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求变”的艺术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求变”的艺术馆

大型艺术展览的成功举办也侧面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能够以超越既有经验的策略更加从容应对,确保文化场馆“不打烊”。

文 | 你好天府微信公号 小池

艺术家周春芽曾说:“成都有文化的底蕴,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对艺术好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识就是政府和社会都对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非常包容。”

尤其近些年,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在以一种灵活又颇为“亲民”的态势,潜移默化地生长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成都艺术空间“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带着“仪式感”走近艺术,它正在成为日常文化生活的必需品。

时隔一个多月,辛禾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波普艺术展。

8月15日,辛禾关注到“罗伊·利希滕斯坦:重塑流行”的展览即将开放,预约好周末观展,却在前一天收到了临时闭馆公告,“当时是因为线路检修,之后又在家静默了大半个月。”

“罗伊·利希滕斯坦:重塑流行”展览现场

经历了8月的高温天气与9月的全城静默,成都各大艺术馆从9月20号开始陆续恢复开馆,艺术爱好者们长舒一口气,成都的文化生活终于有序回归。当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让面对面的艺术交流受到阻碍时,也让更多的策展人开始思考,疫情时代艺术馆如何“营业”?

早前在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下,艺术馆出现了自媒体、云展览、云公教、新媒体互动等新的运营方式,也一步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并变得鲜活起来。线上看展的“火苗”也在此前艺术馆纷纷暂时闭馆时“点燃”,自此看展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阻碍。

当然,对于线上看展这件事,也有不同的声音。

“我个人不赞成线上观展的方式,因为线上与线下带来的观展体验差别非常大,线上无法代替线下,哪怕采用AI模拟之类的技术,线上仍然有种生硬感,无法直观感受到作品的材质、体量”,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策展人认为,“现在大家都活在手机里,活在线上,其实更需要线下的活动,将原本线下的活动转到线上,会让生活非常同质化。”

旅行博主艺加说:“感兴趣的线上展览会提前做攻略,但不会专门选择线上模式,缺乏体验感。但线下展览也会带来不好的体验,最近看了一些展,展出的画不是原版,而是复制品,像在看一幅喷绘画,就与线上看展的体验一样。”

尽管线下观展带来的体验不可替代,但遭遇疫情封控,线上展览却能便捷、高效地将展览、作品传送到更多人眼前。

成都博物馆线上展厅“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

据了解,9月成都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开启了线上“云观展”服务,推出多个新展、经典展,希望通过“云观展”丰富成都市民居家期间的精神生活。

成都博物馆推出了“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展出了248件动漫作品原画、手稿等;“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窑特展”,展出了350件宋代瓷器精品,还首次将“五大名窑”集结在西南地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上线了“金沙云观展平台”,展出了“神奇宝'贝'——奇妙的贝类世界”,集结了1200余件(套)贝类标本及相关文物;成都市美术馆推出了此前观展人数超100万的“2021成都双年展”VR观展平台,还能看到新上线的展览。

各大艺术馆纷纷在“线上”做出尝试,也试图探索出更多“玩法”,让大家在特殊时期从艺术中汲取力量。

2022首届成都国际摄影周“影像之夜” 图源:成都当代影像馆

11月中旬,新一轮疫情来袭,不过并未成为举办艺术展览的阻碍。在刚刚过去的“2022首届成都国际摄影周”,近千名摄影家的2000余幅作品展出,当中不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威廉·克莱因这样的国际摄影大师参展。

成都国际摄影周重要活动“影像之夜”落地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同时它也是本次摄影周的主体场馆之一。此前,成都当代影像馆也源源不断将影像史中的经典作品带给成都,给热爱影像艺术的大众一个感受、交流、思考的空间。

尽管成都当代影像馆目前多数展览仍然为线下,但对于线上展览也在做出一些尝试与探索。

成都当代影像馆“第三届儿童影像艺术节Katta”海报 图源:成都当代影像馆

成都当代影像馆副馆长程基伟表示:“目前来看,我们的精力和专注度更多还是在统筹线下内容。针对闭馆的情况,我们在闭馆期间在努力完善线上展厅部分,比如在8月开幕的第三届儿童影像艺术节Katta,同期开幕线上展厅,给无法到达现场的观众提供了较为便捷的观展方式。未来,我们或许会考虑从丰富与观众互动方式的角度去丰富我们线上展厅的内容和体验。”

夜间的成都市美术馆A区(成都天府美术馆)

成都国际摄影周的另一主场馆——成都市美术馆,正在成为成都人心目中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2021年11月于此举办的成都双年展,展期长达252天、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参展人数突破了100万大关,堪称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成都市美术馆也成为了“打卡圣地”,人们去观展、拍照、阅读,让艺术更好地溶于日常生活之中。

从成都双年展到成都国际摄影周,这些大型艺术展览的成功举办也侧面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能够以超越既有经验的策略更加从容应对,确保文化场馆“不打烊”。

过去,艺术馆曾一度成为大型地产项目的“标配”,地产也扮演着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坚实“后盾”的角色。

广东时代美术馆 图源:广东时代美术馆官网

8月,广东时代美术馆发出《凛冬将至,匍匐前进》宣告暂别,这篇文章被大量业内人士与艺术爱好者转发。时代美术馆即依托地产而生,2003年,时代中国与广东美术馆合作成立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2010年,正式注册为非营利性工艺美术馆。

地产“黄金时代”,艺术馆似乎一度成为大型房企或地产项目的标配,随着地产“黑铁时代”的到来,耗资巨大的美术馆开始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但也有一些地产公司正在找寻一种新模式平衡艺术与地产的关系。

万华投资集团装饰中心副总经理宋真表示:“对于高端地产开发体,从2011年起,便已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定义为城市运营商,开始关注除了地产开发以外在文化,艺术,社群方面的社会角色拓展。在将艺术展陈植入地产体验区的探索中,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一种以瑞安集团和北京芳草地的商业地产为代表,在体验区或者商业空间内,陈列繁多的艺术品;另一种模式以阿那亚为代表,在明确的针对中产阶级开发框架的规划理念中,植入精英文化对艺术展的追捧;第三种模式以万华集团近几年的销售体验区为代表,将其新规划的重庆,海口,三亚,万宁的住宅销售体验区,不再以售楼部的形象出现,而以城市会客厅,艺展中心的理念去设计打造。”

麓湖A4美术馆 图源:麓湖A4美术馆

创办于2008年的麓湖A4美术馆,于2016年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A4与周边的图书馆、剧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商业空间一起,重新组合成为新城市地产的生态圈。

作为一家运营了14年的美术馆,关注A4的人群也从最初的“小众”变得越来越广泛,有更多的观众群体愿意走进它。除了日常的展览,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A4美术馆在“美育”方面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围绕公共美育,A4美术馆尝试了以麓湖社区艺术季为代表的在地项目,社区艺术季强调艺术的在地生成,将整个麓湖社区作为艺术实验的场域。

艺术与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地产升级的一种趋势。宋真坦言:“虽然万华集团在十年前就开始踏足非营利艺术事业,筹建旗下A4美术馆。但这种投身始终是有限的,并没有在地产开发核心与艺术展陈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并联关系,更多还是以一种辅助品牌建构的传统目的与方式存在。如何探索一条真正把地产销售与美育社会化的矛盾性部分抵消,甚至形成无缝连接的有效合力,仍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并需要持续创想的事情。万华愿意继续做一个实践者。”

据宋真介绍,2019年万华旗下重庆麓悦江城城市会客厅开放面客,整个空间及空间内装饰陈设,以探索“时间,空间,人三者存在关系”为主题。这一实践,不仅是一种借鉴艺术馆空间调性的装饰定位,而是用策展的线索式逻辑去实现艺术展与销售空间的可行性弥合。而2021年海口江东麓岛言艺术馆原生艺术展以“人类沉思的力量在改造外部世界进程中的作用”为线索组织艺术品,到访者体验的是一个形而上的艺术展,更是一个静谧的隐身于雨林中的艺术空间。

广汇美术馆 图源:广汇美术馆GHAM

位于天府新区的广汇美术馆,也是一家与“房地产”有关联的美术馆,这是由“世界500强”企业广汇集团打造的综合性民营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

经过天府中央公园时,会看到一座“漂浮”的橙色建筑,这就是广汇美术馆。资料显示,广汇美术馆建筑群落总面积71840.2㎡,拥有8个专业展厅、3个LAB厅、1个学术报告厅、1个GAC文献中心、2个艺术商店及雪莲堂VIP贵宾厅。

广汇美术馆馆藏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图源:广汇美术馆GHAM

先有藏品后建馆,是广汇美术馆的一大特色。据广汇美术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广汇美术馆目前已收藏超500幅20世纪中国精品水墨艺术作品,多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石鲁、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等大师的精品作品。

2022青年水墨论坛海报 图源:广汇美术馆GHAM

广汇美术馆作为成都艺术场馆中的“新面孔”,也在做出诸多尝试,让更多的人群关注艺术、爱上艺术。11月,围绕中国水墨这一艺术种类,广汇美术馆开展了“2022青年水墨论坛”,邀请来自美术理论、艺术创作及艺术收藏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水墨在当代背景下所呈现的特征进行交流与讨论。而基于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广汇美术馆采用了线上对谈的方式,面向专业及非专业观众,研讨内容通过广汇美术馆官方媒体平台及IVA艺术进行展现。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可控”因素,艺术馆们正在打破物理空间带来的阻隔,积极探索更多元的可能性与发展路径,或许疫情对艺术文化行业带来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在线上、线下双重空间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艺术文化正在强势回归。

来源:你好天府微信公号

原标题:“求变”的艺术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求变”的艺术馆

大型艺术展览的成功举办也侧面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能够以超越既有经验的策略更加从容应对,确保文化场馆“不打烊”。

文 | 你好天府微信公号 小池

艺术家周春芽曾说:“成都有文化的底蕴,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对艺术好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识就是政府和社会都对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非常包容。”

尤其近些年,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在以一种灵活又颇为“亲民”的态势,潜移默化地生长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成都艺术空间“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带着“仪式感”走近艺术,它正在成为日常文化生活的必需品。

时隔一个多月,辛禾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波普艺术展。

8月15日,辛禾关注到“罗伊·利希滕斯坦:重塑流行”的展览即将开放,预约好周末观展,却在前一天收到了临时闭馆公告,“当时是因为线路检修,之后又在家静默了大半个月。”

“罗伊·利希滕斯坦:重塑流行”展览现场

经历了8月的高温天气与9月的全城静默,成都各大艺术馆从9月20号开始陆续恢复开馆,艺术爱好者们长舒一口气,成都的文化生活终于有序回归。当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让面对面的艺术交流受到阻碍时,也让更多的策展人开始思考,疫情时代艺术馆如何“营业”?

早前在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下,艺术馆出现了自媒体、云展览、云公教、新媒体互动等新的运营方式,也一步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并变得鲜活起来。线上看展的“火苗”也在此前艺术馆纷纷暂时闭馆时“点燃”,自此看展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阻碍。

当然,对于线上看展这件事,也有不同的声音。

“我个人不赞成线上观展的方式,因为线上与线下带来的观展体验差别非常大,线上无法代替线下,哪怕采用AI模拟之类的技术,线上仍然有种生硬感,无法直观感受到作品的材质、体量”,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策展人认为,“现在大家都活在手机里,活在线上,其实更需要线下的活动,将原本线下的活动转到线上,会让生活非常同质化。”

旅行博主艺加说:“感兴趣的线上展览会提前做攻略,但不会专门选择线上模式,缺乏体验感。但线下展览也会带来不好的体验,最近看了一些展,展出的画不是原版,而是复制品,像在看一幅喷绘画,就与线上看展的体验一样。”

尽管线下观展带来的体验不可替代,但遭遇疫情封控,线上展览却能便捷、高效地将展览、作品传送到更多人眼前。

成都博物馆线上展厅“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

据了解,9月成都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开启了线上“云观展”服务,推出多个新展、经典展,希望通过“云观展”丰富成都市民居家期间的精神生活。

成都博物馆推出了“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展出了248件动漫作品原画、手稿等;“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窑特展”,展出了350件宋代瓷器精品,还首次将“五大名窑”集结在西南地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上线了“金沙云观展平台”,展出了“神奇宝'贝'——奇妙的贝类世界”,集结了1200余件(套)贝类标本及相关文物;成都市美术馆推出了此前观展人数超100万的“2021成都双年展”VR观展平台,还能看到新上线的展览。

各大艺术馆纷纷在“线上”做出尝试,也试图探索出更多“玩法”,让大家在特殊时期从艺术中汲取力量。

2022首届成都国际摄影周“影像之夜” 图源:成都当代影像馆

11月中旬,新一轮疫情来袭,不过并未成为举办艺术展览的阻碍。在刚刚过去的“2022首届成都国际摄影周”,近千名摄影家的2000余幅作品展出,当中不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威廉·克莱因这样的国际摄影大师参展。

成都国际摄影周重要活动“影像之夜”落地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同时它也是本次摄影周的主体场馆之一。此前,成都当代影像馆也源源不断将影像史中的经典作品带给成都,给热爱影像艺术的大众一个感受、交流、思考的空间。

尽管成都当代影像馆目前多数展览仍然为线下,但对于线上展览也在做出一些尝试与探索。

成都当代影像馆“第三届儿童影像艺术节Katta”海报 图源:成都当代影像馆

成都当代影像馆副馆长程基伟表示:“目前来看,我们的精力和专注度更多还是在统筹线下内容。针对闭馆的情况,我们在闭馆期间在努力完善线上展厅部分,比如在8月开幕的第三届儿童影像艺术节Katta,同期开幕线上展厅,给无法到达现场的观众提供了较为便捷的观展方式。未来,我们或许会考虑从丰富与观众互动方式的角度去丰富我们线上展厅的内容和体验。”

夜间的成都市美术馆A区(成都天府美术馆)

成都国际摄影周的另一主场馆——成都市美术馆,正在成为成都人心目中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2021年11月于此举办的成都双年展,展期长达252天、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参展人数突破了100万大关,堪称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成都市美术馆也成为了“打卡圣地”,人们去观展、拍照、阅读,让艺术更好地溶于日常生活之中。

从成都双年展到成都国际摄影周,这些大型艺术展览的成功举办也侧面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能够以超越既有经验的策略更加从容应对,确保文化场馆“不打烊”。

过去,艺术馆曾一度成为大型地产项目的“标配”,地产也扮演着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坚实“后盾”的角色。

广东时代美术馆 图源:广东时代美术馆官网

8月,广东时代美术馆发出《凛冬将至,匍匐前进》宣告暂别,这篇文章被大量业内人士与艺术爱好者转发。时代美术馆即依托地产而生,2003年,时代中国与广东美术馆合作成立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2010年,正式注册为非营利性工艺美术馆。

地产“黄金时代”,艺术馆似乎一度成为大型房企或地产项目的标配,随着地产“黑铁时代”的到来,耗资巨大的美术馆开始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但也有一些地产公司正在找寻一种新模式平衡艺术与地产的关系。

万华投资集团装饰中心副总经理宋真表示:“对于高端地产开发体,从2011年起,便已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定义为城市运营商,开始关注除了地产开发以外在文化,艺术,社群方面的社会角色拓展。在将艺术展陈植入地产体验区的探索中,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一种以瑞安集团和北京芳草地的商业地产为代表,在体验区或者商业空间内,陈列繁多的艺术品;另一种模式以阿那亚为代表,在明确的针对中产阶级开发框架的规划理念中,植入精英文化对艺术展的追捧;第三种模式以万华集团近几年的销售体验区为代表,将其新规划的重庆,海口,三亚,万宁的住宅销售体验区,不再以售楼部的形象出现,而以城市会客厅,艺展中心的理念去设计打造。”

麓湖A4美术馆 图源:麓湖A4美术馆

创办于2008年的麓湖A4美术馆,于2016年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A4与周边的图书馆、剧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商业空间一起,重新组合成为新城市地产的生态圈。

作为一家运营了14年的美术馆,关注A4的人群也从最初的“小众”变得越来越广泛,有更多的观众群体愿意走进它。除了日常的展览,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A4美术馆在“美育”方面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围绕公共美育,A4美术馆尝试了以麓湖社区艺术季为代表的在地项目,社区艺术季强调艺术的在地生成,将整个麓湖社区作为艺术实验的场域。

艺术与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地产升级的一种趋势。宋真坦言:“虽然万华集团在十年前就开始踏足非营利艺术事业,筹建旗下A4美术馆。但这种投身始终是有限的,并没有在地产开发核心与艺术展陈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并联关系,更多还是以一种辅助品牌建构的传统目的与方式存在。如何探索一条真正把地产销售与美育社会化的矛盾性部分抵消,甚至形成无缝连接的有效合力,仍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并需要持续创想的事情。万华愿意继续做一个实践者。”

据宋真介绍,2019年万华旗下重庆麓悦江城城市会客厅开放面客,整个空间及空间内装饰陈设,以探索“时间,空间,人三者存在关系”为主题。这一实践,不仅是一种借鉴艺术馆空间调性的装饰定位,而是用策展的线索式逻辑去实现艺术展与销售空间的可行性弥合。而2021年海口江东麓岛言艺术馆原生艺术展以“人类沉思的力量在改造外部世界进程中的作用”为线索组织艺术品,到访者体验的是一个形而上的艺术展,更是一个静谧的隐身于雨林中的艺术空间。

广汇美术馆 图源:广汇美术馆GHAM

位于天府新区的广汇美术馆,也是一家与“房地产”有关联的美术馆,这是由“世界500强”企业广汇集团打造的综合性民营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

经过天府中央公园时,会看到一座“漂浮”的橙色建筑,这就是广汇美术馆。资料显示,广汇美术馆建筑群落总面积71840.2㎡,拥有8个专业展厅、3个LAB厅、1个学术报告厅、1个GAC文献中心、2个艺术商店及雪莲堂VIP贵宾厅。

广汇美术馆馆藏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图源:广汇美术馆GHAM

先有藏品后建馆,是广汇美术馆的一大特色。据广汇美术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广汇美术馆目前已收藏超500幅20世纪中国精品水墨艺术作品,多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石鲁、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等大师的精品作品。

2022青年水墨论坛海报 图源:广汇美术馆GHAM

广汇美术馆作为成都艺术场馆中的“新面孔”,也在做出诸多尝试,让更多的人群关注艺术、爱上艺术。11月,围绕中国水墨这一艺术种类,广汇美术馆开展了“2022青年水墨论坛”,邀请来自美术理论、艺术创作及艺术收藏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水墨在当代背景下所呈现的特征进行交流与讨论。而基于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广汇美术馆采用了线上对谈的方式,面向专业及非专业观众,研讨内容通过广汇美术馆官方媒体平台及IVA艺术进行展现。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可控”因素,艺术馆们正在打破物理空间带来的阻隔,积极探索更多元的可能性与发展路径,或许疫情对艺术文化行业带来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在线上、线下双重空间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艺术文化正在强势回归。

来源:你好天府微信公号

原标题:“求变”的艺术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