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2,北美企业正经历“寒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2,北美企业正经历“寒冬”

无论你做什么,失败都是其中一个选项,但畏惧不是。

文|硅兔赛跑 Amelie

编辑|Juni

风起,云涌。

2022年接近尾声,北美科技界血淋淋的“断尾求生”大戏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时代,许多公司为了生存而奋斗,许多公司为了续命而不断转型。动荡起伏的2022年,一些曾在各自领域驰骋的黑马公司面临着命运四季里的“倒春寒”。

这一年,互联网行业裁员海啸扑面而来、金融科技公司与监管层的各种博弈、AI自动驾驶行业“退潮”去泡沫、快消行业的各种无力感,都在诉说着这一年中新的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复盘2022年里北美科技界中那些动荡不安和遗憾失意的科技公司,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启示。在这个年末,让我们在等待新的一年到来的同时,一起探索科技界的新天地,感受打拼事业中的那些奋斗和努力。

“无论你做什么,失败都是其中一个选项,但畏惧不是。”卡梅隆的话同样适合创业的人。不惧试错,能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审时度势,未尝不是在收获给未来自身发展添砖加瓦的动力。

也希望我们的总结能让你从中收获更多的信心。

万字长文目录:

互联网科技:裁员,整改

金融科技:坍塌,退场

自动驾驶:迷茫,解体

实业消费:破产,挥别

01 互联网科技:裁员,整改

去年还处于辉煌巅峰的美国科技企业在这个年底,随着各个科技大厂裁员潮的蔓延,整个行业逐渐陷入恐慌之中。根据layoff tracker的数据显示:仅在美国,2022年从年初到年底,就有814家科技公司,共计接近13万名员工被裁员,或者即将失去工作。

图源:Layoff tracker

到今年年底,美国15家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中,没有一家公司股价产生了正回报。

微软市值缩水了约7000亿美元、Meta的市值从最高点收缩了70%以上,市值减少了6000多亿美元;Rivian在达到超过1500亿美元的最高市值后,该公司已从峰值下跌了80%以上。根据纳斯达克指数近12个月的跌幅,投资者总共损失了约7.4万亿美元。

大环境下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今年以来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整体遭受了较大打击,业绩下滑已成为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的普遍现象,而该现象的出现,也与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几年对未来的展望过于乐观有关。

如果探其究竟,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下的居家隔离办公举措一度为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带来了走向繁荣的虚象。业绩的增长刺激科技公司市值飙涨,随之而来的是科技互联网行业对未来的雄心壮志,开始大举招募员工开疆拓土;然而过于乐观的预期却促成了阴霾的迅速到来,随着今年芯片行业的市值腰斩、互联网公司净利润暴跌,各大公司迅速开始裁员降成本。一时间互联网科技行业的衰退肉眼可见,从业者人人自危,明年一波更大的裁员潮似乎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对于互联网科技行业,除了要面对利率的逆风,还将面临监管条件的改变。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科技方面投资和生产活动方面的法案,科技公司的估值也不免受到影响。

Twitter的转型尴尬

2022一整年,Twitter成功霸占了全年热门词条前几位。无论是前任管理层你来我往的收购案,还是新任老大的推行的各种新策,无一不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

马斯克花了440亿美元收购Twitter,对外的目标是誓要通过推进言论自由来“释放”公司的潜力。但其本质,就和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一样 —— 没有意识形态标签的资本最需要强大媒体工具的所有权。而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媒体的不同在于: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收集内容,还可以收集广泛的用户数据。

马斯克2022年Twitter新政下的遭人诟病,一方面来自自称为“言论自由绝对主义者”的领导者上任后第一个举措是解雇Twitter原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负责平台信任和安全的高管;另一方面也源自Twitter逐渐成为不对称信息战争的强大工具,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被不良行为者利用,并可能被虚假信息操纵。

图源:Financial Times

担忧Twitter在未来恶化下去的媒体人大有人在,他们知道这样的巨型平台不会瞬间崩塌,但会一点点地变得越来越平庸。2023年的美国将进入另一个总统选举周期,Twitter在“言论自由”之下将会变成众所周知的“污水池”。

当然最担忧Twitter的人群中,肯定有新老板马斯克的身影,他最近不止一次地就“未来的困难时期”向员工发出警告,表示“没有办法粉饰”有关公司经济前景的信息。他也不再允许远程办公,除非他亲自批准,因为他担心公司极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走向破产的命运。

Meta的元宇宙梦魇

对于Meta和扎克伯格来说,2022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悲惨的一年。

从Sheryl Sandberg的离开,到其广告收入首次下降,再到年底的首次整体大裁员,这些都只是标准普尔500指数股票中排在末位的必然。

图源:S&P Performance

Meta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球招聘了员工1.5万人,然而,前三季度Meta实现经营利润225.45亿美元,同比下滑34%。最大拖累是VR/AR 部门,它们产生的亏损(94.38 亿美元)相当于 29% 的广告利润。收入下滑财报难看,又要给各位股东和投资人有所交代,这也促成了Meta年底1.1万人裁员的执行,扎克伯格裁员的公开道歉都无济于事。

Meta目前的转型可以说是进退两难,一方面公司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收入(具体就是Facebook和Instagram两款社交平台的广告收入)在减少,而试图将其他产品和服务货币化的效果也不明显;另一方面在虚拟显示技术上的大把烧钱已经产生了数百亿美元的损失,短期内看不到成效。

Facebook逐渐丧失活力的同时,扎克伯格原本打算将远程办公而非娱乐内容作为元宇宙未来的突破口,以Oculus VR硬件技术来支撑Meta的元宇宙生态系统规划,但这显然随着疫情消散下远程办公变得不再主流而更加不切实际。

2022年全球经济重大放缓甚至全面衰退时,以Meta为首的大部分互联网科技公司基本面逐渐失控,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打击。Meta明年再这么烂下去,可能很快就被踢出“科技巨头”的行列中了。

互联网科技的拐点

说到底,新冠疫情就是整个全球经济的黑天鹅,互联网科技行业就是疫情蝴蝶效应中被波及的一环。

美国疫情这几年,政府连续大放水,进而推高了各个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股价,业内人士空前乐观,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用高薪挖人才,大肆招兵买马、挥金如土。但疫情不会一直持续,当社会准备放下隔离的重担重新复苏时,政策为了控制高通胀,又开始了连续美元加息。

到今年12月,美联储已经7次加息,与之对应的就是现在的货币紧缩、美元回流,股市、楼市双双下跌。一旦二级市场上的泡沫破裂,互联网科技公司市值纷纷下跌,美好的愿景统统变得更加遥远,为了稳住大小股东们的信心,缩减开支以及调整员工结构,成了公司续命的唯一选择。

今年上半年,整个美国互联网科技产业还处在蓬勃发展、对中高端劳动力需求旺盛的时期。到下半年后两个季度,就急转直下,科技巨头当中也仅有苹果一家实现了净利润增长;谷歌、Meta两家的利润下滑尤其严重。

Twitter和Meta和大多互联网科技公司一样,严重依赖于广告营收。而要想获得更多广告主的青睐,势必要创造更多话题,行业内部内卷竞争、公司自身各部分存量竞争,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公司赚钱显然比烧钱做科技创新显得更为重要。

整改、裁员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拐点之一,而在2022这一年,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研发费用开销很大,投入方向分布科技行业的方方面面,持续的疫情加剧了欧美消费者的“线上化”和企业的“数字化”倾向,由此形成了互联网科技行业游戏业务的火爆、电商渗透率的提升、AI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张、云计算和SaaS等领域里繁荣向上的蓬勃生命力。

很难说这算不算得上是一场“危机”。宏观上说,经济周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却不可能逆转整体发展趋势。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衣食住行、我们依赖呼吸的空气,未来一定是互联网更加丰富多元的新时代。在此刻,经历了洗礼,接下来的几年才更有爆发的新的生机。

02 金融科技:坍塌,退场

2022年我们见证了很多历史,金融科技行业在这一年尤其动荡,新型科技改变了美国金融业,包括人们借贷、投资、选择贷款、资助初创企业甚至购买保险的方式,Chime、Stripe、iTrustCapital、Check等在内的各种参与者正在将美国金融科技市场推向新的高度。但同时,任何科技在发展的初期就需经过不断的演化,法律、监管都不在一个步伐,数码资产如果跳脱法律的框架,高风险就会时刻在侧,令人坐立难安。

金融科技创新之下,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用途带来了数据隐私风险,并可能出现新形式的监控和歧视。而随着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之间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紧密,也将存在着竞争不对称和市场权力集中的风险。

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破产重组案仍旧是年底金融科技行业逃避不开的话题,人们都在讨论FTX的暴雷会给这个新兴行业带来怎样的危机。

FTX破产,剧情发展之快令人咋舌

美媒一度把FTX交易所崩盘与安然丑闻和庞氏骗局相提并论,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Ben McKenzie Schenkkan,在预备好的证词中称,整个加密行业就是一个“建立在欺诈基础上的巨大投机泡沫”,“在我看来,(FTX)这是一个有史以来数量级最大的庞氏骗局。”

当任何商业被贴上“骗局”的标签后,就如同穷途末路般很难再去发展。

目前美国针对FTX的调查重点是该交易所涉嫌违规将巨额客户资金转给其创始人Sam Bankman-Fried(SBF)控制下的另一家公司,非法转出的资金可能多达100亿美元。10月份,SBF刚被福布斯2022美国富豪榜评选为身家172亿美元的排名第41位的30岁年轻富豪,11月,FTX由于行业斗争出现流动性财务危机、SBF加密行业人设坍塌、身家一夜归零,12月上周,SBF被捕,恐怕面临着美国多个联邦机构控诉的多项罪名,指控会让他最高面临115年的监禁。

FTX在11月之前,还是金融科技行业绝对的明星公司之一。SBF曾在加密行业数次出手投资,拯救财务出问题的加密货币公司,当FTX身陷囹圄之后,他曾请求币安出手收购,但他这回没有等到自己的救星。不止FTX平台上投资者们血本无归,其代言人NBA球星Stephen Curry、NFL棒球传奇人物Tom Brady和其前妻Gisele Bundchen、日本网球天后大坂直美都遭殃,要和SBF一起承担来自投资者110 亿美元的集体诉讼。知名的投资机构红杉资本、软银、老虎环球和贝莱德等,也因为投资FTX而踩雷。

FTX交易所是在疫情出现的2019年成立的,短短3年时间做到了全球TOP3,估值320亿美元,一度顺风顺水活跃在各种聚光灯下。随着加密领域知名媒体CoinDesk11月份披露的一份私人财务文件,指出FTX与其姊妹公司Alameda Research可能存在债务问题。

如果FTX仅仅单纯只是一个平台,只负责撮合交易,不应出现挤兑的情形。当平台上的投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新闻发酵后纷纷开始要求提现时,FTX发行的FTT由于流动性不足及自身潜在的债务危机,导致价格暴跌。一时间引发的用户信任危机,触发资金挤兑,突发流动性危机导致的80亿美元资金短缺,最终遭遇暴雷,从财务文件被曝到宣告破产,只用了10天。

可以预见的是,FTX破产之后的接下来,金融科技里将会有更多的公司破产倒闭。

从这起性质恶劣的破产事件中,不难看出:

加密行业正在崩溃边缘,不稳定且极易造成大崩盘。新兴的金融科技各种商业模式大行其道,包括元宇宙、区块链、Web3、NFT、DiFi各种新名词逐渐流行,如何完善风控却没人可以保证;

目前的法规和监管根本追不上金融科技发展的脚步。12月,美国财政部呼吁加强金融科技行业监管,美国财政部长Janet Yellen说:“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中,创新与竞争必须齐头并进。虽然非银行企业进入核心消费金融市场增加了竞争和创新,也给消费者保护和市场诚信带来了额外风险。”

我们要更理性地面对经济周期的此消彼长。新科技浪潮来了,要成为第一梯队的冲浪高手,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打底。挪用用户资金钻法律漏洞,很容易被浪潮打翻。想想20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经历了多少泡沫才形成今天这样强大的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世界,元宇宙、Web3、Crypto等都在摸索阶段,随处可见的“黑天鹅”很可能摧枯拉朽颠覆人们从前的认知,让原本看起来前景无限的愿景变成一个谈资甚至笑话。

在此之前,“多米诺”效应已成型

随着今年5月时候两种流行的数位货币忽然崩盘,导致比特币和整个加密生态系统损失4000亿美元价值。一度蓬勃的非同质化代币(Non Fungible Token)市场崩盘,过去NFT曾经卖到数百万美元,现在却难以出售。

加密货币价值缩水,像Celsius、“三箭资本”(Three Arrows Capital)、Voyager Digital等大型虚拟货币公司纷纷破产,各类大大小小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大家都在想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FTX崩盘之后,一些公司也走向了倒闭。

加密货币贷款公司BlockFi在11月底申请破产保护,伯克利研究中心旗下Renzi说,BlockFi的破产申请不是由于缺乏内部监督,而是11月前两周开始的“流动性短缺”的结果,其中,在首先向FTX请求更多信贷后,其附属公司Alameda公司拖欠BlockFi约6.8亿美元抵押贷款义务。

加密借贷公司Genesis Lending在FTX崩溃后暂停取款业务,目前面临着类似财务困境。

位于纽约的金融科技公司Symbiont.io在12月申请破产保护,这家运作了9年的公司最初名为Math Money FX,旨在帮助金融机构利用比特币区块链“降低风险、节省成本并提高效率”。9月份时,他们还与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花旗集团、先锋集团(Vanguard)和北方信托(Northern Trust)合作试点新项目,将企业数据上传到Symbiont的区块链中,意在提高“沟通重大企业事件的效率”,如股息支付和合并。

或许新兴的金融科技技术在不断改善,而市场的大起大落则很容易掩盖掉技术上整体的进步。在一些人看来,用加密技术建造的元宇宙环境,已被看作是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形态。

金融科技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势必会遇到更多的风浪,监管层面也会加强管控,长远来看,不容乐观,它们急切需要依赖一个强大而多元的集资平台才能熬过这场持续抗战。

抵押贷款领域里的风暴

美联储的多次加息,使得房贷利率快速攀升,重贷业务受到重创,大量减少,同时买房者可负担能力下降,贷款申请量骤减,这几乎影响到了美国所有银行的房贷部分,特别是那些专门做NQM(Non-Qualified Morgage)不查收入贷款的公司。

抵押贷款行业的倒闭潮在今年春季已经开始了,有人预测这会是15年前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7月,抵押贷款机构First Guaranty Mortgage Corp以超过4.73亿美元的债务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其中大部分债务来自为其住宅抵押贷款提供资金的银行。在其提交给法庭的文件中,去年其公司发放了106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而今年发放的抵押贷款数量要少得多,或只能发放50亿美元的新贷款。这意味着公司既无法找到足够的新贷款进行捆绑销售,又没办法融到新资金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

不止这家,同行业做抵押贷款的Sprout Mortgage在今年先后经历几轮裁员之后,在7月份最终关门倒闭。

03 自动驾驶:迷茫,解体

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在今年,“自动驾驶”概念变得不切实际,甚至连“自动辅助驾驶”概念都越发开始低调起来,不再大张旗鼓地宣传。

11月份,美国司法部对特斯拉展开刑事调查,调查目标则是Autopilot(字面意思是“自动驾驶”,实际上是一套包括自动车道保持、自动变道、自动停车、自动巡航等诸多功能的先进辅助驾驶系统,即ADAS)的命名与营销方式是否存在夸大成分,以及对其辅助驾驶技术功能是否存在不实表述。

特斯拉近几年来不断遭到监管部门的调查和起诉,和这项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今年6月,特斯拉关闭了位于加州圣马特奥的自动驾驶系统部门,并裁减200多个时薪制岗位;已经上市一年的自动驾驶公司Aurora,正在寻求部分或整体将公司打包出售,不断通过裁员、降低福利等方式削减成本,以度过当前入不敷出的困境;曾经的硅谷明星独角兽、自动驾驶创业公司Zoox目前正考虑出售;与之相关的激光雷达领域的鼻祖Ibeo公司由于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增长融资,已经提交了破产申请。

最近Crunchbase公布的一份数据中显示,过去几年上市的14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在上市后的平均跌幅超过 80%。自动驾驶卡车开发商Embark、Otonomo等公司跌幅高达97%、激光雷达技术公司Quanergy systems跌幅99%。

图源:Crunchbase

自动驾驶技术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无疑像个烧钱黑洞,技术短期内难以落地,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下显得尤其空洞。

Argo AI们,明星独角兽的退场

10月26日,自动驾驶汽车独角兽Argo AI宣布,终止其在匹兹堡、旧金山、新泽西和慕尼黑的业务,约2100名员工中的部分成员将会转入福特和大众汽车的自动驾驶部门。这家公司2016年成立于硅谷的公司,此前在2017年、2019年分别获得了来自福特和大众两大金主的共36亿美元的投资。

曾被视作是自动驾驶领域明星独角兽的极有前途的公司,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退场?

Argo AI坦白:“自动驾驶业务过于烧钱,而盈利却遥遥无期……”

这个原因如今也是自动驾驶行业的难言之痛。很多企业用自身的经验都在不断验证,自动驾驶L4技术的商业化比预期的更加困难。

不止Argo AI,前后融资超过60亿美元的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为了自主研发芯片不断持续的烧钱,几年时间就花了100亿美金,根据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Cruise的亏损从去年同期的6亿美元增至9亿美元。

Google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也是名副其实的“烧钱大户”,Google母公司Alphabet发布的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OtherBets(包括自动驾驶汽车部门Waymo和生命科学部门Verily等)本季度亏损16.68亿美元。

还有从特斯拉分离出来的定位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提供商的Lucid Motors,它们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Intel”。去年上市之后,总市值超过400亿美元,此后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口,其股价最高涨至57.75美元,但如今每股已经跌至8.68美元,市值蒸发超70%。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亿美元,净亏损6.7亿美元。

去年一度被市场给出500亿美元估值的自动驾驶计算公司Mobileye,原本有望拿下今年美股最大的 IPO。可在今年上半年,Mobileye估值缩水40%,在10月份上市之时,市值缩水至230亿美元,是美股2022年度第四大IPO。Mobileye一直以来都堪称自动驾驶行业的“老大哥”,2017年被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麾下后,其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芯片,与英特尔的芯片业务形成非常强的互补关系。

但在自动驾驶L4技术开发的拉锯战中,Mobileye显然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随着各类新晋创业公司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以及英伟达、高通、地平线等推出了自己的自动驾驶芯片,而特斯拉、华为、小鹏、理想、百度、滴滴、谷歌等等厂商,也有自己的自动驾驶算法。Mobileye相对封闭的“算法+芯片”打包方案不再那么吃香,很多车企不愿意用它了。

04 实业消费:破产,挥别

今年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急增、疫情频发等因素影响下,实业快消类诸多行业面临着关门、倒闭的风险。

这一年,实体经济越发艰难,大量企业倒闭。美国疫情看似躺平常态化,但消费业餐饮业始终没有缓过劲来。旅游业大不如从前。

90岁的美国化妆品公司露华浓在10月份被纽交所强制退市,这个曾是全球美妆top3、1932年创立的庞大美妆帝国,最辉煌的时候在美国创下了每3秒就卖出一只口红的记录。

自2020年以来,露华浓就因债务问题身陷破产传闻,今年6月正式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后,开始进行破产重组。虽然他们在此前的公告中曾表示,破产重组并非意味着企业倒闭,目前不会出售或解散旗下任何品牌。但疫情这几年,在线上电商和快消实业残酷的竞争下,露华浓产品逐渐失去了市场,也淡出了新生代年轻人的选择视野。

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家具零售商Whitley,于今年1月宣布关门歇业。负责人声明,结业原因与业绩无关,疫情严重时公司的销售额也非常可观,2021年是该零售商“销售业绩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其余并未披露。

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家具零售商NB Liebman,在年初也遗憾地倒闭关门。从1946年开设第一家门店开始,鼎盛时期曾经营着从艾伦镇(Allentown)到费城市中心的数十家门店。

在美经营24年的独立在线室内设计采购平台Steelyard,由于疫情和供应链断裂,已于今年6月关闭。

拥有162年历史的美国最大的地板制造商的Armstrong,由于已连续5年录得净亏损,并未实现盈利。并且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给地面材料行业的供应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已于今年5月申请破产。

美国智能照明公司LIFX,2019年被Buddy Platform以5100万美元收购,但后者今年8月宣布破产并退市,直接导致LIFX也破产。

寒冬之下,各行各业固守过去的经营道路强撑续命。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周期不断在变,身边的一切都在被重新定义。但在各个时代背景之下,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进,企业变革是生存之道,可以预见的是,2023年各行业整合仍会继续,我们也期待能看到困境中的企业早日度过寒冬,行业新秀也能迅速崭露头角。

下(明)周(年),我们会继续聚焦那些2022年后疫情时代崛起的明星公司们,敬请期待。

参考来源:

Elon Musk’s Twitter: What does it mean for journalists? (cjr.org)

Facebook parent company Meta is now the worst performer in the S&P 500 this year. (CNBC)

What Happened To Crypto Giant FTX? A Detailed Summary Of What We Actually Know So Far.(Forbes)

Self-Driving Startups Have Lost $40 Billion In Stock Market Valuation In 2 Years. (Forb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Facebook

5k
  • 印度对Meta旗下WhatsApp采取反垄断措施,Meta:或将在印“撤销或暂停”某些功能
  • 美股持续走高,纳指涨幅扩大至2%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2,北美企业正经历“寒冬”

无论你做什么,失败都是其中一个选项,但畏惧不是。

文|硅兔赛跑 Amelie

编辑|Juni

风起,云涌。

2022年接近尾声,北美科技界血淋淋的“断尾求生”大戏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时代,许多公司为了生存而奋斗,许多公司为了续命而不断转型。动荡起伏的2022年,一些曾在各自领域驰骋的黑马公司面临着命运四季里的“倒春寒”。

这一年,互联网行业裁员海啸扑面而来、金融科技公司与监管层的各种博弈、AI自动驾驶行业“退潮”去泡沫、快消行业的各种无力感,都在诉说着这一年中新的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复盘2022年里北美科技界中那些动荡不安和遗憾失意的科技公司,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启示。在这个年末,让我们在等待新的一年到来的同时,一起探索科技界的新天地,感受打拼事业中的那些奋斗和努力。

“无论你做什么,失败都是其中一个选项,但畏惧不是。”卡梅隆的话同样适合创业的人。不惧试错,能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审时度势,未尝不是在收获给未来自身发展添砖加瓦的动力。

也希望我们的总结能让你从中收获更多的信心。

万字长文目录:

互联网科技:裁员,整改

金融科技:坍塌,退场

自动驾驶:迷茫,解体

实业消费:破产,挥别

01 互联网科技:裁员,整改

去年还处于辉煌巅峰的美国科技企业在这个年底,随着各个科技大厂裁员潮的蔓延,整个行业逐渐陷入恐慌之中。根据layoff tracker的数据显示:仅在美国,2022年从年初到年底,就有814家科技公司,共计接近13万名员工被裁员,或者即将失去工作。

图源:Layoff tracker

到今年年底,美国15家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中,没有一家公司股价产生了正回报。

微软市值缩水了约7000亿美元、Meta的市值从最高点收缩了70%以上,市值减少了6000多亿美元;Rivian在达到超过1500亿美元的最高市值后,该公司已从峰值下跌了80%以上。根据纳斯达克指数近12个月的跌幅,投资者总共损失了约7.4万亿美元。

大环境下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今年以来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整体遭受了较大打击,业绩下滑已成为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的普遍现象,而该现象的出现,也与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几年对未来的展望过于乐观有关。

如果探其究竟,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下的居家隔离办公举措一度为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带来了走向繁荣的虚象。业绩的增长刺激科技公司市值飙涨,随之而来的是科技互联网行业对未来的雄心壮志,开始大举招募员工开疆拓土;然而过于乐观的预期却促成了阴霾的迅速到来,随着今年芯片行业的市值腰斩、互联网公司净利润暴跌,各大公司迅速开始裁员降成本。一时间互联网科技行业的衰退肉眼可见,从业者人人自危,明年一波更大的裁员潮似乎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对于互联网科技行业,除了要面对利率的逆风,还将面临监管条件的改变。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科技方面投资和生产活动方面的法案,科技公司的估值也不免受到影响。

Twitter的转型尴尬

2022一整年,Twitter成功霸占了全年热门词条前几位。无论是前任管理层你来我往的收购案,还是新任老大的推行的各种新策,无一不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

马斯克花了440亿美元收购Twitter,对外的目标是誓要通过推进言论自由来“释放”公司的潜力。但其本质,就和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一样 —— 没有意识形态标签的资本最需要强大媒体工具的所有权。而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媒体的不同在于: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收集内容,还可以收集广泛的用户数据。

马斯克2022年Twitter新政下的遭人诟病,一方面来自自称为“言论自由绝对主义者”的领导者上任后第一个举措是解雇Twitter原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负责平台信任和安全的高管;另一方面也源自Twitter逐渐成为不对称信息战争的强大工具,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被不良行为者利用,并可能被虚假信息操纵。

图源:Financial Times

担忧Twitter在未来恶化下去的媒体人大有人在,他们知道这样的巨型平台不会瞬间崩塌,但会一点点地变得越来越平庸。2023年的美国将进入另一个总统选举周期,Twitter在“言论自由”之下将会变成众所周知的“污水池”。

当然最担忧Twitter的人群中,肯定有新老板马斯克的身影,他最近不止一次地就“未来的困难时期”向员工发出警告,表示“没有办法粉饰”有关公司经济前景的信息。他也不再允许远程办公,除非他亲自批准,因为他担心公司极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走向破产的命运。

Meta的元宇宙梦魇

对于Meta和扎克伯格来说,2022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悲惨的一年。

从Sheryl Sandberg的离开,到其广告收入首次下降,再到年底的首次整体大裁员,这些都只是标准普尔500指数股票中排在末位的必然。

图源:S&P Performance

Meta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球招聘了员工1.5万人,然而,前三季度Meta实现经营利润225.45亿美元,同比下滑34%。最大拖累是VR/AR 部门,它们产生的亏损(94.38 亿美元)相当于 29% 的广告利润。收入下滑财报难看,又要给各位股东和投资人有所交代,这也促成了Meta年底1.1万人裁员的执行,扎克伯格裁员的公开道歉都无济于事。

Meta目前的转型可以说是进退两难,一方面公司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收入(具体就是Facebook和Instagram两款社交平台的广告收入)在减少,而试图将其他产品和服务货币化的效果也不明显;另一方面在虚拟显示技术上的大把烧钱已经产生了数百亿美元的损失,短期内看不到成效。

Facebook逐渐丧失活力的同时,扎克伯格原本打算将远程办公而非娱乐内容作为元宇宙未来的突破口,以Oculus VR硬件技术来支撑Meta的元宇宙生态系统规划,但这显然随着疫情消散下远程办公变得不再主流而更加不切实际。

2022年全球经济重大放缓甚至全面衰退时,以Meta为首的大部分互联网科技公司基本面逐渐失控,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打击。Meta明年再这么烂下去,可能很快就被踢出“科技巨头”的行列中了。

互联网科技的拐点

说到底,新冠疫情就是整个全球经济的黑天鹅,互联网科技行业就是疫情蝴蝶效应中被波及的一环。

美国疫情这几年,政府连续大放水,进而推高了各个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股价,业内人士空前乐观,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用高薪挖人才,大肆招兵买马、挥金如土。但疫情不会一直持续,当社会准备放下隔离的重担重新复苏时,政策为了控制高通胀,又开始了连续美元加息。

到今年12月,美联储已经7次加息,与之对应的就是现在的货币紧缩、美元回流,股市、楼市双双下跌。一旦二级市场上的泡沫破裂,互联网科技公司市值纷纷下跌,美好的愿景统统变得更加遥远,为了稳住大小股东们的信心,缩减开支以及调整员工结构,成了公司续命的唯一选择。

今年上半年,整个美国互联网科技产业还处在蓬勃发展、对中高端劳动力需求旺盛的时期。到下半年后两个季度,就急转直下,科技巨头当中也仅有苹果一家实现了净利润增长;谷歌、Meta两家的利润下滑尤其严重。

Twitter和Meta和大多互联网科技公司一样,严重依赖于广告营收。而要想获得更多广告主的青睐,势必要创造更多话题,行业内部内卷竞争、公司自身各部分存量竞争,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公司赚钱显然比烧钱做科技创新显得更为重要。

整改、裁员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拐点之一,而在2022这一年,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研发费用开销很大,投入方向分布科技行业的方方面面,持续的疫情加剧了欧美消费者的“线上化”和企业的“数字化”倾向,由此形成了互联网科技行业游戏业务的火爆、电商渗透率的提升、AI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张、云计算和SaaS等领域里繁荣向上的蓬勃生命力。

很难说这算不算得上是一场“危机”。宏观上说,经济周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却不可能逆转整体发展趋势。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衣食住行、我们依赖呼吸的空气,未来一定是互联网更加丰富多元的新时代。在此刻,经历了洗礼,接下来的几年才更有爆发的新的生机。

02 金融科技:坍塌,退场

2022年我们见证了很多历史,金融科技行业在这一年尤其动荡,新型科技改变了美国金融业,包括人们借贷、投资、选择贷款、资助初创企业甚至购买保险的方式,Chime、Stripe、iTrustCapital、Check等在内的各种参与者正在将美国金融科技市场推向新的高度。但同时,任何科技在发展的初期就需经过不断的演化,法律、监管都不在一个步伐,数码资产如果跳脱法律的框架,高风险就会时刻在侧,令人坐立难安。

金融科技创新之下,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用途带来了数据隐私风险,并可能出现新形式的监控和歧视。而随着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之间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紧密,也将存在着竞争不对称和市场权力集中的风险。

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破产重组案仍旧是年底金融科技行业逃避不开的话题,人们都在讨论FTX的暴雷会给这个新兴行业带来怎样的危机。

FTX破产,剧情发展之快令人咋舌

美媒一度把FTX交易所崩盘与安然丑闻和庞氏骗局相提并论,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Ben McKenzie Schenkkan,在预备好的证词中称,整个加密行业就是一个“建立在欺诈基础上的巨大投机泡沫”,“在我看来,(FTX)这是一个有史以来数量级最大的庞氏骗局。”

当任何商业被贴上“骗局”的标签后,就如同穷途末路般很难再去发展。

目前美国针对FTX的调查重点是该交易所涉嫌违规将巨额客户资金转给其创始人Sam Bankman-Fried(SBF)控制下的另一家公司,非法转出的资金可能多达100亿美元。10月份,SBF刚被福布斯2022美国富豪榜评选为身家172亿美元的排名第41位的30岁年轻富豪,11月,FTX由于行业斗争出现流动性财务危机、SBF加密行业人设坍塌、身家一夜归零,12月上周,SBF被捕,恐怕面临着美国多个联邦机构控诉的多项罪名,指控会让他最高面临115年的监禁。

FTX在11月之前,还是金融科技行业绝对的明星公司之一。SBF曾在加密行业数次出手投资,拯救财务出问题的加密货币公司,当FTX身陷囹圄之后,他曾请求币安出手收购,但他这回没有等到自己的救星。不止FTX平台上投资者们血本无归,其代言人NBA球星Stephen Curry、NFL棒球传奇人物Tom Brady和其前妻Gisele Bundchen、日本网球天后大坂直美都遭殃,要和SBF一起承担来自投资者110 亿美元的集体诉讼。知名的投资机构红杉资本、软银、老虎环球和贝莱德等,也因为投资FTX而踩雷。

FTX交易所是在疫情出现的2019年成立的,短短3年时间做到了全球TOP3,估值320亿美元,一度顺风顺水活跃在各种聚光灯下。随着加密领域知名媒体CoinDesk11月份披露的一份私人财务文件,指出FTX与其姊妹公司Alameda Research可能存在债务问题。

如果FTX仅仅单纯只是一个平台,只负责撮合交易,不应出现挤兑的情形。当平台上的投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新闻发酵后纷纷开始要求提现时,FTX发行的FTT由于流动性不足及自身潜在的债务危机,导致价格暴跌。一时间引发的用户信任危机,触发资金挤兑,突发流动性危机导致的80亿美元资金短缺,最终遭遇暴雷,从财务文件被曝到宣告破产,只用了10天。

可以预见的是,FTX破产之后的接下来,金融科技里将会有更多的公司破产倒闭。

从这起性质恶劣的破产事件中,不难看出:

加密行业正在崩溃边缘,不稳定且极易造成大崩盘。新兴的金融科技各种商业模式大行其道,包括元宇宙、区块链、Web3、NFT、DiFi各种新名词逐渐流行,如何完善风控却没人可以保证;

目前的法规和监管根本追不上金融科技发展的脚步。12月,美国财政部呼吁加强金融科技行业监管,美国财政部长Janet Yellen说:“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中,创新与竞争必须齐头并进。虽然非银行企业进入核心消费金融市场增加了竞争和创新,也给消费者保护和市场诚信带来了额外风险。”

我们要更理性地面对经济周期的此消彼长。新科技浪潮来了,要成为第一梯队的冲浪高手,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打底。挪用用户资金钻法律漏洞,很容易被浪潮打翻。想想20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经历了多少泡沫才形成今天这样强大的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世界,元宇宙、Web3、Crypto等都在摸索阶段,随处可见的“黑天鹅”很可能摧枯拉朽颠覆人们从前的认知,让原本看起来前景无限的愿景变成一个谈资甚至笑话。

在此之前,“多米诺”效应已成型

随着今年5月时候两种流行的数位货币忽然崩盘,导致比特币和整个加密生态系统损失4000亿美元价值。一度蓬勃的非同质化代币(Non Fungible Token)市场崩盘,过去NFT曾经卖到数百万美元,现在却难以出售。

加密货币价值缩水,像Celsius、“三箭资本”(Three Arrows Capital)、Voyager Digital等大型虚拟货币公司纷纷破产,各类大大小小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大家都在想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FTX崩盘之后,一些公司也走向了倒闭。

加密货币贷款公司BlockFi在11月底申请破产保护,伯克利研究中心旗下Renzi说,BlockFi的破产申请不是由于缺乏内部监督,而是11月前两周开始的“流动性短缺”的结果,其中,在首先向FTX请求更多信贷后,其附属公司Alameda公司拖欠BlockFi约6.8亿美元抵押贷款义务。

加密借贷公司Genesis Lending在FTX崩溃后暂停取款业务,目前面临着类似财务困境。

位于纽约的金融科技公司Symbiont.io在12月申请破产保护,这家运作了9年的公司最初名为Math Money FX,旨在帮助金融机构利用比特币区块链“降低风险、节省成本并提高效率”。9月份时,他们还与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花旗集团、先锋集团(Vanguard)和北方信托(Northern Trust)合作试点新项目,将企业数据上传到Symbiont的区块链中,意在提高“沟通重大企业事件的效率”,如股息支付和合并。

或许新兴的金融科技技术在不断改善,而市场的大起大落则很容易掩盖掉技术上整体的进步。在一些人看来,用加密技术建造的元宇宙环境,已被看作是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形态。

金融科技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势必会遇到更多的风浪,监管层面也会加强管控,长远来看,不容乐观,它们急切需要依赖一个强大而多元的集资平台才能熬过这场持续抗战。

抵押贷款领域里的风暴

美联储的多次加息,使得房贷利率快速攀升,重贷业务受到重创,大量减少,同时买房者可负担能力下降,贷款申请量骤减,这几乎影响到了美国所有银行的房贷部分,特别是那些专门做NQM(Non-Qualified Morgage)不查收入贷款的公司。

抵押贷款行业的倒闭潮在今年春季已经开始了,有人预测这会是15年前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7月,抵押贷款机构First Guaranty Mortgage Corp以超过4.73亿美元的债务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其中大部分债务来自为其住宅抵押贷款提供资金的银行。在其提交给法庭的文件中,去年其公司发放了106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而今年发放的抵押贷款数量要少得多,或只能发放50亿美元的新贷款。这意味着公司既无法找到足够的新贷款进行捆绑销售,又没办法融到新资金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

不止这家,同行业做抵押贷款的Sprout Mortgage在今年先后经历几轮裁员之后,在7月份最终关门倒闭。

03 自动驾驶:迷茫,解体

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在今年,“自动驾驶”概念变得不切实际,甚至连“自动辅助驾驶”概念都越发开始低调起来,不再大张旗鼓地宣传。

11月份,美国司法部对特斯拉展开刑事调查,调查目标则是Autopilot(字面意思是“自动驾驶”,实际上是一套包括自动车道保持、自动变道、自动停车、自动巡航等诸多功能的先进辅助驾驶系统,即ADAS)的命名与营销方式是否存在夸大成分,以及对其辅助驾驶技术功能是否存在不实表述。

特斯拉近几年来不断遭到监管部门的调查和起诉,和这项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今年6月,特斯拉关闭了位于加州圣马特奥的自动驾驶系统部门,并裁减200多个时薪制岗位;已经上市一年的自动驾驶公司Aurora,正在寻求部分或整体将公司打包出售,不断通过裁员、降低福利等方式削减成本,以度过当前入不敷出的困境;曾经的硅谷明星独角兽、自动驾驶创业公司Zoox目前正考虑出售;与之相关的激光雷达领域的鼻祖Ibeo公司由于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增长融资,已经提交了破产申请。

最近Crunchbase公布的一份数据中显示,过去几年上市的14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在上市后的平均跌幅超过 80%。自动驾驶卡车开发商Embark、Otonomo等公司跌幅高达97%、激光雷达技术公司Quanergy systems跌幅99%。

图源:Crunchbase

自动驾驶技术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无疑像个烧钱黑洞,技术短期内难以落地,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下显得尤其空洞。

Argo AI们,明星独角兽的退场

10月26日,自动驾驶汽车独角兽Argo AI宣布,终止其在匹兹堡、旧金山、新泽西和慕尼黑的业务,约2100名员工中的部分成员将会转入福特和大众汽车的自动驾驶部门。这家公司2016年成立于硅谷的公司,此前在2017年、2019年分别获得了来自福特和大众两大金主的共36亿美元的投资。

曾被视作是自动驾驶领域明星独角兽的极有前途的公司,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退场?

Argo AI坦白:“自动驾驶业务过于烧钱,而盈利却遥遥无期……”

这个原因如今也是自动驾驶行业的难言之痛。很多企业用自身的经验都在不断验证,自动驾驶L4技术的商业化比预期的更加困难。

不止Argo AI,前后融资超过60亿美元的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为了自主研发芯片不断持续的烧钱,几年时间就花了100亿美金,根据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Cruise的亏损从去年同期的6亿美元增至9亿美元。

Google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也是名副其实的“烧钱大户”,Google母公司Alphabet发布的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OtherBets(包括自动驾驶汽车部门Waymo和生命科学部门Verily等)本季度亏损16.68亿美元。

还有从特斯拉分离出来的定位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提供商的Lucid Motors,它们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Intel”。去年上市之后,总市值超过400亿美元,此后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口,其股价最高涨至57.75美元,但如今每股已经跌至8.68美元,市值蒸发超70%。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亿美元,净亏损6.7亿美元。

去年一度被市场给出500亿美元估值的自动驾驶计算公司Mobileye,原本有望拿下今年美股最大的 IPO。可在今年上半年,Mobileye估值缩水40%,在10月份上市之时,市值缩水至230亿美元,是美股2022年度第四大IPO。Mobileye一直以来都堪称自动驾驶行业的“老大哥”,2017年被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麾下后,其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芯片,与英特尔的芯片业务形成非常强的互补关系。

但在自动驾驶L4技术开发的拉锯战中,Mobileye显然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随着各类新晋创业公司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以及英伟达、高通、地平线等推出了自己的自动驾驶芯片,而特斯拉、华为、小鹏、理想、百度、滴滴、谷歌等等厂商,也有自己的自动驾驶算法。Mobileye相对封闭的“算法+芯片”打包方案不再那么吃香,很多车企不愿意用它了。

04 实业消费:破产,挥别

今年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急增、疫情频发等因素影响下,实业快消类诸多行业面临着关门、倒闭的风险。

这一年,实体经济越发艰难,大量企业倒闭。美国疫情看似躺平常态化,但消费业餐饮业始终没有缓过劲来。旅游业大不如从前。

90岁的美国化妆品公司露华浓在10月份被纽交所强制退市,这个曾是全球美妆top3、1932年创立的庞大美妆帝国,最辉煌的时候在美国创下了每3秒就卖出一只口红的记录。

自2020年以来,露华浓就因债务问题身陷破产传闻,今年6月正式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后,开始进行破产重组。虽然他们在此前的公告中曾表示,破产重组并非意味着企业倒闭,目前不会出售或解散旗下任何品牌。但疫情这几年,在线上电商和快消实业残酷的竞争下,露华浓产品逐渐失去了市场,也淡出了新生代年轻人的选择视野。

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家具零售商Whitley,于今年1月宣布关门歇业。负责人声明,结业原因与业绩无关,疫情严重时公司的销售额也非常可观,2021年是该零售商“销售业绩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其余并未披露。

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家具零售商NB Liebman,在年初也遗憾地倒闭关门。从1946年开设第一家门店开始,鼎盛时期曾经营着从艾伦镇(Allentown)到费城市中心的数十家门店。

在美经营24年的独立在线室内设计采购平台Steelyard,由于疫情和供应链断裂,已于今年6月关闭。

拥有162年历史的美国最大的地板制造商的Armstrong,由于已连续5年录得净亏损,并未实现盈利。并且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给地面材料行业的供应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已于今年5月申请破产。

美国智能照明公司LIFX,2019年被Buddy Platform以5100万美元收购,但后者今年8月宣布破产并退市,直接导致LIFX也破产。

寒冬之下,各行各业固守过去的经营道路强撑续命。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周期不断在变,身边的一切都在被重新定义。但在各个时代背景之下,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进,企业变革是生存之道,可以预见的是,2023年各行业整合仍会继续,我们也期待能看到困境中的企业早日度过寒冬,行业新秀也能迅速崭露头角。

下(明)周(年),我们会继续聚焦那些2022年后疫情时代崛起的明星公司们,敬请期待。

参考来源:

Elon Musk’s Twitter: What does it mean for journalists? (cjr.org)

Facebook parent company Meta is now the worst performer in the S&P 500 this year. (CNBC)

What Happened To Crypto Giant FTX? A Detailed Summary Of What We Actually Know So Far.(Forbes)

Self-Driving Startups Have Lost $40 Billion In Stock Market Valuation In 2 Years. (Forb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