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自诩“RISC-V领导者”,高通要与ARM一拍两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自诩“RISC-V领导者”,高通要与ARM一拍两散?

从不久前曝光的高通与ARM间的诉讼文件,到如今高管在RISC-V峰会上的发言,似乎高通与ARM这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要一拍两散了。

文|三易生活

就在当初英伟达宣布收购ARM,引得整个半导体行业地震之时,以ARM挑战者姿态出现在大众眼前的RISC-V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在日前举行的RISC-V峰会上,高通产品管理总监Manju Varma发表了演讲,并强调自2019年的骁龙865开始,他就已开始帮助推动高通公司整个产品组合的CPU战略和路线图转向RISC-V架构。

根据Manju Varma的说法,RISC-V是专有ARM指令集架构的新兴替代品,高通公司现在在PC、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联网汽车,以及AR/VR头显的SoC中使用RISC-V架构的微控制器。并且迄今为止,高通已经出货了超过6.5亿个RISC-V内核,成为了“RISC-V实施的领导者之一”。

从不久前曝光的高通与ARM间的诉讼文件,到如今高管在RISC-V峰会上的发言,似乎高通与ARM这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要一拍两散了。

事实上,作为ARM阵营的代表,高通最终选择与ARM决裂,可以说是后者一意孤行的必然。从此前曝光相关的法律文件中就不难看出,ARM的诉求与高通的核心利益可谓是背道而驰,更准确的说,ARM几乎是在尝试“驯服”高通。

ARM被曝将从2024年开始,将技术许可授权给OEM厂商,而非高通、三星、联发科等半导体设计公司。与此同时,据称ARM方面还告诉OEM厂商,半导体设计商将无法提供基于ARM知识产权的SoC其他部件,而是由ARM的新许可直接提供GPU、NPU和ISP等。毫无疑问,如果这一传言属实,也就意味着ARM相当于是在掘高通的根,毕竟围绕智能手机的相关业务是高通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高通的骁龙移动平台能够在Android阵营稳居第一,靠的是正是与ARM提供的公版GPU、ISP、NPU完全不同的Adreno GPU、自研ISP,以及NPU。而ARM的这一策略则是改为“捆绑销售”,使得单独购买Cortex CPU变为可能,并代替高通直接向OEM厂商提供系统级芯片解决方案。

但ARM做出这样的决策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其现有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背后软银的需要了。

而ARM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其所采取的开放式商业模式无疑是重中之重。ARM仅提出基础的开放芯片架构设计,并通过授权的方式来帮助其他芯片设计公司进行具体的开发,然后从中获取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用ARM创始人的话来说,“ARM商业模式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可以将技术卖给所有人。”

这样中立的姿态,让ARM很快赢得了下游半导体设计公司的青睐,但问题是这样的商业模式尽管对于占据移动生态的主导地位很有用,却很难让ARM赚到太多钱。在2020年软银方面决定将ARM卖给英伟达时,ARM的财务表现是连续3年营收都维持在18亿美元,甚至在2019年还出现了亏损。

接下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这笔价值400亿美元收购最终告吹,风雨飘摇中的软银只能为ARM选择IPO这条“搞钱”的路。但问题是,上市自然就要把财报做得漂漂亮亮的,亮眼的营收数字或者未来可期的商业模式才是打动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关键。因此ARM就不得不选择挟指令集架构之威、直接将高通踢出局,从而赚此前属于高通的那一份钱。

ARM这番如意算盘显然打得很响,但高通其实也确实缺乏足够的反制能力。毕竟ARM架构的知识产权确实是在ARM公司手中,所以它自然有权利决定知识产权的授权方式。

所以除了试图通过法律层面来解决问题外,发力RISC-V架构也就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而RISC-V则是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的开源指令集体系架构,特点就是架构短小精悍、指令数目少而精,并采用模块化设计。

作为诞生仅十年出头的新架构,RISC-V目前主要在微控制单元(MCU)和嵌入式领域的表现出色,通俗来说就是在各类物联网设备上大放异彩。但RISC-V架构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高性能计算,直到今年的2022 RISC-V中国峰会上,由阿里平头哥发布最高主频可达2.5GHz的无剑600平台,才将RISC-V量产芯片的主频从1GHz带入2GHz时代。

年轻的RISC-V确实并没有什么历史包袱,所以其也无需担忧后向兼容的问题,但在高性能计算领域,RISC-V架构在技术可靠性、产品稳定性、软件生态等方面都还是一片空白。所以高通如果真的希望借助RISC-V来摆脱ARM的钳制,推出基于RISC-V架构的移动SoC可能才是重中之重。毕竟只有基于RISC-V架构SoC的智能手机大规模,才能真正与ARM抗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高通

6.1k
  • 近半数收入来自中国,高通:不担心特朗普上台后影响中国业务
  • 高通CEO:AI热潮不会导致全球芯片短缺重演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自诩“RISC-V领导者”,高通要与ARM一拍两散?

从不久前曝光的高通与ARM间的诉讼文件,到如今高管在RISC-V峰会上的发言,似乎高通与ARM这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要一拍两散了。

文|三易生活

就在当初英伟达宣布收购ARM,引得整个半导体行业地震之时,以ARM挑战者姿态出现在大众眼前的RISC-V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在日前举行的RISC-V峰会上,高通产品管理总监Manju Varma发表了演讲,并强调自2019年的骁龙865开始,他就已开始帮助推动高通公司整个产品组合的CPU战略和路线图转向RISC-V架构。

根据Manju Varma的说法,RISC-V是专有ARM指令集架构的新兴替代品,高通公司现在在PC、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联网汽车,以及AR/VR头显的SoC中使用RISC-V架构的微控制器。并且迄今为止,高通已经出货了超过6.5亿个RISC-V内核,成为了“RISC-V实施的领导者之一”。

从不久前曝光的高通与ARM间的诉讼文件,到如今高管在RISC-V峰会上的发言,似乎高通与ARM这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要一拍两散了。

事实上,作为ARM阵营的代表,高通最终选择与ARM决裂,可以说是后者一意孤行的必然。从此前曝光相关的法律文件中就不难看出,ARM的诉求与高通的核心利益可谓是背道而驰,更准确的说,ARM几乎是在尝试“驯服”高通。

ARM被曝将从2024年开始,将技术许可授权给OEM厂商,而非高通、三星、联发科等半导体设计公司。与此同时,据称ARM方面还告诉OEM厂商,半导体设计商将无法提供基于ARM知识产权的SoC其他部件,而是由ARM的新许可直接提供GPU、NPU和ISP等。毫无疑问,如果这一传言属实,也就意味着ARM相当于是在掘高通的根,毕竟围绕智能手机的相关业务是高通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高通的骁龙移动平台能够在Android阵营稳居第一,靠的是正是与ARM提供的公版GPU、ISP、NPU完全不同的Adreno GPU、自研ISP,以及NPU。而ARM的这一策略则是改为“捆绑销售”,使得单独购买Cortex CPU变为可能,并代替高通直接向OEM厂商提供系统级芯片解决方案。

但ARM做出这样的决策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其现有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背后软银的需要了。

而ARM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其所采取的开放式商业模式无疑是重中之重。ARM仅提出基础的开放芯片架构设计,并通过授权的方式来帮助其他芯片设计公司进行具体的开发,然后从中获取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用ARM创始人的话来说,“ARM商业模式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可以将技术卖给所有人。”

这样中立的姿态,让ARM很快赢得了下游半导体设计公司的青睐,但问题是这样的商业模式尽管对于占据移动生态的主导地位很有用,却很难让ARM赚到太多钱。在2020年软银方面决定将ARM卖给英伟达时,ARM的财务表现是连续3年营收都维持在18亿美元,甚至在2019年还出现了亏损。

接下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这笔价值400亿美元收购最终告吹,风雨飘摇中的软银只能为ARM选择IPO这条“搞钱”的路。但问题是,上市自然就要把财报做得漂漂亮亮的,亮眼的营收数字或者未来可期的商业模式才是打动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关键。因此ARM就不得不选择挟指令集架构之威、直接将高通踢出局,从而赚此前属于高通的那一份钱。

ARM这番如意算盘显然打得很响,但高通其实也确实缺乏足够的反制能力。毕竟ARM架构的知识产权确实是在ARM公司手中,所以它自然有权利决定知识产权的授权方式。

所以除了试图通过法律层面来解决问题外,发力RISC-V架构也就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而RISC-V则是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的开源指令集体系架构,特点就是架构短小精悍、指令数目少而精,并采用模块化设计。

作为诞生仅十年出头的新架构,RISC-V目前主要在微控制单元(MCU)和嵌入式领域的表现出色,通俗来说就是在各类物联网设备上大放异彩。但RISC-V架构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高性能计算,直到今年的2022 RISC-V中国峰会上,由阿里平头哥发布最高主频可达2.5GHz的无剑600平台,才将RISC-V量产芯片的主频从1GHz带入2GHz时代。

年轻的RISC-V确实并没有什么历史包袱,所以其也无需担忧后向兼容的问题,但在高性能计算领域,RISC-V架构在技术可靠性、产品稳定性、软件生态等方面都还是一片空白。所以高通如果真的希望借助RISC-V来摆脱ARM的钳制,推出基于RISC-V架构的移动SoC可能才是重中之重。毕竟只有基于RISC-V架构SoC的智能手机大规模,才能真正与ARM抗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