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吗,八本书让你了解自杀的方方面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吗,八本书让你了解自杀的方方面面

自绝生命这一决定,未必就是一时想不开这么简单。

电影《奏鸣曲》剧照

认识死亡,毫无疑问是一件严肃正经的大事。从对“死”的避而不谈到正视它,人们的死亡观或多或少有些变化。而作为非正常死亡的一种,自杀常常引发强烈的关注与震惊,围绕它的争论也往往热议一时。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写道: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这是他对叶藏投水自尽的注解,也是他对自杀缘由的阐释。在太宰治看来,一个脆弱的灵魂若深陷于现实的黑暗的裂缝,却又想保持灵魂自我的本真和骄傲,那便只能选择死亡。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则将自杀与社会事实联系起来,认为自杀是婚姻、经济状况等社会事实作用于人身上的结果。

“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如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说,“生”与“死”这两面不应被割裂,它们的关系远不止对立那么简单,自杀也是如此。自绝生命这一决定,未必就是一时想不开这么简单。就好像下面这8本书里面的主人公自杀的缘由,有因爱情不受社会接受而殉情,也有对无趣生活的过于失望,而书中关于“人与生活、社会”的探讨,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一、渡边淳一《失乐园》

1、小说讲述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已婚的久木祥一郎和松原凛子在一次聚会上邂逅,并迅速坠入爱河,无法自拔。可是,两人的婚外恋却为各自的家庭所不容。这使他们觉得人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于是,在爱到极致时,两人双双服毒殉情。

2、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危机的加重,工作难以带给人们安全感,男人将情绪带到婚姻生活中,致使无性婚姻在日本家庭中的比重增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压抑己久的人性以及肉体上的欲望,都需要相互温暖来确认自我的真实存在。渡边淳一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空虚,发现了现代社会夫妻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便创作出《失乐园》,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来慰藉人们情感上的荒芜。

3、表面上,久木祥一郎和松原凛子是为了“爱不被家庭承认”这一理由而殉情,但本质上,两人的死,还是因为在自我、社会中的迷失——性虚无背后的那种绝望感、无助的婚姻、无法解脱的社会规范和内心的罪恶感等。这些才是两人的真正“死因”,是性爱的欢愉治愈不了的伤痛。交合只能使他们得到短暂的放纵和遗忘,而不能使他们品尝到真正的幸福,也无法使两人得到救赎和解脱。

4、《失乐园》通过讲述一个“不道德”的故事,让读者去思考人类最原始的“动物性”,即最基本、最真实的欲望,以及发现它的重要性。当这种天性被社会压抑时,人们的选择又该如此?渡边淳一在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二、太宰治《人间失格》

1、《人间失格》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主角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后,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太宰治亦在写完这部作品后投水自尽,《人间失格》便成为这一日本文学大师的绝响。

2、在这部作品中,你找不到那种对生活迎难而上的直白和勇气,你能看到的是软弱的灵魂、日复一日的痛苦与无奈。生性怯弱敏感的叶藏,始终不敌人情炎凉和冷酷的社会现实。在经历了校园生活的无聊和家人的欺骗后,他逐渐成为了一个“异类”,却又不惜用生命作赌注去保持自我和本真。叶藏的人生写照,正如书中那句——“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3、太宰治的文学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现代性,在他笔下的迷茫和彷徨,几乎贯穿了作者本人及读者的整个青春。在晦涩的文字中,读者能体会主角们内心深切的苦楚以及不间断的自我否定,也能从他们内心深处的苦闷,渴望被爱的情愫中找到共鸣。这无疑是包括《人间失格》在内的作品被称为“残酷而永恒的青春文学”的原因之一。

 

三、三岛由纪夫 《奔马》

1、这是“丰饶之海”四部曲中的第二部。19岁的饭沼勋是一个日本剑道高手,极度仇视当时的日本社会的他,欲效仿19世纪的“神风连暴动”以拯救日本。勋的故事在失败中落幕,而他本人也因出狱后,发现情人自私的伪证和父亲的告密,便毅然选择将悲剧进行到底——潜入藏原家完成暗杀计划并剖腹自尽。

2、被视为“怪异鬼才”的三岛由纪夫在《奔马》中继续书写他笔下的武士道精神,青年的阳刚之美以及自刃的死亡之美。他一如既往地着力于对人物深层心理的挖掘,并从颓废中探寻真实的人性。有评论称,三岛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以生活题材向艺术挑战、以肉体为本向精神挑战”。对于这一说法,我深表同意。无论是《假面自白》中经历了三次性转变的“我”,还是《禁色》中不问世事的绝世美青年南悠一,他们的故事都论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3、与《禁色》同样相似的是,三岛由纪夫在《奔马》中也塑造了一个十分“纯粹”的男主角:饭沼勋。勋以武士道精神作为行身处世的准则,视剑为生命。他的精神世界好理想主义容不得一点污秽,但却偏偏一次次地遭受打击,并使他不得不妥协。撒谎、违背“诚”的信条,勋的灵魂一再被污染,加上父母的告密和慎子的出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勋如果想保持自己仅存的那点“纯粹”,也只剩下“自尽”这条路了。

 

四、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1、这部有着怪异名字的小说,看书名会让人误会写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其实它十分温暖。59岁的欧维因为妻子的离世感到无趣,决定自行了断生命,但无论他想以哪种方式去死,都总能被阻挠,而这一切,都因为欧维在一个想死的上午,遇上了邻居帕尔瓦娜一家。

2、在周围人看来,欧维这老头刻板又吝啬,有时又过于严肃,但他却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周围的人和世界,即使他没有发觉这点。当帕尔瓦娜的小女儿们称他为“外公”时,他的欢喜溢于言表;当他眼中的“白痴”帕尔瓦娜终于学会了开车之后,他为她感到开心。这些生活小事在使欧维这角色更加生动、平易近人的同时,也让这个有着单一灰色色调开头的故事变得愈发多彩,温暖。

3、书中也不乏对孤独和死亡的探讨。欧维在遇上妻子后一直感到孤独,渴望被理解,而妻子的到来让他感到生活有了欣喜的变化,却又因她的离去而重回孤独。孤独让欧维想到死亡,也让他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并试着去了解如何看待它。小说曾于2015年被改编为电影,在保留原作的温情的同时用影像的方式再去述说这个故事。

 

五、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少年维特爱上了当地侯爵的一个管事家的长女——绿蒂,但不料绿蒂却已经有了未婚夫。几经挣扎后,维特选择离开绿蒂,赴公使馆供职,却又因忍受不了势利的贵族和无聊的小市民们而再度出走。最后,当绿蒂再也不回答他的呼唤时,他走向了坟墓。

2、歌德因这部小说而一夜成名,这也是他的自传性质的作品。他将自己爱而不得的两个女子融合在“绿蒂”这个形象中,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这部小说以抒发内心的痛苦。而维特,则更像是歌德用来表现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人物。维特正直、善良,热爱生活的同时,又抱有儿童般的纯真和执着。结尾中维特的死亡,与其说是他和作者向这个污浊不堪的世界的妥协,更像是一种不低头的决绝。

3、阅读此书时,我也曾认为造成维特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那不如意的爱情,但后来又发现,其实不尽然,压垮他的更多是社会的肮脏。试想,一颗纯净的心灵在经过爱情、生活的打击后,又沉沦在不得意中,再加上无法述说的苦闷,由此萌生出寻短见的想法也并不荒唐。

 

六、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

1、《时时刻刻》讲了不同时空里的三个女人的故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伦敦的天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二战后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妇布朗太太,以及克拉丽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纽约的出版编辑。小说内容很丰富,涉及到了女性主义、女同性恋等,但其探讨的本质,还是“生活的意义”这一命题。

2、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事实上,很难有人在认清真相后百分百地热爱生活,包括它的一切。临走前,伍尔夫给丈夫留下一封遗书,写满了她对生活的失望,然后装满了一口袋的石头,任身躯沉没在河流中;布朗太太和克拉丽莎虽然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前者困于家庭主妇的角色,后者也因不快乐的生活而感到窒息。小说对生活的剖析,直白得令人倍感压抑,喘不过气来。

3、《时时刻刻》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获得普利策奖和笔会福克纳奖,而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普利策奖的颁奖词称这是一部美国作家展现美国生活的杰作,而小说的表现也确实配得上这样赞誉。另一方面,小说结构也为作品增色不少。三条主线中,以各自名字命名相应章节,并按照几乎相同的时间轴线前行,使小说主题缓慢前进的同时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一种无力的“宿命感”。

 

7、埃米尔·迪尔凯姆 《自杀论》

1、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同时,他还在社会与个体的基础上,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2、作为一本研究自杀的学术型专著,迪尔凯姆在书中多有创新之处,并有着大量的事实数据作为基础。例如,他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性别、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了自杀与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创举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而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3、迪尔凯姆关心现代社会的动荡、暴力和堕落,冷静地分析在法国经常出现的非理性狂潮。他从社会本质的角度,揭示出17世纪以来理性主义思想家们所忽略的社会事实:社会是一种仪式秩序,是建立在人们互动的情感基础上的集体良知。《自杀论》便是他这种想法的体现。

 

8、阿贝尔·加缪《西西弗神话》

1、这本随笔集,原副标题是“论荒诞”。在书中,加缪将自杀分为两种类型:生理上的自杀和哲学上的自杀,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

2、关于荒诞与自杀的关系,加缪这样认为:生理上的自杀并不能“杀死”荒诞,只能够逃避荒诞;哲学上的自杀则是逃避到并不存在的上帝那里去,以虚幻的天国作为荒诞的乐园。无论是哪种做法,荒诞都至始至终存在着。如果要对荒诞进行反抗,那也只能“认识到荒诞之后,有尊严的生活是为生活而生活。”

3、某种意义上,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是“荒诞”两字的最好写照。他推石上山、终日被困于永无止境的苦役,徒劳无功;但同时,他又是在荒诞中奋起反抗的典型。以这个神话故事为名,加缪的“野心”便也可从中得知——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描绘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画卷,不如说它是对荒诞哲理最深入、最透彻的阐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吗,八本书让你了解自杀的方方面面

自绝生命这一决定,未必就是一时想不开这么简单。

电影《奏鸣曲》剧照

认识死亡,毫无疑问是一件严肃正经的大事。从对“死”的避而不谈到正视它,人们的死亡观或多或少有些变化。而作为非正常死亡的一种,自杀常常引发强烈的关注与震惊,围绕它的争论也往往热议一时。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写道: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这是他对叶藏投水自尽的注解,也是他对自杀缘由的阐释。在太宰治看来,一个脆弱的灵魂若深陷于现实的黑暗的裂缝,却又想保持灵魂自我的本真和骄傲,那便只能选择死亡。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则将自杀与社会事实联系起来,认为自杀是婚姻、经济状况等社会事实作用于人身上的结果。

“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如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说,“生”与“死”这两面不应被割裂,它们的关系远不止对立那么简单,自杀也是如此。自绝生命这一决定,未必就是一时想不开这么简单。就好像下面这8本书里面的主人公自杀的缘由,有因爱情不受社会接受而殉情,也有对无趣生活的过于失望,而书中关于“人与生活、社会”的探讨,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一、渡边淳一《失乐园》

1、小说讲述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已婚的久木祥一郎和松原凛子在一次聚会上邂逅,并迅速坠入爱河,无法自拔。可是,两人的婚外恋却为各自的家庭所不容。这使他们觉得人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于是,在爱到极致时,两人双双服毒殉情。

2、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危机的加重,工作难以带给人们安全感,男人将情绪带到婚姻生活中,致使无性婚姻在日本家庭中的比重增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压抑己久的人性以及肉体上的欲望,都需要相互温暖来确认自我的真实存在。渡边淳一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空虚,发现了现代社会夫妻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便创作出《失乐园》,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来慰藉人们情感上的荒芜。

3、表面上,久木祥一郎和松原凛子是为了“爱不被家庭承认”这一理由而殉情,但本质上,两人的死,还是因为在自我、社会中的迷失——性虚无背后的那种绝望感、无助的婚姻、无法解脱的社会规范和内心的罪恶感等。这些才是两人的真正“死因”,是性爱的欢愉治愈不了的伤痛。交合只能使他们得到短暂的放纵和遗忘,而不能使他们品尝到真正的幸福,也无法使两人得到救赎和解脱。

4、《失乐园》通过讲述一个“不道德”的故事,让读者去思考人类最原始的“动物性”,即最基本、最真实的欲望,以及发现它的重要性。当这种天性被社会压抑时,人们的选择又该如此?渡边淳一在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二、太宰治《人间失格》

1、《人间失格》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主角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后,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太宰治亦在写完这部作品后投水自尽,《人间失格》便成为这一日本文学大师的绝响。

2、在这部作品中,你找不到那种对生活迎难而上的直白和勇气,你能看到的是软弱的灵魂、日复一日的痛苦与无奈。生性怯弱敏感的叶藏,始终不敌人情炎凉和冷酷的社会现实。在经历了校园生活的无聊和家人的欺骗后,他逐渐成为了一个“异类”,却又不惜用生命作赌注去保持自我和本真。叶藏的人生写照,正如书中那句——“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3、太宰治的文学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现代性,在他笔下的迷茫和彷徨,几乎贯穿了作者本人及读者的整个青春。在晦涩的文字中,读者能体会主角们内心深切的苦楚以及不间断的自我否定,也能从他们内心深处的苦闷,渴望被爱的情愫中找到共鸣。这无疑是包括《人间失格》在内的作品被称为“残酷而永恒的青春文学”的原因之一。

 

三、三岛由纪夫 《奔马》

1、这是“丰饶之海”四部曲中的第二部。19岁的饭沼勋是一个日本剑道高手,极度仇视当时的日本社会的他,欲效仿19世纪的“神风连暴动”以拯救日本。勋的故事在失败中落幕,而他本人也因出狱后,发现情人自私的伪证和父亲的告密,便毅然选择将悲剧进行到底——潜入藏原家完成暗杀计划并剖腹自尽。

2、被视为“怪异鬼才”的三岛由纪夫在《奔马》中继续书写他笔下的武士道精神,青年的阳刚之美以及自刃的死亡之美。他一如既往地着力于对人物深层心理的挖掘,并从颓废中探寻真实的人性。有评论称,三岛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以生活题材向艺术挑战、以肉体为本向精神挑战”。对于这一说法,我深表同意。无论是《假面自白》中经历了三次性转变的“我”,还是《禁色》中不问世事的绝世美青年南悠一,他们的故事都论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3、与《禁色》同样相似的是,三岛由纪夫在《奔马》中也塑造了一个十分“纯粹”的男主角:饭沼勋。勋以武士道精神作为行身处世的准则,视剑为生命。他的精神世界好理想主义容不得一点污秽,但却偏偏一次次地遭受打击,并使他不得不妥协。撒谎、违背“诚”的信条,勋的灵魂一再被污染,加上父母的告密和慎子的出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勋如果想保持自己仅存的那点“纯粹”,也只剩下“自尽”这条路了。

 

四、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1、这部有着怪异名字的小说,看书名会让人误会写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其实它十分温暖。59岁的欧维因为妻子的离世感到无趣,决定自行了断生命,但无论他想以哪种方式去死,都总能被阻挠,而这一切,都因为欧维在一个想死的上午,遇上了邻居帕尔瓦娜一家。

2、在周围人看来,欧维这老头刻板又吝啬,有时又过于严肃,但他却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周围的人和世界,即使他没有发觉这点。当帕尔瓦娜的小女儿们称他为“外公”时,他的欢喜溢于言表;当他眼中的“白痴”帕尔瓦娜终于学会了开车之后,他为她感到开心。这些生活小事在使欧维这角色更加生动、平易近人的同时,也让这个有着单一灰色色调开头的故事变得愈发多彩,温暖。

3、书中也不乏对孤独和死亡的探讨。欧维在遇上妻子后一直感到孤独,渴望被理解,而妻子的到来让他感到生活有了欣喜的变化,却又因她的离去而重回孤独。孤独让欧维想到死亡,也让他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并试着去了解如何看待它。小说曾于2015年被改编为电影,在保留原作的温情的同时用影像的方式再去述说这个故事。

 

五、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少年维特爱上了当地侯爵的一个管事家的长女——绿蒂,但不料绿蒂却已经有了未婚夫。几经挣扎后,维特选择离开绿蒂,赴公使馆供职,却又因忍受不了势利的贵族和无聊的小市民们而再度出走。最后,当绿蒂再也不回答他的呼唤时,他走向了坟墓。

2、歌德因这部小说而一夜成名,这也是他的自传性质的作品。他将自己爱而不得的两个女子融合在“绿蒂”这个形象中,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这部小说以抒发内心的痛苦。而维特,则更像是歌德用来表现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人物。维特正直、善良,热爱生活的同时,又抱有儿童般的纯真和执着。结尾中维特的死亡,与其说是他和作者向这个污浊不堪的世界的妥协,更像是一种不低头的决绝。

3、阅读此书时,我也曾认为造成维特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那不如意的爱情,但后来又发现,其实不尽然,压垮他的更多是社会的肮脏。试想,一颗纯净的心灵在经过爱情、生活的打击后,又沉沦在不得意中,再加上无法述说的苦闷,由此萌生出寻短见的想法也并不荒唐。

 

六、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

1、《时时刻刻》讲了不同时空里的三个女人的故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伦敦的天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二战后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妇布朗太太,以及克拉丽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纽约的出版编辑。小说内容很丰富,涉及到了女性主义、女同性恋等,但其探讨的本质,还是“生活的意义”这一命题。

2、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事实上,很难有人在认清真相后百分百地热爱生活,包括它的一切。临走前,伍尔夫给丈夫留下一封遗书,写满了她对生活的失望,然后装满了一口袋的石头,任身躯沉没在河流中;布朗太太和克拉丽莎虽然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前者困于家庭主妇的角色,后者也因不快乐的生活而感到窒息。小说对生活的剖析,直白得令人倍感压抑,喘不过气来。

3、《时时刻刻》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获得普利策奖和笔会福克纳奖,而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普利策奖的颁奖词称这是一部美国作家展现美国生活的杰作,而小说的表现也确实配得上这样赞誉。另一方面,小说结构也为作品增色不少。三条主线中,以各自名字命名相应章节,并按照几乎相同的时间轴线前行,使小说主题缓慢前进的同时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一种无力的“宿命感”。

 

7、埃米尔·迪尔凯姆 《自杀论》

1、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同时,他还在社会与个体的基础上,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2、作为一本研究自杀的学术型专著,迪尔凯姆在书中多有创新之处,并有着大量的事实数据作为基础。例如,他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性别、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了自杀与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创举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而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3、迪尔凯姆关心现代社会的动荡、暴力和堕落,冷静地分析在法国经常出现的非理性狂潮。他从社会本质的角度,揭示出17世纪以来理性主义思想家们所忽略的社会事实:社会是一种仪式秩序,是建立在人们互动的情感基础上的集体良知。《自杀论》便是他这种想法的体现。

 

8、阿贝尔·加缪《西西弗神话》

1、这本随笔集,原副标题是“论荒诞”。在书中,加缪将自杀分为两种类型:生理上的自杀和哲学上的自杀,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

2、关于荒诞与自杀的关系,加缪这样认为:生理上的自杀并不能“杀死”荒诞,只能够逃避荒诞;哲学上的自杀则是逃避到并不存在的上帝那里去,以虚幻的天国作为荒诞的乐园。无论是哪种做法,荒诞都至始至终存在着。如果要对荒诞进行反抗,那也只能“认识到荒诞之后,有尊严的生活是为生活而生活。”

3、某种意义上,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是“荒诞”两字的最好写照。他推石上山、终日被困于永无止境的苦役,徒劳无功;但同时,他又是在荒诞中奋起反抗的典型。以这个神话故事为名,加缪的“野心”便也可从中得知——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描绘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画卷,不如说它是对荒诞哲理最深入、最透彻的阐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