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则失灵的奇点预言,却教会我们反思文明进步的关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则失灵的奇点预言,却教会我们反思文明进步的关键

以勇气面向未来,毫不畏惧,也不认输。

图片来源:Unsplash-Farid Askerov

文|文化产业观察 徐斌

2005年,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雷·库兹韦尔,在他的著作《奇点临近》中提高:人类将在很快创造出超级人工智能。

这种人工智能,可以完全自主地创造新事物,全面超越人类的能力。

而这个时间点,是2022年。

如今,2022年即将迎来尾声。我们没有看见超级人工智能,但是却饱受全球疫情的摧残。

经济疲软、科技停滞,人类社会是否迎来了《三体》小说中的“大低谷”时代?

如果黑暗开始笼罩我们,那么,我们如何重获光明?

“未来奇点”,还是“大低谷”?

“未来奇点”:

技术奇点理论是典型的未来预期模型之一。它是指一个文明在达到一定的科技水平后,会突然出现爆炸式的科技进步。如果指数函数一样,到达一个拐点之时,科技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

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将在2022创造出超级人工智能,这也标志着一个技术奇点的出现。

然而,2022年没有出现这种逆天的科技结晶。并且,2022年乃至到未来数十年,要想创造出这种超级人工智能,都有相当一部分差距。

毕竟,元宇宙能够涉及的技术,就要求10年的更新时长。而这个产品,至少是元宇宙更上数个层级的存在。

“大低谷”:

大低谷——这个词是借用《三体》中的“大低谷”名词。原小说中,它指的是人类陷入了长达三十年的世界大战、动荡、环境破坏等黑暗时代。

人类是否处在,或者即将进入大低谷时期呢?

俄乌冲突、新冠疫情、贸易收缩,全球经济遭受重大打击:

除了经济上,科技上也出现了放缓。

进入21世纪,人类先后遭遇“非典”、“次贷危机”、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新冠疫情”、局部热战……

这20年出现了诸多的困境,让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我们到底进入了技术爆炸的时代,还是一个马上开始的“大低谷”?

为何两种“真相”?

实际上,无论是技术爆炸,还是大低谷,都有其合理性。然而,证明人类进入“技术爆炸”时代的时候,雷·库兹韦尔列出的论据中,有一个“小聪明”:

他的材料90%来自计算机领域,而其他的,例如能源、材料、交通、基建等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讨论。

他给出的论据都在强调目前电子设备、芯片等高精技术的不断更新,然而,并没有强调:例如电子处理器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这类根本性的重大创新——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

他所提到了性能进步,在很多领域都只是一种“微创新”。这种创新不具备打开一个漫长了科技分支的能力。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创新,是前人基础上的修补,而没有能力,迈到一个崭新的台阶。

例如,一个芯片不可能无限精细化,因为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量子隧穿”效应(一种微观物理学现象)导致漏电的发生。这意味着,未来如果科技要不断进步,计算机不断改革,要必须着眼放到新的方式之上,例如量子计算机。

我们可以这样比喻:一个能够把冷兵器做到极致的文明,他们可以制造出发生弓箭的机枪,却依然无法击败掌握了微观世界理论,能够制造出导弹的文明。

直到现在,理论物理学的内容,基本上都还是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提出理论。我们很难再看到,有一个例如爱因斯坦一般的人物,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颠覆性理论,从而引出新的技术奇点。

“我们在迟缓!”:

在雷·库兹韦尔提出奇点论的同一年,美国学者乔纳森 ·许布纳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

“人类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1873年就已经到达了顶峰,此后是不断衰退状态。”

无独有偶,这一观点在10年后,2015年被中国学者董洁林教授重申。并且统计到了从人类史前时代至今的重大发明创新。得出结论是:

“人类的重大科技创新在1920年到达了顶峰。”

研究表明的是,在过去几百年来,人类历史上保持的这场科技革命,正在走向尾声。

“衰老”的科学如何“返老还童”?

什么“衰老”了科学?

不是因为生活条件变好,人们贪图享受。

不是因为经费不够、科研工作一穷二白。

更不是因为科研方向、科研技术得到了全面开发。

而是:智力的利用开始落后于岁月的时间。

在牛顿的时代,当时的物理学知识,二十多岁就能够被一位好学者完全掌握。科研学者的余生,足够有五十年以上的精力投入到前沿研究。

在20世纪,那一代人,更是涌现了“男孩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在20多岁时发现了光子、德布罗意31岁提出物质波、海森堡24岁创建矩阵力学、泡利25岁提出不相容原理……

现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们,平均年龄是:55岁。

而一位要研究前沿理论物理学的科研工作者,他要在该领域完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开始为新的理论做出贡献的时候,已经达到60岁甚至更老。

大量时间,必须投入到前人的知识学习之中,而不是未来的理论建设之中。如果要科技前沿有所进步,人类所需要的是对智力的超前开发——足够超过身体的衰老。

否则,我们想再看到一位“20岁的爱因斯坦”的几率,基本上微乎其微。

返老还童的选择

那么,面对不得不会放缓的科学研发速度,什么方式能够解决这类困境?

答案就要回到人类研究本身。

2022年列昂纳德·格里宁等学者在综合相关研究之后,提出了“技术周期论”的观点。

“科研的进步不是突破、不是飞跃、也不是迟缓,而是一定的周期。”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当下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在本质上是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组织能力。根本的能量利用、人体所获得的力量、观察世界的基本基本模型没有大变动。

而这种方式,意味着我们在改变的,其实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

改变信息获取的方式,提高效率,意味着更快学习、更全面学习。所以,要提升人对于知识的学习捕捉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创造出更加有效、更加适合的信息获取能力。

那么,是增加学习的难度,如当下的一年级学编程?

是提高人才的选拔,35岁“分水岭”?

……科技上的走势告诉我们,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有两个领域必须要有重大突破: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

生物工程,通过触达人类伦理的禁忌领域,改造人体,实现智力开发的飞跃式进化。

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的独特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对人类智力的转移式进化。

然而,生物工程会导致人类不得不面对伦理的叩问:如果我们挑战自然规律,改造基因;一个人被其他零件代替了,组装起来的,还是人吗?

人工智能同样面对质疑:机器人有朝一日,是否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

……

我们无法消除风险的存在,但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解决困境的重要出路。

正如《三体》中所说的那样: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在社会发展面前,人类终究要做出抉择。当科技发展的迟缓因为现状无法避免,我们注定来一次赌博:

以勇气面向未来,毫不畏惧,也不认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则失灵的奇点预言,却教会我们反思文明进步的关键

以勇气面向未来,毫不畏惧,也不认输。

图片来源:Unsplash-Farid Askerov

文|文化产业观察 徐斌

2005年,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雷·库兹韦尔,在他的著作《奇点临近》中提高:人类将在很快创造出超级人工智能。

这种人工智能,可以完全自主地创造新事物,全面超越人类的能力。

而这个时间点,是2022年。

如今,2022年即将迎来尾声。我们没有看见超级人工智能,但是却饱受全球疫情的摧残。

经济疲软、科技停滞,人类社会是否迎来了《三体》小说中的“大低谷”时代?

如果黑暗开始笼罩我们,那么,我们如何重获光明?

“未来奇点”,还是“大低谷”?

“未来奇点”:

技术奇点理论是典型的未来预期模型之一。它是指一个文明在达到一定的科技水平后,会突然出现爆炸式的科技进步。如果指数函数一样,到达一个拐点之时,科技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

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将在2022创造出超级人工智能,这也标志着一个技术奇点的出现。

然而,2022年没有出现这种逆天的科技结晶。并且,2022年乃至到未来数十年,要想创造出这种超级人工智能,都有相当一部分差距。

毕竟,元宇宙能够涉及的技术,就要求10年的更新时长。而这个产品,至少是元宇宙更上数个层级的存在。

“大低谷”:

大低谷——这个词是借用《三体》中的“大低谷”名词。原小说中,它指的是人类陷入了长达三十年的世界大战、动荡、环境破坏等黑暗时代。

人类是否处在,或者即将进入大低谷时期呢?

俄乌冲突、新冠疫情、贸易收缩,全球经济遭受重大打击:

除了经济上,科技上也出现了放缓。

进入21世纪,人类先后遭遇“非典”、“次贷危机”、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新冠疫情”、局部热战……

这20年出现了诸多的困境,让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我们到底进入了技术爆炸的时代,还是一个马上开始的“大低谷”?

为何两种“真相”?

实际上,无论是技术爆炸,还是大低谷,都有其合理性。然而,证明人类进入“技术爆炸”时代的时候,雷·库兹韦尔列出的论据中,有一个“小聪明”:

他的材料90%来自计算机领域,而其他的,例如能源、材料、交通、基建等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讨论。

他给出的论据都在强调目前电子设备、芯片等高精技术的不断更新,然而,并没有强调:例如电子处理器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这类根本性的重大创新——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

他所提到了性能进步,在很多领域都只是一种“微创新”。这种创新不具备打开一个漫长了科技分支的能力。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创新,是前人基础上的修补,而没有能力,迈到一个崭新的台阶。

例如,一个芯片不可能无限精细化,因为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量子隧穿”效应(一种微观物理学现象)导致漏电的发生。这意味着,未来如果科技要不断进步,计算机不断改革,要必须着眼放到新的方式之上,例如量子计算机。

我们可以这样比喻:一个能够把冷兵器做到极致的文明,他们可以制造出发生弓箭的机枪,却依然无法击败掌握了微观世界理论,能够制造出导弹的文明。

直到现在,理论物理学的内容,基本上都还是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提出理论。我们很难再看到,有一个例如爱因斯坦一般的人物,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颠覆性理论,从而引出新的技术奇点。

“我们在迟缓!”:

在雷·库兹韦尔提出奇点论的同一年,美国学者乔纳森 ·许布纳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

“人类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1873年就已经到达了顶峰,此后是不断衰退状态。”

无独有偶,这一观点在10年后,2015年被中国学者董洁林教授重申。并且统计到了从人类史前时代至今的重大发明创新。得出结论是:

“人类的重大科技创新在1920年到达了顶峰。”

研究表明的是,在过去几百年来,人类历史上保持的这场科技革命,正在走向尾声。

“衰老”的科学如何“返老还童”?

什么“衰老”了科学?

不是因为生活条件变好,人们贪图享受。

不是因为经费不够、科研工作一穷二白。

更不是因为科研方向、科研技术得到了全面开发。

而是:智力的利用开始落后于岁月的时间。

在牛顿的时代,当时的物理学知识,二十多岁就能够被一位好学者完全掌握。科研学者的余生,足够有五十年以上的精力投入到前沿研究。

在20世纪,那一代人,更是涌现了“男孩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在20多岁时发现了光子、德布罗意31岁提出物质波、海森堡24岁创建矩阵力学、泡利25岁提出不相容原理……

现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们,平均年龄是:55岁。

而一位要研究前沿理论物理学的科研工作者,他要在该领域完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开始为新的理论做出贡献的时候,已经达到60岁甚至更老。

大量时间,必须投入到前人的知识学习之中,而不是未来的理论建设之中。如果要科技前沿有所进步,人类所需要的是对智力的超前开发——足够超过身体的衰老。

否则,我们想再看到一位“20岁的爱因斯坦”的几率,基本上微乎其微。

返老还童的选择

那么,面对不得不会放缓的科学研发速度,什么方式能够解决这类困境?

答案就要回到人类研究本身。

2022年列昂纳德·格里宁等学者在综合相关研究之后,提出了“技术周期论”的观点。

“科研的进步不是突破、不是飞跃、也不是迟缓,而是一定的周期。”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当下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在本质上是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组织能力。根本的能量利用、人体所获得的力量、观察世界的基本基本模型没有大变动。

而这种方式,意味着我们在改变的,其实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

改变信息获取的方式,提高效率,意味着更快学习、更全面学习。所以,要提升人对于知识的学习捕捉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创造出更加有效、更加适合的信息获取能力。

那么,是增加学习的难度,如当下的一年级学编程?

是提高人才的选拔,35岁“分水岭”?

……科技上的走势告诉我们,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有两个领域必须要有重大突破: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

生物工程,通过触达人类伦理的禁忌领域,改造人体,实现智力开发的飞跃式进化。

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的独特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对人类智力的转移式进化。

然而,生物工程会导致人类不得不面对伦理的叩问:如果我们挑战自然规律,改造基因;一个人被其他零件代替了,组装起来的,还是人吗?

人工智能同样面对质疑:机器人有朝一日,是否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

……

我们无法消除风险的存在,但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解决困境的重要出路。

正如《三体》中所说的那样: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在社会发展面前,人类终究要做出抉择。当科技发展的迟缓因为现状无法避免,我们注定来一次赌博:

以勇气面向未来,毫不畏惧,也不认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