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和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江西临川人。万历年间因上书而触怒皇帝被贬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政绩斐然。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辞官归家后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其戏剧代表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诗人的眼睛,充满着狂热,
一下子从天上看到地下,
从地下直望到天上;
在他的“想象”中
孕育了形形色色
无可名状的东西,
诗人的笔头一转,
他们便成了形,
“虚无缥缈”便有了
落脚的场所,
还捞到一个名称。
——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
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
全在奇士。
士奇则心灵,
心灵则能飞动,
能飞动则下上天地,
来去古今,
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
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
——汤显祖
——《序丘毛伯稿》
400年前,戏剧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前后相隔不过百日。
400年后,作为一次独一无二的国际合作,《仲夏夜梦南柯》将两位作家的经典剧目合二为一,以向两位伟人致敬。
来自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诠释现代版的《仲夏夜之梦》,而利兹大学的学生则将首次以西方的视角演绎汤显祖经典剧目《南柯记》。
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域的伟大剧作者,同样以“梦”为主题进行创作;一位享誉全球,而另一位则是有待人们继续探究的瑰宝。
起始于“无可名状”,今天在舞台上“来去古今”。
剧情介绍
这部戏以梦串联,由两部戏拼接而成。第一部分由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演绎的中国版《仲夏夜之梦》,故事背景换成中国大学校园,故事情节为两对校园恋人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在删减原著剧情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文化元素,向观众展现了当代中国年轻人在追求爱情与自我过程中的选择、困惑和希望。
而第二部分由利兹大学献上英国版《南柯记》,故事发生背景搬到了英伦,穿插了很多富有英国特色的文化和表现手法,用西方戏剧来演绎中国经典,以独特的西方视角展现出“人生如梦”这一中国文学历史上古老的主题。
在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中国戏剧文化也借东风走向了世界,与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联演也让更多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戏剧与中国文化。
导演说
李军:
槐,木中之鬼,中国古代不乏将其与魅幻绮梦相联的传说,其中最为流传的是源自唐朝的“南柯一梦”,后来汤显祖正是据此写下《南柯记》。
此树亦给我们带来创作灵感——这部改编于《仲夏夜之梦》的作品将莎剧中的雅典附近的森林挪到了一家有中国特色的“槐树爱巢”旅馆,由此展开一个与原剧迥然不同的新梦,向观众展示当代中国年轻人在追求爱情与发现自我过程中的选择、困惑和希望。
Steve Ansell:
我的《仲夏夜梦南柯》之旅始于2012年的上海。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国。通过参与一出纪念中国剧作大师曹禺百年诞辰的戏剧——《太阳不是我们的》,我发现很多伟大的中国经典戏剧和故事并不为西方所知,甚至也被很多中国观众所忽略。
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为中英两地当代观众提供了一个重新了解、想象及定位汤显祖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汤显祖作为莎士比亚的同代人,自身也是一位伟大的说故事的人。
他们说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先生在《仲夏夜梦南柯》全球首演时所说,“《仲夏夜梦南柯》,创造性地理解与演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经典作品,实现了两位大师跨越时空与文化的‘邂逅’。”
本次活动的负责人之一、利兹大学中国戏剧研究教授李如茹表示,这个项目让人们思考两大经典戏剧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推进了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是一次发人深省的跨文化实践,中国学生演绎英国戏剧,英国学生演绎中国戏剧,两种传统文化产生对话和碰撞。
利兹大学学生剧团艺术总监史蒂夫·安塞尔说,这个项目的主题“梦”让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以及英中两国走到了一起。
媒体评论摘要
难得的国际合作。
——《约克郡邮报》
这是一群天才的青年演员对于《仲夏夜之梦》的精彩改编。
——爱丁堡艺穗节
出色地向观众介绍了这位在英国鲜为人知的剧作家。
——《爱丁堡艺穗节推荐活动一览表》
这一切都关于梦。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怎么都不会想到,四百年后,他们彼此关于梦的名作会相遇交融。
——中央电视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