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为何充电桩却困在“冬天”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为何充电桩却困在“冬天”里?

充电桩作为风口行业,跑马圈地是入场者的本能。但眼花缭乱的项目宣传背后,是充电桩极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和充电桩运营商的变现焦虑。

文|钛财经 闪电懒

编辑|Duke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配套性的设施建设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充电桩行业成为重中之重。

根据国联证券研报分析显示,由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速度超预期,2022年下半年,充电桩建设及运营将迎来新一轮浪潮。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930万台,充电桩建设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1678亿元,服务费收入规模将达729亿元。

然而,千亿级市场规模背后,盈利难、充电设施利用率低、市场分散等痛点亟待解决。

车桩比例失衡?

目前,市面上的充电桩有两种充电方式。

其一,交流充电,又称“慢充”,交流充电桩的技术成熟,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安装且成本较低,交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8万元/台,采用常规电压、充电功率小、充电慢,时长5-8小时,大多安装在居民小区停车场。

其二,直流充电,又称“快充”,直流充电桩的技术和设备较交流充电桩复杂,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等均较高,直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0万元/台,采用高电压、充电功率大、充电快,时长0.5-2小时,更适用于对充电时长要求较高的场景。

目前,两者的市场占比为6:4。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0万辆,充电桩6.6万个,车桩比为6:1;截至2022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200万辆,充电桩数量达到470万个,车桩比为2.55:1。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2500亿元,2021-2025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超33%。

因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和充电桩的政策利好,多个券商预计车桩比到2025年车桩比进一步下降至2.2:1。

对应的是充电桩的快速增量,预计2022-2025充电桩新增数量分别为244万台、265万台、292万台、403万台,2021-2025新增充电桩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44%。

不错的前景,不高的门槛,以及政策的利好。这些年来,新入场的企业不少,目前国内充电桩设备生产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超过300家。

而在充电桩赛场上主要有三类队伍:一类是以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南方电网为代表的国家队;第二类就是以蔚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第三类则是星星充电、特来电等第三方运营服务商。

三支队伍的布局逻辑、布局重点均不相同。其中在公共充电桩领域,第三方充电服务商的份额最大。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9月,第三方充电服务运营商的运营数量为124.7万台,占据了市场份额的76%。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已实现大规模建设,但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状,充电排队、“僵尸桩”、燃油车占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能源车主的补能体验。

易观报告分析认为,行业发展初期,充电运营商的建设与运营思路为“跑马圈地”,即以充足的资金抢占好地段,建设更多的充电站点,较少考虑场站运维管理、用户体验等问题。正是由于前期发展不均衡、规划布局过于粗放,导致当前充电设施面临结构性供给不足、互联互通难、整体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运营管理难等诸多问题。

具体而言,充电运营商格局呈分散态势,对于用户在线找桩、支付结算、充电信息服务等均产生一定影响。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中国前五大公共充电运营商市占率从90%下降到73%。截至2022年7月,TOP5运营商市占率68.2%,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增量份额来看,除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CR5运营商外,二线及新增运营商贡献了近56%的增量。

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充电桩作为风口行业,跑马圈地是入场者的本能。但眼花缭乱的项目宣传背后,是充电桩极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和充电桩运营商的变现焦虑。

有业内人士指出,充电桩属于重资产投入行业,但收入主要依靠“服务费”,收入来源单一,回报周期漫长。

实际上,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群,大多是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电费便宜是充电的首要原则。这也意味着,充电桩几乎不存在高利润的空间,只能依靠规模效应来赢得盈利。因此,公共充电桩如何选址、如何扩大规模、如何降低成本等等都是运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指出充电桩行业的痛点,“目前充电桩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作为头部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虽然具备充电设备生产和充电场站运营能力,却也并未解决充电桩难以盈利的痛点。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特来电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21.29亿元、19.25亿元、31.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512.26万元、-1.71亿元、-5132.08万元。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发现客户痛点、贴合客户需求,以及为客户增收降本,将会是充电服务商业模式的关键。因此,更专业的“建桩+运营”的全包模式,有望解决充电桩市场的客户需求及诸多痛点。

所谓全包模式,是指充电服务商针对无业内经验但掌握土地资金资源、急需进行充电桩建设的目标群体提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包括选址、EPC建站及后续运营运维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其中,如特来电以销售充电桩设备起家,逐步过渡到自建投运充电站,公司具备充电设备生产、充电场站运营能力,能够向业主提供集EPC建设、设备销售、后期运维的全包服务。

能链智电是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其业务模式是通过聚合产业生态资源,为充电设备制造商、运营商、主机厂及电动汽车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充电解决方案及非电增值服务,从而构建多环节、多场景、多业态融合的充电服务生态。

现如今,星星充电也走向招商加盟道路。据了解,去年9月星星充电开始推出“光明顶计划”,计划3年投入30亿元,主要吸纳大量中小运营商加盟星星充电平台。

总而言之,充电桩行业仍处于烧钱圈地扩展规模阶段,各方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随着市场的成熟,盈利或许不难等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星星充电

181
  • 充电行业掀IPO热潮,盈利难题成最大障碍
  • 双碳晚报| 英国国家电网拟向输电业务投入超3000亿元 全球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为何充电桩却困在“冬天”里?

充电桩作为风口行业,跑马圈地是入场者的本能。但眼花缭乱的项目宣传背后,是充电桩极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和充电桩运营商的变现焦虑。

文|钛财经 闪电懒

编辑|Duke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配套性的设施建设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充电桩行业成为重中之重。

根据国联证券研报分析显示,由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速度超预期,2022年下半年,充电桩建设及运营将迎来新一轮浪潮。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930万台,充电桩建设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1678亿元,服务费收入规模将达729亿元。

然而,千亿级市场规模背后,盈利难、充电设施利用率低、市场分散等痛点亟待解决。

车桩比例失衡?

目前,市面上的充电桩有两种充电方式。

其一,交流充电,又称“慢充”,交流充电桩的技术成熟,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安装且成本较低,交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8万元/台,采用常规电压、充电功率小、充电慢,时长5-8小时,大多安装在居民小区停车场。

其二,直流充电,又称“快充”,直流充电桩的技术和设备较交流充电桩复杂,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等均较高,直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0万元/台,采用高电压、充电功率大、充电快,时长0.5-2小时,更适用于对充电时长要求较高的场景。

目前,两者的市场占比为6:4。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0万辆,充电桩6.6万个,车桩比为6:1;截至2022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200万辆,充电桩数量达到470万个,车桩比为2.55:1。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2500亿元,2021-2025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超33%。

因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和充电桩的政策利好,多个券商预计车桩比到2025年车桩比进一步下降至2.2:1。

对应的是充电桩的快速增量,预计2022-2025充电桩新增数量分别为244万台、265万台、292万台、403万台,2021-2025新增充电桩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44%。

不错的前景,不高的门槛,以及政策的利好。这些年来,新入场的企业不少,目前国内充电桩设备生产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超过300家。

而在充电桩赛场上主要有三类队伍:一类是以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南方电网为代表的国家队;第二类就是以蔚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第三类则是星星充电、特来电等第三方运营服务商。

三支队伍的布局逻辑、布局重点均不相同。其中在公共充电桩领域,第三方充电服务商的份额最大。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9月,第三方充电服务运营商的运营数量为124.7万台,占据了市场份额的76%。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已实现大规模建设,但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状,充电排队、“僵尸桩”、燃油车占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能源车主的补能体验。

易观报告分析认为,行业发展初期,充电运营商的建设与运营思路为“跑马圈地”,即以充足的资金抢占好地段,建设更多的充电站点,较少考虑场站运维管理、用户体验等问题。正是由于前期发展不均衡、规划布局过于粗放,导致当前充电设施面临结构性供给不足、互联互通难、整体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运营管理难等诸多问题。

具体而言,充电运营商格局呈分散态势,对于用户在线找桩、支付结算、充电信息服务等均产生一定影响。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中国前五大公共充电运营商市占率从90%下降到73%。截至2022年7月,TOP5运营商市占率68.2%,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增量份额来看,除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CR5运营商外,二线及新增运营商贡献了近56%的增量。

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充电桩作为风口行业,跑马圈地是入场者的本能。但眼花缭乱的项目宣传背后,是充电桩极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和充电桩运营商的变现焦虑。

有业内人士指出,充电桩属于重资产投入行业,但收入主要依靠“服务费”,收入来源单一,回报周期漫长。

实际上,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群,大多是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电费便宜是充电的首要原则。这也意味着,充电桩几乎不存在高利润的空间,只能依靠规模效应来赢得盈利。因此,公共充电桩如何选址、如何扩大规模、如何降低成本等等都是运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指出充电桩行业的痛点,“目前充电桩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作为头部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虽然具备充电设备生产和充电场站运营能力,却也并未解决充电桩难以盈利的痛点。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特来电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21.29亿元、19.25亿元、31.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512.26万元、-1.71亿元、-5132.08万元。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发现客户痛点、贴合客户需求,以及为客户增收降本,将会是充电服务商业模式的关键。因此,更专业的“建桩+运营”的全包模式,有望解决充电桩市场的客户需求及诸多痛点。

所谓全包模式,是指充电服务商针对无业内经验但掌握土地资金资源、急需进行充电桩建设的目标群体提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包括选址、EPC建站及后续运营运维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其中,如特来电以销售充电桩设备起家,逐步过渡到自建投运充电站,公司具备充电设备生产、充电场站运营能力,能够向业主提供集EPC建设、设备销售、后期运维的全包服务。

能链智电是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其业务模式是通过聚合产业生态资源,为充电设备制造商、运营商、主机厂及电动汽车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充电解决方案及非电增值服务,从而构建多环节、多场景、多业态融合的充电服务生态。

现如今,星星充电也走向招商加盟道路。据了解,去年9月星星充电开始推出“光明顶计划”,计划3年投入30亿元,主要吸纳大量中小运营商加盟星星充电平台。

总而言之,充电桩行业仍处于烧钱圈地扩展规模阶段,各方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随着市场的成熟,盈利或许不难等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