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买车家
去年底,中汽协预测2022年国内总销量预计可以达2750万台,同比增长5.4%。预期很美好,原因是当时全球疫情控制的还不错,汽车产业供给链逐渐恢复,恰逢年底购车季,产销量飘红的数据增长鼓舞了所有汽车人的信心。
中汽协或许是为了防止年底被翻旧账打脸,早在年中便宣布,将原本2750万辆的销量预期下调至2700万辆,而同比增速预期则由5.4%下调至3%左右,可谓是一波官方印证的寒潮。
如果只是市场大盘在客观不利因素的赢下预期销量收缩,那文章讲到这里也就到头了。关键是,如果我们把今年截至目前的整体销量拆分来看,会发现两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新能源车的崛起,甚有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的架势。二来,国内合资品牌整体都在原地踏步、甚至是衰退,而自主品牌却反而逆势强势崛起。有趣的是,新能源和自主品牌的崛起,其实某种程度上是环环相扣的。
首先,今年这波车市寒潮基本只限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于对整体市场全年销量目标的看低,中汽协对新能源汽车门类的销量预期,反而在年中宣布从500万辆上调至550万辆,同比增速预期从47%上调至56%以上。
而销量预测在这般此消彼长下,中汽协仍然小看了国内新能源车的消费潜力。根据乘联会最新的数据显示:2022 年 1-10 月的广义新能源汽车销量 超过440万台,而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将近70%份额。仅10月单月销量超过5.5万辆,渗透率连续两月超过30%。
按照这样的销量走势,截止年底12月总销量超过中汽协的预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再来,2022年汽车厂商前十个月的销量排名中,能挤进前五名的只剩下南北大众,其余均被自主品牌瓜分,这意味着除了大众以外其他的合资品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尽管广汽丰田表面上看仍保持31%的大幅增长,但实际上主要得益于丰田今年以来很多车型终端的大幅优惠。联想起以往大家心目中常年加价的丰田品牌形象,或许能刺激一部分潜客买单,但同时对于那么信仰丰田保值率的老车主们来说,恐怕心里就不是滋味了,毕竟终端车型的降价,也意味着同款车系的残值走低。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自主品牌赢下这一轮的销量抢位赛,主要是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而相对于的,合资们在新能源市场掉队就需要认真反思一下了,无论是战略方向,还是车型定位都没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前些年,网上还有很多这样的观点:“合资品牌只是没发力,一发力就会怎么怎么样”。
可现实是,当合资车在新能源方面展现的实力,就好像俄乌冲突前,大家想象中的俄罗斯常规军事力量一样,不下场还有一定的神秘感,下了场就只剩丢人现眼的份了。
日吹眼里深耕三电技术长达二十多年的丰田,新发布的纯电车气温零度充电“障碍”,软件BUG导致推迟将近半年时间上市。其余各路合资品牌的插混车型,更被国产从销量到性能全方位无死角碾压。
反观过去几年,给人低端、廉价,只会用性价比换市场的自主品牌,如今却在新能源领域将这一现象实现了根本性的扭转。
不单单只是销量的大幅增长,各大新能源细分市场超越合资,而且突围了二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上,甚至是五十万级别的高端市场,就连曾经作为“鲢鱼”引进的特斯拉,下半年为了增强竞争力,也不得不以产品降价换取销量。这些放在以前都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
换言之,让中国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还真就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新能源产业每年投入数以千亿的资金扶持,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销量上更进一步的同时,在价格和市场定位上,撬动了传统合资品牌、甚至是豪华品牌的“蛋糕”。不仅如此,在新能源相关的供应链方面,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公司除了LG化学和松下,基本被中国企业垄断,更涌现了像宁德时代这种万亿规模的超级巨头。
几乎可以断定的是,中国将在汽车领域再次创造工业“奇迹”,2022年则是中国汽车产业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元年,也将会是中国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重要节点——今年销售趋势里还有一大“彩蛋”就是出口量近乎翻倍。
所以总结一下对2022年的汽车销量走势的分析,那就是逐渐统治了新能源市场的自主品牌一片火热,而还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梦游”的合资品牌,寒毒已开始侵入骨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