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背靠CGM产品IPO,硅基仿生的考验才刚开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背靠CGM产品IPO,硅基仿生的考验才刚开始

独角兽硅基仿生的战事,刚刚开始。

文|公司研究室IPO组 辛有吉 

医药科技独角兽硅基仿生,接连迈出了资本市场的二级跳。

日前,硅基仿生正式宣布拿下了5亿元D轮融资,仅仅数日之后又宣布与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据悉,本轮融资由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广东中医药大健康基金联合领投,兴证资本、嘉程资本和中国新城镇等机构跟投。实际上,这已经是硅基仿生一年内的第二次融资,今年1月份,硅基仿生同样获得了高达5亿元的C++轮融资。

一年之内融资10亿,足见资本市场对硅基仿生的热情,而硬实力自然是支撑公司获得资本青睐的保障。根据公司介绍,硅基仿生致力于慢病管理领域的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与产业化,主要项目包括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DR Screen)、人工视网膜、胶囊胃镜机器人,而且在多个细分领域具备领先优势。

不过,硅基仿生也并非毫无隐忧,产品本身还在追赶领先者,国内外的竞争对手也在积极跟进,蓝海已经有变成红海的趋势。如何确保领先,是硅基仿生当下最紧要的问题之一。

01、CGM自研成就硅基仿生

除了一年内融资10亿之外,硅基仿生最高光的时刻当属2021年11月4日,硅基仿生自主研发的14天免指血校准实时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同月,年产能超过100万的产线获批生产许可证,这标志着我国首款免指血校准CGM产品进入规模量产阶段。据悉,这也是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的免指血校准CGM生产制造基地。

最新的消息是,整个2022年,硅基仿生的CGM产品硅基动感产品目前已在800余家医院落地应用,服务的用户分布在全国350个城市,销售额超过1亿元,并且已经开始研发下一代产品。

不得不承认,硅基仿生从一开始就选了一条既有潜力,专业壁垒又极高的赛道。IDF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为1.4亿人,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1年~2021年增幅达56%,预计这一数字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而CGM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以此提供连续、全面的血糖数据,易于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检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在发展更早的美国市场,CGM在糖尿病患者群体已经渗透率极高,约为45.8%。在全球范围内来看,2020年的渗透率约为5.3%。相比之下,我国同期却仅有0.6%,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正是看到这一点,硅基生物创始人赵瑜、CEO胡志钢等人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这块市场。

2015年,硅基仿生在深圳成立,公司核心团队由加州理工、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清华、北大等国内外名校理工科专家领导。“我是公司的001号员工,当时从迈瑞出来后,拉了美国的一个算法工程师、北大人民医院的一个副主任医师,开始做这个事情(创业)。”胡志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硅基仿生CGM传感器的布局从2016年5月份启动,瞄准二代传感器路线,花了2年时间实现传感器核心技术的突破。2018年投入CGM的整机设计工作,最终在2021年11月实现获批上市。

硅基仿生的这款突破性产品的技术水平如何呢?测量准确性是CGM产品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山东省立医院牵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参与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硅基动感CGM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值(MARD)为8.83% ,这是CGM制造商关注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只有少数厂家能做到低于10%的水平;同时Consensus误差栅格分析A+B区99.9%,产品准确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同期,国际CGM市场的头部企业雅培瞬感2的MARD值为9.3%,另一巨头德康的G6为9.0%,可以说,硅基仿生几乎一次性实现了对国际市场领先者的弯道超车。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中国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由2015年的878万美元增至2020年的1亿美元,2015~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73.2%,预计未来仍将以34%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30年将达26亿美元。相关信息显示,CGM是一个百亿级的细分市场,而硅基仿生则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产品量产的企业,而且技术还做到了领先。这意味着,这片蓝海已经迎来中国“选手”。

实际上,硅基仿生的赛道可能远比外界看到的宽,比如,硅基仿生常务副总裁韩明松就表示,CGM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传感器技术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血糖监测,更可以打造一个多指标监测的医疗可穿戴技术平台,让硅基有机会服务更广大的健康人群。

在外界看来,硅基仿生的这一目标应该不难实现。公司目前规模超4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就达到50%以上,公司获得的专利授权达到百余项,仅仅不到6年时间,就搭建起了集成电路设计(芯片设计)、医用有源植入产品开发工艺、人工智能与医疗大数据三大底层技术平台。

因此,成立至今,硅基仿生已获得源码资本、阳光融汇、鲁信创投、达晨财智、沄柏资本、CPE源峰、国寿科创基金、前海母基金、兼固资本、建发新兴投资、京铭资本、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广东中医药大健康基金、兴证资本、嘉程资本、中国新城镇等数十家机构的投资。

02、鏖战刚刚开始

毫无疑问,硅基仿生打响了CGM国产化替代的第一枪。

硅基仿生高级副总裁李海杰就颇有自信地表示,雅培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还是“瞬感”系列的第一代,需要用户手动扫描才能看到血糖数据。患者如果忘记扫描,就不能及时看到数据。而GS1硅基动感血糖仪是实时更新血糖数据,并配有高、低血糖提醒功能,患者可以及时管理血糖,降低低血糖风险。

但作为行业龙头,雅培显然也不会坐等被超越。CGM是一个大单品的大市场,雅培2021年Libre系列全球卖出37亿元美元,德康仅做美国市场也卖出25亿美元,两者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以上,在国内,雅培更是拥有CGM市场99%的占有率。

今年5月,雅培推出了第三代的Libre 3,无论是在尺寸、用户体验、准确性上都达到了行业巅峰,Libre3准确性超过了德康,MARD值为7.9%,而德康G7为8.2%。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雅培的Libre上市给业界还是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在尺寸上,雅培的Libre3是全球尺寸最小的 CGM。同时,雅培Libre3解决了前两代产品传感器的可靠性问题,故障率会降低很多。三代产品上市后,预计雅培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就先进性而言,硅基仿生的动感CGM产品仅仅才面世半年,就已经被头部雅培夺去了领先优势,这对于想要打开客户和消费者认知的硅基仿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通常而言,国产替代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价格,但在CGM领域却并不适用。

在京东上,公司研究室查询发现,硅基仿生动感CGM的折后价格在450元左右,而雅培瞬感传感器的单价为440元。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雅培的出货量更高,生产的规模更大,从生产规模上看,雅培的出货成本可能更低。

因此,当感受到竞争压力时,雅培瞬感已经开始打起了价格战,在拼多多上一枚雅培瞬感传感器只要 294元。

在这一过程中,硅基仿生是否能够扛住雅培的价格战和营销战,还属未知,毕竟要降到跟雅培相当的价格并非易事。李海杰表示:“从长远来看,随着核心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产品价格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缓慢下降的价格”显然是不够的。

与此同时,雅培的团队成员也已经开始大范围流动,进入到各个企业。这意味着,接下来拿到证书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行业竞争将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这样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在国内,2021年取得CGM商业化进展的不止硅基仿生一家,全年有鱼跃、九诺医疗、硅基仿生、微泰医疗四家企业的CGM产品密集上市。此外,三诺医疗、可孚医疗也在大力研发CGM产品。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硅基仿生在2022年另寻出路,在C端市场和院内市场以外,硅基和美年大健康合作布局了体检市场,开发了基于CGM的数字健康套餐,寻求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过,单个传感器400多元的价格,却只能连续使用14天,对于一般患者而言,代价过于高昂,毕竟一般的采指血方式每次也才4元左右。而且,就传感器本身而言,附着于胳膊外侧的监测方式,也会影响日常生活。

因此,曾经使用过CGM的糖尿病患者刘超(化名)告诉公司研究室,除非因病住院治疗,有需要长时间连续检测血糖值的情况,否则,其不会主动购买并使用CGM设备,“成本高,也没什么必要,自己平时注意控制下血糖就可以了。”

实际上,像刘超一样不愿使用CGM设备的患者并不在少数。中国医师协会2016年的一项调研显示,我国至少有 74%的糖尿病患者无法遵照医师建议监测血糖。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用户群体需要极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进行教育。

硅基仿生副总裁胡翔表示,用户可在手机APP上实时查看血糖水平、趋势、接收高低血糖提醒信息,在后端有专业的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基于动态血糖AGP图谱的专业报告解读,并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就医指导服务。

然而,如果患者甚至都不愿尝试CGM设备,又何来进一步的服务?

更何况,在这个产品闭环中,如何获取用户摄入能量详细情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输入等方式,似乎都很难解决用户饮食结构摄入的精确分析,特别是中餐调料的复杂性和非标性。无法准确获得用户社区饮食结构,又何谈个性化饮食建议、运动及就医指导服务。

综合来看,硅基仿生虽然在CGM设备上取得了突破,但赛道领先者和其他竞争对手们也在进步,相对而言,硅基仿生的技术、价格、渠道等优势都还不明朗。特别是在价格不比国际品牌便宜的情况下,如何能成为市场认可的替代产品?此外,如何教育用户接受CGM产品,也是硅基仿生所面临的的一大挑战。

CGM赛道的长跑才刚刚开始,硅基仿生还需要一番鏖战才能脱颖而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背靠CGM产品IPO,硅基仿生的考验才刚开始

独角兽硅基仿生的战事,刚刚开始。

文|公司研究室IPO组 辛有吉 

医药科技独角兽硅基仿生,接连迈出了资本市场的二级跳。

日前,硅基仿生正式宣布拿下了5亿元D轮融资,仅仅数日之后又宣布与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据悉,本轮融资由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广东中医药大健康基金联合领投,兴证资本、嘉程资本和中国新城镇等机构跟投。实际上,这已经是硅基仿生一年内的第二次融资,今年1月份,硅基仿生同样获得了高达5亿元的C++轮融资。

一年之内融资10亿,足见资本市场对硅基仿生的热情,而硬实力自然是支撑公司获得资本青睐的保障。根据公司介绍,硅基仿生致力于慢病管理领域的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与产业化,主要项目包括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DR Screen)、人工视网膜、胶囊胃镜机器人,而且在多个细分领域具备领先优势。

不过,硅基仿生也并非毫无隐忧,产品本身还在追赶领先者,国内外的竞争对手也在积极跟进,蓝海已经有变成红海的趋势。如何确保领先,是硅基仿生当下最紧要的问题之一。

01、CGM自研成就硅基仿生

除了一年内融资10亿之外,硅基仿生最高光的时刻当属2021年11月4日,硅基仿生自主研发的14天免指血校准实时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同月,年产能超过100万的产线获批生产许可证,这标志着我国首款免指血校准CGM产品进入规模量产阶段。据悉,这也是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的免指血校准CGM生产制造基地。

最新的消息是,整个2022年,硅基仿生的CGM产品硅基动感产品目前已在800余家医院落地应用,服务的用户分布在全国350个城市,销售额超过1亿元,并且已经开始研发下一代产品。

不得不承认,硅基仿生从一开始就选了一条既有潜力,专业壁垒又极高的赛道。IDF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为1.4亿人,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1年~2021年增幅达56%,预计这一数字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而CGM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以此提供连续、全面的血糖数据,易于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检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在发展更早的美国市场,CGM在糖尿病患者群体已经渗透率极高,约为45.8%。在全球范围内来看,2020年的渗透率约为5.3%。相比之下,我国同期却仅有0.6%,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正是看到这一点,硅基生物创始人赵瑜、CEO胡志钢等人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这块市场。

2015年,硅基仿生在深圳成立,公司核心团队由加州理工、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清华、北大等国内外名校理工科专家领导。“我是公司的001号员工,当时从迈瑞出来后,拉了美国的一个算法工程师、北大人民医院的一个副主任医师,开始做这个事情(创业)。”胡志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硅基仿生CGM传感器的布局从2016年5月份启动,瞄准二代传感器路线,花了2年时间实现传感器核心技术的突破。2018年投入CGM的整机设计工作,最终在2021年11月实现获批上市。

硅基仿生的这款突破性产品的技术水平如何呢?测量准确性是CGM产品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山东省立医院牵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参与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硅基动感CGM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值(MARD)为8.83% ,这是CGM制造商关注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只有少数厂家能做到低于10%的水平;同时Consensus误差栅格分析A+B区99.9%,产品准确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同期,国际CGM市场的头部企业雅培瞬感2的MARD值为9.3%,另一巨头德康的G6为9.0%,可以说,硅基仿生几乎一次性实现了对国际市场领先者的弯道超车。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中国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由2015年的878万美元增至2020年的1亿美元,2015~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73.2%,预计未来仍将以34%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30年将达26亿美元。相关信息显示,CGM是一个百亿级的细分市场,而硅基仿生则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产品量产的企业,而且技术还做到了领先。这意味着,这片蓝海已经迎来中国“选手”。

实际上,硅基仿生的赛道可能远比外界看到的宽,比如,硅基仿生常务副总裁韩明松就表示,CGM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传感器技术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血糖监测,更可以打造一个多指标监测的医疗可穿戴技术平台,让硅基有机会服务更广大的健康人群。

在外界看来,硅基仿生的这一目标应该不难实现。公司目前规模超4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就达到50%以上,公司获得的专利授权达到百余项,仅仅不到6年时间,就搭建起了集成电路设计(芯片设计)、医用有源植入产品开发工艺、人工智能与医疗大数据三大底层技术平台。

因此,成立至今,硅基仿生已获得源码资本、阳光融汇、鲁信创投、达晨财智、沄柏资本、CPE源峰、国寿科创基金、前海母基金、兼固资本、建发新兴投资、京铭资本、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广东中医药大健康基金、兴证资本、嘉程资本、中国新城镇等数十家机构的投资。

02、鏖战刚刚开始

毫无疑问,硅基仿生打响了CGM国产化替代的第一枪。

硅基仿生高级副总裁李海杰就颇有自信地表示,雅培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还是“瞬感”系列的第一代,需要用户手动扫描才能看到血糖数据。患者如果忘记扫描,就不能及时看到数据。而GS1硅基动感血糖仪是实时更新血糖数据,并配有高、低血糖提醒功能,患者可以及时管理血糖,降低低血糖风险。

但作为行业龙头,雅培显然也不会坐等被超越。CGM是一个大单品的大市场,雅培2021年Libre系列全球卖出37亿元美元,德康仅做美国市场也卖出25亿美元,两者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以上,在国内,雅培更是拥有CGM市场99%的占有率。

今年5月,雅培推出了第三代的Libre 3,无论是在尺寸、用户体验、准确性上都达到了行业巅峰,Libre3准确性超过了德康,MARD值为7.9%,而德康G7为8.2%。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雅培的Libre上市给业界还是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在尺寸上,雅培的Libre3是全球尺寸最小的 CGM。同时,雅培Libre3解决了前两代产品传感器的可靠性问题,故障率会降低很多。三代产品上市后,预计雅培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就先进性而言,硅基仿生的动感CGM产品仅仅才面世半年,就已经被头部雅培夺去了领先优势,这对于想要打开客户和消费者认知的硅基仿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通常而言,国产替代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价格,但在CGM领域却并不适用。

在京东上,公司研究室查询发现,硅基仿生动感CGM的折后价格在450元左右,而雅培瞬感传感器的单价为440元。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雅培的出货量更高,生产的规模更大,从生产规模上看,雅培的出货成本可能更低。

因此,当感受到竞争压力时,雅培瞬感已经开始打起了价格战,在拼多多上一枚雅培瞬感传感器只要 294元。

在这一过程中,硅基仿生是否能够扛住雅培的价格战和营销战,还属未知,毕竟要降到跟雅培相当的价格并非易事。李海杰表示:“从长远来看,随着核心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产品价格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缓慢下降的价格”显然是不够的。

与此同时,雅培的团队成员也已经开始大范围流动,进入到各个企业。这意味着,接下来拿到证书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行业竞争将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这样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在国内,2021年取得CGM商业化进展的不止硅基仿生一家,全年有鱼跃、九诺医疗、硅基仿生、微泰医疗四家企业的CGM产品密集上市。此外,三诺医疗、可孚医疗也在大力研发CGM产品。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硅基仿生在2022年另寻出路,在C端市场和院内市场以外,硅基和美年大健康合作布局了体检市场,开发了基于CGM的数字健康套餐,寻求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过,单个传感器400多元的价格,却只能连续使用14天,对于一般患者而言,代价过于高昂,毕竟一般的采指血方式每次也才4元左右。而且,就传感器本身而言,附着于胳膊外侧的监测方式,也会影响日常生活。

因此,曾经使用过CGM的糖尿病患者刘超(化名)告诉公司研究室,除非因病住院治疗,有需要长时间连续检测血糖值的情况,否则,其不会主动购买并使用CGM设备,“成本高,也没什么必要,自己平时注意控制下血糖就可以了。”

实际上,像刘超一样不愿使用CGM设备的患者并不在少数。中国医师协会2016年的一项调研显示,我国至少有 74%的糖尿病患者无法遵照医师建议监测血糖。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用户群体需要极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进行教育。

硅基仿生副总裁胡翔表示,用户可在手机APP上实时查看血糖水平、趋势、接收高低血糖提醒信息,在后端有专业的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基于动态血糖AGP图谱的专业报告解读,并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就医指导服务。

然而,如果患者甚至都不愿尝试CGM设备,又何来进一步的服务?

更何况,在这个产品闭环中,如何获取用户摄入能量详细情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输入等方式,似乎都很难解决用户饮食结构摄入的精确分析,特别是中餐调料的复杂性和非标性。无法准确获得用户社区饮食结构,又何谈个性化饮食建议、运动及就医指导服务。

综合来看,硅基仿生虽然在CGM设备上取得了突破,但赛道领先者和其他竞争对手们也在进步,相对而言,硅基仿生的技术、价格、渠道等优势都还不明朗。特别是在价格不比国际品牌便宜的情况下,如何能成为市场认可的替代产品?此外,如何教育用户接受CGM产品,也是硅基仿生所面临的的一大挑战。

CGM赛道的长跑才刚刚开始,硅基仿生还需要一番鏖战才能脱颖而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