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大研究:奥密克戎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感染后重症和死亡风险较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大研究:奥密克戎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感染后重症和死亡风险较低

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毒性减弱,人群感染后潜伏期缩短,无症状和轻症者居多,住院和死亡风险也降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高佳

编辑 | 翟瑞民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最新刊发题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的论文介绍,与新冠病毒原始株和其他值得关切的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毒性减弱,人群感染后潜伏期缩短,无症状和轻症者居多,住院和死亡风险也降低。

该论文的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廖春晓等人,其中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其还担任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历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任主任。

奥密克戎变异株首次于2021年11月在南非检出,随后取代德尔塔变异株持续流行演变。2022年2月以来,中国主要流行的毒株为奥密克戎BA.2及其后代谱系;5月,上海市从境外输入病例中首次检出BA.5,7月BA.5引发国内首次本土疫情;9月,呼和浩特市现首例BF.7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是BF.7变异株首次在国内引起本土疫情。BF.7是Omicron变异株二代谱系,其在BA.4/5的基础上存在额外突变,免疫逃逸能力更强。

论文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再感染和突破性感染(完全接种疫苗后发生的感染)风险陡增。浙江省163例确诊的感染者(≥60岁)中,57.06%的感染者加强接种了疫苗。在丹麦,早期785例确诊的感染者中,完全接种或者加强接种疫苗的比例为83.1%。

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力和传播速度比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更强,而且,感染后潜伏期也明显缩短。同时,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更具稳定性,室温下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更久。室温下,新冠病毒传染性可在塑料或不锈钢表面保持3—4天,而在4℃的情况下传染性可保持长达14天。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20℃储存后,将比在4℃环境下更具稳定性和传染性。

论文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多,症状持续时间短,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浙江省宁波市61例确诊的感染者中,54.1%为无症状感染者。广东省珠海市38例确诊的感染者中,76%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

论文还提到,英国的一项纵向研究分别纳入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各4990例,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症状持续6.87天,明显小于德尔塔变异株(8.89天);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嗅觉丧失比例降低(16.7%vs52.7%),脑雾、眩晕和发热等使人虚弱的症状也明显减少,但咽喉疼痛风险增加(70.5%vs60.8%)。挪威基于81例确诊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分析显示,常见的症状依次是:咳嗽(83%)、流涕(78%)、疲劳(74%)、咽痛(72%)和头痛(68%)。

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后出现的持续症状被称为“新冠病毒长期症状”。有研究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的分析显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发生新冠病毒长期症状的风险也比德尔塔变异株明显降低。

论文还指出,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住院、重症和死亡风险低于先前的变异株。

英国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导致的就诊风险降低44%,住院和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9%和69%。美国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相比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总体入院风险下降41%,其中,入住重症监护室风险下降50%,机械通气风险下降64%,死亡风险下降79%。

不过,未接种疫苗、老年、合并慢性病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重症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当前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既往感染与疫苗效果的叠加效果如何也是亟待回答的问题。论文指出,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现有疫苗基础免疫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或者发病保护效果较低,但仍可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接种加强针可提高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保护效果。

基于中国香港地区BA.2流行期间的研究结果表明,对20—59岁年龄组人群,两剂CoronaVac疫苗预防新冠肺炎重症/死亡的保护效果为91.7%(88.7%—94.0%);对≥60岁年龄组老年人,降至69.9%(64.4%—74.6%);三剂CoronaVac疫苗对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为98.6%(98.0%—99.0%)。

文中还介绍,研究显示个体免疫的次数(包括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越多,机体引发的中和抗体应答水平及广谱程度(包括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抗体反应)越高,提供的保护效果越高。

为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该论文提出防控建议称,考虑到中国人口自然感染免疫水平低、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应研发保护效果更好、更持久的疫苗,加大新冠病毒疫苗基础和序贯加强免疫的覆盖,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同时关注重点人群,减少重症和死亡。

作者还建议,在疫苗接种率未达到较高水平(比如加强接种覆盖率90%)、抗新冠病毒药物尚不能普及的情况下,仍需要维持一定强度的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方式主要还是通过飞沫传播,因此,仍应坚持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多通风的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同时需关注经污染物体和气溶胶媒介传播的风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大研究:奥密克戎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感染后重症和死亡风险较低

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毒性减弱,人群感染后潜伏期缩短,无症状和轻症者居多,住院和死亡风险也降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高佳

编辑 | 翟瑞民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最新刊发题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的论文介绍,与新冠病毒原始株和其他值得关切的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毒性减弱,人群感染后潜伏期缩短,无症状和轻症者居多,住院和死亡风险也降低。

该论文的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廖春晓等人,其中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其还担任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历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任主任。

奥密克戎变异株首次于2021年11月在南非检出,随后取代德尔塔变异株持续流行演变。2022年2月以来,中国主要流行的毒株为奥密克戎BA.2及其后代谱系;5月,上海市从境外输入病例中首次检出BA.5,7月BA.5引发国内首次本土疫情;9月,呼和浩特市现首例BF.7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是BF.7变异株首次在国内引起本土疫情。BF.7是Omicron变异株二代谱系,其在BA.4/5的基础上存在额外突变,免疫逃逸能力更强。

论文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再感染和突破性感染(完全接种疫苗后发生的感染)风险陡增。浙江省163例确诊的感染者(≥60岁)中,57.06%的感染者加强接种了疫苗。在丹麦,早期785例确诊的感染者中,完全接种或者加强接种疫苗的比例为83.1%。

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力和传播速度比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更强,而且,感染后潜伏期也明显缩短。同时,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更具稳定性,室温下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更久。室温下,新冠病毒传染性可在塑料或不锈钢表面保持3—4天,而在4℃的情况下传染性可保持长达14天。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20℃储存后,将比在4℃环境下更具稳定性和传染性。

论文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多,症状持续时间短,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浙江省宁波市61例确诊的感染者中,54.1%为无症状感染者。广东省珠海市38例确诊的感染者中,76%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

论文还提到,英国的一项纵向研究分别纳入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各4990例,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症状持续6.87天,明显小于德尔塔变异株(8.89天);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嗅觉丧失比例降低(16.7%vs52.7%),脑雾、眩晕和发热等使人虚弱的症状也明显减少,但咽喉疼痛风险增加(70.5%vs60.8%)。挪威基于81例确诊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分析显示,常见的症状依次是:咳嗽(83%)、流涕(78%)、疲劳(74%)、咽痛(72%)和头痛(68%)。

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后出现的持续症状被称为“新冠病毒长期症状”。有研究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的分析显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发生新冠病毒长期症状的风险也比德尔塔变异株明显降低。

论文还指出,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住院、重症和死亡风险低于先前的变异株。

英国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导致的就诊风险降低44%,住院和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9%和69%。美国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相比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总体入院风险下降41%,其中,入住重症监护室风险下降50%,机械通气风险下降64%,死亡风险下降79%。

不过,未接种疫苗、老年、合并慢性病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重症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当前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既往感染与疫苗效果的叠加效果如何也是亟待回答的问题。论文指出,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现有疫苗基础免疫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或者发病保护效果较低,但仍可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接种加强针可提高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保护效果。

基于中国香港地区BA.2流行期间的研究结果表明,对20—59岁年龄组人群,两剂CoronaVac疫苗预防新冠肺炎重症/死亡的保护效果为91.7%(88.7%—94.0%);对≥60岁年龄组老年人,降至69.9%(64.4%—74.6%);三剂CoronaVac疫苗对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为98.6%(98.0%—99.0%)。

文中还介绍,研究显示个体免疫的次数(包括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越多,机体引发的中和抗体应答水平及广谱程度(包括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抗体反应)越高,提供的保护效果越高。

为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该论文提出防控建议称,考虑到中国人口自然感染免疫水平低、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应研发保护效果更好、更持久的疫苗,加大新冠病毒疫苗基础和序贯加强免疫的覆盖,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同时关注重点人群,减少重症和死亡。

作者还建议,在疫苗接种率未达到较高水平(比如加强接种覆盖率90%)、抗新冠病毒药物尚不能普及的情况下,仍需要维持一定强度的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方式主要还是通过飞沫传播,因此,仍应坚持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多通风的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同时需关注经污染物体和气溶胶媒介传播的风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