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静波
1972年,16岁的少年诗人黄玉平在经历了丧亲、挨饿、被人凌辱等一连串打击后,一个人来到黄河边,朝着奔腾的河水怒吼。那一刻,他决定将名字改成黄怒波,并发誓要像愤怒的黄河水一样,永不停息。
此后,他当上知青,命运开始逆转,先读北大,后进中宣部,官至正处级。眼看仕途一片大好,他却辞官下海,以诗人的情怀,缔造出一个庞大的地产王国,并成功征服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点,差点买下冰岛0.3%的国土!
【1】冰岛
2011年8月,一则消息引发震动,来自中国的商人黄怒波宣布,出资890万美元,购买冰岛0.3%的国土,开发旅游度假村。
消息传出后,媒体顿时炸开了锅,各种言论铺天盖地,黄怒波的人气也随之飙升,成为冰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大多数眼中,冰岛是一个比邻北极圈的苦寒之地,一年有四五个月被冰雪覆盖。黄怒波投资的那块地,更是冰岛最寒冷、最荒芜的地方,挂牌十年无人问津。在这种地方搞旅游开发,没点诗人的浪漫情怀,还真做不到。
黄怒波也承认,如果算经济账,十年之内都不会有利润。之所以投资,是因为一场“陈年友谊”。上大学时,他的一位挚友是冰岛人。这个挚友的老婆后来当上冰岛外交部长,邀请黄怒波去投资。黄怒波考察后,觉得那地方不错,就给定下了。
这当然只是原因之一。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黄怒波道出了另一个颇具想象力和格局的理由:再过十年,北极的冰一旦融化,冰岛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之一。
一向喜欢捕风捉影的媒体,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原因,冰岛人开始挖掘黄怒波的背景,发现他不仅是中共党员,还在中宣部任过职。于是,有外媒臆测:黄怒波此举,不过是为了配合中国政府获取北极出海口的野心!
这并非黄怒波第一次在国外遭到这样的“臆测待遇”。2005年,他试图在吉尔吉斯的伊塞克湖上开发观光游艇项目时,就被人怀疑是为了掩饰中国军方的潜艇计划。
在巨大的反对声中,冰岛政府拒绝了黄怒波的购地计划。事后,对方试图通过改买为租来挽回局面,但依旧久拖未决。黄怒波一生气,告诉对方:“我不玩了。”
在这场纷争中,黄怒波虽然输掉了生意,却赢得了名气,无论他本人还是旗下的中坤投资,都在一夜间成为国际瞩目的对象。而这个搅动世界的中国商人,多年前还是黄河边上一个失去双亲、任人欺凌的孤儿。
【2】苦难
黄怒波的童年和少年,苦难一个接着一个。
他1956年生于兰州,后迁居至银川。三岁时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因为不堪凌辱,在劳改农场含冤自杀。为讨生计,母亲不得不拉着板车去城墙挖土,一车卖几毛钱。
由于家境贫困,挨饿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他一饿就是好几天,饿到极点,胃里都能吐酸水。这种滋味,黄怒波时隔多年依旧记忆犹新,他特别讨厌电视里因为挨饿而狼吞鲸咽的镜头,“太假了!真正饿久的人根本吃不下东西。”
那时候,他的邻居是个厨师,偶尔会带回一袋吃剩的肉骨头。每次,黄怒波都会跟其他孩子一哄而上,吞食残肉和骨髓,哪怕上面有蛆虫也顾不上,掏掉后接着吃。
与饥饿相比,人情的冷漠更让黄怒波心寒。因为父亲的缘故,黄怒波从小被扣上“反革命狗崽子”的帽子,受尽欺凌和毒打。
有一次,他和一男孩打架。对方打不过,其父上前帮忙,从后面抱住黄怒波,男孩趁势捡起一块砖头,砸在他头上。黄怒波当场晕了过去,等他醒来,发现头上流着血,路过的人不但不帮忙,反而觉得反革命家庭的孩子就该打。
被欺负的次数多了,黄怒波发现,在一个野蛮的环境里,你只能选择更加野蛮。
一次批斗会上,有同学将黄怒波揪到台上,用木头枪杆砸他。台下的人群情高涨,一边喊口号,一边狂热地叫嚣:“打他!打他!”
第二天,黄怒波在学校门口拦住砸他的人,用皮带狠狠抽打对方,直抽得他身上流血。
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黄怒波的野性和强势,使得他在日后的经商途中能够披荆斩棘,同时也为公司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然而,黄怒波的苦难并没有结束。13岁那年,母亲因为煤气中毒,离他而去。黄怒波一下子成了孤儿,失去经济来源,被迫流落街头要饭。晚上,他一个人住在贺兰山里,与狼对望,反而觉得更安全。
【3】转折
黄怒波不甘心,他不想一辈子就这样痛苦下去。1972年的一天,16岁的黄怒波一个人跑到黄河边,朝着奔腾的河水怒吼。那一刻,他决定改名(原名黄玉平),并发誓要像愤怒的黄河水一样,永不停息。
中学毕业后,黄怒波下乡做了知青。在那里,他摆脱了被人批斗的日子,踏实勤奋,很快成为先进标兵。
期间,黄怒波读了很多书,劳作之余还喜欢写诗。虽然身世坎坷,但他志向远大,从小就立志上北大中文系,长大做一个诗人。
▲图:黄怒波下乡当知青的照片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写诗似乎是一件很闲扯的事,但在后来,却扭转了他的命运。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有文化、会写诗的黄怒波被群众联名推荐,上了北大。
此后,黄怒波时运亨通,读北大,进中宣部,29岁官至正处级……眼看着就要在中央部委终老一生,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契科夫的《小公务员之死》,惊出一身冷汗。经历过刮骨之痛的他,不希望像书中描写的那样,在对权势的唯唯诺诺中死去。
于是,他选择辞职,到中国市长协会下的某出版社担任负责人。上任伊始,他就雷厉风行推行改革,但却因为做事太直,得罪了很多人。
当时,那个社基本上靠卖书号为生,每个人都有捞钱的门道,大家一直相安无事。偏偏黄怒波是个死心眼,上任后坚决不让卖书号。很多人一看财路断了,捏造各种罪名,包括嫖娼、吸毒、私藏枪支等等,把黄怒波告到部里去。
上面派工作组来查了一圈,没找到什么证据就撤了。暴脾气的黄怒波咽不下这口气,等工作组一走,立马将有问题的人全部解聘,有的部门干脆直接解散。
干完这件事,黄怒波心里清楚,自己也待不长了。没过多久,出版社遇到经营危机,为了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上面决定成立一个咨询中心,黄怒波接手了这个新单位。
这个咨询中心就是中坤集团的前身——中坤科工贸集团。
【4】背叛
中坤刚成立时,黄怒波很盲目,印名片、卖玩具、倒钢材,想到什么做什么。但这些小生意不但没帮他赚到钱,反而让人给骗了。
那是他第一次倒卖钢材,黄怒波把钱打到对方账户。没想到,对方当天就转走了钱,然后就此不提货的事情。这把黄怒波惹毛了,他动用手中的资源,一边找媒体,一边到法院起诉。
对方一看黄怒波这么凶,赶紧提一瓶茅台酒,到北京请罪。经此一事,黄怒波算是长了教训,对商场的尔虞我诈也多了一分认识。
此后,中坤开始涉足房地产,在北京改造办公楼,到宜昌开发住宅小区,又跑山西去建宾馆。不过,真正奠定中坤家底的,是和同学的一次合作。
1997年,黄怒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李明(现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合作开发了都市网景楼盘,赚到了第一桶金5000万元。
中坤的钱越赚越多,黄怒波在管理上的问题却逐渐暴露了出来。他这个人,一方面很仗义,另一方面也很强硬,对下属很凶,经常骂人。时间一长,下属有了积怨,这让那些有心计的人有了可趁之机。
2002年,黄怒波在外地跑业务,公司的日常事务交给几个老部下。这几个人趁黄怒波不在,悄悄“策反”了人事、财务等部门的人,并私自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将中坤一层办公楼的产权转到了该公司名下,几千万元资金不知去向。
黄怒波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有人问他:你是不是又开了一家新公司?他才突然惊觉,立刻找人暗查,最终发现这个惊天的秘密。
得知实情后,黄怒波彻底怒了。一天晚上,他借着酒劲,破门而入,将所有人统统赶出公司大门,并连夜从外地调人进京,封闭了所有人的办公室和电脑,制止了一场内乱。
这场危机重创了黄怒波的内心,以致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他依旧无法平静:“我至今想不透,人为何那样贪婪、残忍?”
后来,他在用人时,主要看对方的忠诚度。在中坤,员工都知道,黄怒波可以容忍你犯错,但绝对要忠诚,否则见一个开除一个。
【5】随性
黄怒波喜欢写诗,从13岁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他就和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以骆英为笔名,出版过多本诗集,2015年当选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对于经历过苦难的黄怒波而言,诗歌是他的寄托,他曾经说过:“没有诗歌的话,我会一无所有。”在他的世界里,人生不仅有商业和财富,更有诗和远方。
诗人向往浪漫和感性,这跟务实和理性的商业精神似乎相距十万八千里,但黄怒波却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这让他在商业竞争中拥有异于常人的眼光。
1997年,黄怒波经人介绍,认识了安徽黟(yī)县的县长。对方带着几个人,上北京找他来招商引资,给他推荐了一个叫宏村的地方,说是一个古村落,保护得很好。
黄怒波马上带人去考察,结果对那里一见钟情,但他的下属却内心一片哇凉,那不过是个落败的村子,晚上连个路灯都没有,黑灯瞎火,真的是黟(黑多)县。
县长说,只要投资200万,每年光门票就能赚17万。中坤当时刚成立不久,手头并不宽裕,下属们都反对,但黄怒波却铁了心要干。
之后,黄怒波从清华大学请来教授,对宏村进行保护规划,并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当时,周庄也在申请,宏村并不占优势。最后老天爷帮了忙,在一场烟雨中,宏村美得像一幅水墨画,再加上有保护规划,专家们拍板,就它了!
▲图:安徽宏村
成功申遗后,宏村马上火了,游客爆棚,门票收入剧增,到2001年时翻至几百万。但黄怒波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最初亏钱时,黄怒波承诺每年给村民17万保底。当地人都说,北京人钱多人傻。收入剧增后,村民们高喊“北京人滚出去”。黄怒波于是把门票提成增加到10%、33%,最后几乎一半收入给了当地。“做生意不能太独了。”黄怒波说。
现在,宏村每年的旅游收入过亿,是黄怒波最得意的项目。但以一个商人的眼光看,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对此,黄怒波说:“只有诗人才干这种事。”
【6】不争
宏村之后,黄怒波又开发了新疆南部、湖南岳阳、北京门头沟等项目,甚至在美国、日本和北欧都有产业,初步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旅游地产王国。
在投资南疆前,喀什、和田等地领导轮番上阵,邀请黄怒波去喝酒。黄怒波非常喜欢新疆的原生态地貌,在酒精的作用下,爽快地签下了投资协议。事后,黄怒波笑称,自己的项目都是酒后冲动的成果。
▲图:黄怒波在新疆
这当然只是玩笑话。事实上,看似随意的决策中无不包含着黄怒波独特的商业哲学。他有一套理论,叫不竞争理论。黄怒波说,这是他在中欧学的,当时老师告诉他们,在进入一个产业后,要学会设置壁垒,以免别人进入。黄怒波将它总结为三个字:不竞争。
当年在都市网景的地产项目上大赚一笔后,中坤又开发了长河湾、中坤广场等项目,收益颇丰。但钱越赚越多,黄怒波的心里却越来越不踏实。因为他发现,随着房价疯涨,很多不相干的人都涌入这个市场,连卖药、卖饲料的都想来分一杯羹。
黄怒波决定马上刹车,转型做旅游地产,当时中坤在宏村等项目上已有所斩获,前途一片光明。在他看来,做生意要想成功,就必须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做创新的东西。而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更不可复制,是理想的投资对象。
因为这个决定,中坤错过了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十年。当有记者质疑他的决定时,黄怒波说:市场上总有人比你更有钱、更不要命,为什么跟他们去抢有限的资源?
【7】登山
除了写诗,黄怒波还喜欢登山。
2004年,当他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登顶》后,就开始对这项运动产生兴趣。一年后,他在冲动之下,事先没经过任何训练,便追寻海明威的脚步,第一次登上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9—2011年,黄怒波用短短20个月时间,成功征服七大洲最高峰,外加南北极点,完成了“7+2”的壮举。他曾三登珠峰,两次成功登顶,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图:黄怒波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足迹
在登山过程中,黄怒波多次遇险,差点命丧黄泉。2010年,从南坡登珠峰时,黄怒波从孔布(恐怖)冰川下撤,梯子突然松动,险些坠入深不见底的冰缝里。
还有一次,在一个大斜坡上,黄怒波的脚突然踩空,身体往下滑落。他使劲用手插入雪中,试图减速。直到滑出很远后,才在绳索的辅助下,停了下来。
能够几次死里逃生,黄怒波无疑是幸运的。但有的人却没那么幸运,在登山途中,黄怒波曾多次目睹死亡。这种生与死的考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性格,使得他更加豁达、宽容,也更有耐性。
王石曾和黄怒波一起登山,他说黄怒波登山后,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比以前更关心别人。黄怒波的亲人、朋友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的员工说,老板每次登山回来,都变得更加平和宽容。而黄怒波自己也说,骂人比以前少了。
有人质疑黄怒波登山是作秀,也有人说他对企业缺乏责任感,总之作为话题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外界均褒贬不一。但没有经历过苦海劫难的人,是很难理解黄怒波的。和写诗一样,登山是黄怒波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
此外,登山也让黄怒波能够远离疯狂的楼市和资本现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冷静的分析。在山上,他在帐篷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没事干的时候,他就思考中坤的发展规划,很多重要的投资决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做出的。
【8】慈善
黄怒波说,他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商人。这种诗人的情怀,让他很难做出像万达那样的连锁和规模。因为他的理念是做文化,而文化是不可复制的。
和万达相比,中坤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黄怒波曾自谦,自己是二流的诗人,三流的企业家。但在旅游地产这个细分市场上,黄怒波却用自己的经营哲学,积累下不菲的财富。截至2015年,他的个人财富已达80亿元,荣登新财富500富人榜。
从40多年前黄河边那个吃不饱饭的流浪孤儿,到今天财富排行榜上的常客,发生在黄怒波身上的巨变,让很多人做梦也想不到。但他的心态,并未因为财富的剧增而膨胀,多年的写诗和登山经历,让他对财富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在黄怒波看来,如果给自己挣钱,几百亿和一个亿其实没什么区别,作为企业家,首先应该懂得回馈社会。黄怒波回馈社会的方式之一,就是捐赠母校。
他对母校北京大学有极深的感情,甚至把北大的校旗举遍了七大洲,并自豪地声称,十年内都不会有人超越自己。从1998年开始,黄怒波陆续向母校捐款,至今已超过10亿元。他曾经说过,要把一半的财富捐给北大,另一半留给自己的员工。
除了捐给母校,黄怒波还把善款投向文化、教育、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据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了解,中坤集团成立至今,累计向社会捐款30亿元,其中汶川地震捐款4000万元。
在所有捐款中,有一笔捐款尤其引人瞩目。2008年,黄怒波重返自己下乡当知青时所在的银川市通贵乡,捐资修建了一所幼儿园和一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
当年,怀着对人性的绝望,黄怒波从城里来到通贵乡,没想到却获得老乡们的暖心关怀。有一次,他生病发高烧,在床上躺了三天。一个好心的老乡冒着寒风雪,用板车将他拉到自己家中,整整照顾了他40天。这让黄怒波重新燃起了人性的希望。
经历了苦难、背叛和生死之后,今天的黄怒波对名誉和财富看得很淡,他说:“人一生就是这样,伟大又怎样,渺小又怎样?不过如此。”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hstl8888)获得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