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文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有哪些期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文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有哪些期待?

平台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迎来政策暖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央对来年经济总体乐观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罕见地给出了对来年经济走势的预判——“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尽管会后通稿再次指出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和“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但也强调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12月17日,陆续有在职或退休高级官员对外公开发布观点,看好2023年我国经济。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表示,2023年二季度中国经济预计将出现大幅度反弹。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明年经济肯定会比今年好,“非常的肯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2023年中国经济将杀出重围,快速发展,GDP增速将达到8%。

“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主要是因为市场主体在疫情缓减后会逐步恢复经济活动,存量政策仍在发力,增量政策也将陆续推出。

此外,2022年基数也比较低。目前来看,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不高于3%。与前三季度相比,1-11月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出口累计增速依次下降0.8、0.1、0.6、3.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年GDP增长速度将进一步下降,低于前三季度的3.0%,全年5.5%目标难以实现已成定局。事实上,早在年中时,中央已经意识到疫情形势变化对全年目标实现的影响,7月份有关经济工作的政治局会议不再追求当年增长目标的实现。

至于2023年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值,将会在2023年“两会”时确定,目前已有部分经济学家建议设定的更高一点,如6%以上。

但是,综合来看,2023年增长目标与2022年一致(5.5%)的可能性更大。

一方面,从目标设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出发,增长目标不宜临时性调高。自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GDP增长的预期目标值从未调高过,总体上呈阶梯式下降。

另一方面,从潜在增长速度的变化看,央行测算的2023年我国潜在增长速度为5.5%,2024年则为5.3%,如果将2023年增长目标设定值高于5.5%,到2024年,增长目标需要下调的幅度就会比较大,可能会误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此外,增长目标设定在5.5%,并不限制实际增长速度。2021年在增长目标设定为6%的情况下,GDP实际增长了8.1%。更何况,影响经济的因素多且复杂,一旦发生预期外的变化,较高目标值的实现难度也会增加。过去四年,除2020年未设置增长目标外,仅有2021年实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

如何加大宏观政策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就财政政策而言,2023年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支出强度,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可能会高于2022年预算,“要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许宏才)”;二是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据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透露,会“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将“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三是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这其实为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设置了天花板,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会后通稿中没有提到减税降费;四是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两年部分基层“三保”压力较大,有关奖金减少、拖欠工资和工程款的消息频见社交媒体,考虑到部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有限,“三保”问题的解决路径仍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财政政策的重点可以说在于支出强度而非减税降费。过去几年,减税降费力度较大,主要政策效力也会在2023年继续释放,考虑到收支矛盾,进一步减税空间短期内较为有限,财政可持续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约束条件。未来一段时间,减税降费政策的着眼点不是规模而是精准性和针对性。

就货币政策而言,虽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表述与过去没有什么变化,但这些表述内在要求经济增长的适配性的,何况“精准有力”的罕见措辞,几乎是明示力度会加大。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公开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

虽然稳物价也是调控的目标之一,但目前来看,通胀暂时还不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限制因素,中央担心更多的是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截至2022年11月,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长4.6%;11月当月,CPI同比增长1.6%、PPI同比下降1.3%,物价增长速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对于具体工具,数量型如降准、价格型如降息、结构型如PSL等再贷款,都有进一步加码的空间。

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的领域方面,此次会议主要点名了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除此之外,刘国强还补充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虽然此次会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但真金白银的投向表明,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投资仍是施策重点,消费更多的是从“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方面入手,对于“增强消费能力”,则需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如果没有短期内直接派发现金,则更多的是依靠经济恢复带动短期收入增长、依靠收入分配改革在中长期增加中低收入者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

其实,“恢复和扩大”消费、“消除制约”消费的不利因素等表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消费的重心还在“恢复”。2022年我国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前11个月不仅没有增长还下降了0.1%,这意味着2023年反弹的空间比较大,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将是回升主力。

至于消费政策的重点,本次会议主要提及了三个方面——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住房改善与房地产政策联动,会带动家电家具汽车装修等消费,新能源汽车与环保及产业政策联动,且汽车本身在消费中占比高,养老服务的潜力则较大,2021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9%,这是一个将近2.7亿人的待开发市场。

至于投资的重点,主要有 “十四五”重大工程、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补短板项目,也会与我国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形成联动。

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

与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在会后通稿中的地位明显上升,这也是“二十大”和“十四五规划”在2023年的落实。

这两大政策目的一致,都是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互有重叠、互相推动,现代化产业需要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科技的自立自强也需要实体产业的投入和支持。

中央已经意识到此前产业政策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此次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

就科技政策而言,虽然强调了“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发挥好政府”的组织作用,却也将企业放在了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就产业政策而言,兼顾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者改造升级,后者培育壮大;补链强链仍是重中之重。施策的重点领域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新型能源体系、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

给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吃了颗定心丸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后通稿中,有一段话并没有在央视新闻联播对此次会议的报道中播出。

这段话一连用了六个坚持:

  •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 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这无疑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一种强有力的表态。这些表述要么在我国改革历史上意义深远,要么指明了未来的改革方向,他们集中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通稿里,释放着非凡的信号意义。

在上述表态下,也不难理解对民企和外资的有关安排出现明显变化。

对于民营企业,要求“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明确提到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这可以说是给民营企业家吃了颗定心丸,当然,还待相关改革推进和政策落地情况。

对于外资,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要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与此同时,也表示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此外,会议还明确表示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这些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之大、内容之丰富为近年罕见,针对性也比较鲜明,呼应了外企痛点。

平台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迎来政策暖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一年再次提到平台企业,但与2020年的“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法律规范并依法规范发展相比,措辞明显缓和,监管回归常态化,明确表示要“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

房地产新政策已在路上。自2021年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就在不断加码,但成效还不理想,投资和商品房成交同比降幅仍在扩大,2022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9.8%、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3.3%。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房地产的篇幅明显高于此前,不仅重申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再次强调了“因城施策”,也表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关内容置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板块。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17日公开表示,房地产在当前既是重点领域,也是薄弱环节,其对居民生活和财产、宏观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稳定、政府财政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都不是别的产业可以比肩的,房地产就是支柱产业,支柱不能大幅度摆动,非保持总体稳定不可。前期的宏观调控已经克服了大涨的风险,现在大跌已成为主要矛盾,急需止跌。

此次会议从化解风险的角度,从保交楼、融资需求、重组并购、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五个方面做出了安排。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2月15日公开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文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有哪些期待?

平台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迎来政策暖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央对来年经济总体乐观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罕见地给出了对来年经济走势的预判——“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尽管会后通稿再次指出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和“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但也强调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12月17日,陆续有在职或退休高级官员对外公开发布观点,看好2023年我国经济。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表示,2023年二季度中国经济预计将出现大幅度反弹。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明年经济肯定会比今年好,“非常的肯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2023年中国经济将杀出重围,快速发展,GDP增速将达到8%。

“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主要是因为市场主体在疫情缓减后会逐步恢复经济活动,存量政策仍在发力,增量政策也将陆续推出。

此外,2022年基数也比较低。目前来看,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不高于3%。与前三季度相比,1-11月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出口累计增速依次下降0.8、0.1、0.6、3.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年GDP增长速度将进一步下降,低于前三季度的3.0%,全年5.5%目标难以实现已成定局。事实上,早在年中时,中央已经意识到疫情形势变化对全年目标实现的影响,7月份有关经济工作的政治局会议不再追求当年增长目标的实现。

至于2023年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值,将会在2023年“两会”时确定,目前已有部分经济学家建议设定的更高一点,如6%以上。

但是,综合来看,2023年增长目标与2022年一致(5.5%)的可能性更大。

一方面,从目标设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出发,增长目标不宜临时性调高。自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GDP增长的预期目标值从未调高过,总体上呈阶梯式下降。

另一方面,从潜在增长速度的变化看,央行测算的2023年我国潜在增长速度为5.5%,2024年则为5.3%,如果将2023年增长目标设定值高于5.5%,到2024年,增长目标需要下调的幅度就会比较大,可能会误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此外,增长目标设定在5.5%,并不限制实际增长速度。2021年在增长目标设定为6%的情况下,GDP实际增长了8.1%。更何况,影响经济的因素多且复杂,一旦发生预期外的变化,较高目标值的实现难度也会增加。过去四年,除2020年未设置增长目标外,仅有2021年实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

如何加大宏观政策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就财政政策而言,2023年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支出强度,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可能会高于2022年预算,“要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许宏才)”;二是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据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透露,会“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将“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三是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这其实为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设置了天花板,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会后通稿中没有提到减税降费;四是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两年部分基层“三保”压力较大,有关奖金减少、拖欠工资和工程款的消息频见社交媒体,考虑到部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有限,“三保”问题的解决路径仍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财政政策的重点可以说在于支出强度而非减税降费。过去几年,减税降费力度较大,主要政策效力也会在2023年继续释放,考虑到收支矛盾,进一步减税空间短期内较为有限,财政可持续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约束条件。未来一段时间,减税降费政策的着眼点不是规模而是精准性和针对性。

就货币政策而言,虽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表述与过去没有什么变化,但这些表述内在要求经济增长的适配性的,何况“精准有力”的罕见措辞,几乎是明示力度会加大。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公开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

虽然稳物价也是调控的目标之一,但目前来看,通胀暂时还不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限制因素,中央担心更多的是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截至2022年11月,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长4.6%;11月当月,CPI同比增长1.6%、PPI同比下降1.3%,物价增长速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对于具体工具,数量型如降准、价格型如降息、结构型如PSL等再贷款,都有进一步加码的空间。

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的领域方面,此次会议主要点名了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除此之外,刘国强还补充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虽然此次会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但真金白银的投向表明,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投资仍是施策重点,消费更多的是从“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方面入手,对于“增强消费能力”,则需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如果没有短期内直接派发现金,则更多的是依靠经济恢复带动短期收入增长、依靠收入分配改革在中长期增加中低收入者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

其实,“恢复和扩大”消费、“消除制约”消费的不利因素等表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消费的重心还在“恢复”。2022年我国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前11个月不仅没有增长还下降了0.1%,这意味着2023年反弹的空间比较大,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将是回升主力。

至于消费政策的重点,本次会议主要提及了三个方面——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住房改善与房地产政策联动,会带动家电家具汽车装修等消费,新能源汽车与环保及产业政策联动,且汽车本身在消费中占比高,养老服务的潜力则较大,2021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9%,这是一个将近2.7亿人的待开发市场。

至于投资的重点,主要有 “十四五”重大工程、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补短板项目,也会与我国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形成联动。

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

与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在会后通稿中的地位明显上升,这也是“二十大”和“十四五规划”在2023年的落实。

这两大政策目的一致,都是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互有重叠、互相推动,现代化产业需要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科技的自立自强也需要实体产业的投入和支持。

中央已经意识到此前产业政策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此次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

就科技政策而言,虽然强调了“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发挥好政府”的组织作用,却也将企业放在了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就产业政策而言,兼顾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者改造升级,后者培育壮大;补链强链仍是重中之重。施策的重点领域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新型能源体系、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

给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吃了颗定心丸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后通稿中,有一段话并没有在央视新闻联播对此次会议的报道中播出。

这段话一连用了六个坚持:

  •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 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这无疑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一种强有力的表态。这些表述要么在我国改革历史上意义深远,要么指明了未来的改革方向,他们集中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通稿里,释放着非凡的信号意义。

在上述表态下,也不难理解对民企和外资的有关安排出现明显变化。

对于民营企业,要求“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明确提到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这可以说是给民营企业家吃了颗定心丸,当然,还待相关改革推进和政策落地情况。

对于外资,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要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与此同时,也表示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此外,会议还明确表示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这些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之大、内容之丰富为近年罕见,针对性也比较鲜明,呼应了外企痛点。

平台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迎来政策暖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一年再次提到平台企业,但与2020年的“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法律规范并依法规范发展相比,措辞明显缓和,监管回归常态化,明确表示要“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

房地产新政策已在路上。自2021年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就在不断加码,但成效还不理想,投资和商品房成交同比降幅仍在扩大,2022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9.8%、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3.3%。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房地产的篇幅明显高于此前,不仅重申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再次强调了“因城施策”,也表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关内容置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板块。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17日公开表示,房地产在当前既是重点领域,也是薄弱环节,其对居民生活和财产、宏观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稳定、政府财政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都不是别的产业可以比肩的,房地产就是支柱产业,支柱不能大幅度摆动,非保持总体稳定不可。前期的宏观调控已经克服了大涨的风险,现在大跌已成为主要矛盾,急需止跌。

此次会议从化解风险的角度,从保交楼、融资需求、重组并购、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五个方面做出了安排。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2月15日公开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