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腾讯云大转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腾讯云大转向

汤道生反思后,腾讯云换了打法。

文|连线Insight 周晓奇

编辑|叶丽丽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稳扎稳打、健康可持续的经营,会带我们穿越周期。”在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

从原先只看规模,不管营收的1分钱中标,到现在转向健康可持续经营,腾讯云的目标发生了大转向。

在这次生态大会上,汤道生也提到未来腾讯将专注“关键产品赛道”与“打造技术壁垒”,并明确提到腾讯云将作为“被集成方”,协助合作伙伴完成集成和交付。

汤道生在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演讲

其实,在举办这次生态大会之前,腾讯云就一直在调整中。比如削减亏损项目,彻底放弃打着“大脑”和“智慧城市”名目把各种产品打包转售的总集成业务。

此外,腾讯云也加强了研发自有产品的力度。“确保自有产品能够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能够依靠产品的品牌和品质带动收入增长。”腾讯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

这意味着,腾讯云未来的重要营收板块将来自自研产品,这也符合腾讯云健康可持续运营的整体战略。

除此之外,腾讯云从去年开始也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目前,腾讯云的基础网络设施覆盖了五大洲、26个地理区域和70个可用区,提供EB级别的数据存储规模,在全球多国和地区部署超过2800个加速节点部署。

当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放缓后,转向海外市场的确是明智的选择。但海外市场的竞争或许比国内更为激烈,不仅有阿里云、华为云等国内云厂商巨头齐齐出海布局,还有亚马逊、微软等海外大厂长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

腾讯云的海外征战,或许比想象中更为艰难。

如今,腾讯云的战略已经发生转向,内部腾讯云的分量也在逐步提升,未来腾讯云能否扛起腾讯未来的增长曲线?是否能通过自研产品不断提高毛利?海外征战还有多久能形成规模?

1、腾讯云:从“总集成商”转向“被集成方”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更加清楚腾讯在产业互联网的优势与定位。我们将立足‘产品为王,场景为先’,在关键产品赛道上,做行业数一数二的产品。”汤道生在大会上表示。

从原本大包大揽做集成类大型项目,到现在转向单点突破聚焦做好平台型产品,这是腾讯云从追求规模走向注重盈利的直观写照。

此前,国内云厂商巨头们为了市场份额与规模,纷纷选择做总集成商,待揽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大型政企项目后,再接洽不同厂商进行融合集成。

2019年,腾讯首次提出了“WeCity未来城市”理念,这是腾讯在城市大脑领域的重要落地方案。据腾讯官方信息显示,目前WeCity未来城市已经打造出江门智慧人才岛、长沙城市超脑、上海一网统管、武汉智慧城市、合肥人产城、数智贵阳等标杆案例。

腾讯云WeCity未来城市解决方案,图源腾讯云官网

尽管城市大脑这类大型项目能让云厂商巨头们快速得到想要的规模与营收,但坏处是后期执行难度高、项目利润低,极大压缩了云业务的整体利润率。

汤道生在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前几年的项目实现,腾讯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集成类项目,因为这种项目的招投标、财务预算、客户沟通、项目管理、尾款结算和验收都很复杂。腾讯云无法做到低成本完成端到端的全链条工作。

另一方面,国内运营商们已经强势进入智慧城市赛道,并抢走了不少项目。据智东西梳理的2022年第一季度智慧城市项目中标情况显示,该季度国内超千万元智慧城市项目达到超200个,累计金额近100亿元。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的中标智慧城市项目数量位列中标企业中的前三,其中中国移动及分公司共中标38个智慧城市项目,中国电信及分公司共中标24个智慧城市项目,中国联通及分公司共中标22个智慧城市项目。

据智东西报道,三家电信运营商中标项目之间存在一些重合,总共中标了75个智慧城市项目,约占2022年第一季度千万元级智慧城市项目的三分之一。

外部有强势玩家入场,内部腾讯云也在今年多次开启降本增效。

今年3月,据财经报道,腾讯CSIG业务经过一轮裁员,比例大约为15%,而到了5月,腾讯多部门又进行了一轮裁员,其中也包括CSIG部门。随着人员裁撤的,还有众多非自研业务。

在一系列动作后,腾讯云业务有了明显好转。据腾讯发布的2022年Q3财报显示,腾讯云业务所在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4%,收入占比32%,超越游戏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从包揽大而全的集成项目,转向聚焦自研产品后,腾讯云也提出了“塑造产品标杆,打造企业数字化‘工具箱’”的目标。在这次大会上,腾讯云表示已经自主研发了400多款企业级产品,实现了从云基础到行业应用的全覆盖。

腾讯云相关产品,图源腾讯云官网

在具体产品上,腾讯会议、企业微信和腾讯文档被称为“办公三杰”,还有CRM应用腾讯企点,云管系统TCE与数据库TDSQL等面向多场景赛道的产品。

除了提升自研产品比例,腾讯云的计收方式、考核方式、销售策略乃至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财经报道,目前腾讯云只有自研产品收入才被记入总收入之中。自研产品在腾讯云新签项目中的占比红线为60%-80%。当自研产品占比不足时,项目将无法签约。这导致一些项目因自研占比不足,而被主动放弃。

由此来看,腾讯云已彻底下定决心进行全面变革,按照腾讯云的设想未来3-5年,腾讯云的绝大部分收入以自研产品或认证合作伙伴产品为主,订阅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但如此之大的跨步,腾讯云一时间或许难以适应。

据36氪报道,一位CSIG员工曾提到,不少业务线的自研产品比例要求过高。在产品线还没有这么丰富的情况下,突然转被集成,还要求一定增长,光靠自研产品提升比例,很难做到。

可既然腾讯云已经在战略上做出整体调整,之后必然会进行各种尝试,而未来支撑腾讯云在云市场的关键,或许还有不断提升的技术壁垒。

2、腾讯云想堆高技术壁垒

“坚定地长期研发投入,打造技术壁垒。”在大会上,汤道生提到了腾讯云在技术上的新目标。

这些年腾讯的确在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据腾讯发布的财报显示,从2022年Q1到2022年Q3,腾讯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53.83亿元、150.1亿元、150.82亿元。今年Q3腾讯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提升到10.8%,处于近年历史高位。

据连线Insight了解,从2019年至今,腾讯在研发上累计投入接近1700亿元。

长期的研发投入也产出了些许成果。这次大会上,汤道生特别提到了芯片,去年腾讯发布三款自研芯片,分别为针对AI计算的紫霄、用于视频处理的沧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

这三款自研芯片有着各自的作用,紫霄AI推理芯片的特点是结合图片和视频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等场景,对芯片架构进行优化;沧海转码芯片在算法上完整实现了高精度运动搜索、全率失真优化、高效自适应量化等所有主流编码工具,也能够满足业务高吞吐、低时延和实时的要求;玄灵智能网卡芯片则定位于云主机的性能加速。

不同的芯片针对不同的云服务板块,腾讯研发这三款芯片的首要目的是为腾讯云服务降本增效。

不过,腾讯入局云业务芯片的时间比其他云厂商巨头晚了许多。早在2018年,百度就发布了自研的云端 AI芯片“昆仑”,去年8月昆仑2代云端AI芯片也已经实现量产,其采用了7nm 制程,搭载自研的第二代 XPU 架构,相比一代性能提升 2-3 倍,适用于云、端、边等多场景。

阿里则在去年云栖大会上,由旗下芯片公司平头哥推出首款Arm服务器芯片倚天710。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倚天710已大规模部署应用,这是中国首个云上大规模应用的自研CPU。

相较百度、阿里在云芯片上的提前布局与成果,腾讯在芯片方面的技术壁垒还很薄弱。

自研芯片之外,腾讯云也在通过云计算助力国产芯片产业链建设,通过算力、大数据、AI等,加速芯片从设计到上市的流程。

腾讯与投资的云端AI芯片企业燧原科技共创了“存算分离”的混合云架构,将代码存在本地的同时,把云端算力嵌入整个设计、验证流程,高效支撑研发效能提升,帮助燧原节省了千万级IT投入,任务并发量提升了100%,整体仿真周期缩短30%。

但需要注意的是,腾讯云与燧原科技达成深度合作,前提是两者有着密切的投资扶持关系,而其他芯片研发企业是否愿意向腾讯云开放整个设计、验证流程还是个未知数,毕竟这涉及研发机密。

除了研发新技术之外,腾讯云也在提升现有产品的技术能力。

在此次专场发布会上,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表示,腾讯会议企业版将支持混合云部署。大型企业可以将内部会议部署在专有云上,保证信息资产安全。同时,可使用SaaS在高并发场景下随时扩容及进行灵活经济的外部协同,帮助企业优化出口带宽。

这次大会上,腾讯云也发布了多款技术升级的产品,如云服务器CVM、裸金属云服务器、GPU云服务器、银杉智能网卡、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Lighthouse等。

技术能力,显然已经成为腾讯云重点想塑造的标签。但其他云厂商也有相关的同类型产品,腾讯云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

目前来看,腾讯云在擅长的音视频、直播、游戏等领域,有能力塑造技术标杆,但在其他领域,腾讯云的技术壁垒还不够厚实,仍需要继续大力投入研发,筑起牢固的壁垒。

3、“卷向”海外市场

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正在持续放缓。

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报告,2022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整体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65.8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27.3%,PaaS市场同比增速为45.4%。从IaaS+PaaS市场来看,2022上半年同比增长30.7%,与2021上半年增速(48.7%)相比下滑18%。

IDC也给出了市场放缓的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公有云存量需求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电商、音视频对公有云的需求趋于平稳,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的需求持续减缓;另一方面,新业务驱动的规模化增量需求又比较有限,5G、IoT、AR/VR等尚未拉动公有云资源的大量消耗,元宇宙还处于概念和点状探索阶段。

在此之下,国内云厂商巨头们早已开启了海外探索,出海业务正成为下一个竞争焦点。

IDC的数据显示,如果仅统计中国企业或MNC使用国内公有云资源的业务,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腾讯云、移动云分别占据中国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的37.2%、12.4%、11.9%、11.1%和5.0%;如果仅统计中国企业使用海外公有云资源,且计收在中国的业务,AWS(亚马逊旗下云计算企业)占据了近3/4的市场份额。

在这次大会上,腾讯云也重点提及了全球化发展的愿景和规划。

“我们将扩大我们的海外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发展我们的本地集成和服务伙伴关系网络,继续在全球市场投资云和软件业务,并为国际市场带来更丰富多样的云、视频、人工智能AI、数据库和网络安全等产品。”汤道生表示。

据悉,目前腾讯云已经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南亚、东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区发展全球化业务,并且还在开拓索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市场。

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份额,腾讯云花大手笔建设了众多基础设施。去年,腾讯云就先后在泰国曼谷、德国法兰克福、中国香港、印尼雅加达、日本东京和巴西圣保罗设立6个全新数据中心。

在此次大会上,腾讯云还面向全球市场正式推出国际音视频云服务品牌Tencent Cloud Media services,并发布了整合后的全球化流媒体产品Stream Services、媒体处理(Media Processing Service)、音视频终端开发套件等产品。

很明显,腾讯云想先从擅长的音视频领域入手,进而拓展其他领域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为了能够快速扩张海外市场,此次腾讯云还成立了出海生态联盟,期望吸纳更多海外合作伙伴,为自身拓展海外市场助力。

从腾讯云的介绍来看,出海联盟针对To C和To B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针对To C企业提供了出海企业业务规划、出海合规、广告营销、整合多支付渠道、跨国人才招聘等服务;针对To B企业提供产品集成共创、海内外流量扶持、市场联合营销、官网流量曝光、出海大咖说、孵化器等各类服务。

但腾讯云想拓展海外市场并不容易,其不仅会与阿里云、华为云等国内云厂商巨头竞争,还将直面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GoogleCloud这些全球云厂商劲敌。

据调研机构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同比增长41.4%,达到了909亿美元。亚马逊(AWS)继续保持第一,其次是微软、阿里巴巴、谷歌和华为,五大云厂商累计占据全球81.2%的市场份额。在这其中,亚马逊和微软加起来的全球市场份额常年超过60%。

与此同时,近几年谷歌云强势崛起,据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谷歌云增速达到63.7%,在前五大云厂商中增长率最高。

即使在国内常年保持第一位置的阿里云,在海外也难以与亚马逊、微软等巨头抗衡,这表明腾讯云的海外扩张之路不会比国内轻松,甚至会更艰险。

从当前情况来看,腾讯云做出了战略调整,选择了扩张方向,但在落地上依然会面临重重挑战。最终,腾讯云能交出几分答卷,或许等到明年就能见分晓了。

参考资料:

《腾讯云:要150斤的强壮,不要200斤的虚胖》,财经十一人

《腾讯云的2022:降本降得差不多,明年增效靠自研产品》,36氪

《请生态伙伴“唱主角” 腾讯产业互联网转向“被集成”》,上海证券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腾讯云大转向

汤道生反思后,腾讯云换了打法。

文|连线Insight 周晓奇

编辑|叶丽丽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稳扎稳打、健康可持续的经营,会带我们穿越周期。”在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

从原先只看规模,不管营收的1分钱中标,到现在转向健康可持续经营,腾讯云的目标发生了大转向。

在这次生态大会上,汤道生也提到未来腾讯将专注“关键产品赛道”与“打造技术壁垒”,并明确提到腾讯云将作为“被集成方”,协助合作伙伴完成集成和交付。

汤道生在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演讲

其实,在举办这次生态大会之前,腾讯云就一直在调整中。比如削减亏损项目,彻底放弃打着“大脑”和“智慧城市”名目把各种产品打包转售的总集成业务。

此外,腾讯云也加强了研发自有产品的力度。“确保自有产品能够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能够依靠产品的品牌和品质带动收入增长。”腾讯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

这意味着,腾讯云未来的重要营收板块将来自自研产品,这也符合腾讯云健康可持续运营的整体战略。

除此之外,腾讯云从去年开始也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目前,腾讯云的基础网络设施覆盖了五大洲、26个地理区域和70个可用区,提供EB级别的数据存储规模,在全球多国和地区部署超过2800个加速节点部署。

当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放缓后,转向海外市场的确是明智的选择。但海外市场的竞争或许比国内更为激烈,不仅有阿里云、华为云等国内云厂商巨头齐齐出海布局,还有亚马逊、微软等海外大厂长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

腾讯云的海外征战,或许比想象中更为艰难。

如今,腾讯云的战略已经发生转向,内部腾讯云的分量也在逐步提升,未来腾讯云能否扛起腾讯未来的增长曲线?是否能通过自研产品不断提高毛利?海外征战还有多久能形成规模?

1、腾讯云:从“总集成商”转向“被集成方”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更加清楚腾讯在产业互联网的优势与定位。我们将立足‘产品为王,场景为先’,在关键产品赛道上,做行业数一数二的产品。”汤道生在大会上表示。

从原本大包大揽做集成类大型项目,到现在转向单点突破聚焦做好平台型产品,这是腾讯云从追求规模走向注重盈利的直观写照。

此前,国内云厂商巨头们为了市场份额与规模,纷纷选择做总集成商,待揽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大型政企项目后,再接洽不同厂商进行融合集成。

2019年,腾讯首次提出了“WeCity未来城市”理念,这是腾讯在城市大脑领域的重要落地方案。据腾讯官方信息显示,目前WeCity未来城市已经打造出江门智慧人才岛、长沙城市超脑、上海一网统管、武汉智慧城市、合肥人产城、数智贵阳等标杆案例。

腾讯云WeCity未来城市解决方案,图源腾讯云官网

尽管城市大脑这类大型项目能让云厂商巨头们快速得到想要的规模与营收,但坏处是后期执行难度高、项目利润低,极大压缩了云业务的整体利润率。

汤道生在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前几年的项目实现,腾讯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集成类项目,因为这种项目的招投标、财务预算、客户沟通、项目管理、尾款结算和验收都很复杂。腾讯云无法做到低成本完成端到端的全链条工作。

另一方面,国内运营商们已经强势进入智慧城市赛道,并抢走了不少项目。据智东西梳理的2022年第一季度智慧城市项目中标情况显示,该季度国内超千万元智慧城市项目达到超200个,累计金额近100亿元。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的中标智慧城市项目数量位列中标企业中的前三,其中中国移动及分公司共中标38个智慧城市项目,中国电信及分公司共中标24个智慧城市项目,中国联通及分公司共中标22个智慧城市项目。

据智东西报道,三家电信运营商中标项目之间存在一些重合,总共中标了75个智慧城市项目,约占2022年第一季度千万元级智慧城市项目的三分之一。

外部有强势玩家入场,内部腾讯云也在今年多次开启降本增效。

今年3月,据财经报道,腾讯CSIG业务经过一轮裁员,比例大约为15%,而到了5月,腾讯多部门又进行了一轮裁员,其中也包括CSIG部门。随着人员裁撤的,还有众多非自研业务。

在一系列动作后,腾讯云业务有了明显好转。据腾讯发布的2022年Q3财报显示,腾讯云业务所在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4%,收入占比32%,超越游戏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从包揽大而全的集成项目,转向聚焦自研产品后,腾讯云也提出了“塑造产品标杆,打造企业数字化‘工具箱’”的目标。在这次大会上,腾讯云表示已经自主研发了400多款企业级产品,实现了从云基础到行业应用的全覆盖。

腾讯云相关产品,图源腾讯云官网

在具体产品上,腾讯会议、企业微信和腾讯文档被称为“办公三杰”,还有CRM应用腾讯企点,云管系统TCE与数据库TDSQL等面向多场景赛道的产品。

除了提升自研产品比例,腾讯云的计收方式、考核方式、销售策略乃至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财经报道,目前腾讯云只有自研产品收入才被记入总收入之中。自研产品在腾讯云新签项目中的占比红线为60%-80%。当自研产品占比不足时,项目将无法签约。这导致一些项目因自研占比不足,而被主动放弃。

由此来看,腾讯云已彻底下定决心进行全面变革,按照腾讯云的设想未来3-5年,腾讯云的绝大部分收入以自研产品或认证合作伙伴产品为主,订阅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但如此之大的跨步,腾讯云一时间或许难以适应。

据36氪报道,一位CSIG员工曾提到,不少业务线的自研产品比例要求过高。在产品线还没有这么丰富的情况下,突然转被集成,还要求一定增长,光靠自研产品提升比例,很难做到。

可既然腾讯云已经在战略上做出整体调整,之后必然会进行各种尝试,而未来支撑腾讯云在云市场的关键,或许还有不断提升的技术壁垒。

2、腾讯云想堆高技术壁垒

“坚定地长期研发投入,打造技术壁垒。”在大会上,汤道生提到了腾讯云在技术上的新目标。

这些年腾讯的确在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据腾讯发布的财报显示,从2022年Q1到2022年Q3,腾讯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53.83亿元、150.1亿元、150.82亿元。今年Q3腾讯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提升到10.8%,处于近年历史高位。

据连线Insight了解,从2019年至今,腾讯在研发上累计投入接近1700亿元。

长期的研发投入也产出了些许成果。这次大会上,汤道生特别提到了芯片,去年腾讯发布三款自研芯片,分别为针对AI计算的紫霄、用于视频处理的沧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

这三款自研芯片有着各自的作用,紫霄AI推理芯片的特点是结合图片和视频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等场景,对芯片架构进行优化;沧海转码芯片在算法上完整实现了高精度运动搜索、全率失真优化、高效自适应量化等所有主流编码工具,也能够满足业务高吞吐、低时延和实时的要求;玄灵智能网卡芯片则定位于云主机的性能加速。

不同的芯片针对不同的云服务板块,腾讯研发这三款芯片的首要目的是为腾讯云服务降本增效。

不过,腾讯入局云业务芯片的时间比其他云厂商巨头晚了许多。早在2018年,百度就发布了自研的云端 AI芯片“昆仑”,去年8月昆仑2代云端AI芯片也已经实现量产,其采用了7nm 制程,搭载自研的第二代 XPU 架构,相比一代性能提升 2-3 倍,适用于云、端、边等多场景。

阿里则在去年云栖大会上,由旗下芯片公司平头哥推出首款Arm服务器芯片倚天710。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倚天710已大规模部署应用,这是中国首个云上大规模应用的自研CPU。

相较百度、阿里在云芯片上的提前布局与成果,腾讯在芯片方面的技术壁垒还很薄弱。

自研芯片之外,腾讯云也在通过云计算助力国产芯片产业链建设,通过算力、大数据、AI等,加速芯片从设计到上市的流程。

腾讯与投资的云端AI芯片企业燧原科技共创了“存算分离”的混合云架构,将代码存在本地的同时,把云端算力嵌入整个设计、验证流程,高效支撑研发效能提升,帮助燧原节省了千万级IT投入,任务并发量提升了100%,整体仿真周期缩短30%。

但需要注意的是,腾讯云与燧原科技达成深度合作,前提是两者有着密切的投资扶持关系,而其他芯片研发企业是否愿意向腾讯云开放整个设计、验证流程还是个未知数,毕竟这涉及研发机密。

除了研发新技术之外,腾讯云也在提升现有产品的技术能力。

在此次专场发布会上,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表示,腾讯会议企业版将支持混合云部署。大型企业可以将内部会议部署在专有云上,保证信息资产安全。同时,可使用SaaS在高并发场景下随时扩容及进行灵活经济的外部协同,帮助企业优化出口带宽。

这次大会上,腾讯云也发布了多款技术升级的产品,如云服务器CVM、裸金属云服务器、GPU云服务器、银杉智能网卡、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Lighthouse等。

技术能力,显然已经成为腾讯云重点想塑造的标签。但其他云厂商也有相关的同类型产品,腾讯云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

目前来看,腾讯云在擅长的音视频、直播、游戏等领域,有能力塑造技术标杆,但在其他领域,腾讯云的技术壁垒还不够厚实,仍需要继续大力投入研发,筑起牢固的壁垒。

3、“卷向”海外市场

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正在持续放缓。

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报告,2022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整体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65.8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27.3%,PaaS市场同比增速为45.4%。从IaaS+PaaS市场来看,2022上半年同比增长30.7%,与2021上半年增速(48.7%)相比下滑18%。

IDC也给出了市场放缓的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公有云存量需求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电商、音视频对公有云的需求趋于平稳,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的需求持续减缓;另一方面,新业务驱动的规模化增量需求又比较有限,5G、IoT、AR/VR等尚未拉动公有云资源的大量消耗,元宇宙还处于概念和点状探索阶段。

在此之下,国内云厂商巨头们早已开启了海外探索,出海业务正成为下一个竞争焦点。

IDC的数据显示,如果仅统计中国企业或MNC使用国内公有云资源的业务,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腾讯云、移动云分别占据中国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的37.2%、12.4%、11.9%、11.1%和5.0%;如果仅统计中国企业使用海外公有云资源,且计收在中国的业务,AWS(亚马逊旗下云计算企业)占据了近3/4的市场份额。

在这次大会上,腾讯云也重点提及了全球化发展的愿景和规划。

“我们将扩大我们的海外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发展我们的本地集成和服务伙伴关系网络,继续在全球市场投资云和软件业务,并为国际市场带来更丰富多样的云、视频、人工智能AI、数据库和网络安全等产品。”汤道生表示。

据悉,目前腾讯云已经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南亚、东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区发展全球化业务,并且还在开拓索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市场。

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份额,腾讯云花大手笔建设了众多基础设施。去年,腾讯云就先后在泰国曼谷、德国法兰克福、中国香港、印尼雅加达、日本东京和巴西圣保罗设立6个全新数据中心。

在此次大会上,腾讯云还面向全球市场正式推出国际音视频云服务品牌Tencent Cloud Media services,并发布了整合后的全球化流媒体产品Stream Services、媒体处理(Media Processing Service)、音视频终端开发套件等产品。

很明显,腾讯云想先从擅长的音视频领域入手,进而拓展其他领域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为了能够快速扩张海外市场,此次腾讯云还成立了出海生态联盟,期望吸纳更多海外合作伙伴,为自身拓展海外市场助力。

从腾讯云的介绍来看,出海联盟针对To C和To B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针对To C企业提供了出海企业业务规划、出海合规、广告营销、整合多支付渠道、跨国人才招聘等服务;针对To B企业提供产品集成共创、海内外流量扶持、市场联合营销、官网流量曝光、出海大咖说、孵化器等各类服务。

但腾讯云想拓展海外市场并不容易,其不仅会与阿里云、华为云等国内云厂商巨头竞争,还将直面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GoogleCloud这些全球云厂商劲敌。

据调研机构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同比增长41.4%,达到了909亿美元。亚马逊(AWS)继续保持第一,其次是微软、阿里巴巴、谷歌和华为,五大云厂商累计占据全球81.2%的市场份额。在这其中,亚马逊和微软加起来的全球市场份额常年超过60%。

与此同时,近几年谷歌云强势崛起,据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谷歌云增速达到63.7%,在前五大云厂商中增长率最高。

即使在国内常年保持第一位置的阿里云,在海外也难以与亚马逊、微软等巨头抗衡,这表明腾讯云的海外扩张之路不会比国内轻松,甚至会更艰险。

从当前情况来看,腾讯云做出了战略调整,选择了扩张方向,但在落地上依然会面临重重挑战。最终,腾讯云能交出几分答卷,或许等到明年就能见分晓了。

参考资料:

《腾讯云:要150斤的强壮,不要200斤的虚胖》,财经十一人

《腾讯云的2022:降本降得差不多,明年增效靠自研产品》,36氪

《请生态伙伴“唱主角” 腾讯产业互联网转向“被集成”》,上海证券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