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身心割裂固然有其积极面,但我们又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身心割裂固然有其积极面,但我们又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沈从文、悬疑小说、新加坡、精神分析、板栗流通、疾病、死亡……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沈从文的写作课》

沈从文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10

“学术专家需要专门学术的知识,文学作者却需要常识和想象。有丰富无比的常识,去运用无处不及的想象,把小说写好实在是件太容易的事情了。懒惰畏缩,在一切生活一切工作上,皆不会有好成绩,当然也不能把小说写好。谁肯用力多爬一点路,谁就达到高一点的峰头。”沈从文曾经这样写道。《沈从文的写作课》一书收录了他在数十年文学生涯中关于文学创作的文章、演讲和书信往来。其中探讨的内容既涉及沈从文的创作观,也涉及小说和散文的写作技巧。

诗意的小说、隽永的散文,这或许是沈从文作品给人留下的影响。沈从文本人在谈写作的时候,不仅会拿自己的创作经验来讲解,还常常以当时的具体作品来进行举例,鲁迅、徐志摩、郁达夫、冰心、朱自清等等的作品被沈从文信手拈来,并对他们各自的特色有自己的解读。

《未完成的手稿》

[法]弗兰克·蒂利耶 著 萨姆斯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0

法国悬疑惊悚小说作家弗兰克·蒂利耶创作的这部小说中,17岁女儿于四年前突然失踪、丈夫现下意外失忆,自己的创作又被指认有抄袭嫌疑,在重重压力之下,主人公打起精神踏上寻找真相和复仇之路。

本书开篇就是多重叙事嵌套,作者发现父亲的一本未完成的手稿,为其续上结尾。书中的主人公创作了一本《未完成的手稿》,小说内容与另一位推理作家的作品有高度重合。作者使用的这种结构让悬念一直存在,使得谜底层层反转,令人目不暇接。本书不仅利用技巧设置解谜的部分,也有探究了人性与社会,例如连环杀手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行为艺术中体现出的对人性善恶的考验等。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

[新加坡]约翰·N. 密西 著 戴宁、潘一宁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2

新加坡国立大学考古系兼东南亚研究院教授约翰·N. 密西通过严谨细致的史实证据,展现出新加坡在1819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历史,尤其是1300—1800年新加坡及其周边海域中古时代的历史。根据布罗代尔的理论,我们不应该把历史视为某个域外国家的过往经历,而是一个动态、互联互通的世界的过去,而那时候留下的声音我们如今依然能够听到回响。本书也采取长时段的历史叙事,去理解新加坡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作者看来,古代新加坡在整个亚洲海上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只有在了解了早期东南亚地区海运和港口的发展史之后,我们才能够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究竟有多么复杂,正是这一网络促进了1300年前后新加坡的兴起。

本书第二部分展现的考古成果也值得瞩目,不仅因为密西本人是第一位受邀到新加坡本地进行考古挖掘的专家,也因为本书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合作的结果,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本土的考古发掘,书中也对涉及的文物和遗址进行了具体说明。

《栗子的故事:农产品流通体系转型的人类学研究》

张文潇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6

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的商品流通领域经过以统购购销为特点的流通体制之后逐渐走向开放,这个过程中,成千上万的乡村供销社经历了从盛极一时到日渐式微的转变,不少企业因为不合市场规律遭遇了困境。而原有的“集体/个人——公家”之间的交易变为“个人——个人”的交易,导致风险增加。如今,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出现,又使得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本书中,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张文潇采用线索民族志的方法,以华北小豆庄供销合作社板栗纠纷事件为线索,从板栗种植生产和流通开始,呈现出栗农栗贩的生活现状以及转型中的农村商品流通系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到当下的农村电商,栗子的故事折射出了流通体系的变化,也展现出了后乡土社会之中的问题。

《藏在画里的树木文明史》

[英]查尔斯·沃金思 著 于肖末 译
商务印书馆 2022-10

你可能会经常看到风景画中作为背景的树木,也可能看到作为绘画主体的树木,甚至有时候会发现树木带有一些隐喻意味。有的画作中树木郁郁葱葱、茫茫一片,看不清品种,但有些作品中的树木形态独特,即使是今天的观众也可以识别。

诺丁汉大学乡村地理学教授查尔斯·沃金思在本书中探讨了艺术中的树木。作者通过十章的内容探讨了艺术对树木和森林的不同方面的呈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既涉及古典文学、宗教中的树木,也涉及工业、革命与战争中的树木,不仅探讨了树木与环保意识的兴起,也关注西方艺术中涉及的殖民主义。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瞥见人类与自然错综复杂的关系。

《神话中的弗洛伊德》

[法] 皮埃尔·瓦罗 著 西希 译
未读·思想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1

就算你不怎么了解精神分析,也一定听说过俄狄浦斯情结这样的术语吧。写出了《梦的解析》的弗洛伊德往往从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来源,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一例。不过,把神话当作梦境合理吗?我们可以用解析梦境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吗?弗洛伊德曾经谈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就分析而言,诗人虚构的梦境与真实梦境的运转机制相同。”

神话往往包括了离经叛道的故事,其中有手足相残、血泪交织的命运,也有暴力而迷人的英雄。我们自身的存在和这些疯狂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本书作者皮埃尔·瓦罗指出,精神分析学在其中填补了空白,我们可以思考病态及其表现出的夸张和扭曲,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去发现正常状态下被简化的表象。本书利用希腊神话去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析学中的关键概念。

《人为什么会生病: 精神如何影响身体》

[英]达里安·利德 [英]戴维·科菲尔德 著 谷晓阳 李曈 译
明室Lucida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0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达里安·利德和英国哲学家戴维·科菲尔德看到,有时候抑郁症可能增加身体不适的风险,但并非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得冠心病等身体疾病;有些癌症患者可能不怎么会表达情感,但不会表达情感不等于一定会得癌症。那些最为公认的可以导致身体疾病的心理因素,在某些人身上也可能不产生任何症状。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艰苦,可能会对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不过个体如何去解读和处理这些变化却更为重要。

本书采取对疾病的心理学视角。作者一再看到,人们关注身体的症状,却不去理解其中代表的含义,好像要把精神生活和身体去分离开。身心的分离本身是一种防御机制,目的是避免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对我们产生持续的困扰。不仅仅是患者会割裂身心,医生也会,甚至整个文化也会。作者追问,身心的割裂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又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人生除此无大事》

[美]B. J. 米勒 著 王新宇 王索娅 译
湛庐文化 |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2-11

确诊当天先别在朋友圈发布你得病的消息,也不要离婚、买房子、买船、买兰博基尼、买只老虎。《人生除此无大事》的作者如此建议得到“病重”确诊通知的人们。确诊之后该怎么办;处于晚期时,应该如何应对;怎么和医生沟通交流,最后的日子该如何度过,怎么向亲人朋友和家里的孩子道别才能留下最小的遗憾和悲伤……是的,“人生除此无大事”的“此”指的就是人人都会面对的那件事——死亡。

本书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安宁疗护专家B. J. 米勒是美国人,但书中也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关建议。作者还专门辟文给照护者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不要过分自责、首先照顾好自己、分担责任等。不论是讨论当事人还是照护者的实际做法时,作者都给出了具体可以实施的步骤,行文如同一位温柔而坚定的朋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身心割裂固然有其积极面,但我们又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沈从文、悬疑小说、新加坡、精神分析、板栗流通、疾病、死亡……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沈从文的写作课》

沈从文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10

“学术专家需要专门学术的知识,文学作者却需要常识和想象。有丰富无比的常识,去运用无处不及的想象,把小说写好实在是件太容易的事情了。懒惰畏缩,在一切生活一切工作上,皆不会有好成绩,当然也不能把小说写好。谁肯用力多爬一点路,谁就达到高一点的峰头。”沈从文曾经这样写道。《沈从文的写作课》一书收录了他在数十年文学生涯中关于文学创作的文章、演讲和书信往来。其中探讨的内容既涉及沈从文的创作观,也涉及小说和散文的写作技巧。

诗意的小说、隽永的散文,这或许是沈从文作品给人留下的影响。沈从文本人在谈写作的时候,不仅会拿自己的创作经验来讲解,还常常以当时的具体作品来进行举例,鲁迅、徐志摩、郁达夫、冰心、朱自清等等的作品被沈从文信手拈来,并对他们各自的特色有自己的解读。

《未完成的手稿》

[法]弗兰克·蒂利耶 著 萨姆斯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0

法国悬疑惊悚小说作家弗兰克·蒂利耶创作的这部小说中,17岁女儿于四年前突然失踪、丈夫现下意外失忆,自己的创作又被指认有抄袭嫌疑,在重重压力之下,主人公打起精神踏上寻找真相和复仇之路。

本书开篇就是多重叙事嵌套,作者发现父亲的一本未完成的手稿,为其续上结尾。书中的主人公创作了一本《未完成的手稿》,小说内容与另一位推理作家的作品有高度重合。作者使用的这种结构让悬念一直存在,使得谜底层层反转,令人目不暇接。本书不仅利用技巧设置解谜的部分,也有探究了人性与社会,例如连环杀手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行为艺术中体现出的对人性善恶的考验等。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

[新加坡]约翰·N. 密西 著 戴宁、潘一宁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2

新加坡国立大学考古系兼东南亚研究院教授约翰·N. 密西通过严谨细致的史实证据,展现出新加坡在1819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历史,尤其是1300—1800年新加坡及其周边海域中古时代的历史。根据布罗代尔的理论,我们不应该把历史视为某个域外国家的过往经历,而是一个动态、互联互通的世界的过去,而那时候留下的声音我们如今依然能够听到回响。本书也采取长时段的历史叙事,去理解新加坡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作者看来,古代新加坡在整个亚洲海上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只有在了解了早期东南亚地区海运和港口的发展史之后,我们才能够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究竟有多么复杂,正是这一网络促进了1300年前后新加坡的兴起。

本书第二部分展现的考古成果也值得瞩目,不仅因为密西本人是第一位受邀到新加坡本地进行考古挖掘的专家,也因为本书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合作的结果,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本土的考古发掘,书中也对涉及的文物和遗址进行了具体说明。

《栗子的故事:农产品流通体系转型的人类学研究》

张文潇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6

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的商品流通领域经过以统购购销为特点的流通体制之后逐渐走向开放,这个过程中,成千上万的乡村供销社经历了从盛极一时到日渐式微的转变,不少企业因为不合市场规律遭遇了困境。而原有的“集体/个人——公家”之间的交易变为“个人——个人”的交易,导致风险增加。如今,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出现,又使得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本书中,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张文潇采用线索民族志的方法,以华北小豆庄供销合作社板栗纠纷事件为线索,从板栗种植生产和流通开始,呈现出栗农栗贩的生活现状以及转型中的农村商品流通系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到当下的农村电商,栗子的故事折射出了流通体系的变化,也展现出了后乡土社会之中的问题。

《藏在画里的树木文明史》

[英]查尔斯·沃金思 著 于肖末 译
商务印书馆 2022-10

你可能会经常看到风景画中作为背景的树木,也可能看到作为绘画主体的树木,甚至有时候会发现树木带有一些隐喻意味。有的画作中树木郁郁葱葱、茫茫一片,看不清品种,但有些作品中的树木形态独特,即使是今天的观众也可以识别。

诺丁汉大学乡村地理学教授查尔斯·沃金思在本书中探讨了艺术中的树木。作者通过十章的内容探讨了艺术对树木和森林的不同方面的呈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既涉及古典文学、宗教中的树木,也涉及工业、革命与战争中的树木,不仅探讨了树木与环保意识的兴起,也关注西方艺术中涉及的殖民主义。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瞥见人类与自然错综复杂的关系。

《神话中的弗洛伊德》

[法] 皮埃尔·瓦罗 著 西希 译
未读·思想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1

就算你不怎么了解精神分析,也一定听说过俄狄浦斯情结这样的术语吧。写出了《梦的解析》的弗洛伊德往往从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来源,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一例。不过,把神话当作梦境合理吗?我们可以用解析梦境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吗?弗洛伊德曾经谈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就分析而言,诗人虚构的梦境与真实梦境的运转机制相同。”

神话往往包括了离经叛道的故事,其中有手足相残、血泪交织的命运,也有暴力而迷人的英雄。我们自身的存在和这些疯狂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本书作者皮埃尔·瓦罗指出,精神分析学在其中填补了空白,我们可以思考病态及其表现出的夸张和扭曲,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去发现正常状态下被简化的表象。本书利用希腊神话去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析学中的关键概念。

《人为什么会生病: 精神如何影响身体》

[英]达里安·利德 [英]戴维·科菲尔德 著 谷晓阳 李曈 译
明室Lucida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0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达里安·利德和英国哲学家戴维·科菲尔德看到,有时候抑郁症可能增加身体不适的风险,但并非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得冠心病等身体疾病;有些癌症患者可能不怎么会表达情感,但不会表达情感不等于一定会得癌症。那些最为公认的可以导致身体疾病的心理因素,在某些人身上也可能不产生任何症状。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艰苦,可能会对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不过个体如何去解读和处理这些变化却更为重要。

本书采取对疾病的心理学视角。作者一再看到,人们关注身体的症状,却不去理解其中代表的含义,好像要把精神生活和身体去分离开。身心的分离本身是一种防御机制,目的是避免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对我们产生持续的困扰。不仅仅是患者会割裂身心,医生也会,甚至整个文化也会。作者追问,身心的割裂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又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人生除此无大事》

[美]B. J. 米勒 著 王新宇 王索娅 译
湛庐文化 |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2-11

确诊当天先别在朋友圈发布你得病的消息,也不要离婚、买房子、买船、买兰博基尼、买只老虎。《人生除此无大事》的作者如此建议得到“病重”确诊通知的人们。确诊之后该怎么办;处于晚期时,应该如何应对;怎么和医生沟通交流,最后的日子该如何度过,怎么向亲人朋友和家里的孩子道别才能留下最小的遗憾和悲伤……是的,“人生除此无大事”的“此”指的就是人人都会面对的那件事——死亡。

本书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安宁疗护专家B. J. 米勒是美国人,但书中也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关建议。作者还专门辟文给照护者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不要过分自责、首先照顾好自己、分担责任等。不论是讨论当事人还是照护者的实际做法时,作者都给出了具体可以实施的步骤,行文如同一位温柔而坚定的朋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