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姜妍
《孔子》
作者以孔子随侍蔫姜的身份,对孔子和子路、颜回、子贡等人困于陈蔡的往事娓娓道来,写尽从楚到卫的千辛万苦。语言朴实生动优雅,没有任何的说教,对于“礼”、对于“仁”、对于“天命”等儒学思想的解说颇为动人。到现在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孔子和诸弟子静坐庭院中任凭风吹雨落、自省而静待天怒平息的画面仍时时占据我的脑海。我们把孔子视为圣人,但他在乱世洪流中,首先是一个有政见诉求的老者。他奔走陈蔡,多年流离颠簸最终迎来的却是送别主政者的遗体。重击之下回到鲁都,又接连遭遇爱徒早亡的绝境,孔子说“天丧予”,三个字里不知有无对命运的喟叹。井上靖从不汲汲于铺陈那些儒学概念,他笔下的孔子,是你我凡心肉胎能感同身受的普通人,带着喜怒哀愁和凄凉寂寥。(推荐人 姜妍)
《爱的算法》
因为对剧集《万神殿》着迷,于是读了刘宇昆的原著短篇集《爱的算法》和《奇点遗民》,里面的故事精致小巧,却问出了许多大问题:在人工智能和意识上传发展成熟的那天,我们的肉身还重要吗?“爱”是否也是算法的一种?如果记忆不全然可信,要如何证明记忆混乱不是另一种“单比特错误”?毕竟当爱也变成可计算的数值,活着的意义也变得稀薄了吧。虽然刘宇昆是一名科幻作家,但是当奇点真的来临,他应该不太会是完全拥抱新技术而更像是留恋往昔的人,就像书中拒绝上传意识的孩子们一样,他们始终无法承认“那些仿真人是父母”,经由他们之口,刘宇昆这样写道:“当父亲失去信念、无法抗拒机器的虚假承诺时,我们的父母就已经死了。”(推荐人 尹清露)
《语言与沉默》
好的阅读是一种受苦,当铁斧凿开冰冻心海,在脆弱、动摇与疼痛之后,我们变得不一样了,阅读《语言与沉默》的感受正是如此,斯坦纳总是能敞开而非封闭更多的文本,他相信文学批评不能沉溺在文本世界,而是必须、应当,有责任讨论更大的文化和精神问题。在这本书里,他从文学延展至谎言、残酷和暴政,诘问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夜里阅读歌德与里尔克,早上却继续去集中营上班?文明与杀戮为何能同时在海德格尔这样的人身上共存,并成就一种“雅致的政治暴行”?这些质问横亘在眼前也击打在内心,不要把文本当避难所,不要视而不见邻人的苦难却为小说里的死亡哭泣。(推荐人 徐鲁青)
《战争与和平》
推荐《战争与和平》实在没什么必要。但在2022年重读这本书很有意义。《战争与和平》让我再一次领略了名著的伟大以及文学的意味深长,即使托尔斯泰没有亲历那段历史,依然能描绘出社会与战场的场面,而且比历史学家或社会研究者更能“立象以尽意”,以人物和故事传递超越时空的真相。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能击败拿破仑?就是他很清楚军队及民众的内心。俄国军队为什么能击溃法国,恐怕不止是冬天的陷阱,还在于民心所向。还有一个阅读的细节是,在大火烧掉莫斯科时,为了抑制民众恐慌情绪莫斯科总督封锁了信息。托尔斯泰对此有一句评价,董秋斯的翻译是,“恐怖统治的一切恐怖都建立在对公共安宁的顾虑上,”而草婴的版本为“对恐怖的忧虑是出于对公共安全的关心。”同样一句话翻译出了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到底哪个对,我不清楚。(推荐人 董子琪)
《酉阳杂俎》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及本书,称“或录秘书,或叙异事,仙佛人鬼,以至动植,弥不毕载,以类相聚,有如类书。虽源或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时,则犹独创之作。”阅读本书的契机是今年看的电视剧《唐朝诡事录》,这部剧绮丽诡异的风格会令人联想到陈凯歌的《妖猫传》,但没有那种必须描绘大唐盛世的野心,而是专注于奇闻怪谈、幻术道法和破解谜题,别树一帜。剧作的灵感之源就是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这本书中有文献整合,也有文学原创,志怪传奇故事占据了不到一半,但整体读来都很有趣,甚至其中还有灰姑娘的故事,可见唐时的文明交流程度。(推荐人 潘文捷)
《六论自发性》
今年许多时刻都让我读斯科特如读工具书,不管是“支配与抵抗”还是“逃避统治”、“国家的视角”抑或“弱者的武器”,每个概念都近切有力。他的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六论自发性》,讨论无政府主义为什么重要。没有学术论文,斯科特写下的文字碎片自由、漫跃、情感充盈。他辩论为什么应该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闯红灯,为什么看似混乱的民间秩序最值得珍视,还提出应该不时做些“无政府主义的操演”:每隔一段时间,去反抗一些细小的,没有道理的规则,即便只是闯一次红灯。进步往往由自发行动促成,而非规范的制度程序结果。在由上至下塑造的世界里,能支持我们走向更远处的,是互助、自发性,与地方性知识,是弱者的不合作与不服从。(推荐人 徐鲁青)
《国家的视角》
从集约商业化林业模式到柯布西耶在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从苏维埃的集体化农场到单一栽培的农业模式,这些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国家的视角》一书中,人类学家斯科特根据上述案例提出了一个公式:作为宗教信仰的极端现代主义+无制衡的权力+孱弱的市民社会=旨在改进人类境遇的大型项目的失败。斯科特认为,所谓的规划者对其所要改变的社会或生态知之甚少,而历史上有许多案例显示,地方上流行的知识及其在压迫下的适应和逃避有可能避免最糟糕的灾难。读完《国家的视角》仍意犹未尽的话,也推荐读一读《六论自发性》,在那本书中斯科特为如何捍卫地方性知识和民众的自发性提供了行动指南。(推荐人 林子人)
《羊之歌:我的回想》
今年再次翻出这本《羊之歌》,是带着十分明确的意图,是希望从加藤周一的身上看到一个人如何与他的并不理想的时代共存,一个人的理念可以如何指导他的生活,思考如何左右感受,讲述如何重塑记忆。加藤周一写得真好呀,好像一支笔在他的身后犁出一道沟来,时过境迁,绿荫繁密,是他和他的时代一同存在过的留痕,反思的结出果实,希冀的仍未圆满。虽仍有巨大的语言隔阂,但这两年日益感到亚洲的视野充满力量和启发。(推荐人 黄月)
《与逝者协商》
此前报名了阿特伍德的大师课,又因为这本书是她关于写作的演讲稿,所以阅读时会想起她讲课时露出的那种笑容——聪慧、狡黠、时隐时灭的神秘。阿特伍德是出生在11月的天蝎座,一个掌管着神秘与生死爱欲的星座,这则冷知识十分贴合书中讨论的问题——作家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在阿特伍德看来,他们是拥有出色毅力的掘墓人,承载着别人的心理意念、恐惧和幻想。如标题所言,向下挖掘的路途也是进入亡灵世界、和死者协商的过程。这不仅意味着向前辈作家们不断学习,也说明了写作中包含的隐秘渴望——渴望穿越阴阳两界、从死者手中带回宝贵的东西,譬如知识和故事,譬如我们所珍爱的人和往日回忆。潜入黑暗、再把故事带回表面,这里面充满写作者的苦斗,所幸,也有相应的乐趣。(推荐人 尹清露)
《禅思与诗情》
日本驹泽大学教授小川隆曾说这本书是他崇拜的中国禅宗研究的四大经典之一——另外三本是胡适《神会和尚遗集》、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周裕锴 《禅宗语言》。书中既梳理出禅宗发展的脉络,谈及各典籍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也讲述了禅宗和唐宋诗人诗歌之间的相互影响。作者看到,虽然禅与文学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并不能合而为一, 但禅宗的基本理论又决定着禅与文学尤其是诗之间的密切联系。(推荐人 潘文捷)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马里乌波尔的居民曾经以捕鱼为业,和希腊人做交易,流经的卡利米乌斯河养育一代代人。它有一个剧场、三个博物馆、两所大学。我们或许从未听过它的名字,直到这座城市在今年春天被血腥炸毁,1400万平民流离失所。正是这时我读到了这本书,作者娜塔莎·沃丁在这座城市寻找母亲成长的痕迹,她循着微小的线索,牵连出一代家族史,二十世纪的巨大动荡冲刷着普通人的生命,直到今日仍未止息。希尼曾说文学战胜不了坦克,但沃丁让我看到文学能在坦克下救出的东西,让我相信要一直一再地讲述,直到说出所有可以说的事。(推荐人 徐鲁青)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在别人是心的地方,在独裁者和秘密警察那里就是坟墓。齐奥塞斯库总是要死的,可他又活得比所有人都长,蛰伏在人的心里也蛰伏在小说里。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总有一些批评声认为她的小说写得过于政治性了、过于意识流了,如果你也曾生活在罗马尼亚当时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相似的政治恐怖之下,或许便不难理解她文本中支离破碎的意象和感受,因为在自由丧失、彼此监视、除了恐惧空无一物的生活里,人就是如此破碎。(推荐人 黄月)
《The Last Embassy》
既是充满细节的历史书,也是妙趣横生的旅行文学。作者使用荷兰、中国、英国、朝鲜史料,讲述了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在1793年马葛尔尼使团悻悻而归两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广东派遣了一支使团,以庆祝乾隆在位60周年。与马葛尔尼使团的遭遇截然相反,荷兰使团受到了清廷的热烈欢迎,荷兰大使享受到了外国人甚至大多数清朝官员都没有的待遇,比如参加冰嬉和诗会、参观圆明园内皇帝的居所。全书用现在进行时书写如作者所言有一种奇特的微观史效果,读者仿佛跟随使团成员一道经历种种奇妙遭遇。如今回顾这段历史,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反思中西外交史中长期存在的“文化冲突叙事”(很大程度上是由马葛尔尼访华事件所定性的),指出在西方外交规则于19世纪逐渐被认为是全球规范之前,其他的替代性外交模式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书中发明了“应酬式外交”(phatic diplomacy)一词来形容东亚外交——这不代表东亚地区的政权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不重视实际利益,而是说它们将维系国家间亲密和谐的社交关系置于首位。(推荐人 林子人)
《北方厨房》
蒋韵的文字并不华丽甚至有些质朴,在这本书中她用一种种食物穿起的其实是和时代有关的特殊记忆,食物只是嫁接在这些回忆中的载体。在物质并不丰饶的年代,掌勺的女性们依然努力填满餐桌,似乎有食物就带来了某种希望。而当物质不再匮乏之后,人们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对海鲜的过敏、对食品添加剂的不认同)没办法再敞开大吃,这当中又包含了另一种隐喻。虽然写了这么多的饮食记忆,但蒋韵对吃是充满警惕的,她认为人类的这条好舌头已经因其邪恶与贪婪而戕害了万物。她自己逐渐变成了一个食物链越来越窄的人,她也希望人类可以找到和严守自己的食物链界限。(推荐人 姜妍)
《苦炼》
读这本书是在封控开始的四月初,我的混管出现了阳性,正在等待复检结果。当时手头书不多,想着苦炼既然已经开始,那就快速进入状态。没想到中世纪炼金术师的人生故事竟然能让人静下心来。泽农的一生也是一场苦炼,在历练中他逐渐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将时间和地点的界限消解,他在一个地点上同时看见了过去与将来,由被禁锢的地点延展至整个宇宙,静止不动的生活能够在原地沸腾,坚不可摧的观念也会像人一样死去,泽农就已经看见好几代思想化为尘埃。在活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这是极为抚慰人心的。《苦炼》也打开了我阅读志怪的门,让我更明白了象征的意义,就在于相信个体并不是孤单的,人可以从脚下的一片土地出发,看见自我和万物。(推荐人 董子琪)
《Small Things Like These》
果敢地行善固然值得称颂,但只有在好人迟疑、困顿并在局促的“小事”里独自一人举步维艰的时候,一片雪和一阵风才有万钧的沉重,克莱尔·吉根写的正是这个。书的最后一页提供了历史上爱尔兰抹大拉庇护所曾经囚禁3万女性的真实背景,更让人感到书名里“small things”的巨大压迫感,以及圣诞夜里的一颗良心和整个教权甚至天主教社会相抗衡的意义。吉根一如既往擅长写寒冷,在实际的冷之外,还有人因恐惧而感到寒意更甚。在她著名短篇《南极》的结尾,被陌生男子拷在床头的赤裸女人把被子踢掉地上,感到寒冷和死亡正一同降临,在《Small Things Like These》里,我们也仿佛感到大雪永不会停,被虐待的女孩们正在被冬天和人心的冷合力杀死。(推荐人 黄月)
附:2022年编辑部私人书单
董子琪
《白发阿娥及其他》
《瘟疫之夜》
《大概小说》
《故事只讲了一半》
《醒》
《赞美沉默》
《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
《战争与和平》
《苦炼》
林子人
《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失明症漫记》
《商品帝国》
《缄默》
《看不见的女性》
《闺塾师》
《莫须有》
《持续焦虑》
《The Last Embassy》
《国家的视角》
潘文捷
《演奏之外》
《鱼不存在》
《以鹰之名》
《幽女出没的地方》
《汉文与东亚世界》
《再造国家》
《在美国教历史》
《人物: 文本、舞台、银幕角色与卡司设计的艺术》
《酉阳杂俎》
《禅思与诗情》
徐鲁青
《始于极限》
《寻获与失落》
《处心积虑》
《破碎的生活》
《贫穷的质感》
《可能性的艺术》
《在绝望之巅》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语言与沉默》
《六论自发性》
尹清露
《滔滔生活》
《静默之身》
《寻找门卫》
《关于女儿》
《有且仅有》
《压裂的底层》
《草坪的复仇》
《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
《与逝者协商》
《爱的算法》
黄月
《观察者》
《漫长的余生》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贫穷的质感》
《豹迹》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上班记》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羊之歌:我的回想》
《Small Things Like These》
姜妍
《中国金银器》
《尧风舜雨》
《演奏之外》
《生者与余众》
《书籍秘史》
《从前有一个故事》
《与父亲的奥德赛》
《尤利西斯》(插图版)
《北方厨房》
《孔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