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80后一代,青春尚未燃放就已过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80后一代,青春尚未燃放就已过时?

80后的弱点,其实前辈看得明白:在生活行为方面,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人在享受家人的照顾和宠爱的同时,也失去了吃苦、抗压和较强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在小红帽编辑部里,我们几个人在一个话题上讨论了三天三夜:“80后,你是否过气了?”有一些思考,决定把它写成文字。

事件缘起于一次网络讨论:“80后在日益艰难的生存挑战中步履维艰;但他们认为很难赚的钱,90后玩着就把钱赚了。”“80后被沉重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但90后的父母手中好几套房,他们根本没有生存压力。”……总之,80后似乎混得很不好。

网络讨论当然没有答案,但却吸引了数万网友加入讨论之中。这个话题的社会意义,超出了讨论对象本身。

或者每个人都有直观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80后群体何其巨大,而且,85前与85后又有明显的区别,简单地论证“过气”与否或者是不严谨的。所以,有点标题党。

玻璃球,是很多80后儿时的玩具

但是,小红帽编辑部相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80后一代,是很有样本意义的一代,他们的面目很清晰,他们的命运又有很多趋同之处。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化,80后立足未稳,又遭遇釜底抽薪。在80后集体感到岁月的追赶之际,自己的青春还未充分燃放,就进入了“中年危机”。

确实有点狼狈。

用一个成语就是:丢盔弃甲。

一、80后的脸谱

“80后”的概念最早由文学界提出,是文坛对 20世纪 80年代出生的几位年轻作家的称呼,后来逐渐被社会各界广泛使用,80后一般是指1980—1989年在中国出生的人群。

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那可能是中国近年来最美好、最动人的时代。那是一个人人读诗、人人写诗的时代,那是一个崇尚知识、信仰真理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他们的记忆里有中国女排、西游记、黑猫警长和香港“四大天王”。他们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的目标就是“当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就是“张海迪姐姐”。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获得了丰裕的成长环境,同时充满正义感,他们认可“知识就是力量”,梦想是“为国争光”。

80后熟悉的教室,黑板上方最醒目的地方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

80后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他们身上,或许有中国人罕见的自主独立意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他们的口号和渴望。他们成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群体之一。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接受过义务教育普及的80 后,具有比前辈更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和更活跃的思维。他们成长的阶段,正是应试教育登峰造极之时,顽强、刻苦、坚持等精神成为他们不断“升级”的法宝。与前辈相比,极其幸运的一点是,他们赶上了国内高校扩招的时代,高考录取率逐年增高,能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80后远远超过了70后。而且,中国的高学历群体之中,拥有博士学位的80后,远远超出了70后、60 后与50后。这可能是中国最具有精英意识的一代人。

80后生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时代,“与国际接轨”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很多有条件的80后,都选择了出国留学。他们看到了世界各国多元的体制,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碰撞让他们思维方式不再单一,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有所坚守,对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益原则也不排斥。在他们眼里,个人价值和国家价值同样重要,个人的生活方式应该受到尊重。这一点介乎于70后与90后之间。

在中国,80后几乎是和互联网同时成长起来的,彼此见证成长,互联网普及和发展的过程,是80后国际视野和批判精神提升的过程,通过互联网这扇窗,80后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发现了更多的可能,他们的全球意识开始萌芽和生长,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受到很多80后的追捧,他们热衷美剧英剧,喜欢欧美明星,推崇西方的生活方式,乔丹、贝克汉姆、莱昂纳多、MJ、比尔·盖茨等欧美知名人物,是他们的偶像。从小看美剧、日漫的他们,自认为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喜欢品牌。他们看不上抗日神剧、《环球时报》和山寨货,很少成为民粹主义者。

NBA公牛队和身穿“23号”球衣的乔丹是很多80后男生的偶像

他们追求时尚、注重个人形象。“购物”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一种态度表达和品质追求。80后讲究生活情调,追求小资生活体验,他们喜欢去有文化品位、有艺术气息或潮流时尚的场所,比如各种文化创意园、酒吧街、小剧场、有格调的书店和咖啡店。但是,在更年轻的90后眼中,“80后注意打扮、却不时尚”。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面貌。我们说的80后,并不是标签化,而是一个有共同记忆、共同命运的群体。这个群体之中,有偶然性存在,但同时也有共性的部分。这共性的部分,就是时代的烙印。

二、狼狈

他们的青春期,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中度过。2003年导演周浩的一部纪录片《高考》,记录了80后一代艰苦求学的灰暗青春,在题海书山中度过的高中阶段,消耗了那个年纪应该有的激情和疯狂。当美国、法国的同龄高中生在享受露营、体会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时,中国的青年人则在高考的重负中艰难前行。

激烈的竞争,远远不止一个高考。严格地说,在80后真正进入社会之后,才面临最狼狈的时刻。就业环境是一盘冷水,很多80后大学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曾经想当“社会主义接班人”,结果却发现自己还没有资格。在2010年前后,甚至出现了毕业生集体报考公务员的盛况,一些岗位录取比例甚至达到800比1。就业环境的恶劣令80后措手不及,曾经的奋斗意义变得可笑。有报道说,一位北京985大学的女硕士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得一份月薪2500元的工作,她流露出百般无奈的表情,“这是对我此前奋斗的嘲弄。”

这何止是对她的嘲弄?这是一代人的无奈。

在这个就业市场上,路子出奇地狭窄。

大概10年前,80后曾被寄予厚望。他们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一代、思想解放的一代,被认为将代表中国的未来。但10年过去,他们似乎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朝气。年纪最小的80后也快步入而立之年,年纪最大的80后已经36岁。那些曾经贴在他们身上和“新生代”有关的标签,早已转移到90后和00后身上。

“把他们打败的是房价。”《新周刊》曾这样论断。“他们还没来得及追求理想,房价就已经将他们打败。”我们都知道,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在10年内增长了近十倍,北京的房价(均价)已经达到了每平方米5万元的水平,上海与深圳也以4.8万、4.9万紧随其后。虽然80后已经获得了父辈难以企望的高收入,年薪十万以上并不在少数,但谁都知道,这样的收入想买房是远远不够的。成为房奴的80后非常普遍。(不过,也有观点认为,90后的有产者只是一部分,更多无法拼爹的90后可能面临比80后更绝望的处境。)

2013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80后”为何暮气沉沉》,直接指出80 后过早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活力,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唱衰80后”的论调从此不绝于耳。接着,据《重庆晨报》对1870名城市居民的调查,超过七成的80后感觉自己“早衰”。但是,这一系列文章也引起了80后的强烈反弹。一个典型的反诘是,“房价这么高,怎么不暮气沉沉?”

妥协,是80后的关键词。在走入职场之际,80后必须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童年时的一腔热血,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却在毕业后发现一职难求,饭碗难觅,甚至在大城市中连立锥之地也难以保证。于是,只能与现实妥协、与生活苟且。80后发扬看家本领,他们不输于70后的拼搏、刻苦、奋斗,在这个知识时代里,他们拥有远超前辈的知识与才华,这或许是应试教育为80后带来的独特禀赋。然而,工资的增长却难以追上房价与CPI。当他们发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时,才开始惊醒:老路子,走不通了。失败情绪开始蔓延,这或者就是暮气沉沉的原因。

近年来,多部影视作品对80后的刻画,带有时代的尖锐笔触。电视剧《蜗居》,讲述了在高房价下80后青年的无奈与痛苦;《北京爱情故事》,讲述了80后北漂的不安全感与虚无缥缈的爱情;《欢乐颂》更加深刻,通过一位80后灰姑娘樊胜美,不仅讲述了在物欲时代80后的悲情,更展现了她身上的时代局限性。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剧照,这部电视剧深刻地反映了80后青年人在都市中的漂泊、沉浮

也许,爱情和婚姻更是80后所不能言说之痛。中国青年网2015年一篇报道表示,四成80后在结婚三年内离婚,成为离婚主力军。这样的数字或许有点水分,但不可否认,在一些一线城市里,80后的离婚率高得吓人。一方面,由于在中国传统“男婚女嫁”价值观中,逼婚一直存在,不少婚姻缺少爱情基础,这对80后一代而言,是万万不可接受的。在父母撮合的婚姻(相亲)中,最后以离婚收场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则更让人深思,80后这一代在个人意识突出的同时,存在着人格缺陷、对爱情与婚姻缺乏了解、缺乏沟通能力等严重问题。作家周冲曾指出,这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接受过关于爱情的培训,还没有学会怎样去爱一个人。同时,观念的冲突伴随着80后的爱情与婚姻。老一辈观念(成家立业、相夫教子),与新一辈观念(女性的独立与优雅)之间,一直在相互碾压,无法说服。

在混乱的局面下,很多80后的婚姻,没走到“白头偕老”的那一刻。

三、早衰的一代?

终于有一天,“80后”发现身材开始变形了,熬夜越来越难受了,广告海报上的新面孔不认识了,渐渐不能和办公室的“小年轻”好好聊天了,他们开始问自己是不是老了。

在华南某高校的互联网专业的毕业设计展示中,一群90后学生设计了一款追星族APP,答辩现场的很多老师听得一头雾水,甚至80后老师也不知所云。时代变得太快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一代的理解范围,“代沟”的划分跨度越来越小, “三年一代沟,五年一鸿沟”很形象地告诉我们,随着年龄差异变大,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很多的80后,已经不知道TFboys 和 Big Bang 是什么,不知道湖南卫视上那蹦蹦跳跳的人是谁,不知道年轻人微信聊天中使用的表情包是什么意思,很疑惑现在的“小孩子”怎么老喊着“滚床单”……是的,和更年轻的人对话的时候,80后发现不懂得越来越多了。80后已经被90后、00后看不上,就像他们当年看不上老一辈一样。

韩国人气天团Big Bang , 深受90后、00后追捧、喜爱,但很多80后对他们一无所知

这三年来,移动互联的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社会结构。多达20个行业将受到移动互联的冲击,甚至会被洗牌。在零售、传媒、教育、邮政、出版等行业,更是出现断崖式败退。不少80后刚刚在传统行业站稳脚跟,或者获得了一官半职,却要面临新媒体的挑战。然而,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他们或者还真的拼不过“网络的原住民”90后。

现在的90后,也不像80后刚就业那么窘迫。他们之中很多人,已经有父母为其打下了基础,比如已经拥有了房产。即使有些人并无背景,面临的处境也不乐观,但是他们简单、洒脱多了。“房子太高可以一直租房,工作难找干脆不找”。动不动就辞职,动不动就旅游。

这种观念是80后无法说服自己接受的。即便房价再高,他们依然把“有房”当作奋斗的梦想;即便婚姻的成本越来越高,他们依然奔着结婚去谈恋爱;即便有再多野心和抱负,他们依然会接过家庭责任感。而这些保守的价值观,在90后眼里,似乎太老气、太过时了。

也因此,他们才变得暮气沉沉。一味对时代妥协、对传统妥协,患得患失,自怨自艾,一路死撑。哪怕有些80后,因为房价的提升而资产大增,也是一副不死不活的样子。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走在80后前面的60后、70后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他们抢了进入市场的先机、制订好了游戏的规则,80后只好选择遵守游戏规则。但是,90后一代更加叛逆,在互联网的高歌猛进下,他们一方面废除既有的游戏规则,同时开始在互联网上打造自己的地盘。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创业浪潮下,90后的团队似乎要比80后更受投资人喜爱。90后以惊人的速度赶超着前辈、颠覆着价值。在这种前后包抄的局面里,80后充满了忧虑和焦躁。

四、太听话?

造成被动局面的原因,自己身上肯定有原因。

80后的弱点,其实前辈看得明白:在生活行为方面,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人在享受家人的照顾和宠爱的同时,也失去了吃苦、抗压和较强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他们责任意识增强,但仍然有长辈为其撑腰。一直受传统价值观熏陶的他们,不管是出于道德思量还是现实考虑,都会在选择听从长辈的嘱咐。因此,80后的行为模式中,某种意义上带有了50后、60后的价值观。比如说千万人共考公务员的狂热,来自父辈对官本位的追逐、对稳定生活的向往;又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姻观,也绑架了80后,找不到对象的“剩男剩女”,变成了社会的异类。

图:80后更换工作次数调查。(数据来源:复旦大学80后调查报告)

“有房才能结婚”的观念,同样伤害了不少80后。他们为了结婚,不得不选择成为房奴,因此开启苦逼模式。他们一直被劫持着,却缺少“说不的勇气”。在对传统行为模式的服从上,80后妥协得太轻易了、太保守了。比如,很多人择业的首选,还是一辈子的“铁饭碗”和风平浪静。毕竟,这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众朴素的愿望。又比如,在爱情婚姻的考虑中,很多人还是因逼婚压力而草草成婚。

但是,80后也有不甘心的一面。他们经历了多元文化的洗礼,不像父辈一样保守固执,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想。但是,这种精神又不够彻底,反抗又不够坚决。这是造成他们痛苦的根由。

“他们既有计划经济影响下听话、服从、集体意识等观念,也有市场经济影响下追求效率、竞争、个人奋斗等特质,社会转型导致信仰和传统价值观被挤空,而新的信仰未建立,一旦个人信念和多元价值没有平衡好,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矛盾、困惑、焦虑之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姜微微表示。80后的学生时代整个社会环境比较景气,他们普遍自信乐观,导致目标远大,好高骛远。但是面对现实的生存竞争,他们的人生追求却又显得很迷茫……

五、 属于80后的时代,还未到来

小红帽编辑部的观点是:80后其实并未老去。相反,他们的时代还没到来。

他们固然有局限性,但是他们的长处,也被很多人所忽略。

首先,小红帽编辑部认为,80后身上带有的韧性,被很多人低估了。作为新中国平均学历最高的一代、竞争意识最强的一代,虽然在成长道路上遭遇挫折,但他们可是经历过应试教育的高压、经历过就业市场的艰辛、经历过新常态的挑战,他们并不会轻易屈服。虽然说,60后、70后也很有韧性,但80后真正成长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一代。竞争、竞争、竞争。他们的成长体验是:“不断打怪,赢了才能进入下一轮。”

在各行各业中,80后的佼佼者也逐步登台,并成为核心骨干。他们的思维、眼界、意识,也都渐入佳境。虽然他们赚的,大多不是“easy money”,但这又如何呢,他们的死磕精神,迟早也能开花结果。他们怎么会轻易认输呢?暂时的丢盔弃甲,说不定是十年后的王者归来。

今天,只要你去各个考试培训机构走走,去各个网络学习网站看看、去不同的自学APP瞧瞧,你会发现大量80后的影子。在困难重重的时代环境下,在危机四起的生存状态中,80后把学习和“充电”当作新的生存成本。这就是他们应对困难的模式,如同他们童年时读过的漫画《七龙珠》——赛亚人被对手(比如沙鲁)打败,于是拼命修炼、突破自己,最后战胜对手。这样的“小强”,显然不能低估,这是接近“宽松世代”的90后难以比拟的。

动画“七龙珠”剧照,这部漫画深受童年时候的80后喜爱

其次,80后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一代。这一代人普遍没有挨过饿,也没有遭遇过生存的挑战。因此,他们比起前辈,更加充满正义感。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从这一代人开始,中国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自信、正直、有国际视野、热衷进步、向往阳光、痛恨潜规则。尤其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身上能体现出浓厚的精英意识。他们崇尚市场经济、全球化、法制。他们认可公平竞争,同时也愿赌服输。一位媒体工作者曾表示,“与70后打压80后相比,80后对90后的打压可谓是大大减轻。”尽管缺乏足够的样本支持这一论据,但这一论调也可以解释80后有点落魄的原因——80后更加崇尚以实力制胜。

不过,也有研究者指出,网络使80后形成一种松散的“虚拟整体”。虽然他们平时互不侵犯、偶有联系,但是容易被引导,有涉及侵犯共同利益的时候,他们会立马团结自己的力量发出声音,总之,80后拥有潜在的巨大力量。

再次,80后的挫折,也将是他们的财富。在成长经历中,他们过早暴露了弱点,过早地遭遇了危机。这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是好事。只有经历了求学、就业、爱情、家庭上的挫折与失意,才能真正完善自己。应试教育为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也让他们具备了“打不死”的精神。婚姻的失意,让他们重新学习沟通、交流,掌握爱的能力。突如其来的网络革命,虽然某种意义上削弱了他们的实力,但同时也燃起了斗志,坚定了重新学习、重新出发的决心,这种打击有助于他们的进一步跃升。正如美国的“垮掉一代”、日本的“团块世代”一样,都是在残酷的竞争中变得出类拔萃。

以后,80后必定人才辈出。不论早晚,总有舞台。甚至说,这个国家在三十年后,也必将迎来80后的领导人(当然,90后、00后也会)。这一代人,注定是经历多重考验的一代,注定是大有所为的一代。

参考资料:

[1]《“80后 ”大学毕业生职场表现调查与分析》,邵国平,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36卷 (总第 173期).

[2]《“80后”的危机“80后”感觉到了吗?》,张魁兴,载《杂文月刊》上,2015年10月.

[3]《“80后 ”青年群体特征的解读》,余逸群,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第3期(总第139期).

[4]《80后新中产的向上流动之路》,李欣、王曦影,载《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5月总第336期.

[5]《80后精神危机的哲学反思》,刘刚,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6]《80后的挑战和出路》,尹小隐,载《中国青年》,2013年10月.

[7]《80后夹心层患“婚房焦虑症”》,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载《市场研究——调查报告》.

[8]《80后:青年的焦虑症与怀旧病》,卢为健,载《封面报道》,2014年第05期.

[9]《当代青年自我认同危机及其重构路径 ——以80后早衰现象为例》,姜微微,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 4 期.

[10]《改革开放30年对“80后”特征形成的影响》,李华松,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11月.

[11]《中国情境下职业成功观的内容与结构》 [J],周文霞、孙健敏,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3):124-133.

[12]《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冲突》,张兴海,载《长白学刊》,2010年第 6 期.

[13]Baourdieu,Pierre. The forms of capital[M].New York: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86:241-258.

出品:小红帽编辑部

主笔:马图斯、刘小瘦

资料整理:ReRe、丽雅

本文章及相关视频内容版权归“小红帽编辑部”所有,转载分享需获得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80后一代,青春尚未燃放就已过时?

80后的弱点,其实前辈看得明白:在生活行为方面,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人在享受家人的照顾和宠爱的同时,也失去了吃苦、抗压和较强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在小红帽编辑部里,我们几个人在一个话题上讨论了三天三夜:“80后,你是否过气了?”有一些思考,决定把它写成文字。

事件缘起于一次网络讨论:“80后在日益艰难的生存挑战中步履维艰;但他们认为很难赚的钱,90后玩着就把钱赚了。”“80后被沉重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但90后的父母手中好几套房,他们根本没有生存压力。”……总之,80后似乎混得很不好。

网络讨论当然没有答案,但却吸引了数万网友加入讨论之中。这个话题的社会意义,超出了讨论对象本身。

或者每个人都有直观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80后群体何其巨大,而且,85前与85后又有明显的区别,简单地论证“过气”与否或者是不严谨的。所以,有点标题党。

玻璃球,是很多80后儿时的玩具

但是,小红帽编辑部相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80后一代,是很有样本意义的一代,他们的面目很清晰,他们的命运又有很多趋同之处。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化,80后立足未稳,又遭遇釜底抽薪。在80后集体感到岁月的追赶之际,自己的青春还未充分燃放,就进入了“中年危机”。

确实有点狼狈。

用一个成语就是:丢盔弃甲。

一、80后的脸谱

“80后”的概念最早由文学界提出,是文坛对 20世纪 80年代出生的几位年轻作家的称呼,后来逐渐被社会各界广泛使用,80后一般是指1980—1989年在中国出生的人群。

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那可能是中国近年来最美好、最动人的时代。那是一个人人读诗、人人写诗的时代,那是一个崇尚知识、信仰真理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他们的记忆里有中国女排、西游记、黑猫警长和香港“四大天王”。他们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的目标就是“当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就是“张海迪姐姐”。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获得了丰裕的成长环境,同时充满正义感,他们认可“知识就是力量”,梦想是“为国争光”。

80后熟悉的教室,黑板上方最醒目的地方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

80后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他们身上,或许有中国人罕见的自主独立意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他们的口号和渴望。他们成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群体之一。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接受过义务教育普及的80 后,具有比前辈更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和更活跃的思维。他们成长的阶段,正是应试教育登峰造极之时,顽强、刻苦、坚持等精神成为他们不断“升级”的法宝。与前辈相比,极其幸运的一点是,他们赶上了国内高校扩招的时代,高考录取率逐年增高,能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80后远远超过了70后。而且,中国的高学历群体之中,拥有博士学位的80后,远远超出了70后、60 后与50后。这可能是中国最具有精英意识的一代人。

80后生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时代,“与国际接轨”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很多有条件的80后,都选择了出国留学。他们看到了世界各国多元的体制,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碰撞让他们思维方式不再单一,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有所坚守,对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益原则也不排斥。在他们眼里,个人价值和国家价值同样重要,个人的生活方式应该受到尊重。这一点介乎于70后与90后之间。

在中国,80后几乎是和互联网同时成长起来的,彼此见证成长,互联网普及和发展的过程,是80后国际视野和批判精神提升的过程,通过互联网这扇窗,80后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发现了更多的可能,他们的全球意识开始萌芽和生长,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受到很多80后的追捧,他们热衷美剧英剧,喜欢欧美明星,推崇西方的生活方式,乔丹、贝克汉姆、莱昂纳多、MJ、比尔·盖茨等欧美知名人物,是他们的偶像。从小看美剧、日漫的他们,自认为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喜欢品牌。他们看不上抗日神剧、《环球时报》和山寨货,很少成为民粹主义者。

NBA公牛队和身穿“23号”球衣的乔丹是很多80后男生的偶像

他们追求时尚、注重个人形象。“购物”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一种态度表达和品质追求。80后讲究生活情调,追求小资生活体验,他们喜欢去有文化品位、有艺术气息或潮流时尚的场所,比如各种文化创意园、酒吧街、小剧场、有格调的书店和咖啡店。但是,在更年轻的90后眼中,“80后注意打扮、却不时尚”。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面貌。我们说的80后,并不是标签化,而是一个有共同记忆、共同命运的群体。这个群体之中,有偶然性存在,但同时也有共性的部分。这共性的部分,就是时代的烙印。

二、狼狈

他们的青春期,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中度过。2003年导演周浩的一部纪录片《高考》,记录了80后一代艰苦求学的灰暗青春,在题海书山中度过的高中阶段,消耗了那个年纪应该有的激情和疯狂。当美国、法国的同龄高中生在享受露营、体会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时,中国的青年人则在高考的重负中艰难前行。

激烈的竞争,远远不止一个高考。严格地说,在80后真正进入社会之后,才面临最狼狈的时刻。就业环境是一盘冷水,很多80后大学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曾经想当“社会主义接班人”,结果却发现自己还没有资格。在2010年前后,甚至出现了毕业生集体报考公务员的盛况,一些岗位录取比例甚至达到800比1。就业环境的恶劣令80后措手不及,曾经的奋斗意义变得可笑。有报道说,一位北京985大学的女硕士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得一份月薪2500元的工作,她流露出百般无奈的表情,“这是对我此前奋斗的嘲弄。”

这何止是对她的嘲弄?这是一代人的无奈。

在这个就业市场上,路子出奇地狭窄。

大概10年前,80后曾被寄予厚望。他们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一代、思想解放的一代,被认为将代表中国的未来。但10年过去,他们似乎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朝气。年纪最小的80后也快步入而立之年,年纪最大的80后已经36岁。那些曾经贴在他们身上和“新生代”有关的标签,早已转移到90后和00后身上。

“把他们打败的是房价。”《新周刊》曾这样论断。“他们还没来得及追求理想,房价就已经将他们打败。”我们都知道,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在10年内增长了近十倍,北京的房价(均价)已经达到了每平方米5万元的水平,上海与深圳也以4.8万、4.9万紧随其后。虽然80后已经获得了父辈难以企望的高收入,年薪十万以上并不在少数,但谁都知道,这样的收入想买房是远远不够的。成为房奴的80后非常普遍。(不过,也有观点认为,90后的有产者只是一部分,更多无法拼爹的90后可能面临比80后更绝望的处境。)

2013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80后”为何暮气沉沉》,直接指出80 后过早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活力,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唱衰80后”的论调从此不绝于耳。接着,据《重庆晨报》对1870名城市居民的调查,超过七成的80后感觉自己“早衰”。但是,这一系列文章也引起了80后的强烈反弹。一个典型的反诘是,“房价这么高,怎么不暮气沉沉?”

妥协,是80后的关键词。在走入职场之际,80后必须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童年时的一腔热血,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却在毕业后发现一职难求,饭碗难觅,甚至在大城市中连立锥之地也难以保证。于是,只能与现实妥协、与生活苟且。80后发扬看家本领,他们不输于70后的拼搏、刻苦、奋斗,在这个知识时代里,他们拥有远超前辈的知识与才华,这或许是应试教育为80后带来的独特禀赋。然而,工资的增长却难以追上房价与CPI。当他们发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时,才开始惊醒:老路子,走不通了。失败情绪开始蔓延,这或者就是暮气沉沉的原因。

近年来,多部影视作品对80后的刻画,带有时代的尖锐笔触。电视剧《蜗居》,讲述了在高房价下80后青年的无奈与痛苦;《北京爱情故事》,讲述了80后北漂的不安全感与虚无缥缈的爱情;《欢乐颂》更加深刻,通过一位80后灰姑娘樊胜美,不仅讲述了在物欲时代80后的悲情,更展现了她身上的时代局限性。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剧照,这部电视剧深刻地反映了80后青年人在都市中的漂泊、沉浮

也许,爱情和婚姻更是80后所不能言说之痛。中国青年网2015年一篇报道表示,四成80后在结婚三年内离婚,成为离婚主力军。这样的数字或许有点水分,但不可否认,在一些一线城市里,80后的离婚率高得吓人。一方面,由于在中国传统“男婚女嫁”价值观中,逼婚一直存在,不少婚姻缺少爱情基础,这对80后一代而言,是万万不可接受的。在父母撮合的婚姻(相亲)中,最后以离婚收场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则更让人深思,80后这一代在个人意识突出的同时,存在着人格缺陷、对爱情与婚姻缺乏了解、缺乏沟通能力等严重问题。作家周冲曾指出,这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接受过关于爱情的培训,还没有学会怎样去爱一个人。同时,观念的冲突伴随着80后的爱情与婚姻。老一辈观念(成家立业、相夫教子),与新一辈观念(女性的独立与优雅)之间,一直在相互碾压,无法说服。

在混乱的局面下,很多80后的婚姻,没走到“白头偕老”的那一刻。

三、早衰的一代?

终于有一天,“80后”发现身材开始变形了,熬夜越来越难受了,广告海报上的新面孔不认识了,渐渐不能和办公室的“小年轻”好好聊天了,他们开始问自己是不是老了。

在华南某高校的互联网专业的毕业设计展示中,一群90后学生设计了一款追星族APP,答辩现场的很多老师听得一头雾水,甚至80后老师也不知所云。时代变得太快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一代的理解范围,“代沟”的划分跨度越来越小, “三年一代沟,五年一鸿沟”很形象地告诉我们,随着年龄差异变大,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很多的80后,已经不知道TFboys 和 Big Bang 是什么,不知道湖南卫视上那蹦蹦跳跳的人是谁,不知道年轻人微信聊天中使用的表情包是什么意思,很疑惑现在的“小孩子”怎么老喊着“滚床单”……是的,和更年轻的人对话的时候,80后发现不懂得越来越多了。80后已经被90后、00后看不上,就像他们当年看不上老一辈一样。

韩国人气天团Big Bang , 深受90后、00后追捧、喜爱,但很多80后对他们一无所知

这三年来,移动互联的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社会结构。多达20个行业将受到移动互联的冲击,甚至会被洗牌。在零售、传媒、教育、邮政、出版等行业,更是出现断崖式败退。不少80后刚刚在传统行业站稳脚跟,或者获得了一官半职,却要面临新媒体的挑战。然而,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他们或者还真的拼不过“网络的原住民”90后。

现在的90后,也不像80后刚就业那么窘迫。他们之中很多人,已经有父母为其打下了基础,比如已经拥有了房产。即使有些人并无背景,面临的处境也不乐观,但是他们简单、洒脱多了。“房子太高可以一直租房,工作难找干脆不找”。动不动就辞职,动不动就旅游。

这种观念是80后无法说服自己接受的。即便房价再高,他们依然把“有房”当作奋斗的梦想;即便婚姻的成本越来越高,他们依然奔着结婚去谈恋爱;即便有再多野心和抱负,他们依然会接过家庭责任感。而这些保守的价值观,在90后眼里,似乎太老气、太过时了。

也因此,他们才变得暮气沉沉。一味对时代妥协、对传统妥协,患得患失,自怨自艾,一路死撑。哪怕有些80后,因为房价的提升而资产大增,也是一副不死不活的样子。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走在80后前面的60后、70后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他们抢了进入市场的先机、制订好了游戏的规则,80后只好选择遵守游戏规则。但是,90后一代更加叛逆,在互联网的高歌猛进下,他们一方面废除既有的游戏规则,同时开始在互联网上打造自己的地盘。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创业浪潮下,90后的团队似乎要比80后更受投资人喜爱。90后以惊人的速度赶超着前辈、颠覆着价值。在这种前后包抄的局面里,80后充满了忧虑和焦躁。

四、太听话?

造成被动局面的原因,自己身上肯定有原因。

80后的弱点,其实前辈看得明白:在生活行为方面,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人在享受家人的照顾和宠爱的同时,也失去了吃苦、抗压和较强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他们责任意识增强,但仍然有长辈为其撑腰。一直受传统价值观熏陶的他们,不管是出于道德思量还是现实考虑,都会在选择听从长辈的嘱咐。因此,80后的行为模式中,某种意义上带有了50后、60后的价值观。比如说千万人共考公务员的狂热,来自父辈对官本位的追逐、对稳定生活的向往;又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姻观,也绑架了80后,找不到对象的“剩男剩女”,变成了社会的异类。

图:80后更换工作次数调查。(数据来源:复旦大学80后调查报告)

“有房才能结婚”的观念,同样伤害了不少80后。他们为了结婚,不得不选择成为房奴,因此开启苦逼模式。他们一直被劫持着,却缺少“说不的勇气”。在对传统行为模式的服从上,80后妥协得太轻易了、太保守了。比如,很多人择业的首选,还是一辈子的“铁饭碗”和风平浪静。毕竟,这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众朴素的愿望。又比如,在爱情婚姻的考虑中,很多人还是因逼婚压力而草草成婚。

但是,80后也有不甘心的一面。他们经历了多元文化的洗礼,不像父辈一样保守固执,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想。但是,这种精神又不够彻底,反抗又不够坚决。这是造成他们痛苦的根由。

“他们既有计划经济影响下听话、服从、集体意识等观念,也有市场经济影响下追求效率、竞争、个人奋斗等特质,社会转型导致信仰和传统价值观被挤空,而新的信仰未建立,一旦个人信念和多元价值没有平衡好,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矛盾、困惑、焦虑之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姜微微表示。80后的学生时代整个社会环境比较景气,他们普遍自信乐观,导致目标远大,好高骛远。但是面对现实的生存竞争,他们的人生追求却又显得很迷茫……

五、 属于80后的时代,还未到来

小红帽编辑部的观点是:80后其实并未老去。相反,他们的时代还没到来。

他们固然有局限性,但是他们的长处,也被很多人所忽略。

首先,小红帽编辑部认为,80后身上带有的韧性,被很多人低估了。作为新中国平均学历最高的一代、竞争意识最强的一代,虽然在成长道路上遭遇挫折,但他们可是经历过应试教育的高压、经历过就业市场的艰辛、经历过新常态的挑战,他们并不会轻易屈服。虽然说,60后、70后也很有韧性,但80后真正成长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一代。竞争、竞争、竞争。他们的成长体验是:“不断打怪,赢了才能进入下一轮。”

在各行各业中,80后的佼佼者也逐步登台,并成为核心骨干。他们的思维、眼界、意识,也都渐入佳境。虽然他们赚的,大多不是“easy money”,但这又如何呢,他们的死磕精神,迟早也能开花结果。他们怎么会轻易认输呢?暂时的丢盔弃甲,说不定是十年后的王者归来。

今天,只要你去各个考试培训机构走走,去各个网络学习网站看看、去不同的自学APP瞧瞧,你会发现大量80后的影子。在困难重重的时代环境下,在危机四起的生存状态中,80后把学习和“充电”当作新的生存成本。这就是他们应对困难的模式,如同他们童年时读过的漫画《七龙珠》——赛亚人被对手(比如沙鲁)打败,于是拼命修炼、突破自己,最后战胜对手。这样的“小强”,显然不能低估,这是接近“宽松世代”的90后难以比拟的。

动画“七龙珠”剧照,这部漫画深受童年时候的80后喜爱

其次,80后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一代。这一代人普遍没有挨过饿,也没有遭遇过生存的挑战。因此,他们比起前辈,更加充满正义感。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从这一代人开始,中国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自信、正直、有国际视野、热衷进步、向往阳光、痛恨潜规则。尤其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身上能体现出浓厚的精英意识。他们崇尚市场经济、全球化、法制。他们认可公平竞争,同时也愿赌服输。一位媒体工作者曾表示,“与70后打压80后相比,80后对90后的打压可谓是大大减轻。”尽管缺乏足够的样本支持这一论据,但这一论调也可以解释80后有点落魄的原因——80后更加崇尚以实力制胜。

不过,也有研究者指出,网络使80后形成一种松散的“虚拟整体”。虽然他们平时互不侵犯、偶有联系,但是容易被引导,有涉及侵犯共同利益的时候,他们会立马团结自己的力量发出声音,总之,80后拥有潜在的巨大力量。

再次,80后的挫折,也将是他们的财富。在成长经历中,他们过早暴露了弱点,过早地遭遇了危机。这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是好事。只有经历了求学、就业、爱情、家庭上的挫折与失意,才能真正完善自己。应试教育为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也让他们具备了“打不死”的精神。婚姻的失意,让他们重新学习沟通、交流,掌握爱的能力。突如其来的网络革命,虽然某种意义上削弱了他们的实力,但同时也燃起了斗志,坚定了重新学习、重新出发的决心,这种打击有助于他们的进一步跃升。正如美国的“垮掉一代”、日本的“团块世代”一样,都是在残酷的竞争中变得出类拔萃。

以后,80后必定人才辈出。不论早晚,总有舞台。甚至说,这个国家在三十年后,也必将迎来80后的领导人(当然,90后、00后也会)。这一代人,注定是经历多重考验的一代,注定是大有所为的一代。

参考资料:

[1]《“80后 ”大学毕业生职场表现调查与分析》,邵国平,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36卷 (总第 173期).

[2]《“80后”的危机“80后”感觉到了吗?》,张魁兴,载《杂文月刊》上,2015年10月.

[3]《“80后 ”青年群体特征的解读》,余逸群,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第3期(总第139期).

[4]《80后新中产的向上流动之路》,李欣、王曦影,载《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5月总第336期.

[5]《80后精神危机的哲学反思》,刘刚,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6]《80后的挑战和出路》,尹小隐,载《中国青年》,2013年10月.

[7]《80后夹心层患“婚房焦虑症”》,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载《市场研究——调查报告》.

[8]《80后:青年的焦虑症与怀旧病》,卢为健,载《封面报道》,2014年第05期.

[9]《当代青年自我认同危机及其重构路径 ——以80后早衰现象为例》,姜微微,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 4 期.

[10]《改革开放30年对“80后”特征形成的影响》,李华松,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11月.

[11]《中国情境下职业成功观的内容与结构》 [J],周文霞、孙健敏,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3):124-133.

[12]《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冲突》,张兴海,载《长白学刊》,2010年第 6 期.

[13]Baourdieu,Pierre. The forms of capital[M].New York: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86:241-258.

出品:小红帽编辑部

主笔:马图斯、刘小瘦

资料整理:ReRe、丽雅

本文章及相关视频内容版权归“小红帽编辑部”所有,转载分享需获得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