加持下,汽车也正在成为一个移动的数据中心,也有可能遭遇到各种数据攻击与入侵。

不过,从网友的态度来看,似乎有点担心360进入到汽车安全领域,因为相对于担心汽车数据被攻击、被破坏,网友更担心汽车被各种五花八门的广告绑架。

尤其是值得警惕的是,在当前没有安全厂商进来的时候,目前汽车市场整体安全性是可控的,并没有大量针对汽车安全的事故发生,如果有大量安全厂商进入,因为利润的存在,是否会导致汽车安全数据破坏、攻击加剧的情况出现?

正如最近有句颇为流行的话:卖雨伞的人如果能控制下雨,那么这场雨永远不会停。

事实上,如果回顾PC电脑安全市场,这也曾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当初电脑病毒肆虐,为何360快速消灭了病毒?

或许今天的年轻人对于早古时期的互联网并不了解。在PC互联网发展阶段,买来的电脑,装好系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装电脑安全软件,在彼时的主流称呼并不是安全软件,而是电脑杀毒软件。电脑桌面的瑞星小狮子可能是80、90后一代的回忆。

早在1999年4月,一款叫做CIH的病毒全球大爆发,全球各地的 6000 万台电脑开始陆续瘫痪。

不像此前的病毒小打小闹,该病毒的厉害之处在于,一旦感染,就会用海量垃圾信息直接淹没电脑,然后破坏电脑的核心组件,一旦感染,电脑就得换芯片,在当时来说,感染该病毒的成本是巨大的。

后来瑞星莘和刘旭看到了机会,科班出身的刘旭仔细研究了该病毒的特性,成为了全中国第一个破解CIH病毒逻辑的人,他也推动了瑞星和联想、方正等大牌电脑公司谈合作,把瑞星杀毒软件预装到电脑里,以当时联想与方正的市场体量,瑞星一战成名,其杀毒软件月销量直接从1998年的300套飞升到1999年的10万套。

2000年前后,瑞星、江民等杀毒软件一套卖两百多块,在彼时的市场环境下,杀毒软件无疑是一门暴利生意。一年卖个十万套,就是千万级的利润,这个数字对当时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其实是非常高的营收水平,也因此迎来了包括雷军在内的大量玩家参与到市场之中。

1999年,雷军彼时带来了金山毒霸,他在那时就采取了低价收割策略,人家卖200元一套,雷军的金山毒霸卖50元一套。彼时KV 300 的零售价是 260 元,98 版瑞星的零售价是 230 元,这种打法无疑是小米手机做手机那套性价比玩法的早期原型了,这套低价策略效果立竿见影。

从2000年到2002年,两年的时间,金山毒霸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瑞星公司,超过了彼时的江民公司。

由于后来瑞星内部,王莘和刘旭的内杠,对自己技术颇为自负的刘旭开始单干,2005年开发出了全新的“东方微点”杀毒软件。

这软件结合了传统的“被动防御”和“主动防御”技术,但后来却因为被举报私自散播网络病毒,自导自演的推销产品,被监管传唤,指出东方微点的产品会传播病毒,涉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其公司副总裁彼时遭遇了刑事指控,也因此,在各方舆论的打击下,东方微点消失于电脑杀毒市场。

但是让雷军与瑞星意外的是,市场在此时还未尘埃落地,最终杀入了一个狠角色——周鸿祎,他带着360安全卫士,打着免费的旗号入场,宣布360杀毒软件永久免费。

360当时切入市场的时候不依赖收费模式吃饭,彼时包括瑞星、金山在内的公司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模式的颠覆性,因为看不清楚免费模式要怎么生存,并一致认为360撑不了多久就会倒闭。

但是短短几年,360是用免费杀毒带来了大量用户,用户量很快过了3亿,给自己的浏览器,导航等等产品带来了大量的流量,360用广告变现的方式来支撑杀毒软件的盈利。

当360通过免费模式能够生存的时候,收费的杀毒软件就没有生存空间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原有的玩家虽然顶不住压力,金山在 2010 年宣布永久免费,而瑞星2011 年也彻底放弃了收费模式。但是彼时360已经主导了整个电脑安全市场。这个时候宣布免费,为时已晚。360占据了用户心智,获取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从360主导安全市场之后,病毒开始慢慢地消失,甚至用户即便浏览不明网站,点击或下载不明程序,电脑几乎没事。在彼时,曾经有不少人一度怀疑,是不是360安全卫士的技术不行,无法准确检测与杀毒,事实上,并不是360杀不了毒,而是病毒慢慢减少了。

电脑病毒的消失,一方面归功于微软系统的不断更新,漏洞少了,病毒也就不容易写了。

另一方面是病毒查杀技术的提升,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御、白名单、智能码标识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收费杀毒软件全面退出的时候,潜藏于产业链内的部分厂商,整个利益链条被斩断了。

过去那些收费的杀毒软件存在的时候,80、90后一个鲜明的印象是,彼时只要安装上这些安全软件,就会不间断的有大量电脑病毒被这些收费的杀毒软件拦截并清除,这让当时的电脑用户有一种错觉,这些杀毒软件在很好的保护电脑,并且杀毒功能实效性、精准度非常强。这进一步驱使大量用户去购买收费的杀毒软件。

360安全软件普及之后,虽然依然有网络安全事件出现,包括游戏服务器、企业网站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计算机都被病毒攻击过。 比如2020 年,勒索病毒肆虐引发了许多行业对于安全的广泛关注。但仔细思考我们发现,后来的病毒都是企业级的大规模性的安全事件,针对个人电脑的病毒攻击基本消失了。

这种大型的攻击与过去那些电脑病毒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同,无论是攻击频率与攻击目的都不一样。

因此,这其实也在验证一个结论,收费杀毒软件存在的前提是,市场上要有大量电脑病毒的存在。但在彼时个人电脑起步发展阶段,市场上或许并不存在大量的个人黑客与病毒攻击者,但彼时如果用户使用了收费安全软件,却始终没有杀出病毒,杀毒软件的存在性就没有必要了。

因此,安全软件要盈利,市场上的病毒就最好不能停,这些电脑病毒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背后,恐怕大家心照不宣了,因为最了解病毒的人,往往就是病毒的对手——杀毒厂商,它们比电脑市场上散播病毒的黑客更懂如何设计与制造病毒,只有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病毒,才能维持用户对收费杀毒软件的需求。

一招免费,干掉了病毒,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此,后来随着360的横空出世,一招免费,让收费杀毒厂商没有盈利空间了,活不下去了,部分厂商即便制造病毒也已经没钱可赚,无利可图了,行业就清白了。说到头来,这个也还是得感谢周鸿祎的 360 杀毒祭出的那招免费,拯救了许多用户的钱包。

回过头来看,其实周鸿祎的360的免费杀毒只是改变了行业商业模式,并非推出了直接消灭病毒的颠覆式技术。

我们发现,有时候免费是一门厉害的武器,因为免费打掉了产业的利益链条,一旦产业的利益链条无利可图,依附于产业链上的逐利者也就自动消失了。

但是放到汽车行业,免费这招,是行不通的。因为汽车行业当前的安全性攻击事件是非常少的,本身也是因为汽车厂商们也都在软件安全层面发力,其次是,行业没有第三方安全厂商,就没有针对汽车安全的利益链存在,制造病毒的灰产就少了。

但如果大量第三方安全厂商加入,整个汽车安全利益链就会带动起来,形成眼镜蛇效应。

虽然说并不是所有厂商都会去故意制造病毒、自己再去查杀,但行业一旦野蛮生长,泥沙俱下,总有安全厂商为了盈利,会想办法制造自己的存在感。

当然了,360等安全厂商依然可以沿用过去的免费策略,来打掉行业厂商的病毒制造利益链条,但是现在的厂商比过去要精明的多,互联网盈利模式早已不是早古互联网时期聚焦于业务本身的收费,现在的安全厂商完全可以通过广告、会员、电商导流或其他硬件产品与APP绑定等多元化盈利模式来赚钱。

比如说,早前在电脑行业,你如果装了2个以上的安全软件,这两个安全软件就会开始打架,建议你卸载一个,要么弹窗警告不断,要么篡改你的主页与浏览器绑定。

在电脑行业,这种“几个流氓打架,争夺用户电脑主导权”的行为,用户倒还是可以容忍,大不了就卸载一个。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汽车行业,时不时的在车机大屏出现弹窗警告或者弹窗广告,在用户驾驶过程中干扰用户的注意力与车辆软件体验,这可能导致汽车用户驾驶过程变得不安全。

此外,安全厂商要能够在这个行业生存,就必须要证明它存在的价值。按照上述逻辑,就必然要有高频率的病毒与数据攻击存在,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此一来,整个汽车安全领域可能就将告别平静的日子,变得安全事故多发了。

简单来说,360当年一招免费,干掉了电脑病毒,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一个行业有利益链的时候,免费能打掉利益链,但行业不存在利益链的时候,以“安全”的名义切入,会导致利益链条滋生,适得其反。

在此也希望汽车厂商需要独立的把好安全关,因为汽车市场的安全事故不同于电脑病毒,汽车市场的安全与关键时刻的广告弹窗都关系车主与乘客的生命安全。

车联网的数据安全影响的不只是数据,黑客通过篡改关键数据还将影响驾驶安全。在此,所有的汽车厂商与想要进入汽车安全领域的厂商,都应该对此有足够的清醒认识与高度的重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