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县委大院》原型:山西小县“打铁”生意,凭啥走向世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县委大院》原型:山西小县“打铁”生意,凭啥走向世界?

山西定襄实现了从乡间铁匠到大国工匠,从打工人到引领者的华丽蝶变。

文|正解局

最近,电视剧《县委大院》正在热播。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胡歌饰演的光明县县委书记与同僚团结民众共建光明县的故事。

《县委大院》剧照

很多观众好奇,剧中的光明县,原型是哪里?

答案是山西定襄县。

剧中光明县的支柱产业是法兰制造业,而山西定襄县,正是“中国法兰之乡”。

这个人口仅20万的小县,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法兰,源于flange的音译。

法兰也称法兰盘,是管道、压力容器、成套设备等管道对接和联接用的重要附件,广泛用于发电、船舶、化工等领域。

虽然只是个配件,却关乎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是世界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零配件。

法兰的几种门类

山西定襄县,是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法兰出口基地。

这里生产的锻钢法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风电法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锻钢法兰年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70%,远销国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法兰产业带动了定襄县上下游配套产业迅速发展,共计1.14万余户市场主体从事加工、贸易、销售、运输等关联产业。

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定襄县近70%的财政收入来自法兰加工产业。

即便是今天,法兰锻造业也为定襄县经济贡献了70%的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90%的技术创新和就业岗位。

2021年,定襄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119元,同比增长10.5%,总量全市排名第一。

可以说,一个产业,改变一座县城。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虽然身处资源大省,却并非富矿地区。

定襄县,又是如何入局法兰锻造业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定襄人的一项特殊技能——打铁。

“打铁”是定襄人的传统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中国有句老话,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打铁不仅是个力气活,一天抡锤几百次是家常便饭,更因为靠近炭火,要常年忍受高温的炙烤。

打铁,真是苦中之苦。

打铁人的雕像

定襄人,硬靠肯吃苦打出了名堂。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定襄就有“一斗芝麻铁匠”的记载,村村铁匠铺,打马掌,造兵器。

清朝乾隆年间,定襄的铁制品更是远销绥远、包头等地。

20世纪60年代,不怕吃苦的定襄人,又找到了新门路。

外出闯荡的定襄人,凭着“打铁”的老手艺,揽回来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锻造加工项目。

这就是法兰。

法兰不起眼,利润却不小,远比打铁锹、锄头高得多。

彼时的铁匠,一天最高就能赚2元钱。

加工法兰能赚钱的消息,一时在定襄传播开来。

1972年,定襄县砂村农修厂首次从乌海水泵厂揽回4厘米法兰的订单,开启了定襄法兰规模化生产的历史。

自此,法兰锻造业便在定襄扎下了根。

有手艺,能吃苦,肯钻研,定襄的法兰锻造业迅速扩张。

1979年,定襄县电机厂与日本签订合同,每月出口100吨法兰,开启了定襄法兰出口的历史。

改革开放之后,定襄县又抓住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批规模化法兰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1990年代,定襄法兰锻造业已成蔚然之势,企业总数达到了1000多家。

现在,定襄县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法兰出口基地。

《县委大院》中有一个剧情,讲的是光明县对法兰产业的整改。

2008年前后,定襄法兰产业遭遇了双重危机。

一是环保危机。全县法兰锻造企业多达1000余个,一度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严重污染了环境。

二是金融危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定襄法兰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仅为前一年同期的40%,部分企业被迫停产。

双重危机背后,揭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

定襄县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技术含量低的法兰产业,已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正如《县委大院》中主政者的决策一样,定襄县也发起了一场法兰产业变革。

定襄县主动掀起了一轮轮“环保风暴”。

关键性的举措是,定襄县争取中石油陕京一线神池口气源支持,铺设高中压管网220多公里,实现了天然气取代燃煤加热,治愈了炉火照天地、村村冒黑烟的环境顽疾。

为了改变法兰企业小、散、乱、弱、内部相互压价竞争等问题,定襄县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将1000多家散乱企业整合为300多家高质量发展企业。

单打独斗变成了抱团取暖,减少了“内战”,也更有精力专注于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品逐步进入航天航空、船舶、军工、核电等高端领域。

脱胎换骨后的定襄法兰产业,成功实现了二次增长。

以高质量、大规模赢得市场,这还不够。

定襄县正在做的,是凭借核心技术和标准,掌握法兰的国际话语权。

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山西定襄实现了从乡间铁匠到大国工匠,从打工人到引领者的华丽蝶变。

这再次启示我们:肯吃苦的中国人,可以不用只靠吃苦致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县委大院》原型:山西小县“打铁”生意,凭啥走向世界?

山西定襄实现了从乡间铁匠到大国工匠,从打工人到引领者的华丽蝶变。

文|正解局

最近,电视剧《县委大院》正在热播。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胡歌饰演的光明县县委书记与同僚团结民众共建光明县的故事。

《县委大院》剧照

很多观众好奇,剧中的光明县,原型是哪里?

答案是山西定襄县。

剧中光明县的支柱产业是法兰制造业,而山西定襄县,正是“中国法兰之乡”。

这个人口仅20万的小县,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法兰,源于flange的音译。

法兰也称法兰盘,是管道、压力容器、成套设备等管道对接和联接用的重要附件,广泛用于发电、船舶、化工等领域。

虽然只是个配件,却关乎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是世界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零配件。

法兰的几种门类

山西定襄县,是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法兰出口基地。

这里生产的锻钢法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风电法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锻钢法兰年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70%,远销国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法兰产业带动了定襄县上下游配套产业迅速发展,共计1.14万余户市场主体从事加工、贸易、销售、运输等关联产业。

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定襄县近70%的财政收入来自法兰加工产业。

即便是今天,法兰锻造业也为定襄县经济贡献了70%的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90%的技术创新和就业岗位。

2021年,定襄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119元,同比增长10.5%,总量全市排名第一。

可以说,一个产业,改变一座县城。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虽然身处资源大省,却并非富矿地区。

定襄县,又是如何入局法兰锻造业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定襄人的一项特殊技能——打铁。

“打铁”是定襄人的传统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中国有句老话,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打铁不仅是个力气活,一天抡锤几百次是家常便饭,更因为靠近炭火,要常年忍受高温的炙烤。

打铁,真是苦中之苦。

打铁人的雕像

定襄人,硬靠肯吃苦打出了名堂。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定襄就有“一斗芝麻铁匠”的记载,村村铁匠铺,打马掌,造兵器。

清朝乾隆年间,定襄的铁制品更是远销绥远、包头等地。

20世纪60年代,不怕吃苦的定襄人,又找到了新门路。

外出闯荡的定襄人,凭着“打铁”的老手艺,揽回来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锻造加工项目。

这就是法兰。

法兰不起眼,利润却不小,远比打铁锹、锄头高得多。

彼时的铁匠,一天最高就能赚2元钱。

加工法兰能赚钱的消息,一时在定襄传播开来。

1972年,定襄县砂村农修厂首次从乌海水泵厂揽回4厘米法兰的订单,开启了定襄法兰规模化生产的历史。

自此,法兰锻造业便在定襄扎下了根。

有手艺,能吃苦,肯钻研,定襄的法兰锻造业迅速扩张。

1979年,定襄县电机厂与日本签订合同,每月出口100吨法兰,开启了定襄法兰出口的历史。

改革开放之后,定襄县又抓住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批规模化法兰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1990年代,定襄法兰锻造业已成蔚然之势,企业总数达到了1000多家。

现在,定襄县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法兰出口基地。

《县委大院》中有一个剧情,讲的是光明县对法兰产业的整改。

2008年前后,定襄法兰产业遭遇了双重危机。

一是环保危机。全县法兰锻造企业多达1000余个,一度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严重污染了环境。

二是金融危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定襄法兰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仅为前一年同期的40%,部分企业被迫停产。

双重危机背后,揭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

定襄县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技术含量低的法兰产业,已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正如《县委大院》中主政者的决策一样,定襄县也发起了一场法兰产业变革。

定襄县主动掀起了一轮轮“环保风暴”。

关键性的举措是,定襄县争取中石油陕京一线神池口气源支持,铺设高中压管网220多公里,实现了天然气取代燃煤加热,治愈了炉火照天地、村村冒黑烟的环境顽疾。

为了改变法兰企业小、散、乱、弱、内部相互压价竞争等问题,定襄县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将1000多家散乱企业整合为300多家高质量发展企业。

单打独斗变成了抱团取暖,减少了“内战”,也更有精力专注于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品逐步进入航天航空、船舶、军工、核电等高端领域。

脱胎换骨后的定襄法兰产业,成功实现了二次增长。

以高质量、大规模赢得市场,这还不够。

定襄县正在做的,是凭借核心技术和标准,掌握法兰的国际话语权。

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山西定襄实现了从乡间铁匠到大国工匠,从打工人到引领者的华丽蝶变。

这再次启示我们:肯吃苦的中国人,可以不用只靠吃苦致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