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港人港税、科研转化、港校北上:《南沙方案》半年来,广州南沙与香港加速融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港人港税、科研转化、港校北上:《南沙方案》半年来,广州南沙与香港加速融合

广州南沙要再造一个“香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熹珑

成立行政区17年,广州南沙寻求更大的舞台;回归25年,香港亦在寻找经济发展的下一个落脚点——两地“一拍即合”。

12月21日-22日,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将在广州南沙举行,在香港、澳门同步设立会场,并在珠三角九市同步举办招商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召开的全球性招商大会,这亦是“湾区之心”和“超级联系人”深度合作的又一平台。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为南沙进一步指明方向: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今年6月,国家出台《南沙方案》,提出深化粤港澳互利共赢合作。

《南沙方案》的出台,无疑给南沙和香港的合作踩下一记油门。6月,南沙发布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的政策,向港澳青年提供就业鼓励、奖金补贴、创业扶持等;8月,南沙提出对在当地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个人所得税中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标志着《南沙方案》提出的“港人港税”正式落地。

今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首份《施政报告》,重点点名“大湾区”和“南沙”。李家超指出,特区政府会构建全新的顶层治理体系,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由我亲自任组长,三位司长作副组长,对接大湾区建设等重要国家发展战略。”

他在12月14日透露,督导组前一天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以粤港深港合作作专班平台,加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高水平合作。

中山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现在的合作还是比较初步的,南沙方案颁布时间也不长。不过,南沙方案出来前后,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在合作框架上有了共识。”

从“交通末梢”到“湾区之心”,有一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认可:南沙早已超越广州某一行政区的概念,逐渐发展为大湾区重要发展平台,成为香港跟湾区各市的连接点。

制度规则无缝衔接

从地理距离来看,南沙距香港38海里;从空间距离来看,从南沙庆盛站搭乘高铁,35分钟可到香港西九龙;如果选择坐船,从南沙客运港出发,1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香港。

不过,仅靠交通硬件仍无法兑现这一几何中心优势,制度和规则等软件不可或缺。而目前从生活、营商和工作环境来看,南沙甚至能够与香港“无缝对接”。

广州和香港分属不同的纳税制度、法律体系和货币制度,制度规则差异非常明显。现时,南沙正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希望再造一个“香港”。

《南沙方案》出台后,南沙加快营造向香港看齐的营商环境,最重磅的莫过于“港人港税”政策和企业所得税优惠。

针对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南沙在8月提出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对于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按程序制定优惠产业目录;对南沙有关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延长亏损结转年限。

目前,南沙对港澳居民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已经落地。此外,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提到,“香港人在南沙做事,我们对他薪酬的收入还支持增加20%的收入,一个月最多可以多5000元人民币,这样不至于来到大湾区创业收入比香港下降。”

这意味着,香港人士在南沙就业能够保持与在香港当地相当的薪酬水平;与此同时,南沙的生活成本远低于香港,大大提高了吸引力。

南沙蕉门河 拍摄:张熹珑

7月20日,广州南沙新区香港服务中心在香港挂牌成立,聘任香港贸易发展局原副总裁叶泽恩为首席联络官,旨在推动政府服务前移、项目对接前移和人员交流交往前移。

南沙开发区港澳办主任郑慧荣表示,中心将吸纳有关在港商协会、企业加入,为其提供对接南沙甚至是大湾区其他地区的联系渠道。对接主体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创新、航运物流等相关行业。

这是南沙和香港又一次“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的创新。首次“G2B”则是2021年4月成立的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委会”)。作为内地和香港首个政府对接商界的创新平台,咨委会是粤港深度合作在工作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承担着推进两地金融、商贸、科技、土地、信息、青创等各领域合作交流的功能。

全国政协副主席、咨委会顾问梁振英表示,咨委会有25位香港的委员,是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下面设置的小组也从最初的8个增加至14个。2021年10月成立的咨委会服务中心目前已入驻了27家会员机构。

“如果你是一家香港企业,并希望在南沙发掘商机,现在可以从香港派一名经理到南沙全职工作而无需搬离香港。这位经理可以每天乘坐高铁通勤,而从庆盛高铁站下车后乘坐出租车到南沙的香港社区只需5分钟。”梁振英认为,随着相关硬件完善,未来甚至有可能跨地通勤上班。

科研转化和产业承接

应当指出的是,香港服务中心和咨委会还有另一个重要“使命”,即特别促进南沙与香港科技产业方面的合作。

南沙方案肯定了湾区中香港的地位和角色;对南沙来说,对其与国际接轨和承接高端产业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林江认为。

香港产业格局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一方面,香港具有发达的金融业、物流业和工商服务业;另一方面,在制造业,特别是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方面相对欠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香港空间有限,“寸金寸土”是难以负担的成本。两个典型例子即是数码港和港深科创园。前者交由地产商操盘后,最终用于科创产业的物业面积不到15%;后者占地不到90公顷。相比之下,对岸的深圳科创园面积超过300公顷。

南沙广袤的土地让香港看到了产业转移的机会。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区长吴扬指出,南沙全域面积803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仅23%,可使用的产业用地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

未来,南沙将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可为20或30年,地价等比例折减,将大幅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同时,新兴产业园区内可按规划适度配置一定比例商业、办公和住宅建筑面积,以多用途混合出让方式出让土地,有助于优质香港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吴扬认为。

2022年,南沙出让工业用地19块,楼面地价折算为50-178港元/平方尺;香港工业用地地价为2500-6000港元/平方尺。南沙土地成本仅为香港2%-3%水平左右。

香港科技成果转化较弱,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于市场需求不足。

相比之下,南沙背靠广东超过1.2亿人的广阔市场,甚至能进一步辐射至国内14亿人口的市场。这也让香港看到了商机。

长期以来,香港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疗领域较有优势。吴扬提到,希望完善科技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机制,积极承接香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此外,最近有专家建言,在南沙建设香港内地科技产品出口‘加工区’,我们正在开展相关研究。”

这一计划如果能实现,将有力推动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南沙港是国内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拍摄:张熹珑

南沙也具有较大的科技产业合作潜力和良好的制造业底子。目前,南沙具有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汽车制造业2021年产值超1500亿元,既有广汽丰田、威马汽车等新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也有融捷、巨湾技研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项目落地建设。

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南沙集聚了小马智行、云从科技等4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基础软件算法、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也在创新药、植介入医疗器械、细胞与基因治疗、精准医疗等领域有超过400家企业。

今年9月,中科宇航南沙火箭工厂交付,在家门口看火箭照进现实。在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上南沙形成“一箭一星一基金”,除了中科宇航,还吸引吉利科技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总部落户。

“这些都是很好的投资标的。”卢一先透露,“我们现在也在对接港交所,把这些公司作为我们上市的目标公司之一。”

从不同坐标系来看南沙,可以折射出不同维度的南沙——从广州来看,它填补了其重工业制造的产业空白,商业航天板块填补大湾区产业空白;放在大湾区里,它跟香港形成上下游互补的关系,成为另一个“超级联系人”。

港校北上,人才流动

和科创产业较弱截然不同的是,香港高校科研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平,港校常年霸榜大湾区高校排名。

在“港校北上”潮中,香港科技大学落子南沙。今年9月,港科大(广州)开学。这是全球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今年,学校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硕士生将全部纳入“红鸟硕士班”,红鸟硕士班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三大课题展开生源培养。

港科大(广州)也将成为港澳科创成果在内地转化的重要平台。“广州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南沙便利的地理中心条件,为港澳优质科技成果、特别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成果在内地转化应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提到,港科大从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软件设计都布局了很多力量,“港科大(广州)是具备芯片生产的能力的,有一条生产线,也会向社会开放,初创公司可以支付较低的费用就能进行生产。”

港科大(广州)校园 图片来源:港科大(广州)

不过,林江指出,港科大(广州)对外的透明度相对较低:“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两地财政资金分配等,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和港科大(广州)同一天开学的还有民心港人子弟学校。这是由梁振英牵头创办的内地首家非营利的港人子弟学校,学校以香港教育课程为基础,与香港课程无缝衔接。该校面向港澳台侨和外籍学生招生,提供1600多个学位。

这是南沙首次引入港式教育管理体制。随着越来越多香港人来到内地生活、工作,港人子女在内地成长生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也为港人子弟解决了非内地籍子女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未来父母需要返港工作,子女入学衔接也能顺利进行。

两所学校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还规划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和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项目对标香港规划设计标准,引入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

两地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人才流动。截至今年9月,南沙已落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11家、签约入驻创业团队超300个。

此前,南沙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奖励;对高层次科创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安居补贴和为期五年的人才补贴。

面向港澳青年,还发放广州市人才绿卡,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广州市民待遇;另有“港澳青年人才卡”,符合条件的持卡者在南沙可享受居留、住房、子女入学、就医、工商、税务等绿色通道服务,实现“一卡走南沙”。

卢一先提到,在支持青年的创业就业方面,最近会出台“新十条措施”:“原来有一套措施已经在实施,我们在检讨,检讨完之后再推出新的十条措施。这里有非常优惠的支持政策,比如对接香港青年发展基金,还有创意智优计划,以这两个港府计划支持到南沙来创业、就业、发展、工作,我们给予1:1的配套基金的支持。”

“芯晨大海”,产业链再造

现时,南沙正加快布局“芯晨大海”。“芯”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晨”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和氢能等新兴产业;“大”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制造业,“海”则是海洋经济。

搞芯片一直是南沙的强项之一。目前,南沙已经引进培育了芯粤能、芯聚能等龙头企业,在国内率先实现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了覆盖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完整生态。南沙还制定了“强芯九条”从重大项目落户、补贴企业生产性用电、企业融资、支持企业开展车规级认证、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等9个方面进行扶持。

最近国家表示要投入1万亿到芯片产业中,这对南沙是一个机遇。南沙也能思考如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结合金融业发展芯片。”林江认为。

除此之外,金融、能源、航运等也将是南沙和香港合作的重点,最终指向产业链再造。

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出,在保险业方面正争取短期内在南沙、前海等重大的合作平台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珠三角作为香港保险业的客源中心,当地不少制造业公司都是大客户,这也是大湾区保险市场形成的重要契机。

 “南沙可以作为香港保险业的孵化中心,既推动其保险业,也推动了头部的制造业企业。”林江认为。

不过,南沙的金融“仕途”远不止于此。区域内的广州期货交易所为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交易所。广期所将于12月底挂牌交易全球首个工业硅期货和期权。

和其他期货交易所不同的是,广期所更多配合的是国家“双碳”战略发展,定位为服务绿色发展。即将挂牌的工业硅期货亦是首个上市的绿色能源品种。

眼下能源安全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中之重。”林江指出,尽管南沙乃至广东在能源资源上不占据优势,但可以发力绿色能源:“绿色能源的概念不只是能源本身,也包括绿色金融。所谓绿色金融,就是指用金融支持绿色能源和绿色产业,通过金融推进节能减压。”

目前,广期所成立不到两周年,16只期货品种仅有1只落地。相较之下,金融业则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绿色债券、绿色期货领域有一定的基础。

尚在“襁褓”的南沙金融可以将香港作为起跳板,对接香港的人才和营商环境,形成互补。林江认为,广期所可以跟香港的期货交易所、现货市场进行对接,甚至可以将合作领域拓展至深圳。目前,南沙、前海的深度合作对象都是香港,但是互相之间合作较少,“这样一来,深圳、广州各干各的局面也能够打破,南沙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除了保险中心,还有一个被提及的是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

虽然同为航运中心,但是香港和南沙的模式差异很大。香港的业务更多在CBD写字楼里完成,通过律师、会计等专业服务业与国际接轨;南沙则以制造业出名,龙穴造船基地为全球举足轻重的超大型船舶建造基地,已交付多艘渤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客滚船舶,交付记录国内第一。

南沙港码头 图片来源:南沙发布

可以说,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南沙则是国际航运枢纽,二者的定位有所出入,从产业链上也能形成互补关系。

航运中心不是简单的复制,讲的是软件,硬件是码头、集装箱。”林江告诉记者,这也触及到产业链再造的问题——南沙如何借助香港将造船等传统产业向先进产业过渡或升级。

香港的产业链多基于数据进行交易,营商环境开放便利,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就南沙而言,可以借助其数字产业优化布局。

南沙走的是重资产模式,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能考虑将船只租给香港公司?而香港则有海外注册和货运代理的优势,南沙船只需要到巴拿马注册,香港有很多途径可以帮忙完成;香港的货运代理也能把南沙的集装箱装满。”林江提到。

国际化、开放依然是大湾区最重要的底色。”在林江看来,南沙方案赋予南沙的一个使命便是对外开放。这个过程中,香港这座国际城市尤为重要。当地的国际金融、国际客源、国际产业和技术或将成为南沙“巨人的肩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港人港税、科研转化、港校北上:《南沙方案》半年来,广州南沙与香港加速融合

广州南沙要再造一个“香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熹珑

成立行政区17年,广州南沙寻求更大的舞台;回归25年,香港亦在寻找经济发展的下一个落脚点——两地“一拍即合”。

12月21日-22日,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将在广州南沙举行,在香港、澳门同步设立会场,并在珠三角九市同步举办招商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召开的全球性招商大会,这亦是“湾区之心”和“超级联系人”深度合作的又一平台。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为南沙进一步指明方向: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今年6月,国家出台《南沙方案》,提出深化粤港澳互利共赢合作。

《南沙方案》的出台,无疑给南沙和香港的合作踩下一记油门。6月,南沙发布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的政策,向港澳青年提供就业鼓励、奖金补贴、创业扶持等;8月,南沙提出对在当地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个人所得税中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标志着《南沙方案》提出的“港人港税”正式落地。

今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首份《施政报告》,重点点名“大湾区”和“南沙”。李家超指出,特区政府会构建全新的顶层治理体系,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由我亲自任组长,三位司长作副组长,对接大湾区建设等重要国家发展战略。”

他在12月14日透露,督导组前一天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以粤港深港合作作专班平台,加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高水平合作。

中山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现在的合作还是比较初步的,南沙方案颁布时间也不长。不过,南沙方案出来前后,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在合作框架上有了共识。”

从“交通末梢”到“湾区之心”,有一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认可:南沙早已超越广州某一行政区的概念,逐渐发展为大湾区重要发展平台,成为香港跟湾区各市的连接点。

制度规则无缝衔接

从地理距离来看,南沙距香港38海里;从空间距离来看,从南沙庆盛站搭乘高铁,35分钟可到香港西九龙;如果选择坐船,从南沙客运港出发,1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香港。

不过,仅靠交通硬件仍无法兑现这一几何中心优势,制度和规则等软件不可或缺。而目前从生活、营商和工作环境来看,南沙甚至能够与香港“无缝对接”。

广州和香港分属不同的纳税制度、法律体系和货币制度,制度规则差异非常明显。现时,南沙正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希望再造一个“香港”。

《南沙方案》出台后,南沙加快营造向香港看齐的营商环境,最重磅的莫过于“港人港税”政策和企业所得税优惠。

针对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南沙在8月提出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对于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按程序制定优惠产业目录;对南沙有关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延长亏损结转年限。

目前,南沙对港澳居民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已经落地。此外,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提到,“香港人在南沙做事,我们对他薪酬的收入还支持增加20%的收入,一个月最多可以多5000元人民币,这样不至于来到大湾区创业收入比香港下降。”

这意味着,香港人士在南沙就业能够保持与在香港当地相当的薪酬水平;与此同时,南沙的生活成本远低于香港,大大提高了吸引力。

南沙蕉门河 拍摄:张熹珑

7月20日,广州南沙新区香港服务中心在香港挂牌成立,聘任香港贸易发展局原副总裁叶泽恩为首席联络官,旨在推动政府服务前移、项目对接前移和人员交流交往前移。

南沙开发区港澳办主任郑慧荣表示,中心将吸纳有关在港商协会、企业加入,为其提供对接南沙甚至是大湾区其他地区的联系渠道。对接主体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创新、航运物流等相关行业。

这是南沙和香港又一次“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的创新。首次“G2B”则是2021年4月成立的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委会”)。作为内地和香港首个政府对接商界的创新平台,咨委会是粤港深度合作在工作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承担着推进两地金融、商贸、科技、土地、信息、青创等各领域合作交流的功能。

全国政协副主席、咨委会顾问梁振英表示,咨委会有25位香港的委员,是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下面设置的小组也从最初的8个增加至14个。2021年10月成立的咨委会服务中心目前已入驻了27家会员机构。

“如果你是一家香港企业,并希望在南沙发掘商机,现在可以从香港派一名经理到南沙全职工作而无需搬离香港。这位经理可以每天乘坐高铁通勤,而从庆盛高铁站下车后乘坐出租车到南沙的香港社区只需5分钟。”梁振英认为,随着相关硬件完善,未来甚至有可能跨地通勤上班。

科研转化和产业承接

应当指出的是,香港服务中心和咨委会还有另一个重要“使命”,即特别促进南沙与香港科技产业方面的合作。

南沙方案肯定了湾区中香港的地位和角色;对南沙来说,对其与国际接轨和承接高端产业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林江认为。

香港产业格局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一方面,香港具有发达的金融业、物流业和工商服务业;另一方面,在制造业,特别是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方面相对欠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香港空间有限,“寸金寸土”是难以负担的成本。两个典型例子即是数码港和港深科创园。前者交由地产商操盘后,最终用于科创产业的物业面积不到15%;后者占地不到90公顷。相比之下,对岸的深圳科创园面积超过300公顷。

南沙广袤的土地让香港看到了产业转移的机会。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区长吴扬指出,南沙全域面积803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仅23%,可使用的产业用地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

未来,南沙将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可为20或30年,地价等比例折减,将大幅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同时,新兴产业园区内可按规划适度配置一定比例商业、办公和住宅建筑面积,以多用途混合出让方式出让土地,有助于优质香港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吴扬认为。

2022年,南沙出让工业用地19块,楼面地价折算为50-178港元/平方尺;香港工业用地地价为2500-6000港元/平方尺。南沙土地成本仅为香港2%-3%水平左右。

香港科技成果转化较弱,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于市场需求不足。

相比之下,南沙背靠广东超过1.2亿人的广阔市场,甚至能进一步辐射至国内14亿人口的市场。这也让香港看到了商机。

长期以来,香港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疗领域较有优势。吴扬提到,希望完善科技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机制,积极承接香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此外,最近有专家建言,在南沙建设香港内地科技产品出口‘加工区’,我们正在开展相关研究。”

这一计划如果能实现,将有力推动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南沙港是国内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拍摄:张熹珑

南沙也具有较大的科技产业合作潜力和良好的制造业底子。目前,南沙具有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汽车制造业2021年产值超1500亿元,既有广汽丰田、威马汽车等新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也有融捷、巨湾技研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项目落地建设。

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南沙集聚了小马智行、云从科技等4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基础软件算法、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也在创新药、植介入医疗器械、细胞与基因治疗、精准医疗等领域有超过400家企业。

今年9月,中科宇航南沙火箭工厂交付,在家门口看火箭照进现实。在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上南沙形成“一箭一星一基金”,除了中科宇航,还吸引吉利科技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总部落户。

“这些都是很好的投资标的。”卢一先透露,“我们现在也在对接港交所,把这些公司作为我们上市的目标公司之一。”

从不同坐标系来看南沙,可以折射出不同维度的南沙——从广州来看,它填补了其重工业制造的产业空白,商业航天板块填补大湾区产业空白;放在大湾区里,它跟香港形成上下游互补的关系,成为另一个“超级联系人”。

港校北上,人才流动

和科创产业较弱截然不同的是,香港高校科研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平,港校常年霸榜大湾区高校排名。

在“港校北上”潮中,香港科技大学落子南沙。今年9月,港科大(广州)开学。这是全球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今年,学校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硕士生将全部纳入“红鸟硕士班”,红鸟硕士班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三大课题展开生源培养。

港科大(广州)也将成为港澳科创成果在内地转化的重要平台。“广州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南沙便利的地理中心条件,为港澳优质科技成果、特别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成果在内地转化应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提到,港科大从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软件设计都布局了很多力量,“港科大(广州)是具备芯片生产的能力的,有一条生产线,也会向社会开放,初创公司可以支付较低的费用就能进行生产。”

港科大(广州)校园 图片来源:港科大(广州)

不过,林江指出,港科大(广州)对外的透明度相对较低:“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两地财政资金分配等,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和港科大(广州)同一天开学的还有民心港人子弟学校。这是由梁振英牵头创办的内地首家非营利的港人子弟学校,学校以香港教育课程为基础,与香港课程无缝衔接。该校面向港澳台侨和外籍学生招生,提供1600多个学位。

这是南沙首次引入港式教育管理体制。随着越来越多香港人来到内地生活、工作,港人子女在内地成长生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也为港人子弟解决了非内地籍子女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未来父母需要返港工作,子女入学衔接也能顺利进行。

两所学校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还规划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和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项目对标香港规划设计标准,引入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

两地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人才流动。截至今年9月,南沙已落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11家、签约入驻创业团队超300个。

此前,南沙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奖励;对高层次科创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安居补贴和为期五年的人才补贴。

面向港澳青年,还发放广州市人才绿卡,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广州市民待遇;另有“港澳青年人才卡”,符合条件的持卡者在南沙可享受居留、住房、子女入学、就医、工商、税务等绿色通道服务,实现“一卡走南沙”。

卢一先提到,在支持青年的创业就业方面,最近会出台“新十条措施”:“原来有一套措施已经在实施,我们在检讨,检讨完之后再推出新的十条措施。这里有非常优惠的支持政策,比如对接香港青年发展基金,还有创意智优计划,以这两个港府计划支持到南沙来创业、就业、发展、工作,我们给予1:1的配套基金的支持。”

“芯晨大海”,产业链再造

现时,南沙正加快布局“芯晨大海”。“芯”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晨”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和氢能等新兴产业;“大”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制造业,“海”则是海洋经济。

搞芯片一直是南沙的强项之一。目前,南沙已经引进培育了芯粤能、芯聚能等龙头企业,在国内率先实现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了覆盖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完整生态。南沙还制定了“强芯九条”从重大项目落户、补贴企业生产性用电、企业融资、支持企业开展车规级认证、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等9个方面进行扶持。

最近国家表示要投入1万亿到芯片产业中,这对南沙是一个机遇。南沙也能思考如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结合金融业发展芯片。”林江认为。

除此之外,金融、能源、航运等也将是南沙和香港合作的重点,最终指向产业链再造。

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出,在保险业方面正争取短期内在南沙、前海等重大的合作平台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珠三角作为香港保险业的客源中心,当地不少制造业公司都是大客户,这也是大湾区保险市场形成的重要契机。

 “南沙可以作为香港保险业的孵化中心,既推动其保险业,也推动了头部的制造业企业。”林江认为。

不过,南沙的金融“仕途”远不止于此。区域内的广州期货交易所为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交易所。广期所将于12月底挂牌交易全球首个工业硅期货和期权。

和其他期货交易所不同的是,广期所更多配合的是国家“双碳”战略发展,定位为服务绿色发展。即将挂牌的工业硅期货亦是首个上市的绿色能源品种。

眼下能源安全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中之重。”林江指出,尽管南沙乃至广东在能源资源上不占据优势,但可以发力绿色能源:“绿色能源的概念不只是能源本身,也包括绿色金融。所谓绿色金融,就是指用金融支持绿色能源和绿色产业,通过金融推进节能减压。”

目前,广期所成立不到两周年,16只期货品种仅有1只落地。相较之下,金融业则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绿色债券、绿色期货领域有一定的基础。

尚在“襁褓”的南沙金融可以将香港作为起跳板,对接香港的人才和营商环境,形成互补。林江认为,广期所可以跟香港的期货交易所、现货市场进行对接,甚至可以将合作领域拓展至深圳。目前,南沙、前海的深度合作对象都是香港,但是互相之间合作较少,“这样一来,深圳、广州各干各的局面也能够打破,南沙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除了保险中心,还有一个被提及的是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

虽然同为航运中心,但是香港和南沙的模式差异很大。香港的业务更多在CBD写字楼里完成,通过律师、会计等专业服务业与国际接轨;南沙则以制造业出名,龙穴造船基地为全球举足轻重的超大型船舶建造基地,已交付多艘渤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客滚船舶,交付记录国内第一。

南沙港码头 图片来源:南沙发布

可以说,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南沙则是国际航运枢纽,二者的定位有所出入,从产业链上也能形成互补关系。

航运中心不是简单的复制,讲的是软件,硬件是码头、集装箱。”林江告诉记者,这也触及到产业链再造的问题——南沙如何借助香港将造船等传统产业向先进产业过渡或升级。

香港的产业链多基于数据进行交易,营商环境开放便利,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就南沙而言,可以借助其数字产业优化布局。

南沙走的是重资产模式,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能考虑将船只租给香港公司?而香港则有海外注册和货运代理的优势,南沙船只需要到巴拿马注册,香港有很多途径可以帮忙完成;香港的货运代理也能把南沙的集装箱装满。”林江提到。

国际化、开放依然是大湾区最重要的底色。”在林江看来,南沙方案赋予南沙的一个使命便是对外开放。这个过程中,香港这座国际城市尤为重要。当地的国际金融、国际客源、国际产业和技术或将成为南沙“巨人的肩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