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香港发布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要以新型工业化为经济下一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香港发布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要以新型工业化为经济下一站

“无创科无未来”,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4月底公布的政纲中这样提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张熹珑

香港决心向国际创科中心进发。

12月22日,香港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下简称“《蓝图》”),勾画出未来五至十年创新科技的宏观发展目标和系统战略规划,提出涵盖研发、初创企业、人才和产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愿景参考指标。

《蓝图》指明四大发展方向: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并提出八大重点策略。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提到,这份《蓝图》是特区政府在多年以后,就香港创科发展提出的一份系统性、综合性的文件,亦是一份具前瞻性、战略性的计划。

港府方面表示,政府亦将成立新的“创科产业发展委员会”,就《蓝图》下的发展策略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并检视《蓝图》的推行进度。委员会由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担任主席,并取代原有的“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成员名单将于稍后公布。

香港“新型工业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珠三角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制造商提供庞大的生产腹地和大量商机,随着中低端制造业的迁出,香港的经济结构因此出现重大转变。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香港经济逐渐朝着以服务行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时至今日,香港已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四大支柱行业包括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持服务。

这一产业结构在后疫情时代明显受到挑战。通关受阻,旅游和工商服务大打折扣;外围环境恶劣,进出口受到抑制,贸易行业未有起色。

香港产业“两头大,中间小”的弊端进一步暴露。过去多年,因经济产业结构欠多元化,就业人群多投身于金融行业或物流贸易,对创科并不热衷。截至2020年底,香港创新及科技产业从业人员仅4.5万人,每千名劳动人口中创科从业人员仅11.56人。

香港很早就意识到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1999年,港府成立创新科技基金,至今发展科创产业已超过20年。但直到2020年制造业在本地GDP的占比仍然仅1%,本地研发开支占GDP比重仅0.99%。

位于将军澳创新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今年4月开幕 图片来源:《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发展新优势产业、利用科技提升传统行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成为香港亟需面对的议题。这个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被提出。

今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发表首份《施政报告》提到,要全速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仅两个月后,《蓝图》发布,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强调以信息化带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根据《蓝图》,未来香港将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并针对性主要发展晶片和新能源汽车两大领域。

为创科人才提供住宿

从创科产业链来看,香港在上游具有明显优势,五大高校具有顶尖科研能力。但是在中游成果转化和下游商业化应用则远远落后。

激励产学研协作成为促进产业链条发展的首要条件。香港创科署将于2023年推出100亿元的“产学研1+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个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把优秀科研成果商品化。

下游方面,香港将加快推动、培植本地创科产业,创造及强化香港创科品牌,透过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及督导相关政策支持工作。

初创企业是香港痛点之一。截至2020年底,香港独角兽企业仅12家;截至2021年底,初创企业仅3755家。《蓝图》提出,未来五年要达到18家独角兽和约5000家初创企业,未来十年则达到30家和约7000家。

香港正加速“抢”企业,加大力度引进内地和海外高潜力的科技企业落户。《施政报告》提出设置“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此次《蓝图》亦表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将配合推出300亿元“共同投资基金”和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

在此之前,数码港和科技园公司已分别成立“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和“科技企业投资基金”,以配对方式投资于其园区的初创企业,两个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超过74亿私人投资,壮大约50家科技初创企业。

香港数码港 图片来源:《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除了抢企业,还有抢人才。在《施政报告》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合资格人士首次置业印花税减免等安排的基础上,《蓝图》进一步指出建设国际人才高地。港府将加大力度招募非本地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并逐步增加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学额数目,由现时约5595个逐步增加至2024/25学年的7200个,同时逐步放宽超额收生上限。

特区政府将扩大其内地办事处和海外经贸办的职能,17个办事处会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目标企业和人才,联系世界百强大学,推广各项计划。

更重要的是,持续增加创科人才住宿的供应。目前,香港科学园设有一座“创新斗室”为园区的科研人员提供约500个住宿单位作生活和协作空间。港府已邀请科技园公司在科学园附近建造新的创科人才住宿设施,并在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

香港作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区之一,高企的租房、购房成本一直是让外来人才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随着住宿等配套措施的完善,香港在抢人才大赛上不再落后。

北部都会区为重要载体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大篇幅提及“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载体便是新田科技城。

面积300平方公里、新增92万个住宅单位、容纳250万人口、新增65万个就业岗位……从几个数字可以看出,北部都会区具有很大的土地优势,意在解决住房、就业等多个问题。65万个新增岗位中,有15万个来自科技创新产业。北部都会区成为解决香港产业结构失衡的重要载体。

土地曾是掣肘香港科创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土地成本高昂,商界更倾向于短期内有巨大回报的项目,如商住地产项目。科技产业由于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而被商界冷落。加上香港市场规模较小,导致科技产业化步伐较慢。

港府持续开拓新土地,为创科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成为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和先进中试转化生产基地的不二之选,数码港和科技园公司为两个典型项目。

短期而言,数码港第五期的工程已经展开,目标于2025年完成。科学园第二阶段扩建工程亦正按计划逐步进行,预计第一批次的工程将于2025年完成。

《蓝图》透露,河套地区以外的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将于2024年动工。与此同时,政府会继续推进马料水填海工程及迁移沙田污水处理厂以腾出现址,丰富创科土地储备。

此外,科技园公司辖下的三个工业邨已重新定位为“创新园”。政府已邀请科技园公司研究在大埔创新园兴建第二个先进制造业中心,力争于2027年或之前落成。

深港创科园模拟图 图片来源:《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说到北部都会区,自然绕不开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深港河套地区纳入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由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和深圳科创园区组成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是深港深度合作的桥头堡,以及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首要合作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果说北京的科创中心主打原始创新,上海的科创中心更重视国际影响力,那么大湾区的科创中心则定位为协同创新,重点利用好港澳创新资源,加强地域的协同。

目前,港府亦正全力落实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的建造工程,力争第一批次首八座楼宇可于2024年底起陆续落成。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地区”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第二,是研究、产品开发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大湾区城市各有优势,互补性强,为香港融入科创发展大局提供理想平台。例如香港此次强调针对性发展的芯片和新能源汽车,均是大湾区的强项。比亚迪、广汽埃安、芯粤能、巨湾技研等领跑者已经构建起较完善的产业链。

此前,科技园公司率先在深圳科创园区成立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推出“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及“大湾区创科快线”,以培育初创及支持科技企业引进外资、走向全球。数码港亦已将数码港粤港青年创业计划扩展为数码港大湾区青年创业计划,

《蓝图》表示,在高层次政策规划方面,特区政府会与科技部成立“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主责工作组”,并利用好广州南沙及深圳前海两大合作平台,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香港发布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要以新型工业化为经济下一站

“无创科无未来”,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4月底公布的政纲中这样提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张熹珑

香港决心向国际创科中心进发。

12月22日,香港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下简称“《蓝图》”),勾画出未来五至十年创新科技的宏观发展目标和系统战略规划,提出涵盖研发、初创企业、人才和产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愿景参考指标。

《蓝图》指明四大发展方向: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并提出八大重点策略。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提到,这份《蓝图》是特区政府在多年以后,就香港创科发展提出的一份系统性、综合性的文件,亦是一份具前瞻性、战略性的计划。

港府方面表示,政府亦将成立新的“创科产业发展委员会”,就《蓝图》下的发展策略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并检视《蓝图》的推行进度。委员会由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担任主席,并取代原有的“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成员名单将于稍后公布。

香港“新型工业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珠三角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制造商提供庞大的生产腹地和大量商机,随着中低端制造业的迁出,香港的经济结构因此出现重大转变。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香港经济逐渐朝着以服务行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时至今日,香港已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四大支柱行业包括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持服务。

这一产业结构在后疫情时代明显受到挑战。通关受阻,旅游和工商服务大打折扣;外围环境恶劣,进出口受到抑制,贸易行业未有起色。

香港产业“两头大,中间小”的弊端进一步暴露。过去多年,因经济产业结构欠多元化,就业人群多投身于金融行业或物流贸易,对创科并不热衷。截至2020年底,香港创新及科技产业从业人员仅4.5万人,每千名劳动人口中创科从业人员仅11.56人。

香港很早就意识到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1999年,港府成立创新科技基金,至今发展科创产业已超过20年。但直到2020年制造业在本地GDP的占比仍然仅1%,本地研发开支占GDP比重仅0.99%。

位于将军澳创新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今年4月开幕 图片来源:《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发展新优势产业、利用科技提升传统行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成为香港亟需面对的议题。这个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被提出。

今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发表首份《施政报告》提到,要全速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仅两个月后,《蓝图》发布,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强调以信息化带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根据《蓝图》,未来香港将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并针对性主要发展晶片和新能源汽车两大领域。

为创科人才提供住宿

从创科产业链来看,香港在上游具有明显优势,五大高校具有顶尖科研能力。但是在中游成果转化和下游商业化应用则远远落后。

激励产学研协作成为促进产业链条发展的首要条件。香港创科署将于2023年推出100亿元的“产学研1+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个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把优秀科研成果商品化。

下游方面,香港将加快推动、培植本地创科产业,创造及强化香港创科品牌,透过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及督导相关政策支持工作。

初创企业是香港痛点之一。截至2020年底,香港独角兽企业仅12家;截至2021年底,初创企业仅3755家。《蓝图》提出,未来五年要达到18家独角兽和约5000家初创企业,未来十年则达到30家和约7000家。

香港正加速“抢”企业,加大力度引进内地和海外高潜力的科技企业落户。《施政报告》提出设置“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此次《蓝图》亦表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将配合推出300亿元“共同投资基金”和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

在此之前,数码港和科技园公司已分别成立“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和“科技企业投资基金”,以配对方式投资于其园区的初创企业,两个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超过74亿私人投资,壮大约50家科技初创企业。

香港数码港 图片来源:《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除了抢企业,还有抢人才。在《施政报告》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合资格人士首次置业印花税减免等安排的基础上,《蓝图》进一步指出建设国际人才高地。港府将加大力度招募非本地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并逐步增加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学额数目,由现时约5595个逐步增加至2024/25学年的7200个,同时逐步放宽超额收生上限。

特区政府将扩大其内地办事处和海外经贸办的职能,17个办事处会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目标企业和人才,联系世界百强大学,推广各项计划。

更重要的是,持续增加创科人才住宿的供应。目前,香港科学园设有一座“创新斗室”为园区的科研人员提供约500个住宿单位作生活和协作空间。港府已邀请科技园公司在科学园附近建造新的创科人才住宿设施,并在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

香港作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区之一,高企的租房、购房成本一直是让外来人才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随着住宿等配套措施的完善,香港在抢人才大赛上不再落后。

北部都会区为重要载体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大篇幅提及“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载体便是新田科技城。

面积300平方公里、新增92万个住宅单位、容纳250万人口、新增65万个就业岗位……从几个数字可以看出,北部都会区具有很大的土地优势,意在解决住房、就业等多个问题。65万个新增岗位中,有15万个来自科技创新产业。北部都会区成为解决香港产业结构失衡的重要载体。

土地曾是掣肘香港科创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土地成本高昂,商界更倾向于短期内有巨大回报的项目,如商住地产项目。科技产业由于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而被商界冷落。加上香港市场规模较小,导致科技产业化步伐较慢。

港府持续开拓新土地,为创科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成为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和先进中试转化生产基地的不二之选,数码港和科技园公司为两个典型项目。

短期而言,数码港第五期的工程已经展开,目标于2025年完成。科学园第二阶段扩建工程亦正按计划逐步进行,预计第一批次的工程将于2025年完成。

《蓝图》透露,河套地区以外的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将于2024年动工。与此同时,政府会继续推进马料水填海工程及迁移沙田污水处理厂以腾出现址,丰富创科土地储备。

此外,科技园公司辖下的三个工业邨已重新定位为“创新园”。政府已邀请科技园公司研究在大埔创新园兴建第二个先进制造业中心,力争于2027年或之前落成。

深港创科园模拟图 图片来源:《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说到北部都会区,自然绕不开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深港河套地区纳入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由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和深圳科创园区组成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是深港深度合作的桥头堡,以及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首要合作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果说北京的科创中心主打原始创新,上海的科创中心更重视国际影响力,那么大湾区的科创中心则定位为协同创新,重点利用好港澳创新资源,加强地域的协同。

目前,港府亦正全力落实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的建造工程,力争第一批次首八座楼宇可于2024年底起陆续落成。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地区”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第二,是研究、产品开发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大湾区城市各有优势,互补性强,为香港融入科创发展大局提供理想平台。例如香港此次强调针对性发展的芯片和新能源汽车,均是大湾区的强项。比亚迪、广汽埃安、芯粤能、巨湾技研等领跑者已经构建起较完善的产业链。

此前,科技园公司率先在深圳科创园区成立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推出“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及“大湾区创科快线”,以培育初创及支持科技企业引进外资、走向全球。数码港亦已将数码港粤港青年创业计划扩展为数码港大湾区青年创业计划,

《蓝图》表示,在高层次政策规划方面,特区政府会与科技部成立“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主责工作组”,并利用好广州南沙及深圳前海两大合作平台,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