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困难重重,动荡不安:2022年十大国际头条丨回望2022 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困难重重,动荡不安:2022年十大国际头条丨回望2022 ㉗

2022年,俄乌冲突、能源危机、高通胀、极端天气、粮食危机以及新冠疫情同时影响全球。

2022年12月28日,乌克兰东部的一条道路上,一名居民骑着自行车挑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安晶

2022年是困难重重的一年,俄乌冲突、极端天气、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以及高通胀同时影响全球——持续了10个月的俄乌冲突没有任何停火迹象、北半球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和“北溪”管道泄漏加剧了能源危机、美联储为遏制高通胀采取的激进加息引发了全球加息潮……

2022年也是动荡不安的一年,多国发生始料未及的政治和社会巨变——英国在一年内见证了三位首相“走马灯”、日本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前首相安倍晋三街头中枪身亡、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遇挫特朗普欲东山再起、一条头巾引发了持续数月的伊朗全国性抗议、韩国万圣节庆祝活动引发踩踏悲剧……

2023年,这个世界会好吗?

2022年12月29日,乌克兰基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俄乌冲突爆发,尚无停火迹象

从2021年开始,西方与俄罗斯围绕北约东扩、乌克兰入北约和天然气供应的博弈愈演愈烈。随着俄罗斯集结大批兵力在乌克兰边境军演,美国频繁就俄罗斯准备动武发预警。

对于美国的说法,俄罗斯多次否认,还一度撤走部分演习士兵;欧洲国家也普遍认为俄乌矛盾不会升级为军事冲突。但出乎所有人预料,俄乌局势在今年2月底急转直下。在承认乌东部两个地区独立后,俄罗斯于2月24日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

目前,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10个月,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冲突造成的伤亡并没有确切数据,美国估计双方士兵伤亡均超过10万,还有推测认为双方伤亡总数已达到30万。

虽然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国,但在北约对乌克兰的鼎力支持下,俄乌冲突演变成了俄罗斯与北约军力财力的对抗。俄罗斯最初定下的目标是在乌克兰实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和中立化,截至今日,这三个目标均没有实现。目前俄罗斯已经转向守住乌东部地区。

除了各方对峙,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制裁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影响,欧洲能源危机和全球粮食危机加剧,多国进入历史性高通胀。俄乌冲突中的导弹落入波兰境内还一度引发外界对北约出手的担忧。

眼看俄乌冲突将在2023年继续,美国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8.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加上这笔新援助,自拜登上任以来,美国同意为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已经达到219亿美元。

2、全球央行掀起加息潮,衰退阴影隐现

为应对能源危机激化的高通胀问题,全球央行今年掀起了加息狂潮。

路透社最新统计显示,过去12个月,全球10大主要央行共加息54次,累计幅度达到2700个基点。新兴经济体央行共加息93次,累计加息7425个基点,几乎是2021年的三倍。

在2022年将结束之时,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这也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第七次加息,全年累计加息425个基点。美联储的加息引发了连锁反应,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紧随其后。整个12月,全球10大主要央行中有七个进行了加息。

对美国而言,激进加息正在对通胀产生降温效果。美国11月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1%,为连续第五个月下跌。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美联储对抗高通胀的行动还没有接近尾声。

欧元区和英国的CPI增幅也在放缓,但距离2%的目标依然遥远。在控制通胀之时,不断加息也给各国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或从明年初开始进入经济衰退,英国已经陷入衰退,欧元区陷入衰退的可能也在增大。

与此同时,美联储的加息也引发了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外流,美元升值则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债务风险,影响各国的经济复苏。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占全球产出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经济会出现收缩。

3、欧洲经历能源危机,明年还会缺气

在俄乌冲突中,同样位于欧洲大陆的欧盟直接体会了连带打击。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是欧盟的关键能源来源,欧盟有45%天然气进口、29%原油进口和46%煤炭进口来自俄罗斯。

为了就俄乌冲突制裁俄罗斯,欧盟开始与俄能源脱钩,推出了俄煤炭禁运、俄海上运输原油禁运、对俄石油限价,并计划逐步摆脱对俄天然气的依赖。

俄罗斯则通过削减对欧盟输气主管道“北溪1号”的输气来反制欧盟。“北溪1号”输气量先后从40%降到20%,9月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后,管道完全停运。

俄天然气锐减、欧盟高价寻找替代来源推高了天然气价格;由于天然气价格与电力价格挂钩,欧盟的电价也不断创新高。今年夏季欧洲遭遇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导致水电、核电产量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能源危机。

能源价格飙升冲击了欧盟的工业制造。德国制造业PMI连续六个月低于荣枯线,约32%的公司减产或停产。德国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宣布将永久在欧洲减产,市场对德国“去工业化”的担忧加大。

为了平安度过冬季耗能高峰,欧盟大批进口液化天然气,包括德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还重启煤电厂。到12月初,欧盟的天然气库存已经达到88%,德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均超过90%。天然气库存充足再加上欧洲今冬尚未遭遇严重寒潮,欧洲基准天然气期货和电力价格都出现回落。

但明年,随着天然气库存消耗,欧盟将继续面对能源短缺问题。国际能源署警告,如果俄罗斯中断对欧盟的所有供气,欧盟明年将面临27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缺口。而此前并非为欧盟主要天然气来源地的美国成为了最大赢家。今年上半年,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2022年11月15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第45任美国总统特朗在海湖庄园演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遇挫,特朗普欲东山再起

2022年11月的中期选举在美国遭遇40年来最严重通胀的背景下拉开帷幕。选举投票前的民调显示经济问题成为民主党的死穴,共和党将轻松拿下众议院,甚至连参议院也将一并收入囊中。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将中期选举作为了参加2024年大选的提前演练,一口气为近300名共和党候选人背书。关键州候选人几乎都得到了特朗普支持。

然而投票结束后,民主党保住了对参议院的控制权,还增加了一个席位,两党的席位比变成了51比49。共和党虽然成功拿下众议院,但并没有对民主党形成碾压优势。

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的表现不如预期,让特朗普成为众矢之的,部分共和党大金主开始转而支持火速拿下连任的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虽然德桑蒂斯尚未宣布参加2024年大选,但他已成为特朗普在党内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眼看将在明年1月让出众议院控制权,民主党加大了打击特朗普的力度,赶在今年结束前公布了国会山骚乱调查报告以试图阻止特朗普参选。但民调显示,无论是中期选举还是民主党调查都没有影响特朗普的基本盘。特朗普的支持率仍然维持在40%,与其任任总统时持平。

5、英国首相“走马灯”,苏纳克能扛多久存疑

今年,英国人见证了超长待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也在一年内见证了三位首相“走马灯”。

带领英国走完“脱欧”的前首相约翰逊因疫情封控期间参加派对、初期疫情应对政策不当、包庇保守党成员性丑闻而备受党内成员和反对党的批评。俄乌冲突开始后英国遭遇的历史性高通胀成为了压垮约翰逊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关键内阁大臣扎堆辞职后,约翰逊在7月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首一职,保守党开始选举新党首。

以撒切尔夫人为标杆、推崇经济自由主义、人称“政治变色龙”的前外交大臣特拉斯拿下党首选举,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三位女首相。

面对英国的高通胀,特拉斯推出了英国自1972年以来的最激进减税措施,导致汇市、股市、债市齐跌。IMF甚至公开对英国的新政策发出警告。

在遭到海啸式的抨击后,特拉斯紧急更换财政大臣,几乎推翻了所有减税方案。虽然扭转了减税政策,但特拉斯的操作导致保守党支持率大跌。最终在10月20日,特拉斯宣布辞职,成为二战后英国任期最短的首相。

特拉斯下台后,保守党火速选出了今年的第三位首相、前财政大臣苏纳克,他也是英国的首位印度裔首相。苏纳克上台后立刻进行全面增税并大幅削减公共支出,试图遏制高通胀。但苏纳克本人的富豪身份成为了弱点,部分选民认为苏纳克与现实脱节,无法解决英国的生活成本高企问题。

今年结束之前,英国掀起了全国性跨行业罢工潮,苏纳克的支持率也持续下跌。已经有英国官员预测,约翰逊将在明年底重新成为英国首相。

2016年5月5日,英国伦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接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他的夫人安倍昭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安倍晋三遇刺,日本自民党推进修宪

7月8日,在日本国会参议院选举前两天,日本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街头中枪身亡。

2020年因病辞任首相后,安倍并没有退出政坛,而是出任执政党自民党第一大派系细田派(清和会)的会长,持续影响日本政坛。细田派也直接改名为安倍派。

去年出任首相的岸田文雄之所以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正是得到了安倍助力。岸田内阁中的关键职务全由细田派、麻生派等自民党大派系占据。

安倍遇刺前,民调已显示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能在参议院选举中拿下多数席位。安倍遇刺后,选民的“同情票”帮助自民党拿下63席,也是自民党从2013年以来在参院选举的最好成绩。岸田的政权基础得到增强。在安倍派缺失会长的背景下,岸田的自主性也得到加强。10月,岸田公布了一项高达71.6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修改日本宪法、明确自卫队的存在一直是安倍的夙愿。7月的参议院选举后,包括自民党、公明党在内的修宪四党拿下了参议院三分之二的席位,已具备发起修宪动议的条件。

今年结束之前,“自民党修宪实现本部”举行首次全体会议,推进修宪进程。日本政府还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三份新安保文件,首次允许自卫队拥有以自卫为目的,攻击敌方导弹基地的反击能力。会议还将2023财年防卫预算增至6.8万亿日元,刷新纪录。

由于防务投入加大,岸田正在计划实施大规模增税,最快将于2024年启动。考虑到众议院将反对增税方案,岸田已表示可能在增税之前解散众议院,提前大选。

7、一条头巾引发全国抗议,伊朗政权未受影响

从反对油价上涨到抗议伊朗军方击落伊朗人乘坐的客机,大规模抗议游行在伊朗并非罕见。但2022年因为一条头巾引发的全国性抗议却展示了伊朗民众的新诉求。

与前几次大规模抗议不同,伊朗本轮抗议的导火索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女性权利。9月,22岁库尔德女性阿米尼因涉嫌违反着装法、没有严格佩戴头巾被道德警察逮捕,昏迷三天后在医院去世。

阿米尼之死引发了全国性抗议,抗议者中有库尔德人,也有不满道德警察的普通民众。抗议者最初的诉求是捍卫女性权利和个人自由,女性成为抗议的主力,部分女性在街头烧毁头巾和面纱。

伊朗早在2005年就设立了道德警察负责监督民众遵守伊斯兰行为准则。伊朗上一届政府是以鲁哈尼为代表的改革派,道德警察的处罚有所放松。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对伊朗重启制裁后,强硬保守派在伊朗全面占上风。强硬派代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弟子莱希出任总统后,道德警察加强了街头巡查。

对道德警察不满引发的全国性抗议到今天仍未停止,至少300人已在抗议中丧生,抗议者的诉求从捍卫女性权利发展到反对伊斯兰政府。作为妥协,总统莱希的态度有所松动,称宪法中规定的伊斯兰教义等原则不可更改,但宪法实施的方法可以更灵活。

这轮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抗议展示了伊朗年轻人对提高社会自由度的诉求,但并没有吸引低收入人群等更广泛群体,也没有得到军方人士支持,并未威胁到伊朗政府的统治。

伊朗官方则指责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煽动抗议,以制造社会动荡。美国已明确表示对伊朗抗议者的支持。截至目前,美国与伊朗的重返伊核协议谈判依然处于僵局中。

2022年10月31日,韩国首尔,韩国首尔梨泰院踩踏事故事故发生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韩国万圣节庆祝引发踩踏悲剧,调查仍在进行中

10月29日,韩国迎来新冠疫情以来首个不用戴口罩的万圣节,超过10万人涌入首尔市龙山区梨泰院参加庆祝活动。原本的狂欢不幸变成了一场悲剧。

在梨泰院一个宽仅3.2米的斜坡小巷里,300多人同时涌入约18平方米的空间引发了致命踩踏。这次踩踏事故造成154人丧生,其中有四名中国人;另有149人受伤,其中33人重伤。现场摔倒的人群一层叠一层,大多数遇难者都死于窒息造成的创伤性心脏骤停。

梨泰院踩踏事件是韩国伤亡最严重的踩踏事故,也是2014年“世越号”沉船事故后遇难人数最多的事故。

事发后,韩国进行了七天全国哀悼,警方的调查行动也随之展开。当局事先部署的警力不足,警力和救援人员没有及时到达现场遭到了最多诟病。在踩踏事故发生近85分钟后,首批警察才抵达现场。

目前,有六人因涉嫌公务过失致死伤罪被立案调查;梨泰院所在龙山区区长朴熙英因未能阻止和快速应对踩踏事故遭到逮捕。本月,韩国正式启动梨泰院事故国政调查。

9、联合国气候大会关注度下降,损失和损害基金出炉

在俄乌冲突持续、各国面临高通胀、欧洲遭遇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今年在埃及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并没有像去年一样引发高度关注。但这并没有影响参会各方争论的激烈程度。

大会开幕前,由于各方对大会议程存在争议,开幕被推迟了数小时。同样由于争议未决,大会在闭幕时也进入加时赛,延期两天才结束。

各国分歧的重点在于是否将“损失和损害”纳入议程以及是否设立相关基金。“损失和损害”涉及到极端天气事件和长期气候灾害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经济和非经济成本,旨在讨论承担历史排放责任的富裕国家是否以及如何对脆弱国家进行气候赔偿。

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但发达国家不愿谈钱。最终在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施压下,各国代表通过决议宣布建立损失和损害基金,这也成为此次气候变化大会的最大亮点。

但决议并没有对谁出钱、如何运作等实施细节做出规定,因此落实损失和损害基金将成为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早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就承诺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用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但直到现在,该承诺依然没有落实。

10、RCEP正式生效,中国对其他成员国出口上升

2022年1月1日,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RCEP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自贸协议,覆盖15个国家,占全球GDP和贸易的三分之一。

RCEP取消了数千种产品的关税,最终目标是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零关税。协定还涉及供应链、数字金融合作、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领域。RCEP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自协定生效以来至11月,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到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其中,中国向RCEP其他成员出口额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17.7%。今年前11个月,韩国和日本实际对华投资也分别增长122.1%和26.6%。

中国商务部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水平,并以RCEP为新起点,与更多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困难重重,动荡不安:2022年十大国际头条丨回望2022 ㉗

2022年,俄乌冲突、能源危机、高通胀、极端天气、粮食危机以及新冠疫情同时影响全球。

2022年12月28日,乌克兰东部的一条道路上,一名居民骑着自行车挑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安晶

2022年是困难重重的一年,俄乌冲突、极端天气、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以及高通胀同时影响全球——持续了10个月的俄乌冲突没有任何停火迹象、北半球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和“北溪”管道泄漏加剧了能源危机、美联储为遏制高通胀采取的激进加息引发了全球加息潮……

2022年也是动荡不安的一年,多国发生始料未及的政治和社会巨变——英国在一年内见证了三位首相“走马灯”、日本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前首相安倍晋三街头中枪身亡、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遇挫特朗普欲东山再起、一条头巾引发了持续数月的伊朗全国性抗议、韩国万圣节庆祝活动引发踩踏悲剧……

2023年,这个世界会好吗?

2022年12月29日,乌克兰基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俄乌冲突爆发,尚无停火迹象

从2021年开始,西方与俄罗斯围绕北约东扩、乌克兰入北约和天然气供应的博弈愈演愈烈。随着俄罗斯集结大批兵力在乌克兰边境军演,美国频繁就俄罗斯准备动武发预警。

对于美国的说法,俄罗斯多次否认,还一度撤走部分演习士兵;欧洲国家也普遍认为俄乌矛盾不会升级为军事冲突。但出乎所有人预料,俄乌局势在今年2月底急转直下。在承认乌东部两个地区独立后,俄罗斯于2月24日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

目前,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10个月,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冲突造成的伤亡并没有确切数据,美国估计双方士兵伤亡均超过10万,还有推测认为双方伤亡总数已达到30万。

虽然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国,但在北约对乌克兰的鼎力支持下,俄乌冲突演变成了俄罗斯与北约军力财力的对抗。俄罗斯最初定下的目标是在乌克兰实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和中立化,截至今日,这三个目标均没有实现。目前俄罗斯已经转向守住乌东部地区。

除了各方对峙,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制裁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影响,欧洲能源危机和全球粮食危机加剧,多国进入历史性高通胀。俄乌冲突中的导弹落入波兰境内还一度引发外界对北约出手的担忧。

眼看俄乌冲突将在2023年继续,美国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8.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加上这笔新援助,自拜登上任以来,美国同意为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已经达到219亿美元。

2、全球央行掀起加息潮,衰退阴影隐现

为应对能源危机激化的高通胀问题,全球央行今年掀起了加息狂潮。

路透社最新统计显示,过去12个月,全球10大主要央行共加息54次,累计幅度达到2700个基点。新兴经济体央行共加息93次,累计加息7425个基点,几乎是2021年的三倍。

在2022年将结束之时,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这也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第七次加息,全年累计加息425个基点。美联储的加息引发了连锁反应,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紧随其后。整个12月,全球10大主要央行中有七个进行了加息。

对美国而言,激进加息正在对通胀产生降温效果。美国11月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1%,为连续第五个月下跌。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美联储对抗高通胀的行动还没有接近尾声。

欧元区和英国的CPI增幅也在放缓,但距离2%的目标依然遥远。在控制通胀之时,不断加息也给各国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或从明年初开始进入经济衰退,英国已经陷入衰退,欧元区陷入衰退的可能也在增大。

与此同时,美联储的加息也引发了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外流,美元升值则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债务风险,影响各国的经济复苏。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占全球产出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经济会出现收缩。

3、欧洲经历能源危机,明年还会缺气

在俄乌冲突中,同样位于欧洲大陆的欧盟直接体会了连带打击。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是欧盟的关键能源来源,欧盟有45%天然气进口、29%原油进口和46%煤炭进口来自俄罗斯。

为了就俄乌冲突制裁俄罗斯,欧盟开始与俄能源脱钩,推出了俄煤炭禁运、俄海上运输原油禁运、对俄石油限价,并计划逐步摆脱对俄天然气的依赖。

俄罗斯则通过削减对欧盟输气主管道“北溪1号”的输气来反制欧盟。“北溪1号”输气量先后从40%降到20%,9月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后,管道完全停运。

俄天然气锐减、欧盟高价寻找替代来源推高了天然气价格;由于天然气价格与电力价格挂钩,欧盟的电价也不断创新高。今年夏季欧洲遭遇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导致水电、核电产量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能源危机。

能源价格飙升冲击了欧盟的工业制造。德国制造业PMI连续六个月低于荣枯线,约32%的公司减产或停产。德国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宣布将永久在欧洲减产,市场对德国“去工业化”的担忧加大。

为了平安度过冬季耗能高峰,欧盟大批进口液化天然气,包括德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还重启煤电厂。到12月初,欧盟的天然气库存已经达到88%,德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均超过90%。天然气库存充足再加上欧洲今冬尚未遭遇严重寒潮,欧洲基准天然气期货和电力价格都出现回落。

但明年,随着天然气库存消耗,欧盟将继续面对能源短缺问题。国际能源署警告,如果俄罗斯中断对欧盟的所有供气,欧盟明年将面临27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缺口。而此前并非为欧盟主要天然气来源地的美国成为了最大赢家。今年上半年,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2022年11月15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第45任美国总统特朗在海湖庄园演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遇挫,特朗普欲东山再起

2022年11月的中期选举在美国遭遇40年来最严重通胀的背景下拉开帷幕。选举投票前的民调显示经济问题成为民主党的死穴,共和党将轻松拿下众议院,甚至连参议院也将一并收入囊中。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将中期选举作为了参加2024年大选的提前演练,一口气为近300名共和党候选人背书。关键州候选人几乎都得到了特朗普支持。

然而投票结束后,民主党保住了对参议院的控制权,还增加了一个席位,两党的席位比变成了51比49。共和党虽然成功拿下众议院,但并没有对民主党形成碾压优势。

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的表现不如预期,让特朗普成为众矢之的,部分共和党大金主开始转而支持火速拿下连任的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虽然德桑蒂斯尚未宣布参加2024年大选,但他已成为特朗普在党内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眼看将在明年1月让出众议院控制权,民主党加大了打击特朗普的力度,赶在今年结束前公布了国会山骚乱调查报告以试图阻止特朗普参选。但民调显示,无论是中期选举还是民主党调查都没有影响特朗普的基本盘。特朗普的支持率仍然维持在40%,与其任任总统时持平。

5、英国首相“走马灯”,苏纳克能扛多久存疑

今年,英国人见证了超长待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也在一年内见证了三位首相“走马灯”。

带领英国走完“脱欧”的前首相约翰逊因疫情封控期间参加派对、初期疫情应对政策不当、包庇保守党成员性丑闻而备受党内成员和反对党的批评。俄乌冲突开始后英国遭遇的历史性高通胀成为了压垮约翰逊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关键内阁大臣扎堆辞职后,约翰逊在7月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首一职,保守党开始选举新党首。

以撒切尔夫人为标杆、推崇经济自由主义、人称“政治变色龙”的前外交大臣特拉斯拿下党首选举,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三位女首相。

面对英国的高通胀,特拉斯推出了英国自1972年以来的最激进减税措施,导致汇市、股市、债市齐跌。IMF甚至公开对英国的新政策发出警告。

在遭到海啸式的抨击后,特拉斯紧急更换财政大臣,几乎推翻了所有减税方案。虽然扭转了减税政策,但特拉斯的操作导致保守党支持率大跌。最终在10月20日,特拉斯宣布辞职,成为二战后英国任期最短的首相。

特拉斯下台后,保守党火速选出了今年的第三位首相、前财政大臣苏纳克,他也是英国的首位印度裔首相。苏纳克上台后立刻进行全面增税并大幅削减公共支出,试图遏制高通胀。但苏纳克本人的富豪身份成为了弱点,部分选民认为苏纳克与现实脱节,无法解决英国的生活成本高企问题。

今年结束之前,英国掀起了全国性跨行业罢工潮,苏纳克的支持率也持续下跌。已经有英国官员预测,约翰逊将在明年底重新成为英国首相。

2016年5月5日,英国伦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接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他的夫人安倍昭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安倍晋三遇刺,日本自民党推进修宪

7月8日,在日本国会参议院选举前两天,日本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街头中枪身亡。

2020年因病辞任首相后,安倍并没有退出政坛,而是出任执政党自民党第一大派系细田派(清和会)的会长,持续影响日本政坛。细田派也直接改名为安倍派。

去年出任首相的岸田文雄之所以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正是得到了安倍助力。岸田内阁中的关键职务全由细田派、麻生派等自民党大派系占据。

安倍遇刺前,民调已显示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能在参议院选举中拿下多数席位。安倍遇刺后,选民的“同情票”帮助自民党拿下63席,也是自民党从2013年以来在参院选举的最好成绩。岸田的政权基础得到增强。在安倍派缺失会长的背景下,岸田的自主性也得到加强。10月,岸田公布了一项高达71.6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修改日本宪法、明确自卫队的存在一直是安倍的夙愿。7月的参议院选举后,包括自民党、公明党在内的修宪四党拿下了参议院三分之二的席位,已具备发起修宪动议的条件。

今年结束之前,“自民党修宪实现本部”举行首次全体会议,推进修宪进程。日本政府还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三份新安保文件,首次允许自卫队拥有以自卫为目的,攻击敌方导弹基地的反击能力。会议还将2023财年防卫预算增至6.8万亿日元,刷新纪录。

由于防务投入加大,岸田正在计划实施大规模增税,最快将于2024年启动。考虑到众议院将反对增税方案,岸田已表示可能在增税之前解散众议院,提前大选。

7、一条头巾引发全国抗议,伊朗政权未受影响

从反对油价上涨到抗议伊朗军方击落伊朗人乘坐的客机,大规模抗议游行在伊朗并非罕见。但2022年因为一条头巾引发的全国性抗议却展示了伊朗民众的新诉求。

与前几次大规模抗议不同,伊朗本轮抗议的导火索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女性权利。9月,22岁库尔德女性阿米尼因涉嫌违反着装法、没有严格佩戴头巾被道德警察逮捕,昏迷三天后在医院去世。

阿米尼之死引发了全国性抗议,抗议者中有库尔德人,也有不满道德警察的普通民众。抗议者最初的诉求是捍卫女性权利和个人自由,女性成为抗议的主力,部分女性在街头烧毁头巾和面纱。

伊朗早在2005年就设立了道德警察负责监督民众遵守伊斯兰行为准则。伊朗上一届政府是以鲁哈尼为代表的改革派,道德警察的处罚有所放松。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对伊朗重启制裁后,强硬保守派在伊朗全面占上风。强硬派代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弟子莱希出任总统后,道德警察加强了街头巡查。

对道德警察不满引发的全国性抗议到今天仍未停止,至少300人已在抗议中丧生,抗议者的诉求从捍卫女性权利发展到反对伊斯兰政府。作为妥协,总统莱希的态度有所松动,称宪法中规定的伊斯兰教义等原则不可更改,但宪法实施的方法可以更灵活。

这轮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抗议展示了伊朗年轻人对提高社会自由度的诉求,但并没有吸引低收入人群等更广泛群体,也没有得到军方人士支持,并未威胁到伊朗政府的统治。

伊朗官方则指责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煽动抗议,以制造社会动荡。美国已明确表示对伊朗抗议者的支持。截至目前,美国与伊朗的重返伊核协议谈判依然处于僵局中。

2022年10月31日,韩国首尔,韩国首尔梨泰院踩踏事故事故发生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韩国万圣节庆祝引发踩踏悲剧,调查仍在进行中

10月29日,韩国迎来新冠疫情以来首个不用戴口罩的万圣节,超过10万人涌入首尔市龙山区梨泰院参加庆祝活动。原本的狂欢不幸变成了一场悲剧。

在梨泰院一个宽仅3.2米的斜坡小巷里,300多人同时涌入约18平方米的空间引发了致命踩踏。这次踩踏事故造成154人丧生,其中有四名中国人;另有149人受伤,其中33人重伤。现场摔倒的人群一层叠一层,大多数遇难者都死于窒息造成的创伤性心脏骤停。

梨泰院踩踏事件是韩国伤亡最严重的踩踏事故,也是2014年“世越号”沉船事故后遇难人数最多的事故。

事发后,韩国进行了七天全国哀悼,警方的调查行动也随之展开。当局事先部署的警力不足,警力和救援人员没有及时到达现场遭到了最多诟病。在踩踏事故发生近85分钟后,首批警察才抵达现场。

目前,有六人因涉嫌公务过失致死伤罪被立案调查;梨泰院所在龙山区区长朴熙英因未能阻止和快速应对踩踏事故遭到逮捕。本月,韩国正式启动梨泰院事故国政调查。

9、联合国气候大会关注度下降,损失和损害基金出炉

在俄乌冲突持续、各国面临高通胀、欧洲遭遇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今年在埃及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并没有像去年一样引发高度关注。但这并没有影响参会各方争论的激烈程度。

大会开幕前,由于各方对大会议程存在争议,开幕被推迟了数小时。同样由于争议未决,大会在闭幕时也进入加时赛,延期两天才结束。

各国分歧的重点在于是否将“损失和损害”纳入议程以及是否设立相关基金。“损失和损害”涉及到极端天气事件和长期气候灾害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经济和非经济成本,旨在讨论承担历史排放责任的富裕国家是否以及如何对脆弱国家进行气候赔偿。

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但发达国家不愿谈钱。最终在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施压下,各国代表通过决议宣布建立损失和损害基金,这也成为此次气候变化大会的最大亮点。

但决议并没有对谁出钱、如何运作等实施细节做出规定,因此落实损失和损害基金将成为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早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就承诺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用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但直到现在,该承诺依然没有落实。

10、RCEP正式生效,中国对其他成员国出口上升

2022年1月1日,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RCEP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自贸协议,覆盖15个国家,占全球GDP和贸易的三分之一。

RCEP取消了数千种产品的关税,最终目标是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零关税。协定还涉及供应链、数字金融合作、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领域。RCEP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自协定生效以来至11月,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到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其中,中国向RCEP其他成员出口额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17.7%。今年前11个月,韩国和日本实际对华投资也分别增长122.1%和26.6%。

中国商务部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水平,并以RCEP为新起点,与更多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