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能音箱声渐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能音箱声渐默

半卖半送也激不起用户的购买欲了。

图片来源:Unsplash-BENCE BOROS

文|光子星球 熊 星

编辑|吴先之

无论有屏无屏,智能音箱的2022年注定要在寒冬中结束了。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483万台,同比下降27.1%,销售额为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2%。同期带屏智能音箱市场销量589万台,同比下降24.3%,销量占比接近四成。即便是双11,相关数据也非常不理想。

度过了萎靡的一年,未来恐怕也很难有乐观预期。

头豹研究院与沙利文预计,截至2026年智能音箱市场年销量维持在3800万台上下,销售额徘徊于8.5亿-8.8亿之间,俨然小众市场。

智能手机、智能电脑与平板、智能音箱所构筑的随身、短距离、远距离交互场景中,智能音箱的市场表现似乎有些未老先衰。

迅速失宠

2017年,阿里以3亿元入局智能音箱领域,一年之后砸下30亿元“人工智能补贴金”,为其天猫精灵及上下游扩展保驾护航;同一时期,百度、小米大手笔入驻智能音箱赛道,前者意欲借道All in AI、后者则希望巩固AIoT。

2020年,阿里围绕天猫精灵提出了“双百计划”,即投入100亿元推出百款智能爆品,寻找AIoT与内容生态的入口,智能音箱作为生态起点的属性充满了想象空间,作用不言而喻,加码智能音箱成为各自战略的延伸方向。

价格战之后,各家智能音箱扎堆百元级。“半卖半送”的游戏注定成为头部大厂的独角戏,只是让人意外的是,这块理想中的“膏地”却带着几分现实中的骨感。

中商产业研究数据显示,从2017年-2022年,6年间国内智能音箱出货量已经颓势渐显。2019-2021三年为蜜月期,出货量分别为3682万台、3770万台、3515万台,除了作为元年的2017仅为176万台,2018年与2022年1-8月出货量均为1600万+台水平。

回看智能音箱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可称为蓝牙时代,简单地说,作为手机或笔记本等智能终端的蓝牙扩展,智能音箱成为了内容载体与连接中枢。

正是如此,智能音箱承载了语音交互、内容输出、万物互联的诸多重任,全新的产品形态一度点燃市场。不过,热度衰减却比想象来得更快,RUNTO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智能音箱累计销量为1911万台,仅是2019年巅峰期的54%,显然,智能音箱三年的高光表现无以为继。

智能音箱卖不动,内外因素都有。

语音交互是成败根本,智能音箱经过几年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却没能引来质变拐点。按照智能音箱的交互逻辑,语音唤醒——指令识别——执行三大步必不可少。如果识别出现偏差,意味着第一步白做,第三步的执行结果则失去意义。

可以发现,当多次语音识别出现误差后,大多数用户还是更愿意手机直连,依靠移动端完成指令。

2022年小爱同学月活量已连续三个季度在1.15亿人左右,维持高位,难再突破,搭载小爱的智能设备种类与日俱增,总量不变则此消彼长,智能音箱上的小爱月活大概率是走低的。

不同智能设备涌现对其造成冲击,是智能音箱市场降温的外因。

站在用户角度看,语音唤醒等待时间长与识别问题,都导致智能音箱体验不佳,而手机蓝牙直连,点按操作的误差率相比语音识别明显更低,即使不愿“动手”的用户,也完全可以依靠手机自带的语音助手完成与智能音箱类似的操作。

而智能音箱大有回归“音箱”属性的趋势,甚至在追求降低损耗的“有线党”之中,Wi-Fi与4G都不是卖点。

如今,用户新奇感荡然无存,智能音箱的实际体验也难堪大任,经历了短暂火爆回归平静。而智能设备种类繁多,智能音箱并非厂商唯一的内容及生态入口,且伴有先天劣势。

智能音箱难独活

智能音箱曾经有过一个公域故事。

因为具备便携属性,智能音箱一度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其发挥空间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当前远场语音识别技术带来的产品体验并不完整:如果说在车载、智能家居、会议室等相对安静的场景中,其识别错误率还可勉强让人接受,那么商超、门店、展会、公共场馆等场景中,远场语音识别就无能为力了。

远距离、低信噪比带来的收音困难,加上多人说话时无法准确识别目标语音,智能音箱的公域短板是其先天劣势;智能音箱需要具备相应的智能设备作为扩展,不然功能仅仅停留于蓝牙音箱, 而其它功能可以被手机覆盖,导致其日渐沦为鸡肋。

不同产品的确主打不同的场景,但需以解决用户核心痛点为主。比如,智能手环部分功能虽然借助手机,而心率、血氧等实时监测依赖手环主体,手机只是作为数据实时呈现和操控的扩展屏;手环也可实现智能音箱的大部分功能(除外放),理论上,也可充当物联桥梁。

相比之下,智能音箱本体并没有深度绑定用户某方面痛点,仅扮演着智能化中转站的角色。

京东的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整合了飞利浦、漫步者等成熟硬件厂商,语音平台商为国内顶尖的科大讯飞,携手内容提供商百度音乐、喜马拉雅等行业头部资源,集合一把好牌,为其智能音箱商业高楼做好了基建,而无界零售才是其顶层建筑。

尽管蓝图宏伟,智能音箱在私域场景的确可以作为京东战略延伸中的一环,但到了公域,比如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七鲜超市等场景,智能音箱参与感则大幅降低。

稍晚入局的阿里注意到了智能音箱的先天劣势,为此成立了阿里人工实验室,试图优化消费级AI产品在公域的表现。

小米则一早确定了智能音箱+小米全家桶的思路,由智能音箱作为全屋智能设备的“开关”。同样是整合内容商、语音平台、硬件商,但小米显然把重心放在了“捆绑”。所有动作都指向小米商城,由此绑定海量智能设备进行“全屋定制”,充当其内容、云服务等输出端口。

电商作为阿里、京东、小米的主要战场,实际也是智能音箱肩负的重要使命。而对于ALL in AI的百度,小度智能音箱更像是一个窗口,为其AI生态成长进行“语音投喂”,百度大有用户基础和使用频率更高的选择,比如百度地图,而智能音箱的成败其实无关大局。

智能音箱公域属性缺失、体验不足,担负桥梁重任只能勉勉强强。如今,小米手机×AIoT战略,明确了手机的起点和支点作用;京东、阿里各自战略也并未激起太大水花,侧重AI成长的百度也不再对智能音箱有更多投入。

没有与用户痛点深度关联,甚至可以被轻易替代,智能音箱在生态大戏中的角色越发边缘化。

何去何从

近年,智能音箱引入大屏,由过去纯语音交互加入了一套可视化操作与反馈系统。优势显而易见,对于指令采集和执行具备了与手机相似的精准度,然而效率和逻辑仍然经不起推敲。

比如,用户走进家门,想通过智能音箱打开空调,无屏智能音箱的操作流程是纯语音,弊端如前文所述。带屏智能音箱可以进行点按操作,前提是,用户需要走到音箱所摆放的位置。

看上去是多走两步的问题,实则与交互便捷性相悖。

当手机蓝牙自动连接后,用户仍然可以执行相同操作达到相同目的。传统开关往往分布于入户、房间入口、床头两侧等用户移动的起点或终点,带屏智能音箱集成了全屋智能设备开关,更像是装修时的错误规划,集中于家中任何一处,都可能顾此失彼,反而失去了便捷性初衷。如果回归语音操作,那么屏幕这一卖点又成了伪需求。

价格战之后,智能音箱主要借助内容生态或下游商业环节产生间接盈利,但并非完全落入自家口袋。

智能音箱加入大屏,欲从源头上提升硬件毛利率,然而本质上并没有带来体验革新,这波新鲜感能维持多久,目前看起来并不乐观。

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智能音箱出货量总体走低,截止6月,无屏智能音箱出货量已出现35%跌幅,带屏智能音箱跌幅超12%。而销售额的差距却相对更小,无屏智能音箱跌幅接近20%,而带屏智能音箱跌5%左右。

加入屏幕,一定程度缓解了智能音箱的总体颓势,但有点杯水车薪的意味。

从产品形态来看,带屏智能音箱既像智能电视,又像平板电脑 ,看似具备强大综合能力。从体验看,主流带屏智能音箱的显示屏在8寸左右,分辨率大多在720P上下,其显示效果、信息量远不及电视,而在软件生态上更无法与平板电脑相提并论。

带屏智能音箱,更像是语音识别技术没有本质突破,应对销量断崖式下滑的一次缓兵之计。

语音识别、合成两大核心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大数据采集和自我进化,从使用频率和场景覆盖率来说,智能音箱已然不是拼接商业版图的优先选择。

对于厂商而言,智能音箱做与不做都很头疼。弃之,无疑失去了一个用户习以为常的交互点和数据采集点,食之,硬件盈利难、内容质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自己手里,而头部厂商的智能产品矩阵庞大,随时可以将智能音箱取而代之。

2022年11月,Matter 1.0发布,这一涉及插座、门锁、照明、网关、应用程序等国际标准正式面世,目前已有数百款设备获得认证和正在接受认证,其中不乏苹果、谷歌等行业巨头,不同厂商的智能设备互通互联的时代正在赶来。

对于厂商而言,全家桶护城河即将开放,行业壁垒一定程度受到冲击,但也预示着不同品牌的受众可能存在松动和转向,厂商的风险和机遇并存。对于用户而言,选择权松绑当然是喜闻乐见的,这更加考验各厂商的软硬件实力与生态粘度。

尽管略显鸡肋,智能音箱或许在先入为主的优势下仍有存在价值,随着Matter协议进程,用户面临更多选择和搭配,但仍需一个“中转站”的事实暂时不会改变,这一用户习惯留存的时间,能不能等来语音识别技术质变,将决定智能音箱的命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能音箱声渐默

半卖半送也激不起用户的购买欲了。

图片来源:Unsplash-BENCE BOROS

文|光子星球 熊 星

编辑|吴先之

无论有屏无屏,智能音箱的2022年注定要在寒冬中结束了。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483万台,同比下降27.1%,销售额为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2%。同期带屏智能音箱市场销量589万台,同比下降24.3%,销量占比接近四成。即便是双11,相关数据也非常不理想。

度过了萎靡的一年,未来恐怕也很难有乐观预期。

头豹研究院与沙利文预计,截至2026年智能音箱市场年销量维持在3800万台上下,销售额徘徊于8.5亿-8.8亿之间,俨然小众市场。

智能手机、智能电脑与平板、智能音箱所构筑的随身、短距离、远距离交互场景中,智能音箱的市场表现似乎有些未老先衰。

迅速失宠

2017年,阿里以3亿元入局智能音箱领域,一年之后砸下30亿元“人工智能补贴金”,为其天猫精灵及上下游扩展保驾护航;同一时期,百度、小米大手笔入驻智能音箱赛道,前者意欲借道All in AI、后者则希望巩固AIoT。

2020年,阿里围绕天猫精灵提出了“双百计划”,即投入100亿元推出百款智能爆品,寻找AIoT与内容生态的入口,智能音箱作为生态起点的属性充满了想象空间,作用不言而喻,加码智能音箱成为各自战略的延伸方向。

价格战之后,各家智能音箱扎堆百元级。“半卖半送”的游戏注定成为头部大厂的独角戏,只是让人意外的是,这块理想中的“膏地”却带着几分现实中的骨感。

中商产业研究数据显示,从2017年-2022年,6年间国内智能音箱出货量已经颓势渐显。2019-2021三年为蜜月期,出货量分别为3682万台、3770万台、3515万台,除了作为元年的2017仅为176万台,2018年与2022年1-8月出货量均为1600万+台水平。

回看智能音箱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可称为蓝牙时代,简单地说,作为手机或笔记本等智能终端的蓝牙扩展,智能音箱成为了内容载体与连接中枢。

正是如此,智能音箱承载了语音交互、内容输出、万物互联的诸多重任,全新的产品形态一度点燃市场。不过,热度衰减却比想象来得更快,RUNTO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智能音箱累计销量为1911万台,仅是2019年巅峰期的54%,显然,智能音箱三年的高光表现无以为继。

智能音箱卖不动,内外因素都有。

语音交互是成败根本,智能音箱经过几年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却没能引来质变拐点。按照智能音箱的交互逻辑,语音唤醒——指令识别——执行三大步必不可少。如果识别出现偏差,意味着第一步白做,第三步的执行结果则失去意义。

可以发现,当多次语音识别出现误差后,大多数用户还是更愿意手机直连,依靠移动端完成指令。

2022年小爱同学月活量已连续三个季度在1.15亿人左右,维持高位,难再突破,搭载小爱的智能设备种类与日俱增,总量不变则此消彼长,智能音箱上的小爱月活大概率是走低的。

不同智能设备涌现对其造成冲击,是智能音箱市场降温的外因。

站在用户角度看,语音唤醒等待时间长与识别问题,都导致智能音箱体验不佳,而手机蓝牙直连,点按操作的误差率相比语音识别明显更低,即使不愿“动手”的用户,也完全可以依靠手机自带的语音助手完成与智能音箱类似的操作。

而智能音箱大有回归“音箱”属性的趋势,甚至在追求降低损耗的“有线党”之中,Wi-Fi与4G都不是卖点。

如今,用户新奇感荡然无存,智能音箱的实际体验也难堪大任,经历了短暂火爆回归平静。而智能设备种类繁多,智能音箱并非厂商唯一的内容及生态入口,且伴有先天劣势。

智能音箱难独活

智能音箱曾经有过一个公域故事。

因为具备便携属性,智能音箱一度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其发挥空间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当前远场语音识别技术带来的产品体验并不完整:如果说在车载、智能家居、会议室等相对安静的场景中,其识别错误率还可勉强让人接受,那么商超、门店、展会、公共场馆等场景中,远场语音识别就无能为力了。

远距离、低信噪比带来的收音困难,加上多人说话时无法准确识别目标语音,智能音箱的公域短板是其先天劣势;智能音箱需要具备相应的智能设备作为扩展,不然功能仅仅停留于蓝牙音箱, 而其它功能可以被手机覆盖,导致其日渐沦为鸡肋。

不同产品的确主打不同的场景,但需以解决用户核心痛点为主。比如,智能手环部分功能虽然借助手机,而心率、血氧等实时监测依赖手环主体,手机只是作为数据实时呈现和操控的扩展屏;手环也可实现智能音箱的大部分功能(除外放),理论上,也可充当物联桥梁。

相比之下,智能音箱本体并没有深度绑定用户某方面痛点,仅扮演着智能化中转站的角色。

京东的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整合了飞利浦、漫步者等成熟硬件厂商,语音平台商为国内顶尖的科大讯飞,携手内容提供商百度音乐、喜马拉雅等行业头部资源,集合一把好牌,为其智能音箱商业高楼做好了基建,而无界零售才是其顶层建筑。

尽管蓝图宏伟,智能音箱在私域场景的确可以作为京东战略延伸中的一环,但到了公域,比如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七鲜超市等场景,智能音箱参与感则大幅降低。

稍晚入局的阿里注意到了智能音箱的先天劣势,为此成立了阿里人工实验室,试图优化消费级AI产品在公域的表现。

小米则一早确定了智能音箱+小米全家桶的思路,由智能音箱作为全屋智能设备的“开关”。同样是整合内容商、语音平台、硬件商,但小米显然把重心放在了“捆绑”。所有动作都指向小米商城,由此绑定海量智能设备进行“全屋定制”,充当其内容、云服务等输出端口。

电商作为阿里、京东、小米的主要战场,实际也是智能音箱肩负的重要使命。而对于ALL in AI的百度,小度智能音箱更像是一个窗口,为其AI生态成长进行“语音投喂”,百度大有用户基础和使用频率更高的选择,比如百度地图,而智能音箱的成败其实无关大局。

智能音箱公域属性缺失、体验不足,担负桥梁重任只能勉勉强强。如今,小米手机×AIoT战略,明确了手机的起点和支点作用;京东、阿里各自战略也并未激起太大水花,侧重AI成长的百度也不再对智能音箱有更多投入。

没有与用户痛点深度关联,甚至可以被轻易替代,智能音箱在生态大戏中的角色越发边缘化。

何去何从

近年,智能音箱引入大屏,由过去纯语音交互加入了一套可视化操作与反馈系统。优势显而易见,对于指令采集和执行具备了与手机相似的精准度,然而效率和逻辑仍然经不起推敲。

比如,用户走进家门,想通过智能音箱打开空调,无屏智能音箱的操作流程是纯语音,弊端如前文所述。带屏智能音箱可以进行点按操作,前提是,用户需要走到音箱所摆放的位置。

看上去是多走两步的问题,实则与交互便捷性相悖。

当手机蓝牙自动连接后,用户仍然可以执行相同操作达到相同目的。传统开关往往分布于入户、房间入口、床头两侧等用户移动的起点或终点,带屏智能音箱集成了全屋智能设备开关,更像是装修时的错误规划,集中于家中任何一处,都可能顾此失彼,反而失去了便捷性初衷。如果回归语音操作,那么屏幕这一卖点又成了伪需求。

价格战之后,智能音箱主要借助内容生态或下游商业环节产生间接盈利,但并非完全落入自家口袋。

智能音箱加入大屏,欲从源头上提升硬件毛利率,然而本质上并没有带来体验革新,这波新鲜感能维持多久,目前看起来并不乐观。

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智能音箱出货量总体走低,截止6月,无屏智能音箱出货量已出现35%跌幅,带屏智能音箱跌幅超12%。而销售额的差距却相对更小,无屏智能音箱跌幅接近20%,而带屏智能音箱跌5%左右。

加入屏幕,一定程度缓解了智能音箱的总体颓势,但有点杯水车薪的意味。

从产品形态来看,带屏智能音箱既像智能电视,又像平板电脑 ,看似具备强大综合能力。从体验看,主流带屏智能音箱的显示屏在8寸左右,分辨率大多在720P上下,其显示效果、信息量远不及电视,而在软件生态上更无法与平板电脑相提并论。

带屏智能音箱,更像是语音识别技术没有本质突破,应对销量断崖式下滑的一次缓兵之计。

语音识别、合成两大核心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大数据采集和自我进化,从使用频率和场景覆盖率来说,智能音箱已然不是拼接商业版图的优先选择。

对于厂商而言,智能音箱做与不做都很头疼。弃之,无疑失去了一个用户习以为常的交互点和数据采集点,食之,硬件盈利难、内容质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自己手里,而头部厂商的智能产品矩阵庞大,随时可以将智能音箱取而代之。

2022年11月,Matter 1.0发布,这一涉及插座、门锁、照明、网关、应用程序等国际标准正式面世,目前已有数百款设备获得认证和正在接受认证,其中不乏苹果、谷歌等行业巨头,不同厂商的智能设备互通互联的时代正在赶来。

对于厂商而言,全家桶护城河即将开放,行业壁垒一定程度受到冲击,但也预示着不同品牌的受众可能存在松动和转向,厂商的风险和机遇并存。对于用户而言,选择权松绑当然是喜闻乐见的,这更加考验各厂商的软硬件实力与生态粘度。

尽管略显鸡肋,智能音箱或许在先入为主的优势下仍有存在价值,随着Matter协议进程,用户面临更多选择和搭配,但仍需一个“中转站”的事实暂时不会改变,这一用户习惯留存的时间,能不能等来语音识别技术质变,将决定智能音箱的命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