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造车,会沦为雷军的“面子工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造车,会沦为雷军的“面子工程”吗?

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也不多了。

文|独角兽挖掘机 兽姐

编辑|角叔

小米造车,走出了一条高开低走的曲线。

从去年3月,雷军豪言“我们有钱,有研发团队,有全球智能生态,我们亏得起”,高调宣布进军造车领域;到近期传出,小米造车开发进度不如预期,将导致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一年半多的时间,外界对小米造车的观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与此同时,小米集团的整体经营情况也是疲态尽显。在新近发布的三季报中,小米的营收、毛利、经调整净利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安身立命的手机业务收入也出现了两位数的同比下滑。

如果按照“首款车型将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下线”的规划算来,小米的造车事业已行至中场,但外部对小米造车出现了“由多转空”的迹象,一度还传出“小米造车将被叫停”的消息,小米表示:“小米汽车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小米造车的进度如何?造车业务线内部氛围如何?“小米造车员工频频离职”传闻是否属实?被雷军堵上全部荣光的造车大业是否真的会遭遇“创业未半而中道受阻”?

窥一斑而知全豹,《独角兽挖掘机》与几位小米造车的员工聊了聊,希望给关注小米造车进度的业界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01 进度正常,砍功能换来的?

小米2022年度大会上,雷军在直播演讲中表示,未来有关小米汽车的任何进展都将由官方渠道定期对外披露。

小米集团三季报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林世伟披露了小米造车的最新动态:小米汽车研发团队人数已超1800人,前三季度总投入为18.6亿元,“2024上半年正式量产的目标非常顺利,目前芯片供应也没有影响到小米汽车业务。”

在官方的描述中,小米造车处于“正常推进”甚至是“超预期推进”当中,但外界质疑声音不断,兽姐也从内部员工口中听到了另一种声音。

“小米做不出这辆车,就算做出来也不用期待了。”李鹏(化名)是小米造车技术侧的员工,他告诉《独角兽挖掘机》,由于与当初加入小米造车业务线时的产品期待落差较大,他已向公司hr提了离职。

产品侧的陈明(化名)则表示,“车做出来的问题不大,毕竟雷老板吹出的牛怎么也得给圆上,但确实预期不会太高。”在他看来,明面儿上所谓正常的推进速度,其实是牺牲掉很多功能换来的,这使得首款车的“里子”比较有限。

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在造车领域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陈明,根据入职小米造车一年半的工作感受,总结了两个因素。

一是在需求锁定阶段,高层没有完全想清楚这款车要怎么做,最终成型是什么样。缺少全貌概念,这也是整个项目推动比较吃力的根本原因。

“项目启动前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功能、需求进行全局梳理和定义,然后再划分出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并在这些节点上制定出具体的功能交付。但在梳理阶段,这个工作就没有做得太充分,当时给出的确定内容就不是很多。”

另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无论是人员能力的原因,还是部门协同的原因,很多定义理解出现了偏差,且需求也是各种拉不齐。

拿主交互体系为例。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主交互”框架的基础逻辑早就应该定下来了,诸如架构要设几层,具体落在哪几层,每一层要怎么显示,如何去做这种层级等等,但眼下依然没有定下来。每一件事delay,都会影响到前后衔接的交付。

“为了保证在所谓的正常推进,有的部门就会直接砍掉一些功能,实际到现在已经砍掉了很多功能了”,陈明无奈地说,“不开玩笑讲,可能小米造车内部也不知道这款车最终会以什么面貌示人了,但从功能来看,已经难谈竞争力了。”

02 价格优势不再?

在被问到小米首款车进入市场后的销量预期时,李鹏、陈明均表示:没有太强的信心。

“前段日子,小米发布的那个自动驾驶测试的视频,看起来技术方面好像比较成熟了,但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个宣传物料并不是‘一镜到底’的,而是经过后期剪辑拼接的,所以这不是实际研发进度的真实反馈。”

李鹏说:“即便是目前展示出来的部分功能,在这两年比较有市场,但到了2024年小米首款车正式入市时,可能就不算什么亮点或者说是优势了。毕竟,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各路新势力,新能源车的迭代已经越来越快了。”

从目前曝出的核心零部件来看,小米首款车已确定禾赛科技为激光雷达的供应商,具体配置是:1颗禾赛混合固态雷达AT128为主雷达,配以数颗禾赛全固态雷达作为补盲雷达。这一配置目前优于市场中部分车型用混合固态雷达补盲的方案。

电池及续航方面,首款车基本已确定为高配、标配两个基本版型,其中高配版车型将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定制款”,而标配版车型将采用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前者将在充电倍率、热管理等方面做特殊处理,因此在宁德时代内部也叫“金麒麟”;后者已于今年年中交付特斯拉位于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搭载Model Y系列。

尽管电机、电控、车身、底盘传动等配置尚未可知,但就目前已知的配置也着实称得上亮眼,当然代价也是显现的,就是成本一定会水涨船高。兽姐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小米首款车的价格体系目前没有确定下来。

“从行业经验来看,价格体系通常也不会这么早就定下来,一般是在车辆定型并计划投产的时候才会形成。”陈明说:“这款车整车的BOM(物料清单)成本确实不低,之前市面上传出售价标在30万以上,这个猜测比较客观。”

对小米品牌的情怀、对雷军个人的尊敬、对核心配置的选用以及价格方面的理性,如果将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小米首款车的销量似乎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

但上述小米造车员工、外部一些对小米造车情况较为了解的人却表示“不容乐观”。

一来,单从零部件来看,确实采用的都是目前市场主流或高端配置,但造车不是“搭积木”,并不是把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就能整合出一个好的车型。加上小米没有造车经验,即便有用户在众多品牌中选择了小米,大概率也是出于对小米品牌本身的信仰。

二来,小米一直打的“性价比”牌,用户对价格变化是极为敏感的。三季报经营数据足以说明这一点。受上半年手机价格上调影响,小米手机销量持续萎靡,当季手机业务营收425.1亿元,同比减少11.1%;出货量4020万台,同比减少8.4%。

“回归到造车领域,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可能也会聚焦在性价比这个层面,但这款车本身的造价不低,所以价格方面还是极有可能突破用户心理门槛的。”

是否考虑通过降价来刺激卖车?陈明认为“非常不明智”。

在他看来,车毕竟不像手机产品,前者关乎司乘的人身安全,后者最多就是使用体验不佳。“如果轻易降价,可能反而会引发人们对车辆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的质疑,对销量不会带来正面促进,毕竟没有人愿意以安全为代价。”

03 内部暗潮涌动

2024年上半年量产上线“终极大考”正在逼近,小米造车着实到了最要劲的阶段,但兽姐从多方了解到,内部员工也是暗潮涌动。

“北京方面的业务重点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等,上海方面的业务重点是整车,底盘传动及三电系统等。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那边离职的员工比较多,其中有不少是当时从传统车企高薪挖来的高级别的员工。”李鹏说。

“现在应该已经开始装车了,第一批样车本月要开始启动测试了,走了一批员工,对于项目推进多少会有点影响。”陈明说:“加上高管变动,副总裁于立国接手了同级别的李肖爽掌管的产品部门,后者去负责供应链,内部压力还是挺大的。”

李鹏表示,他已和hr正式提了离职申请,下一步他计划重回互联网行业。陈明和另一位同事则考虑继续留在新能源车领域,但他们想更多关注传统车企放出来的工作机会。

尽管站在大市场来看,新能源造车仍是当下为数不多的尚存一定热度的风口行业,但今年来,包括北汽集团、长安马自达、福特中国、特斯拉、小鹏汽车在内的各类车企纷纷进行高层调整,这也是兽姐身边不少人被告知失去offer的最主要的理由。

一位专注于新能源车领域的猎头告诉《独角兽挖掘机》:“一般情况下,校招和初级岗位大多由企业人力部门自行招聘,到了中级和高级岗的招聘,企业更愿意借助猎头的资源和效力。”从她接手的任务来看,“车企的招聘需求整体是在下降的,同时对于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抬高。”

“特别是传统车企,不仅对专业、协同、管理等各方面能力有各种要求之外,在职场情商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敏感度。”

几个月前,这位猎头曾给一位小米造车业务线员工推荐了吉利的相关工作,让她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进入到了沟通待遇的环节,“这个人借助一些人脉关系,打听到吉利内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他认为不适合他这种情商较低的人,最后放弃了这份工作。”

事实上,无论是当初任命于立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小米汽车北京总部政委,负责统筹造车业务综合管理、人才建设等工作,还是重金挖来资深从业者,为造车业务输送人才血液,小米在人才争夺上称得上不遗余力。

但从目前的“军心”来看,这种人才战略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如今,小米造车已经箭在弦上,在这个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跨界造车等多方势力的竞技场上,上半场落后的小米造车,能否在下半场弯道超车?

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也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造车,会沦为雷军的“面子工程”吗?

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也不多了。

文|独角兽挖掘机 兽姐

编辑|角叔

小米造车,走出了一条高开低走的曲线。

从去年3月,雷军豪言“我们有钱,有研发团队,有全球智能生态,我们亏得起”,高调宣布进军造车领域;到近期传出,小米造车开发进度不如预期,将导致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一年半多的时间,外界对小米造车的观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与此同时,小米集团的整体经营情况也是疲态尽显。在新近发布的三季报中,小米的营收、毛利、经调整净利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安身立命的手机业务收入也出现了两位数的同比下滑。

如果按照“首款车型将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下线”的规划算来,小米的造车事业已行至中场,但外部对小米造车出现了“由多转空”的迹象,一度还传出“小米造车将被叫停”的消息,小米表示:“小米汽车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小米造车的进度如何?造车业务线内部氛围如何?“小米造车员工频频离职”传闻是否属实?被雷军堵上全部荣光的造车大业是否真的会遭遇“创业未半而中道受阻”?

窥一斑而知全豹,《独角兽挖掘机》与几位小米造车的员工聊了聊,希望给关注小米造车进度的业界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01 进度正常,砍功能换来的?

小米2022年度大会上,雷军在直播演讲中表示,未来有关小米汽车的任何进展都将由官方渠道定期对外披露。

小米集团三季报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林世伟披露了小米造车的最新动态:小米汽车研发团队人数已超1800人,前三季度总投入为18.6亿元,“2024上半年正式量产的目标非常顺利,目前芯片供应也没有影响到小米汽车业务。”

在官方的描述中,小米造车处于“正常推进”甚至是“超预期推进”当中,但外界质疑声音不断,兽姐也从内部员工口中听到了另一种声音。

“小米做不出这辆车,就算做出来也不用期待了。”李鹏(化名)是小米造车技术侧的员工,他告诉《独角兽挖掘机》,由于与当初加入小米造车业务线时的产品期待落差较大,他已向公司hr提了离职。

产品侧的陈明(化名)则表示,“车做出来的问题不大,毕竟雷老板吹出的牛怎么也得给圆上,但确实预期不会太高。”在他看来,明面儿上所谓正常的推进速度,其实是牺牲掉很多功能换来的,这使得首款车的“里子”比较有限。

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在造车领域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陈明,根据入职小米造车一年半的工作感受,总结了两个因素。

一是在需求锁定阶段,高层没有完全想清楚这款车要怎么做,最终成型是什么样。缺少全貌概念,这也是整个项目推动比较吃力的根本原因。

“项目启动前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功能、需求进行全局梳理和定义,然后再划分出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并在这些节点上制定出具体的功能交付。但在梳理阶段,这个工作就没有做得太充分,当时给出的确定内容就不是很多。”

另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无论是人员能力的原因,还是部门协同的原因,很多定义理解出现了偏差,且需求也是各种拉不齐。

拿主交互体系为例。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主交互”框架的基础逻辑早就应该定下来了,诸如架构要设几层,具体落在哪几层,每一层要怎么显示,如何去做这种层级等等,但眼下依然没有定下来。每一件事delay,都会影响到前后衔接的交付。

“为了保证在所谓的正常推进,有的部门就会直接砍掉一些功能,实际到现在已经砍掉了很多功能了”,陈明无奈地说,“不开玩笑讲,可能小米造车内部也不知道这款车最终会以什么面貌示人了,但从功能来看,已经难谈竞争力了。”

02 价格优势不再?

在被问到小米首款车进入市场后的销量预期时,李鹏、陈明均表示:没有太强的信心。

“前段日子,小米发布的那个自动驾驶测试的视频,看起来技术方面好像比较成熟了,但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个宣传物料并不是‘一镜到底’的,而是经过后期剪辑拼接的,所以这不是实际研发进度的真实反馈。”

李鹏说:“即便是目前展示出来的部分功能,在这两年比较有市场,但到了2024年小米首款车正式入市时,可能就不算什么亮点或者说是优势了。毕竟,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各路新势力,新能源车的迭代已经越来越快了。”

从目前曝出的核心零部件来看,小米首款车已确定禾赛科技为激光雷达的供应商,具体配置是:1颗禾赛混合固态雷达AT128为主雷达,配以数颗禾赛全固态雷达作为补盲雷达。这一配置目前优于市场中部分车型用混合固态雷达补盲的方案。

电池及续航方面,首款车基本已确定为高配、标配两个基本版型,其中高配版车型将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定制款”,而标配版车型将采用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前者将在充电倍率、热管理等方面做特殊处理,因此在宁德时代内部也叫“金麒麟”;后者已于今年年中交付特斯拉位于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搭载Model Y系列。

尽管电机、电控、车身、底盘传动等配置尚未可知,但就目前已知的配置也着实称得上亮眼,当然代价也是显现的,就是成本一定会水涨船高。兽姐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小米首款车的价格体系目前没有确定下来。

“从行业经验来看,价格体系通常也不会这么早就定下来,一般是在车辆定型并计划投产的时候才会形成。”陈明说:“这款车整车的BOM(物料清单)成本确实不低,之前市面上传出售价标在30万以上,这个猜测比较客观。”

对小米品牌的情怀、对雷军个人的尊敬、对核心配置的选用以及价格方面的理性,如果将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小米首款车的销量似乎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

但上述小米造车员工、外部一些对小米造车情况较为了解的人却表示“不容乐观”。

一来,单从零部件来看,确实采用的都是目前市场主流或高端配置,但造车不是“搭积木”,并不是把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就能整合出一个好的车型。加上小米没有造车经验,即便有用户在众多品牌中选择了小米,大概率也是出于对小米品牌本身的信仰。

二来,小米一直打的“性价比”牌,用户对价格变化是极为敏感的。三季报经营数据足以说明这一点。受上半年手机价格上调影响,小米手机销量持续萎靡,当季手机业务营收425.1亿元,同比减少11.1%;出货量4020万台,同比减少8.4%。

“回归到造车领域,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可能也会聚焦在性价比这个层面,但这款车本身的造价不低,所以价格方面还是极有可能突破用户心理门槛的。”

是否考虑通过降价来刺激卖车?陈明认为“非常不明智”。

在他看来,车毕竟不像手机产品,前者关乎司乘的人身安全,后者最多就是使用体验不佳。“如果轻易降价,可能反而会引发人们对车辆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的质疑,对销量不会带来正面促进,毕竟没有人愿意以安全为代价。”

03 内部暗潮涌动

2024年上半年量产上线“终极大考”正在逼近,小米造车着实到了最要劲的阶段,但兽姐从多方了解到,内部员工也是暗潮涌动。

“北京方面的业务重点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等,上海方面的业务重点是整车,底盘传动及三电系统等。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那边离职的员工比较多,其中有不少是当时从传统车企高薪挖来的高级别的员工。”李鹏说。

“现在应该已经开始装车了,第一批样车本月要开始启动测试了,走了一批员工,对于项目推进多少会有点影响。”陈明说:“加上高管变动,副总裁于立国接手了同级别的李肖爽掌管的产品部门,后者去负责供应链,内部压力还是挺大的。”

李鹏表示,他已和hr正式提了离职申请,下一步他计划重回互联网行业。陈明和另一位同事则考虑继续留在新能源车领域,但他们想更多关注传统车企放出来的工作机会。

尽管站在大市场来看,新能源造车仍是当下为数不多的尚存一定热度的风口行业,但今年来,包括北汽集团、长安马自达、福特中国、特斯拉、小鹏汽车在内的各类车企纷纷进行高层调整,这也是兽姐身边不少人被告知失去offer的最主要的理由。

一位专注于新能源车领域的猎头告诉《独角兽挖掘机》:“一般情况下,校招和初级岗位大多由企业人力部门自行招聘,到了中级和高级岗的招聘,企业更愿意借助猎头的资源和效力。”从她接手的任务来看,“车企的招聘需求整体是在下降的,同时对于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抬高。”

“特别是传统车企,不仅对专业、协同、管理等各方面能力有各种要求之外,在职场情商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敏感度。”

几个月前,这位猎头曾给一位小米造车业务线员工推荐了吉利的相关工作,让她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进入到了沟通待遇的环节,“这个人借助一些人脉关系,打听到吉利内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他认为不适合他这种情商较低的人,最后放弃了这份工作。”

事实上,无论是当初任命于立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小米汽车北京总部政委,负责统筹造车业务综合管理、人才建设等工作,还是重金挖来资深从业者,为造车业务输送人才血液,小米在人才争夺上称得上不遗余力。

但从目前的“军心”来看,这种人才战略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如今,小米造车已经箭在弦上,在这个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跨界造车等多方势力的竞技场上,上半场落后的小米造车,能否在下半场弯道超车?

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也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