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年后,香港经典舞台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在沪公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年后,香港经典舞台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在沪公演

如何在一部舞台剧中还原出1960年代的香港氛围?

1992年的杜国威踌躇满志,他来到纽约,凭借奖学金资助进行为期一年的戏剧理论进修。留学生活对这位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知名编剧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在进修期内,杜国威承诺为香港话剧团创作一部以1960年代为背景的故事剧本,主角被设定为从加拿大返港的一代歌后。这部剧本最终被定名为《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许多年以后,杜国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对这部作品的创作,他声称这部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随手数来,改变了我的、高志森的、古天农的,刘雅丽、苏玉华、罗冠兰、谢君豪、冯蔚衡,大家的命运。”

根据统计资料,在1990年代初,香港话剧全年观众总人次约在60万左右。《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吸引了1992年五分之一的观众,达到12万人次,成为香港话剧史上的重要一页。

就剧本而言,它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久居海外的歌星姚小蝶在中年时回到即将拆除的丽花皇宫举办纪念演出,从而回忆起来数十年前她和一众姐妹如何在此地事业启程并遭遇爱情的往事。杜国威在剧本里一如既往地添加了标志性的家国情怀与厚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人们也能在他创作的《刀马旦》、《上海之夜》、《南海十三郎》中看到。

歌星故地重游,夜深忽梦少年事,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而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则为这出戏提供了煽情的筹码。故事里为男友所累、最终命丧南洋的凤萍,以及意识到恋人前途远比自己广大而黯然放弃爱情的萨克斯风手沈家豪。

对于香港人而言,从越南到柬埔寨,东南亚的战事是绵延了三十年的记忆,北方的内地则身处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政治运动中。尤其在1990年代以后,“九七”大限临近,动辄到来的移民潮更加加剧了市民对“美好时代”的怀念。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么一出中等规模的命题之作却在上映后引起了经久不息的反响。

杜国威说:“我喜欢写《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运气最好的就是它。”

运气当然不仅只停留在香港,这部剧的故事还跨过了深圳河,给生长在中国内地的一整代观众留下了青春回忆。与香港人钟爱的舞台剧版本不同,内地观众看到的更多是电视剧版本与电影版本,尤以电视剧传播最为广泛。

2016年4月,同样由杜国威编剧的经典话剧《南海十三郎》来到上海演出,获得了如潮好评。与《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一样,《南海十三郎》在1997年上映舞台剧版本后迅速征服了香港观众,并衍生出电影版本,再次大获成功。它的电影版通过电视放送的方式在大陆地区广为流传。暌违20年后,《南海十三郎》舞台剧版本的上映更像是观众对一场久违的杰作的迟到回应。

作为一出完全使用粤语进行表演的舞台剧,它在上海演出的成功鼓舞了同样尝试将粤语版舞台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搬往上海的戏剧推广者。与此前在大陆仅有一部电影播映的《南海十三郎》相比,《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市场显然更为广阔,拥有的传播媒介更多。9月16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出品方祺闪文化与牛魔王票务携手在上海梅龙镇广场举行了签售会。

在众多主创中,张学润首先答应了参与这部戏的制作,作为香港影视圈内响当当的服装设计师,他对过去的版本里的人物造型有诸多不满意:“香港的话剧团经费比较紧张,我可以很大胆说,他们的服装做的不够好,不够仔细。”

对于重新制作一版舞台剧,张学润有不少想法,在此前的版本中,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拥有海归背景的主角姚小蝶没有体现出任何国外元素,而张学润在服装上致力于弥补这一点,他还向出品方推荐了黄澍辉担任这部舞台剧的导演。

为了筹备新的舞台剧版本《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导演黄澍辉云集了包括胡杏儿、谢天华、江美仪、关礼杰、邵美琪在内的一众香港艺人,投入到9月中旬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舞台剧中,其中关礼杰是首次参加舞台剧表演。

即便是影视剧版《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大热的1990年代中叶,距今也已经过去了20年。如何在一部舞台剧中还原出1960年代的香港的氛围?

在舞台剧中担纲主演的胡杏儿、谢天华表示,自己过去在TVB的电视剧中饰演过类似年代的人物,因此有一些可参考的对象。他们在接到表演安排后也在DVD光碟上反复观摩了这部剧的舞台剧与影视剧。

“我们香港人小时候常常会看旧的电影,黑白的粤语电影在电视里常常有播,所以我们对那个时代都有印象的。”张学润并不认为还原过去的场景会是太难的挑战,“我会留意时装,如今很多时装都有六七十年代的元素。因此我们对那个时代有基本的概念。”

在采访当中,一位主创不经意提到:“《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在香港是舞台剧最为流行,其次是电影,反而ATV的电视剧版本在香港没有那么火爆。”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杜国威撰写的剧本之所以迷人,其之于香港人,是将承载了城市记忆的“丽花皇宫”歌厅、“天星码头”以及1960年代音乐氛围灌注于舞台剧上,形成了温暖的怀旧记忆,而其之于内地观众,则是对那个所有人都不可避免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响的1990年代的集体缅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年后,香港经典舞台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在沪公演

如何在一部舞台剧中还原出1960年代的香港氛围?

1992年的杜国威踌躇满志,他来到纽约,凭借奖学金资助进行为期一年的戏剧理论进修。留学生活对这位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知名编剧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在进修期内,杜国威承诺为香港话剧团创作一部以1960年代为背景的故事剧本,主角被设定为从加拿大返港的一代歌后。这部剧本最终被定名为《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许多年以后,杜国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对这部作品的创作,他声称这部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随手数来,改变了我的、高志森的、古天农的,刘雅丽、苏玉华、罗冠兰、谢君豪、冯蔚衡,大家的命运。”

根据统计资料,在1990年代初,香港话剧全年观众总人次约在60万左右。《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吸引了1992年五分之一的观众,达到12万人次,成为香港话剧史上的重要一页。

就剧本而言,它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久居海外的歌星姚小蝶在中年时回到即将拆除的丽花皇宫举办纪念演出,从而回忆起来数十年前她和一众姐妹如何在此地事业启程并遭遇爱情的往事。杜国威在剧本里一如既往地添加了标志性的家国情怀与厚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人们也能在他创作的《刀马旦》、《上海之夜》、《南海十三郎》中看到。

歌星故地重游,夜深忽梦少年事,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而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则为这出戏提供了煽情的筹码。故事里为男友所累、最终命丧南洋的凤萍,以及意识到恋人前途远比自己广大而黯然放弃爱情的萨克斯风手沈家豪。

对于香港人而言,从越南到柬埔寨,东南亚的战事是绵延了三十年的记忆,北方的内地则身处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政治运动中。尤其在1990年代以后,“九七”大限临近,动辄到来的移民潮更加加剧了市民对“美好时代”的怀念。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么一出中等规模的命题之作却在上映后引起了经久不息的反响。

杜国威说:“我喜欢写《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运气最好的就是它。”

运气当然不仅只停留在香港,这部剧的故事还跨过了深圳河,给生长在中国内地的一整代观众留下了青春回忆。与香港人钟爱的舞台剧版本不同,内地观众看到的更多是电视剧版本与电影版本,尤以电视剧传播最为广泛。

2016年4月,同样由杜国威编剧的经典话剧《南海十三郎》来到上海演出,获得了如潮好评。与《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一样,《南海十三郎》在1997年上映舞台剧版本后迅速征服了香港观众,并衍生出电影版本,再次大获成功。它的电影版通过电视放送的方式在大陆地区广为流传。暌违20年后,《南海十三郎》舞台剧版本的上映更像是观众对一场久违的杰作的迟到回应。

作为一出完全使用粤语进行表演的舞台剧,它在上海演出的成功鼓舞了同样尝试将粤语版舞台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搬往上海的戏剧推广者。与此前在大陆仅有一部电影播映的《南海十三郎》相比,《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市场显然更为广阔,拥有的传播媒介更多。9月16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出品方祺闪文化与牛魔王票务携手在上海梅龙镇广场举行了签售会。

在众多主创中,张学润首先答应了参与这部戏的制作,作为香港影视圈内响当当的服装设计师,他对过去的版本里的人物造型有诸多不满意:“香港的话剧团经费比较紧张,我可以很大胆说,他们的服装做的不够好,不够仔细。”

对于重新制作一版舞台剧,张学润有不少想法,在此前的版本中,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拥有海归背景的主角姚小蝶没有体现出任何国外元素,而张学润在服装上致力于弥补这一点,他还向出品方推荐了黄澍辉担任这部舞台剧的导演。

为了筹备新的舞台剧版本《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导演黄澍辉云集了包括胡杏儿、谢天华、江美仪、关礼杰、邵美琪在内的一众香港艺人,投入到9月中旬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舞台剧中,其中关礼杰是首次参加舞台剧表演。

即便是影视剧版《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大热的1990年代中叶,距今也已经过去了20年。如何在一部舞台剧中还原出1960年代的香港的氛围?

在舞台剧中担纲主演的胡杏儿、谢天华表示,自己过去在TVB的电视剧中饰演过类似年代的人物,因此有一些可参考的对象。他们在接到表演安排后也在DVD光碟上反复观摩了这部剧的舞台剧与影视剧。

“我们香港人小时候常常会看旧的电影,黑白的粤语电影在电视里常常有播,所以我们对那个时代都有印象的。”张学润并不认为还原过去的场景会是太难的挑战,“我会留意时装,如今很多时装都有六七十年代的元素。因此我们对那个时代有基本的概念。”

在采访当中,一位主创不经意提到:“《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在香港是舞台剧最为流行,其次是电影,反而ATV的电视剧版本在香港没有那么火爆。”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杜国威撰写的剧本之所以迷人,其之于香港人,是将承载了城市记忆的“丽花皇宫”歌厅、“天星码头”以及1960年代音乐氛围灌注于舞台剧上,形成了温暖的怀旧记忆,而其之于内地观众,则是对那个所有人都不可避免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响的1990年代的集体缅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