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釜山行》出了资源之后,观影人数几天之内激增,仅在豆瓣上便有将超过十四万的评价人数。与此同时,这几天各种关于丧尸的问题和讨论也层出不穷,比如:如果丧尸爆发了,哪个明星能活到最后?如果北京爆发了丧尸,普通人该如何自救?
《釜山行》海报
由此可见,丧尸文化已经从单纯的影视文化发展为全面的现代流行文化。首先,丧尸电影有着数目众多的狂热爱好者;其次,即使从没看过丧尸电影的人们也在不停地讨论有关丧尸的问题,甚至把这些问题代入现实生活中来。
早在1970年,日本科学家就曾提出“恐怖谷”理论:随着人类物体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情感反应呈现增-减-增的曲线。恐怖谷就是随着械器人到达“接近人类”70%的相似度时,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至反感的范围。而丧尸正好处于恐怖谷的谷底,可谓是人类内心中最深处的恐惧了,也就是人类最害怕的人形物体。
恐怖谷理论
但是即使如此,丧尸作为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意识、会传染、本能地攻击人类的奇怪“东西”(实在无法称之为生物),还是受到大量人类的追捧,并最终发展为现代流行文化。可以说,人类对丧尸的感情总是又爱又怕的。
Zombie(丧尸、僵尸)一词源于流行与西非加纳地区的一种神秘宗教——巫毒教,该宗教后因白人殖民者的贩奴活动于16世纪传播到位于西印度群岛的海地。据说在该宗教信仰中,巫师有一种能将死人复活,成为丧尸供其驱使的神秘仪式。这便是丧尸概念的最初起源。
世界上第一部丧尸电影便以此为故事背景。1932年,由著名吸血鬼演员贝拉·卢高西出演的电影《白色丧尸》上映,讲述了一个巫毒教巫师以巫术把人变成丧尸,让他们日夜无休地在糖厂里为其工作赚钱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丧尸既不吃人,肢体也不腐烂,只是肤色苍白得如同一具尸体而已;反而其无休无止的工作让人心生怜悯。
《白色丧尸》剧照,左边的高大壮就是丧尸
这也正是巫毒教中的丧尸与现代流行文化中的丧尸形象所不同的地方。巫毒教信仰中的丧尸只是巫术的产物,尽管会在巫师的指示下杀人,但起本省并不吃人,也不会通过撕咬的方式让受害人成为丧尸。
那么丧尸形象是如何由此发展成为现代流行文化中我们所熟知的形象的呢?这其中或许还有一点来自于狂犬病病毒的灵感。
Michael Jackson在《Thriller》中与丧尸共舞
我们都知道,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咬伤和抓伤的形式,以唾液为载体进行传播。受感染者病发之后会变得异常狂躁并极具攻击性,直至死亡。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狂犬病已经得到控制,但是这几点特征恰好满足了人类对丧尸的一切想象:病毒、传染、攻击性、无理智、以及死亡。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行文化中的丧尸形象由此诞生,并于1968年乔治·A ·罗梅罗导演的电影《活死人之夜》中完成了它的大银幕首秀。在这部电影中,丧尸不再是单纯呆板地受人控制的苦力形象,反而变成了不生不死、肢体腐烂、撕咬活人的恐怖形象。
《活死人之夜》海报
电影从一对兄妹为其父亲扫墓开始,哥哥被突如其来的丧尸咬伤,并最终成为丧尸中的一员。妹妹侥幸躲入了附近的一间民宅,并遇到了许多其他前来避难的人们。大家团结一致,在一位黑人英雄的领导下,合力对抗丧尸。
可是幸存者之间不仅有抗击丧尸的合作,同事也有争夺领导权的纷争。在漫长的暗夜里,丧尸不断地进攻农庄,撕咬活人,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丧尸,直到黎明时分治安官带着一队民兵出现。他们朝丧尸头部射击,杀死丧尸后再把尸体烧掉。然而,在活死人之夜幸存下来的黑人英雄,最后却被当作丧尸击毙了。
《活死人之夜》剧照,成群的丧尸
由最后的结局可以看出来,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丧尸电影,反而有着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深刻隐喻。人群被丧尸所困,最终绝地反击,疯狂地枪杀丧尸并获得快感,正是暗喻了当时陷入越战泥潭的美国政府以及面临各种社会问题而日渐颓废的美国人民。而黑人英雄被枪毙则被认为是对电影上映当年美国黑人平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刺杀的隐喻。
《活死人之夜》大获成功之后,导演罗梅罗以同样的套路拍摄了许多续集。1978年的《活死人黎明》被认为是对美国人消费主义,物质富裕而精神颓废的讽刺,1986年上映的《活死人之日》则被认为暗示了冷战时期在核威胁下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
《活死人黎明》剧照,丧尸
对此,导演曾在2013年上映的纪录片《活死人的诞生》中说过,他的丧尸电影都是大量愤怒的产物,是因为60年代的改革没有带来任何进展。
所以这三部电影被称为“活死人系列三部曲”,电影不仅针砭时弊,颇具鲜明的时代特征,还有着血腥暴力、令人大开眼界丧尸场面。电影影响了其后不计其数的丧尸电影,也为后来的丧尸文化奠定了几个通用的发展,堪称丧尸界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并沿用至今。
《活死人之日》剧照,丧尸撕裂人类
所以丧尸电影的套路一般都比较相似,首先是原因不明的因素让死人“起死回生”,成为丧尸。丧尸本身没有任何意识和思考能力,依靠本能活动,而其唯一本身便是啃食人肉。
其次,丧尸会被感染。被丧尸咬到的人,死后会迅速变成丧尸。当然,在很多电影中,可行的防止尸体变成丧尸的方法只有焚烧尸体。比如在美剧《权利的游戏》中,“丧尸”虽然被称为异鬼,但其本质也是丧尸文化的延伸,阻止尸体变成异鬼的有效方法便是焚烧。
《权利的游戏》剧照,异鬼
最后,丧尸处于不生不死的状态,所以不管如何去伤害他的肉体,丧尸还是会继续的活动下去。唯一让其失去行动能力的方法是爆头。这让很多丧尸电影都看起来血脉喷张,爆头带来的快感简直无与伦比。比如昆汀的《杀出个黎明》便是一场爆头的盛宴。
《杀出个黎明》剧照
丧尸电影除了惊悚的自带属性之外,还往往带有末日、灾难等属性。所以丧尸电影的重点往往不是丧尸,而是出于极端环境下的人类。他们如何抉择,是互相依靠互相帮助,还是为了自己生存残杀同类。而这一点也正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所以曾有一个美国网站为了搞清楚丧尸电影和时事的关系做了一个统计,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丧尸电影大生产总是伴随着社会动乱。
丧尸电影数据统计
比较典型的便是由经典游戏《生化危机》改编而来的同名电影系列,该系列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因丧尸病毒爆发而导致末日来临的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基因和克隆技术的出现,让人类扮演上帝的角色成为可能性。《生化危机》的热映并持续受到追捧正是源自世人对于科技滥用的忧虑和质疑。
《生化危机》剧照,一大群丧尸攻击人类
而另一部热播美剧《行尸走肉》则对极端情况下泯灭的人性善恶做出入木三分的刻画。既展示了为抢夺生存资源不惜猎杀同胞分而食之的人类幸存者,也展现了人性中始终不被泯灭的温情。
《行尸走肉》海报
所以说丧尸文化从某种角度而言,正是现实生活的二次元再现,电影中的那些可怖丧尸形象也同样是人类的化身。只不过在二次元的电影世界里,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暴力残杀都变得轻而易举。
正如《行尸走肉》中的男主角瑞克所言:“我们才是真正的行尸走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