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迷失”在高端化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迷失”在高端化里?

眼看着摊子越铺越大,雷军又能否力挽狂澜?

文|侃见财经

手机高端化、科技生态链、造车......近几年来,小米要做的事变得越来越多。

不过,选择四面出击的小米不但没能扩大自己的战果,反而还出现了要走“下坡路”的态势。

从业绩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累计实现的营收为2140亿,同比下滑了11.84%,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为-6.772亿,同比下滑了104.02%,业绩呈现全面下滑的态势。

而在股价方面,截至12月26日收盘,小米集团的股价为10.8港元/股,和最高点35.9港元/股相比已经跌去了接近7成,市值则蒸发超过了5500亿人民币。

据侃见财经梳理发现,目前小米集团的处境并不乐观,其最为重要的手机业务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触顶”迹象,且已经探索了三年的“高端化”转型却仍未见效;而此前最成功的小米生态如今也开始出现瓶颈,越来越多的生态链企业主动寻求“去小米化”。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小米的造车业务。如今距离雷军宣布已经过去了接近两年时间,然而小米汽车却始终难见踪影,此前市场甚至传出了小米造车业务将暂停的传闻。

从种种迹象来看,随着手机、生态链以及造车等重要项目陷入困境,如今的小米已然来到了“失控”的边缘;眼看着摊子越铺越大,雷军又能否力挽狂澜?

走不出“性价比”的怪圈

近年来,“高端化”转型已经逐渐成了小米手机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实际上,早在3年前,小米就已经着手准备“高端化”转型;不过,虽然小米集团在转型上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资源,但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转型走得却并不顺利。

根据Counterpoint在今年第二季度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600美元以上的手机市场中,小米的市场份额仅为8%,排在了所有主流手机厂商第5的位置,其前面的分别是苹果、VIVO、华为和荣耀四个品牌,其中苹果的市场份额高达46%,小米和苹果之间的差距悬殊。

此外,从平均售价来看,2021年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仅为1229元,是所有主流手机厂商中最低的;相比之下,行业龙头苹果的平均客单价高达5200元,是小米的超过4倍。

从上面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转型十分的不顺利,甚至在几年的转型推进之后,小米和苹果、VIVO、华为等头部手机厂商的差距反而变得越来越大。

那么,为什么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转型会走得如此艰难?这背后或许还是和其战略有关。

自小米手机推出以来,“性价比”则成了小米手机的重要标签,然而在开始“高端化”转型之后,小米手机却依然没有撕下“性价比”的标签。

在近几年推出的旗舰机型中,虽然小米手机的价格有了明显提升,但配置也在不断提高,而且相较于其他手机厂商同样配置的手机,售价要更低。换而言之,小米手机虽然对外宣传着“高端化”,但内部的核心卖点却依旧固定在“性价比”上。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根据财报显示,小米手机二季度的毛利率为8.7%,去年同期为11.8%,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毛利率为14.3%,整体毛利率仅16.8%,这个毛利率显然并不高。

相比之下,苹果同期的硬件毛利率高达34.5%,整体毛利率43.3%,而华为在2021年整体毛利率更是达到48.3%,苹果和华为的毛利率都远远高于小米。

今年2月,在雷军发布的全员信中,其明确表示“小米集团正式组建高端化战略工作组,在“三年手机销量全球第一”战略牵引下,清晰了高端化战略目标:产品和体验要全面对标 iPhone, 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不过,从目前来看,小米手机却仍旧走不出“性价比”的怪圈,想要实现目标,难度可谓非常之大。

小米生态链陷入瓶颈

除了手机“高端化”转型困难重重之外,生态链业务下滑则是小米所面临的另一困境。

根据今年三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在小米集团营收占比达到27%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同比下滑了9%,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指的正是小米生态链。

一直以来,小米的生态链业务都是小米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自2018年上市以来,小米在历年的财报中都会频繁提到,其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消费类AIoT物联网平台。而根据小米在去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小米投资的IoT生态链企业已超过320家。

不过,从目前来看,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小米的生态链业务已然开始走下坡路。

从数据来看,早在2017年的时候,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增速便开始放缓,此前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增速最高达到80%,但到了2020年,该业务的增速已经下降到了8.6%,而今年前三个季度更是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小米的生态链业务瓶颈已经出现。

除了增速下滑之外,在2017年之后,小米集团投资的企业数量较之前出现明显下滑,而且所投的企业也从之前的移动电源、净水器、扫地机器人等消费电子类企业变成了半导体、电池、汽车制造等“硬科技”企业,投资风格转向十分明显。

此外,越来越多的生态链企业开始主动寻求“去小米化”,更是小米集团遭遇的一大难题。

此前,小米集团通过“投资+孵化”的模式,为自己构筑起了完整的生态链,很多小型企业在小米的帮助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小米十分强调“性价比”,这些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毛利率低下,挣的几乎都是“辛苦钱”。

而在成长到一定体量之后,这些生态链下的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则会主动寻求“去小米化”。

根据媒体统计,近年来已经有许多小米生态链下的企业做自有品牌或者直接“单飞”,例如最早与小米合作移动电源的紫米,后来孵化了自有品牌ZMI;而石头科技也是在推出第一款米家扫地机器人的次年,推出了首款自有品牌产品石头扫地机器人S5系列。

一方面,小米的生态链业务开始下滑;另一方面,生态链内的企业开始需求独自发展,双面夹击之下,小米的生态链业务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汽车业务仍无“踪影”

除了手机和生态链业务之外,不得不提的自然还有小米的造车业务。

还记得去年3月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泪洒现场,信誓旦旦地表示“会押上人生的全部声誉,亲自带队研发制造小米汽车。”一度引发市场热议。

不过,距离雷军宣布“造车”已经过去接近两年时间,小米的造车业务却仍无“踪影”。

虽然声势浩大,但从目前来看,小米想要成功造车并不容易。例如在生产资质方面,虽然小米集团规模庞大,但同样也没有传统车企的生产资质,这将是小米造车路上的一道难关。

据媒体报道,此前小米就曾和北汽洽谈收购工厂和牌照的相关事宜,而在A股上市的北汽蓝谷股价一度大涨,但随着北汽蓝谷的澄清,这件事最终也不了了之。

此外,随着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的逐步确定,小米想要实现弯道超车,难度显然不小。

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如今的小米主要希望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在8月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以视频形式公开了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情况,但观看下来并没有太多惊艳之处,相比于专注自动驾驶技术的小鹏汽车而言并无太多的优势。

然而,虽然汽车业务迟迟未能落地,但在投入方面,小米却已经在汽车业务上投入众多。

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研发开支由去年同期的32亿元飙升至41亿元,同比上涨25.7%,而这部分研发投入正是由于造车业务的研发开支增加所致。

此外,集团总裁王翔也曾经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小米在造车方面的总投入达到18.65亿元,其中三季度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支出达到8.29亿元。

从目前来看,造车业务已经成为了小米集团的一大隐患,在已经投入了庞大的资金之后,若未来小米的造车业务进展不及预期,那么投资者很可能会“用脚投票”。

综上分析来看,无论是手机还是生态链甚至是造车业务,小米集团的进展都并不顺利,而摊子越来越大、选择四面出击的小米,如今也逐渐迷失了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6.7k
  • 小米日本公司社长:将在日推出实体店推介物联网功能
  • 小米汽车:精英驾驶培训将会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迷失”在高端化里?

眼看着摊子越铺越大,雷军又能否力挽狂澜?

文|侃见财经

手机高端化、科技生态链、造车......近几年来,小米要做的事变得越来越多。

不过,选择四面出击的小米不但没能扩大自己的战果,反而还出现了要走“下坡路”的态势。

从业绩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累计实现的营收为2140亿,同比下滑了11.84%,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为-6.772亿,同比下滑了104.02%,业绩呈现全面下滑的态势。

而在股价方面,截至12月26日收盘,小米集团的股价为10.8港元/股,和最高点35.9港元/股相比已经跌去了接近7成,市值则蒸发超过了5500亿人民币。

据侃见财经梳理发现,目前小米集团的处境并不乐观,其最为重要的手机业务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触顶”迹象,且已经探索了三年的“高端化”转型却仍未见效;而此前最成功的小米生态如今也开始出现瓶颈,越来越多的生态链企业主动寻求“去小米化”。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小米的造车业务。如今距离雷军宣布已经过去了接近两年时间,然而小米汽车却始终难见踪影,此前市场甚至传出了小米造车业务将暂停的传闻。

从种种迹象来看,随着手机、生态链以及造车等重要项目陷入困境,如今的小米已然来到了“失控”的边缘;眼看着摊子越铺越大,雷军又能否力挽狂澜?

走不出“性价比”的怪圈

近年来,“高端化”转型已经逐渐成了小米手机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实际上,早在3年前,小米就已经着手准备“高端化”转型;不过,虽然小米集团在转型上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资源,但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转型走得却并不顺利。

根据Counterpoint在今年第二季度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600美元以上的手机市场中,小米的市场份额仅为8%,排在了所有主流手机厂商第5的位置,其前面的分别是苹果、VIVO、华为和荣耀四个品牌,其中苹果的市场份额高达46%,小米和苹果之间的差距悬殊。

此外,从平均售价来看,2021年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仅为1229元,是所有主流手机厂商中最低的;相比之下,行业龙头苹果的平均客单价高达5200元,是小米的超过4倍。

从上面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转型十分的不顺利,甚至在几年的转型推进之后,小米和苹果、VIVO、华为等头部手机厂商的差距反而变得越来越大。

那么,为什么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转型会走得如此艰难?这背后或许还是和其战略有关。

自小米手机推出以来,“性价比”则成了小米手机的重要标签,然而在开始“高端化”转型之后,小米手机却依然没有撕下“性价比”的标签。

在近几年推出的旗舰机型中,虽然小米手机的价格有了明显提升,但配置也在不断提高,而且相较于其他手机厂商同样配置的手机,售价要更低。换而言之,小米手机虽然对外宣传着“高端化”,但内部的核心卖点却依旧固定在“性价比”上。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根据财报显示,小米手机二季度的毛利率为8.7%,去年同期为11.8%,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毛利率为14.3%,整体毛利率仅16.8%,这个毛利率显然并不高。

相比之下,苹果同期的硬件毛利率高达34.5%,整体毛利率43.3%,而华为在2021年整体毛利率更是达到48.3%,苹果和华为的毛利率都远远高于小米。

今年2月,在雷军发布的全员信中,其明确表示“小米集团正式组建高端化战略工作组,在“三年手机销量全球第一”战略牵引下,清晰了高端化战略目标:产品和体验要全面对标 iPhone, 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不过,从目前来看,小米手机却仍旧走不出“性价比”的怪圈,想要实现目标,难度可谓非常之大。

小米生态链陷入瓶颈

除了手机“高端化”转型困难重重之外,生态链业务下滑则是小米所面临的另一困境。

根据今年三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在小米集团营收占比达到27%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同比下滑了9%,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指的正是小米生态链。

一直以来,小米的生态链业务都是小米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自2018年上市以来,小米在历年的财报中都会频繁提到,其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消费类AIoT物联网平台。而根据小米在去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小米投资的IoT生态链企业已超过320家。

不过,从目前来看,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小米的生态链业务已然开始走下坡路。

从数据来看,早在2017年的时候,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增速便开始放缓,此前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增速最高达到80%,但到了2020年,该业务的增速已经下降到了8.6%,而今年前三个季度更是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小米的生态链业务瓶颈已经出现。

除了增速下滑之外,在2017年之后,小米集团投资的企业数量较之前出现明显下滑,而且所投的企业也从之前的移动电源、净水器、扫地机器人等消费电子类企业变成了半导体、电池、汽车制造等“硬科技”企业,投资风格转向十分明显。

此外,越来越多的生态链企业开始主动寻求“去小米化”,更是小米集团遭遇的一大难题。

此前,小米集团通过“投资+孵化”的模式,为自己构筑起了完整的生态链,很多小型企业在小米的帮助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小米十分强调“性价比”,这些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毛利率低下,挣的几乎都是“辛苦钱”。

而在成长到一定体量之后,这些生态链下的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则会主动寻求“去小米化”。

根据媒体统计,近年来已经有许多小米生态链下的企业做自有品牌或者直接“单飞”,例如最早与小米合作移动电源的紫米,后来孵化了自有品牌ZMI;而石头科技也是在推出第一款米家扫地机器人的次年,推出了首款自有品牌产品石头扫地机器人S5系列。

一方面,小米的生态链业务开始下滑;另一方面,生态链内的企业开始需求独自发展,双面夹击之下,小米的生态链业务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汽车业务仍无“踪影”

除了手机和生态链业务之外,不得不提的自然还有小米的造车业务。

还记得去年3月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泪洒现场,信誓旦旦地表示“会押上人生的全部声誉,亲自带队研发制造小米汽车。”一度引发市场热议。

不过,距离雷军宣布“造车”已经过去接近两年时间,小米的造车业务却仍无“踪影”。

虽然声势浩大,但从目前来看,小米想要成功造车并不容易。例如在生产资质方面,虽然小米集团规模庞大,但同样也没有传统车企的生产资质,这将是小米造车路上的一道难关。

据媒体报道,此前小米就曾和北汽洽谈收购工厂和牌照的相关事宜,而在A股上市的北汽蓝谷股价一度大涨,但随着北汽蓝谷的澄清,这件事最终也不了了之。

此外,随着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的逐步确定,小米想要实现弯道超车,难度显然不小。

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如今的小米主要希望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在8月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以视频形式公开了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情况,但观看下来并没有太多惊艳之处,相比于专注自动驾驶技术的小鹏汽车而言并无太多的优势。

然而,虽然汽车业务迟迟未能落地,但在投入方面,小米却已经在汽车业务上投入众多。

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研发开支由去年同期的32亿元飙升至41亿元,同比上涨25.7%,而这部分研发投入正是由于造车业务的研发开支增加所致。

此外,集团总裁王翔也曾经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小米在造车方面的总投入达到18.65亿元,其中三季度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支出达到8.29亿元。

从目前来看,造车业务已经成为了小米集团的一大隐患,在已经投入了庞大的资金之后,若未来小米的造车业务进展不及预期,那么投资者很可能会“用脚投票”。

综上分析来看,无论是手机还是生态链甚至是造车业务,小米集团的进展都并不顺利,而摊子越来越大、选择四面出击的小米,如今也逐渐迷失了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