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官宣济青新定位:青岛升级为“强龙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官宣济青新定位:青岛升级为“强龙头”

1月3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济南、青岛,山东两大城市的新定位终于确定。

1月3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该行动计划,是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山东的具体落地。

这份重磅文件详细规划了山东的科技攻关方向、产业发展领域、各个城市功能定位等,算得上是未来3年内山东发展的“总纲领”。

在新的发展阶段,行动计划首次明确了济南与青岛的最新定位。济南为“强省会”,青岛为“强龙头”。

“强省会”战略,济南已实施多年;“强龙头”则是首次提出。之前,山东多份重要文件中,有关青岛的表述多为“龙头”二字。

比如,《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着力提升青岛市龙头引领作用。

由“龙头”到“强龙头”,青岛的地位显然是提高了。当然,这也可能出于山东对两大城市进行再平衡的考量。

从全省角度看,明确两个经济体量最大城市的定位,有利于济青错位互动发展,避免省内的零和博弈,形成携手共进的局面。

对青岛来说,既是对发展成就的肯定,将增加青岛的底气与信心。同时,也是对青岛的新期待,不仅要提升自身能级,更要有辐射带动作用,如此才能称之为“强龙头”。

具体来看,该行动方案中,济南与青岛的发力方向,具有明显的侧重点。简单来说,其实延续了之前的理念:济南主内,青岛主外。

济南要在黄河流域提升存在感,青岛则要在开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这一行动计划,目标详细、定位明确、分工清晰是一大特点。

无论是产业规划,还是基础研究方向,对省内城市均作了明确分工,且不少表述中具体到了每一个项目。

比如,计划中提到,建设济南、青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潍坊元宇宙产业园,建设烟台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济南中科卫星AIRSAT卫星星座。哪个城市干啥,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城市聚焦方向,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内耗。

总体来看,济南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支柱产业。

青岛在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方面着墨要多一些。

这一行动方案,特意强调区域间的“高效协作”。

一方面,前两年省内一些城市之间出现了“资源、政策争夺”,对山东的整体带来了不利影响。

最典型的就是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济南、青岛都曾将其列入城市目标。

客观而言,以山东的体量,同时坐拥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后来,山东释放信号,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此事也成为山东的一个教训。

在刚刚发布的行动方案中,“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未再出现。

行动计划提出:促进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协同带动淄博、烟台、潍坊相向发展,打造山东半岛高质量发展轴带。济南与青岛若能良性互动,带动淄博、潍坊等一同前行,则山东就能真正挺起“腰”。

另一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到多个需要济南青岛通力合作推进的事项。

比如:

集中布局济南、青岛新能源汽车两个基地,

建设济南、青岛、淄博3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

建设济南、青岛未来产业先导区,

加快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很多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两座城市同时发力、联合发力,才能显出山东的优势,也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互相博弈,注定做不大,走不远。

行动计划中,对于济南、青岛各自引领的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关键词描述,稍微有所不同。

省会经济圈的提法是“同城化”“一体化”——加快济淄、济泰同城化发展,推进济德、济聊、济滨一体化发展。

胶东经济圈更强调“同城化”——出台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青潍日同城化和烟威同城化发展。

同城化比一体化更进一步。这应该与胶东的发展水平以及融合水平分不开。虽然与南方一些地区相比,胶东的融合程度还不高,但放在山东,算是高水平了。特别是烟台与威海。

该行动计划还提出了未来两大经济圈的体量目标:

到2025年,省会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达到3800万左右。

到2025年,胶东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3300万。

根据此目标,胶东经济圈将依然是山东的第一大经济圈,但省会经济圈的人口更多。

这份近3.5万字的文件中,“青岛”两个字共提及46次,是提及最多的城市。

由此可见青岛在山东的重要程度和地位。

其中,很多单独提到青岛之处,与山东重点打造的产业或者新兴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山东所急需的。

比如,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推动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支持青岛港扩大氢能利用,等等。

还有一些则事关山东的开放水平、发展能级,比如,大力支持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等。

所有这些,都彰显了青岛的实力,也是青岛能升级为“强龙头”的支撑。

 

来源:青小岛

原标题:山东官宣济青新定位:青岛升级为“强龙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官宣济青新定位:青岛升级为“强龙头”

1月3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济南、青岛,山东两大城市的新定位终于确定。

1月3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该行动计划,是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山东的具体落地。

这份重磅文件详细规划了山东的科技攻关方向、产业发展领域、各个城市功能定位等,算得上是未来3年内山东发展的“总纲领”。

在新的发展阶段,行动计划首次明确了济南与青岛的最新定位。济南为“强省会”,青岛为“强龙头”。

“强省会”战略,济南已实施多年;“强龙头”则是首次提出。之前,山东多份重要文件中,有关青岛的表述多为“龙头”二字。

比如,《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着力提升青岛市龙头引领作用。

由“龙头”到“强龙头”,青岛的地位显然是提高了。当然,这也可能出于山东对两大城市进行再平衡的考量。

从全省角度看,明确两个经济体量最大城市的定位,有利于济青错位互动发展,避免省内的零和博弈,形成携手共进的局面。

对青岛来说,既是对发展成就的肯定,将增加青岛的底气与信心。同时,也是对青岛的新期待,不仅要提升自身能级,更要有辐射带动作用,如此才能称之为“强龙头”。

具体来看,该行动方案中,济南与青岛的发力方向,具有明显的侧重点。简单来说,其实延续了之前的理念:济南主内,青岛主外。

济南要在黄河流域提升存在感,青岛则要在开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这一行动计划,目标详细、定位明确、分工清晰是一大特点。

无论是产业规划,还是基础研究方向,对省内城市均作了明确分工,且不少表述中具体到了每一个项目。

比如,计划中提到,建设济南、青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潍坊元宇宙产业园,建设烟台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济南中科卫星AIRSAT卫星星座。哪个城市干啥,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城市聚焦方向,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内耗。

总体来看,济南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支柱产业。

青岛在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方面着墨要多一些。

这一行动方案,特意强调区域间的“高效协作”。

一方面,前两年省内一些城市之间出现了“资源、政策争夺”,对山东的整体带来了不利影响。

最典型的就是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济南、青岛都曾将其列入城市目标。

客观而言,以山东的体量,同时坐拥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后来,山东释放信号,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此事也成为山东的一个教训。

在刚刚发布的行动方案中,“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未再出现。

行动计划提出:促进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协同带动淄博、烟台、潍坊相向发展,打造山东半岛高质量发展轴带。济南与青岛若能良性互动,带动淄博、潍坊等一同前行,则山东就能真正挺起“腰”。

另一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到多个需要济南青岛通力合作推进的事项。

比如:

集中布局济南、青岛新能源汽车两个基地,

建设济南、青岛、淄博3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

建设济南、青岛未来产业先导区,

加快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很多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两座城市同时发力、联合发力,才能显出山东的优势,也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互相博弈,注定做不大,走不远。

行动计划中,对于济南、青岛各自引领的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关键词描述,稍微有所不同。

省会经济圈的提法是“同城化”“一体化”——加快济淄、济泰同城化发展,推进济德、济聊、济滨一体化发展。

胶东经济圈更强调“同城化”——出台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青潍日同城化和烟威同城化发展。

同城化比一体化更进一步。这应该与胶东的发展水平以及融合水平分不开。虽然与南方一些地区相比,胶东的融合程度还不高,但放在山东,算是高水平了。特别是烟台与威海。

该行动计划还提出了未来两大经济圈的体量目标:

到2025年,省会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达到3800万左右。

到2025年,胶东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3300万。

根据此目标,胶东经济圈将依然是山东的第一大经济圈,但省会经济圈的人口更多。

这份近3.5万字的文件中,“青岛”两个字共提及46次,是提及最多的城市。

由此可见青岛在山东的重要程度和地位。

其中,很多单独提到青岛之处,与山东重点打造的产业或者新兴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山东所急需的。

比如,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推动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支持青岛港扩大氢能利用,等等。

还有一些则事关山东的开放水平、发展能级,比如,大力支持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等。

所有这些,都彰显了青岛的实力,也是青岛能升级为“强龙头”的支撑。

 

来源:青小岛

原标题:山东官宣济青新定位:青岛升级为“强龙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