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2国产机器人:大江大河产大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2国产机器人:大江大河产大鱼

本土品牌卓力奋发,不断突破。

文|英财商业 微尘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发布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已经结束,尽管2022年疫情更频繁地在各地爆发,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我国机器人产业仍然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万台机器人俱乐部实现扩容,而且机器人出口取得突破。而随着国产机器人产业的突飞猛进,海外巨头也不得不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在产品形态方面,小米和特斯拉先后发布人形机器人令市场振奋不已,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除了工业应用,机器人在各类服务场景的应用也被寄予厚望。

增速下滑背后的细节变化

在2022高工机器人年会上,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发布最新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总出货量79115台,同比增速超25%。预计全年销量超30万台,同比增速超15%。

这样的增速相比2021年约50%的增速已经有较大下滑,但考虑到2022全年经济增长压力凸显,众多细分行业增长乏力,这样的成绩已经十分难得。

这并非理所当然。从结构上看,过去3C和汽车是工业机器人需求最大的领域,合计占比接近60%。尤其是3C是国产机器人的重要集中地。但2022年3C产业处于下行期,PC、智能手机销量明显下滑,这给工业机器人的增长带来不小挑战。

不过,新能源成为少数实现较高速增长的领域,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攀升,锂电池扩产潮促使碳酸锂价格居高不下,光伏产业扩产同样如火如荼。新能源弥补了3C等产业需求下滑的缺口,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增长动力。

对于国产机器人来说,新能源车的突破看点十足。过去,国产机器人面对汽车产线更多是看客,但2022年已经有多家厂商获得汽车产线订单。

2022Q3以来,埃夫特下属孙公司Autorobot不仅获得Stellantis集团下属子公司FCA集团总金额约2.54亿元的订单,涉及意大利梅尔菲工厂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两种车型前车身、后车身及车身底部产线的采购。而且还收到大众集团关于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ID.3纯电动汽车车身底板及后轮罩焊装线的采购订单,项目总金额预计约2.41亿人民币(3290万欧元)。埃斯顿、汇川技术、瀚川智能、瑞松科技、巨一科技等企业来自新能源车的订单也都有显著增长。

在出货量上,本土机器人企业在2022年再获突破。上一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破万台的埃斯顿和汇川技术再接再厉,其中汇川技术透露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已达到约1.2万台,埃斯顿则预计2022全年出货量将达到1.5万台。除了埃斯顿和汇川技术,伯朗特也已在2022年10月实现年出货量破万台,成为内资品牌第三家破万台的企业。

这种局面有望在2023年维持。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分析,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破2万台的厂商将至少达到2家,年销量破万台的国产厂商数量将达到5家,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如果你认为本土品牌只是在国内市场有进展的话,那就错了。GGII数据显示,2022Q1-Q3,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分别为5765台、9072台和9900台,分别同比增长3.45%、31.63%和48.69%,增速增长明显,且高于国内。

在国产品牌的高歌猛进下,国际龙头也感受到压力。2022年12月2日,ABB投资1.5亿美元、占地6.7万平米的机器人超级工厂在上海浦东新区正式落成投产。该工厂是ABB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基地。

下游需求的变动给机器人的产品结构也带来了明显变化,最明显的是大负载机器人需求量提升。

一般来说,3C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负载相对较低,而汽车、新能源市场则对大负载机器人有较高需求。2022H1,中大负载六轴机器人市场份额首次突破30%,但小六轴机器人市场却同比下滑明显。

而随着中大负载机器人需求的增加,国产品牌也迎来发展良机。埃斯顿、埃夫特、新时达等工业机器人本体厂商先后推出了130kg以上的重负载新品,部分本体厂商针对于锂电、光伏等行业推出了相关重负载机器人产品。

人形机器人的惊喜

如果大负载机器人更代表工业应用和机器人的“肌肉”,那么2022年的人形机器人更代表了机器人的“智商”和进一步升级。

2022年8月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兴奋地介绍了业内第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此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于特斯拉 AI Day 中首次亮相,成为第一个完全依靠 AI 算法、自身电池电控和高集成电驱执行器驱动的人形机器人。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CyberOne的运动控制算法支配机器人全身13个关节和21个自由度,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电机性能增强10倍,髋关节主要电机的动力扭矩峰值可以达到300Nm,峰值扭矩密度为96Nm/kg。小米自研的 Mi-Sense 深度视觉模组+AI 算法帮助 CyberOne 实现对真实世界的三维虚拟重建,搭载自研 MiAI 环境语义识别引擎和 MiAI 语音情绪识别引擎,能够实现多种环境音与人类情绪识别。

而Optimus灵活度更甚,全身约50个自由度,手指灵敏度高,能够满足多种规格的物体抓取需求。其大脑搭载特斯拉自研的DOJO超级计算机,基本单元是D1芯片(共1500个)。在特斯拉AI Day上,Optimus演示了浇花、搬运纸箱和金属块等工作,很好地完成了视觉识别、抓握、下蹲、直立行走等动作。

人形机器人的升级给资本市场的机器人概念打了一支“兴奋剂”,汉宇集团、中大力德、绿的谐波等纷纷大涨,成为2022年A股少有的风景。

国海证券依据机器人的能力变化,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时代和智能时代。机器时代更强调质量、生产效率、精度、速度等机器指标,机器属性更强,人的属性较弱。未来进入智能时代,将更注重机器人跟人的协作能力和自主的智能能力,届时更强调技术生态、产业或者产品平台,总体上机器属性渐弱,人的属性渐强。

人形机器人的迭代极具代表性。过去人形机器人更多作为概念出现,展示为主,噱头型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交互性有所提升,搬运能力、抓握能力、交互能力增强,但仍面临实用度低、用途不明的问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将可实现深度交流甚至自主思考,实现全场景应用。

小米的CyberOne和特斯拉的Optimus的现场演示及在软件层面的突破,给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想象。除了在工业制造承担更多任务外,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协助老人和伤残人士的生活、护理等人文场景发挥更大作用。

当然,目前还不能对人形机器人有太多期望,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而对于国产机器人来说,实现进口替代尤其是中高端的进口替代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下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仍然只有40%左右,2022上半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出货前10强也只有两家本土品牌(埃斯顿和汇川技术)。

不过,打入新能源产业链是一个关键突破,万台俱乐部的扩容也同样令人为之兴奋。当前国内各大机器人企业已经在着重发力大负载机器人产品,头部企业的相关产品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埃斯顿曾于2022年11月2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公司工业机器人产能已经满足不了2023年生产交付的需求。二期项目计划在2023年建设完成,届时公司工业机器人产能可以达到5万台套/年,可满足未来2-3年业务发展的产能需求。

这样的产能规划,在过去几年是很难想象的。

来源:蓝鲸

原标题:2022国产机器人:大江大河产大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2国产机器人:大江大河产大鱼

本土品牌卓力奋发,不断突破。

文|英财商业 微尘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发布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已经结束,尽管2022年疫情更频繁地在各地爆发,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我国机器人产业仍然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万台机器人俱乐部实现扩容,而且机器人出口取得突破。而随着国产机器人产业的突飞猛进,海外巨头也不得不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在产品形态方面,小米和特斯拉先后发布人形机器人令市场振奋不已,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除了工业应用,机器人在各类服务场景的应用也被寄予厚望。

增速下滑背后的细节变化

在2022高工机器人年会上,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发布最新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总出货量79115台,同比增速超25%。预计全年销量超30万台,同比增速超15%。

这样的增速相比2021年约50%的增速已经有较大下滑,但考虑到2022全年经济增长压力凸显,众多细分行业增长乏力,这样的成绩已经十分难得。

这并非理所当然。从结构上看,过去3C和汽车是工业机器人需求最大的领域,合计占比接近60%。尤其是3C是国产机器人的重要集中地。但2022年3C产业处于下行期,PC、智能手机销量明显下滑,这给工业机器人的增长带来不小挑战。

不过,新能源成为少数实现较高速增长的领域,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攀升,锂电池扩产潮促使碳酸锂价格居高不下,光伏产业扩产同样如火如荼。新能源弥补了3C等产业需求下滑的缺口,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增长动力。

对于国产机器人来说,新能源车的突破看点十足。过去,国产机器人面对汽车产线更多是看客,但2022年已经有多家厂商获得汽车产线订单。

2022Q3以来,埃夫特下属孙公司Autorobot不仅获得Stellantis集团下属子公司FCA集团总金额约2.54亿元的订单,涉及意大利梅尔菲工厂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两种车型前车身、后车身及车身底部产线的采购。而且还收到大众集团关于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ID.3纯电动汽车车身底板及后轮罩焊装线的采购订单,项目总金额预计约2.41亿人民币(3290万欧元)。埃斯顿、汇川技术、瀚川智能、瑞松科技、巨一科技等企业来自新能源车的订单也都有显著增长。

在出货量上,本土机器人企业在2022年再获突破。上一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破万台的埃斯顿和汇川技术再接再厉,其中汇川技术透露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已达到约1.2万台,埃斯顿则预计2022全年出货量将达到1.5万台。除了埃斯顿和汇川技术,伯朗特也已在2022年10月实现年出货量破万台,成为内资品牌第三家破万台的企业。

这种局面有望在2023年维持。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分析,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破2万台的厂商将至少达到2家,年销量破万台的国产厂商数量将达到5家,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如果你认为本土品牌只是在国内市场有进展的话,那就错了。GGII数据显示,2022Q1-Q3,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分别为5765台、9072台和9900台,分别同比增长3.45%、31.63%和48.69%,增速增长明显,且高于国内。

在国产品牌的高歌猛进下,国际龙头也感受到压力。2022年12月2日,ABB投资1.5亿美元、占地6.7万平米的机器人超级工厂在上海浦东新区正式落成投产。该工厂是ABB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基地。

下游需求的变动给机器人的产品结构也带来了明显变化,最明显的是大负载机器人需求量提升。

一般来说,3C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负载相对较低,而汽车、新能源市场则对大负载机器人有较高需求。2022H1,中大负载六轴机器人市场份额首次突破30%,但小六轴机器人市场却同比下滑明显。

而随着中大负载机器人需求的增加,国产品牌也迎来发展良机。埃斯顿、埃夫特、新时达等工业机器人本体厂商先后推出了130kg以上的重负载新品,部分本体厂商针对于锂电、光伏等行业推出了相关重负载机器人产品。

人形机器人的惊喜

如果大负载机器人更代表工业应用和机器人的“肌肉”,那么2022年的人形机器人更代表了机器人的“智商”和进一步升级。

2022年8月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兴奋地介绍了业内第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此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于特斯拉 AI Day 中首次亮相,成为第一个完全依靠 AI 算法、自身电池电控和高集成电驱执行器驱动的人形机器人。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CyberOne的运动控制算法支配机器人全身13个关节和21个自由度,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电机性能增强10倍,髋关节主要电机的动力扭矩峰值可以达到300Nm,峰值扭矩密度为96Nm/kg。小米自研的 Mi-Sense 深度视觉模组+AI 算法帮助 CyberOne 实现对真实世界的三维虚拟重建,搭载自研 MiAI 环境语义识别引擎和 MiAI 语音情绪识别引擎,能够实现多种环境音与人类情绪识别。

而Optimus灵活度更甚,全身约50个自由度,手指灵敏度高,能够满足多种规格的物体抓取需求。其大脑搭载特斯拉自研的DOJO超级计算机,基本单元是D1芯片(共1500个)。在特斯拉AI Day上,Optimus演示了浇花、搬运纸箱和金属块等工作,很好地完成了视觉识别、抓握、下蹲、直立行走等动作。

人形机器人的升级给资本市场的机器人概念打了一支“兴奋剂”,汉宇集团、中大力德、绿的谐波等纷纷大涨,成为2022年A股少有的风景。

国海证券依据机器人的能力变化,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时代和智能时代。机器时代更强调质量、生产效率、精度、速度等机器指标,机器属性更强,人的属性较弱。未来进入智能时代,将更注重机器人跟人的协作能力和自主的智能能力,届时更强调技术生态、产业或者产品平台,总体上机器属性渐弱,人的属性渐强。

人形机器人的迭代极具代表性。过去人形机器人更多作为概念出现,展示为主,噱头型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交互性有所提升,搬运能力、抓握能力、交互能力增强,但仍面临实用度低、用途不明的问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将可实现深度交流甚至自主思考,实现全场景应用。

小米的CyberOne和特斯拉的Optimus的现场演示及在软件层面的突破,给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想象。除了在工业制造承担更多任务外,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协助老人和伤残人士的生活、护理等人文场景发挥更大作用。

当然,目前还不能对人形机器人有太多期望,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而对于国产机器人来说,实现进口替代尤其是中高端的进口替代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下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仍然只有40%左右,2022上半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出货前10强也只有两家本土品牌(埃斯顿和汇川技术)。

不过,打入新能源产业链是一个关键突破,万台俱乐部的扩容也同样令人为之兴奋。当前国内各大机器人企业已经在着重发力大负载机器人产品,头部企业的相关产品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埃斯顿曾于2022年11月2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公司工业机器人产能已经满足不了2023年生产交付的需求。二期项目计划在2023年建设完成,届时公司工业机器人产能可以达到5万台套/年,可满足未来2-3年业务发展的产能需求。

这样的产能规划,在过去几年是很难想象的。

来源:蓝鲸

原标题:2022国产机器人:大江大河产大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