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症高峰中,普通人该如何保护自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症高峰中,普通人该如何保护自己?

方法很重要,心态更重要。

图片来源:Unsplash-SJ Objio

文|每日人物社

自2022年12月7日,防控政策逐步放开后,新冠感染席卷全国。北京最先迎来感染高峰,有的医院发热门诊一天排队800余个号,仅在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已达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除北京外,全国各大城市也成为了新冠感染的战场。

然而,感染高峰只是第一道难关。多位呼吸危重症专家均达成共识,重症高峰的到来将是一场更大的考验。目前,有重症收治能力的医院,是战争的最前线,面对大量的重症病人,缺人、缺药、缺床位,是必将面对的严峻现实。

我们找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危重症专家余昌平,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之时,余昌平作为湖北防治专家组成员曾被感染,并发展至重症,他甚至分析“有30%死掉的可能性”。现在,他不仅是呼吸科一线专家,还是微博知名医生博主,“从病房到互联网,一直战斗在一线”。

12月末,我们与余昌平进行了对话,这一小时的时间是他挤出来的,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希望了解重症高峰何时会到来?如何识别、预防发展成重症的可能性?面对重症高峰,医院与社会该如何准备?以及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以下是每日人物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危重症专家余昌平的对话:

文 | 高越

编辑 | 赵磊

运营 | 月弥

谈重症接收

每日人物:在这波感染中,从什么时候感觉到患者明显增多?现在呼吸科和重症病房接收的患者数量大概有多少?

余昌平:放开之后,大概一个星期,就能明显感觉到患者数量一下子变多了。我们科室有一科和二科,加起来140多个床位,这些天一直是满的,一直在加床,重症ICU的23张床位也是满的。还有很多等床的病人,等的时间谁都没法说,都是出院一个收一个,重症也是,转到外面普通病房一个,或者不幸走了一个,才能收一个。

每日人物:接收患者时,要如何进行轻症、重症和危重症级别的判定,会有哪些标准?什么程度需要住院?

余昌平:判别轻症、重症还是危重症,一要看病人自己的描述,大多数人感染后一般都是轻症,可以当作流感处理,假如病人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是重症,这时就要看CT检查的结果,如果肺部感染范围比较大,就确定是重症。不过也没有明确的比例,究竟是1/3算大,还是1/4算大,一般靠医生的判断。

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看。很多人是自己感觉很重,症状描述得很剧烈,像我有个亲戚,在乡下住院了几天没好转,自己开车到武汉,要来大医院治,在半路上,他把CT发给我,我一看并不重,别说转到大医院,根本就不需要住院。很多病人一来就要住院,结果检查完,我一看他们的CT,根本就不重,没有达到住院的标准,我都会把他们劝回去,告诉他们这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回去吃点药、休息好,吃好睡好,慢慢自己会好的,一般都会听劝。

普通人不用恐慌,一听肺炎就紧张害怕,比较轻微的感染,吃消炎药就可以。

每日人物:收治的重症患者一般是什么年龄段?有基础病的群体偏多吗?

余昌平:重症患者绝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或者不算高龄,大概五六十岁,但体质比较差,有基础疾病,像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慢阻肺之类的,甚至有很多人是叠加了多种基础病。前些天,我们收治了一个病人,还不到70岁,自己有肿瘤,接受了化疗,还有糖尿病、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同时,他的感染也很严重,一来就发现感染面积很大,呼吸困难,直接进了ICU。这不是个例,其实在重症里挺普遍。

我们医院目前没有青壮年发展成重症的情况,但社会上肯定有的,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

每日人物:重症患者里死亡的比例高么?一般会因为什么原因?

余昌平:肯定会有死亡的,但我们医院来看比例并不算高。有的是死于其他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还有的是死于肺炎本身,肺炎严重,呼吸困难就憋死了。虽然有呼吸机可以吸氧,但没办法一直吸,一般是给患者维持三五天、一个星期,吸氧的同时再治疗,如果慢慢好转,病就缓过来了,但要是肺感染的程度很重,范围很广,一直没控制住,一直在加重,就很难救过来了。尤其是那些叠加多种基础病的患者,免疫系统很差,病毒会大量繁殖,范围很容易就扩大了,所以出现肺炎症状一定要尽快送医。

谈重症救治

每日人物:面对重症高峰,医院能做哪些准备?作为经历过当时武汉疫情的医院,在医疗资源的储备上,有哪些经验可以供其他城市借鉴呢?

余昌平:床位不足,没办法入院是重症救治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医院在这一点上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是要加快已有病床的周转,我们呼吸内科是直接面对新冠的,初期收的一些肺炎并不是很重的,要尽快出院,一些比较重的肺炎,经过七八天的治疗明显好转,要尽快转到普通病房。我们会告诉患者,不见得要住到症状完全消失,这要很长时间,可以回去慢慢地养,劝他们好转之后就尽快出院。

还有一个是我们医院127个临床科室,5000多张床位,现在全部都收治感染患者。以前是只有发热门诊、急诊科、呼吸内科、重症科在收治,现在其他科室的病人可能还会比平时少些,所以就把其他科室有的床位都拿来收患者,这样住不了院的医疗挤兑就能得到一些缓解。也不止普通床位可以借调,目前全院重症床位已经有466张,占所有床位的9%。

每日人物:医院在重症救治的医护队伍上做了哪些准备?

余昌平:我们医院把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和感染科,这三个科室的科主任和医疗组长加在一起,一共36位专家组成了一个重症救治组,一个专家管两三个科室,其他科室收的患者,重症的我们要帮忙指导治疗。我负责的是胃肠科和介入科,今天上午跑,昨天上午也跑,刚才给我打电话,明天上午还要收治3位重症患者,我也要过去。我自己科室的也要管,我每天还有自己的20多个床位的病人要负责。

即使这样人手也不够,大家都带病上岗,我们科室几十个医生都感染了,有一个发展成肺炎,其他人基本上烧两三天,烧一好,就得上班。我的症状比较轻,低烧两天,有点咳嗽,12月19号就返回岗位了,只休息了4天,这几天还要多顶一下班。

每日人物:医院在医疗器械的储备上充足吗?现在呼吸科和重症科室的呼吸机是否出现短缺的情况?

余昌平:目前还是足够的,不见得每个都要用,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看是用无创呼吸机,还是插管吸氧。现在是有创有9台,我们用了7台,无创有10台,用了9台,高流量有9台,用了8台。我们重症科还有两个病区,呼吸机的储备会更好点,应该能保证每个床边都有呼吸机。

每日人物:医院在重症治疗上有没有全面完整的治疗用药方案?有没有哪些经验,是从当年经历武汉重症治疗时延续下来的?

余昌平:我们基本上是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去做的。用药比较多的有糖皮质激素,这个从2020年开始我们用的就比较多,用的时候有一些技巧,这与临床经验是很相关的,比如什么时候用,剂量用多大,用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减量,什么时候停,这有很多技巧和经验在里面。当时美国刚出现的时候,我跟华人医生交流过,当时我就跟他们说,这个效果比较直接。但他们不敢用,因为没有在药典规范里,怕被起诉,后来美国感染严重,他们也开始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我们现在很有技巧,一般是偏早点用,剂量不要太大,病情进展得比较快,就可以加量,用了之后,感觉到肺炎稳住,没有恶化的,或者在好转,就开始减量,这样子副作用就少些,也能保证效果。

其他药也要对症使用,咳嗽要止咳、发烧要退烧,心肌有损伤也要用药,甚至吃不下饭、抵抗能力差,也要有综合的治疗。新冠没有特效药,杀不了病毒,但它是自限性疾病,靠免疫力就能好,在这个过程中,缺氧的要把氧气维持住,用药是让肺炎尽量进展慢一点,让病人有一个自己缓过来的机会,慢慢恢复体力,营养跟得上,病情就会好转。

每日人物:市面上提到的一些“特效药”,像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阿兹夫定,我们在治疗重症患者时会使用吗?

余昌平:严格来说,其实没有特效药,这是大家喜欢叫的说法,实际上,只要对新冠肺炎的有效的药,都可以是特效药。像细菌性肺炎,消炎药就是特效药,消炎药物效果也有好有差,每个药可能在某个方面都有点用,但是用处到底有多大也不确定。

这两种药我们都会用,但其实都是针对轻症和普通型早期预防发展成重症的,一旦到了重症,可能也会有效果,但要打折扣,并不是很特别的特效药。很多已经重症的患者着急用这个,用了之后会安心一些。

我为什么不建议说特效药,因为这些药物的效果有多大也是因人而异,但哪种药医生一旦说有效,马上市面上就被抢购一空,我们医院上个星期还有阿兹夫定,住院和门诊都能开,现在就都没了,药店也买不到。

每日人物:在重症治疗时,我们该如何与基础病进行合并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余昌平:基本上重症病人都会有合并基础病,这个要具体到个人去分析。比如,肺炎很重,一直呼吸困难,这时候有肿瘤的,肿瘤的治疗就要放一放,因为你没有一个好的精神和体质。但如果精神还可以,平时吃的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也不产生冲突、不影响的话,就可以继续一起用药。

每日人物:在重症救治过程中,医院还遇到了哪些问题,社会应该给予哪些帮助和准备呢?

余昌平:我们很大的问题是缺药。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社会应该要加大力度出一些政策去加快药物的流转,包括生产药物的厂家,能不能够及时供药,不止是这些所谓特效药,就连退烧药、感冒药、止咳药,还有相关的一些药物,都经常缺药。我们建议医务人员和媒体要引导大家理性看待用药问题,有些药你不晓得怎么用,甚至可能根本用不到,还是应该按需用药,不要囤药,即便我们没有这些药,也依然是可以治疗的。

谈重症预防

每日人物:您认为武汉的重症高峰已经到来了么,可以预测其他大中城市的高峰将在什么时候到来呢?

余昌平:武汉市的感染比例有多少没人统计,我主观揣测是可能到了80%,基本上有可能感染成肺炎或出现重症的,绝大部分都出现了,可能还有断断续续,一些少部分的慢慢出现,但高峰基本差不多要过去了。

我的预测是春节之前,大部分的大城市都会迎来重症高峰,再慢慢有往下走的趋势,慢慢过去,发生的比较早的,基本上都感染过的城市,春节前就能进入平稳期,其他城市基本上春节后也会慢慢平稳。

每日人物:我们该如何把重症救治的工作提前,比如老年群体、农村群体和年轻人什么情况下会容易发展成重症,要如何预防?

余昌平:发展成重症大多是高风险人群,有三类,年龄大的,有基础病的,体质差的,所以老年人是最容易出现重症的。他们的预防就是时刻警惕和监测,尤其是年纪很大的老年人或者是残疾人,他们反应是很迟钝的,对发烧、对不舒服的症状或者是对缺氧,反应是很慢的,你感觉他像个正常人,其实他已经不正常了,甚至低烧37度到38度,他自己可能没什么感觉,或者他自己没办法说。

这种时候就需要家人多注意,尽量保护他不感染,万一感染了之后,就要休息好、吃好,营养跟上,再有就是密切观察。要仔细一点,没事多摸摸他的额头,量量体温。可以买血氧仪,夹在手指上,测一下看看血氧饱和度低不低,有问题去医院,这是一个客观的指标,能快速反映他的状况。

之前血氧仪也抢购,很多人买不到,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血氧仪,正常人胸闷气喘、呼吸困难都能感受到,你就直接去医院做CT,测不测血氧意义不大。反应迟钝的老年人、残疾人才是真正需要血氧仪,他们可能发生沉默性缺氧,这时就要测一下来判断他的情况。

每日人物:年轻人虽然发展成重症的几率不大,但在预防时该注意哪些情况和信号呢?

余昌平:年轻人重症确实比较少,一般感染都是表现为发烧,有的快的话两三天就好了,慢的话有时候5天一个星期。转阴之后,主要是注意自己的症状,要看你是不是越来越好,情况越来越轻,有的自己就明白,咳嗽里有黄痰,你可能是细菌感染,可以自己吃点消炎药和止咳药,慢慢就恢复了,但如果一直没有好转,而且越来越重,出现胸闷喘气,呼吸困难,咳得时间比较久,这几个就是预警信号,如果都有的话,基本上就要赶紧去医院,去做心电图看心脏有没有问题,或者做CT看肺上有没有问题。除了肺炎之外,年轻人还需要额外注意心肌炎的问题。

年轻人只要平时多注意休息,适当锻炼身体,吃好喝好,心态好,往往感染之后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像个普通感冒,轻一点或重一点,但问题不大。

每日人物:农村群体该如何预防?他们的重症高峰是不是还没有到来?

余昌平:农村的高峰确实要晚一点,接下来可能会有一些重症是从农村来的。因为农村的重症救治力量是很薄弱的,哪怕县医院也是床位不够,重症医生也很欠缺,药品更是不足,没有新冠的时候,他们县级的医院、镇上的医院,病毒性肺炎也见得少,一般都没有办法,只能是向大医院转。

所以还是要一层层地去流转,有条件的尽早发现,尽早转院,千万不要拖,也不要不当回事,盲目地吃药、输液。如果发病的时候比较危急,要先处理,保持吸氧,防止在转院的过程中出现呼吸停止的情况,如果只是严重,不算危急,一般都可以来得及转到市里去治。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如果出现肺炎,尽量一早就住院,防止加重,一旦情况不好,立马送到大医院。

说到底,预防就需要我们意识上保持警惕,这是最重要的。

每日人物:在重症高峰中普通人该如何最大化保护好自己,顺利度过前期的挤压和混乱,万一遇到没有床位、没有资源的情况该怎么办?

余昌平: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担心会遇到挤兑和混乱,担心治疗没有床位,这个确实是问题。它传染力太强了,感染基数太大,导致肺炎的绝对人数还是不少的,我们医院是这样,全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很多需要住院的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我们肯定是很急的,也很无奈、无助。

我们能做的是加快医院床位的周转,普通人就要多提高意识,多警惕、多观察,在轻症的时候好好吃药、休息,一旦病情发展,及时去医院,去急诊或者门诊去拍片,尽量不要发展到需要住院的程度,早干预、早治疗,效果也好些。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我预测基本上再有一两周,医疗床位不足、出现挤兑的情况就会明显缓解,想要住院基本上都会有办法。这两天我都感觉明显比上个星期要好一些,像之前没床位,那是真的没办法,现在几乎都能给安排上床位。

每日人物:作为参与过武汉新冠疫情救治的一线医生,您认为现在这波感染出现的重症情况,与当年的武汉情况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

余昌平:现在的重症,跟之前的已经不一样了,虽然现在全国重症的数量还是很多,但相对以前的新冠病毒引起肺炎的比例是明显下降的。之前,我们八九个医生,基本上只有一两个没有发展成肺炎,这比例是很高的,但现在,我们上百个医护人员加在一起,只有一个肺炎,还不是重症。为什么这么多,因为基数太大,看起来好吓人,但致病率是明显下降的。

我们在面对肺炎和重症的时候,心态也很重要。我有个同学,住院之后一天到晚睡在床上,一直鼻道管吸氧,跟我说,他好重,让我给他用药加量,还要转到重症监护室。但我给他做个CT之后,发现不是这样,不仅稳住了,而且还在好转,不能加量,相反还要减量。我让他不要一直戴着面罩,要走动一下,也不要那么悲观,要积极一点,多吃有营养的,后来过了没几天,他就跟我说,自己要出院了。

所以,大家还是乐观一些,都会过去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症高峰中,普通人该如何保护自己?

方法很重要,心态更重要。

图片来源:Unsplash-SJ Objio

文|每日人物社

自2022年12月7日,防控政策逐步放开后,新冠感染席卷全国。北京最先迎来感染高峰,有的医院发热门诊一天排队800余个号,仅在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已达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除北京外,全国各大城市也成为了新冠感染的战场。

然而,感染高峰只是第一道难关。多位呼吸危重症专家均达成共识,重症高峰的到来将是一场更大的考验。目前,有重症收治能力的医院,是战争的最前线,面对大量的重症病人,缺人、缺药、缺床位,是必将面对的严峻现实。

我们找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危重症专家余昌平,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之时,余昌平作为湖北防治专家组成员曾被感染,并发展至重症,他甚至分析“有30%死掉的可能性”。现在,他不仅是呼吸科一线专家,还是微博知名医生博主,“从病房到互联网,一直战斗在一线”。

12月末,我们与余昌平进行了对话,这一小时的时间是他挤出来的,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希望了解重症高峰何时会到来?如何识别、预防发展成重症的可能性?面对重症高峰,医院与社会该如何准备?以及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以下是每日人物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危重症专家余昌平的对话:

文 | 高越

编辑 | 赵磊

运营 | 月弥

谈重症接收

每日人物:在这波感染中,从什么时候感觉到患者明显增多?现在呼吸科和重症病房接收的患者数量大概有多少?

余昌平:放开之后,大概一个星期,就能明显感觉到患者数量一下子变多了。我们科室有一科和二科,加起来140多个床位,这些天一直是满的,一直在加床,重症ICU的23张床位也是满的。还有很多等床的病人,等的时间谁都没法说,都是出院一个收一个,重症也是,转到外面普通病房一个,或者不幸走了一个,才能收一个。

每日人物:接收患者时,要如何进行轻症、重症和危重症级别的判定,会有哪些标准?什么程度需要住院?

余昌平:判别轻症、重症还是危重症,一要看病人自己的描述,大多数人感染后一般都是轻症,可以当作流感处理,假如病人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是重症,这时就要看CT检查的结果,如果肺部感染范围比较大,就确定是重症。不过也没有明确的比例,究竟是1/3算大,还是1/4算大,一般靠医生的判断。

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看。很多人是自己感觉很重,症状描述得很剧烈,像我有个亲戚,在乡下住院了几天没好转,自己开车到武汉,要来大医院治,在半路上,他把CT发给我,我一看并不重,别说转到大医院,根本就不需要住院。很多病人一来就要住院,结果检查完,我一看他们的CT,根本就不重,没有达到住院的标准,我都会把他们劝回去,告诉他们这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回去吃点药、休息好,吃好睡好,慢慢自己会好的,一般都会听劝。

普通人不用恐慌,一听肺炎就紧张害怕,比较轻微的感染,吃消炎药就可以。

每日人物:收治的重症患者一般是什么年龄段?有基础病的群体偏多吗?

余昌平:重症患者绝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或者不算高龄,大概五六十岁,但体质比较差,有基础疾病,像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慢阻肺之类的,甚至有很多人是叠加了多种基础病。前些天,我们收治了一个病人,还不到70岁,自己有肿瘤,接受了化疗,还有糖尿病、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同时,他的感染也很严重,一来就发现感染面积很大,呼吸困难,直接进了ICU。这不是个例,其实在重症里挺普遍。

我们医院目前没有青壮年发展成重症的情况,但社会上肯定有的,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

每日人物:重症患者里死亡的比例高么?一般会因为什么原因?

余昌平:肯定会有死亡的,但我们医院来看比例并不算高。有的是死于其他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还有的是死于肺炎本身,肺炎严重,呼吸困难就憋死了。虽然有呼吸机可以吸氧,但没办法一直吸,一般是给患者维持三五天、一个星期,吸氧的同时再治疗,如果慢慢好转,病就缓过来了,但要是肺感染的程度很重,范围很广,一直没控制住,一直在加重,就很难救过来了。尤其是那些叠加多种基础病的患者,免疫系统很差,病毒会大量繁殖,范围很容易就扩大了,所以出现肺炎症状一定要尽快送医。

谈重症救治

每日人物:面对重症高峰,医院能做哪些准备?作为经历过当时武汉疫情的医院,在医疗资源的储备上,有哪些经验可以供其他城市借鉴呢?

余昌平:床位不足,没办法入院是重症救治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医院在这一点上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是要加快已有病床的周转,我们呼吸内科是直接面对新冠的,初期收的一些肺炎并不是很重的,要尽快出院,一些比较重的肺炎,经过七八天的治疗明显好转,要尽快转到普通病房。我们会告诉患者,不见得要住到症状完全消失,这要很长时间,可以回去慢慢地养,劝他们好转之后就尽快出院。

还有一个是我们医院127个临床科室,5000多张床位,现在全部都收治感染患者。以前是只有发热门诊、急诊科、呼吸内科、重症科在收治,现在其他科室的病人可能还会比平时少些,所以就把其他科室有的床位都拿来收患者,这样住不了院的医疗挤兑就能得到一些缓解。也不止普通床位可以借调,目前全院重症床位已经有466张,占所有床位的9%。

每日人物:医院在重症救治的医护队伍上做了哪些准备?

余昌平:我们医院把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和感染科,这三个科室的科主任和医疗组长加在一起,一共36位专家组成了一个重症救治组,一个专家管两三个科室,其他科室收的患者,重症的我们要帮忙指导治疗。我负责的是胃肠科和介入科,今天上午跑,昨天上午也跑,刚才给我打电话,明天上午还要收治3位重症患者,我也要过去。我自己科室的也要管,我每天还有自己的20多个床位的病人要负责。

即使这样人手也不够,大家都带病上岗,我们科室几十个医生都感染了,有一个发展成肺炎,其他人基本上烧两三天,烧一好,就得上班。我的症状比较轻,低烧两天,有点咳嗽,12月19号就返回岗位了,只休息了4天,这几天还要多顶一下班。

每日人物:医院在医疗器械的储备上充足吗?现在呼吸科和重症科室的呼吸机是否出现短缺的情况?

余昌平:目前还是足够的,不见得每个都要用,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看是用无创呼吸机,还是插管吸氧。现在是有创有9台,我们用了7台,无创有10台,用了9台,高流量有9台,用了8台。我们重症科还有两个病区,呼吸机的储备会更好点,应该能保证每个床边都有呼吸机。

每日人物:医院在重症治疗上有没有全面完整的治疗用药方案?有没有哪些经验,是从当年经历武汉重症治疗时延续下来的?

余昌平:我们基本上是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去做的。用药比较多的有糖皮质激素,这个从2020年开始我们用的就比较多,用的时候有一些技巧,这与临床经验是很相关的,比如什么时候用,剂量用多大,用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减量,什么时候停,这有很多技巧和经验在里面。当时美国刚出现的时候,我跟华人医生交流过,当时我就跟他们说,这个效果比较直接。但他们不敢用,因为没有在药典规范里,怕被起诉,后来美国感染严重,他们也开始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我们现在很有技巧,一般是偏早点用,剂量不要太大,病情进展得比较快,就可以加量,用了之后,感觉到肺炎稳住,没有恶化的,或者在好转,就开始减量,这样子副作用就少些,也能保证效果。

其他药也要对症使用,咳嗽要止咳、发烧要退烧,心肌有损伤也要用药,甚至吃不下饭、抵抗能力差,也要有综合的治疗。新冠没有特效药,杀不了病毒,但它是自限性疾病,靠免疫力就能好,在这个过程中,缺氧的要把氧气维持住,用药是让肺炎尽量进展慢一点,让病人有一个自己缓过来的机会,慢慢恢复体力,营养跟得上,病情就会好转。

每日人物:市面上提到的一些“特效药”,像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阿兹夫定,我们在治疗重症患者时会使用吗?

余昌平:严格来说,其实没有特效药,这是大家喜欢叫的说法,实际上,只要对新冠肺炎的有效的药,都可以是特效药。像细菌性肺炎,消炎药就是特效药,消炎药物效果也有好有差,每个药可能在某个方面都有点用,但是用处到底有多大也不确定。

这两种药我们都会用,但其实都是针对轻症和普通型早期预防发展成重症的,一旦到了重症,可能也会有效果,但要打折扣,并不是很特别的特效药。很多已经重症的患者着急用这个,用了之后会安心一些。

我为什么不建议说特效药,因为这些药物的效果有多大也是因人而异,但哪种药医生一旦说有效,马上市面上就被抢购一空,我们医院上个星期还有阿兹夫定,住院和门诊都能开,现在就都没了,药店也买不到。

每日人物:在重症治疗时,我们该如何与基础病进行合并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余昌平:基本上重症病人都会有合并基础病,这个要具体到个人去分析。比如,肺炎很重,一直呼吸困难,这时候有肿瘤的,肿瘤的治疗就要放一放,因为你没有一个好的精神和体质。但如果精神还可以,平时吃的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也不产生冲突、不影响的话,就可以继续一起用药。

每日人物:在重症救治过程中,医院还遇到了哪些问题,社会应该给予哪些帮助和准备呢?

余昌平:我们很大的问题是缺药。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社会应该要加大力度出一些政策去加快药物的流转,包括生产药物的厂家,能不能够及时供药,不止是这些所谓特效药,就连退烧药、感冒药、止咳药,还有相关的一些药物,都经常缺药。我们建议医务人员和媒体要引导大家理性看待用药问题,有些药你不晓得怎么用,甚至可能根本用不到,还是应该按需用药,不要囤药,即便我们没有这些药,也依然是可以治疗的。

谈重症预防

每日人物:您认为武汉的重症高峰已经到来了么,可以预测其他大中城市的高峰将在什么时候到来呢?

余昌平:武汉市的感染比例有多少没人统计,我主观揣测是可能到了80%,基本上有可能感染成肺炎或出现重症的,绝大部分都出现了,可能还有断断续续,一些少部分的慢慢出现,但高峰基本差不多要过去了。

我的预测是春节之前,大部分的大城市都会迎来重症高峰,再慢慢有往下走的趋势,慢慢过去,发生的比较早的,基本上都感染过的城市,春节前就能进入平稳期,其他城市基本上春节后也会慢慢平稳。

每日人物:我们该如何把重症救治的工作提前,比如老年群体、农村群体和年轻人什么情况下会容易发展成重症,要如何预防?

余昌平:发展成重症大多是高风险人群,有三类,年龄大的,有基础病的,体质差的,所以老年人是最容易出现重症的。他们的预防就是时刻警惕和监测,尤其是年纪很大的老年人或者是残疾人,他们反应是很迟钝的,对发烧、对不舒服的症状或者是对缺氧,反应是很慢的,你感觉他像个正常人,其实他已经不正常了,甚至低烧37度到38度,他自己可能没什么感觉,或者他自己没办法说。

这种时候就需要家人多注意,尽量保护他不感染,万一感染了之后,就要休息好、吃好,营养跟上,再有就是密切观察。要仔细一点,没事多摸摸他的额头,量量体温。可以买血氧仪,夹在手指上,测一下看看血氧饱和度低不低,有问题去医院,这是一个客观的指标,能快速反映他的状况。

之前血氧仪也抢购,很多人买不到,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血氧仪,正常人胸闷气喘、呼吸困难都能感受到,你就直接去医院做CT,测不测血氧意义不大。反应迟钝的老年人、残疾人才是真正需要血氧仪,他们可能发生沉默性缺氧,这时就要测一下来判断他的情况。

每日人物:年轻人虽然发展成重症的几率不大,但在预防时该注意哪些情况和信号呢?

余昌平:年轻人重症确实比较少,一般感染都是表现为发烧,有的快的话两三天就好了,慢的话有时候5天一个星期。转阴之后,主要是注意自己的症状,要看你是不是越来越好,情况越来越轻,有的自己就明白,咳嗽里有黄痰,你可能是细菌感染,可以自己吃点消炎药和止咳药,慢慢就恢复了,但如果一直没有好转,而且越来越重,出现胸闷喘气,呼吸困难,咳得时间比较久,这几个就是预警信号,如果都有的话,基本上就要赶紧去医院,去做心电图看心脏有没有问题,或者做CT看肺上有没有问题。除了肺炎之外,年轻人还需要额外注意心肌炎的问题。

年轻人只要平时多注意休息,适当锻炼身体,吃好喝好,心态好,往往感染之后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像个普通感冒,轻一点或重一点,但问题不大。

每日人物:农村群体该如何预防?他们的重症高峰是不是还没有到来?

余昌平:农村的高峰确实要晚一点,接下来可能会有一些重症是从农村来的。因为农村的重症救治力量是很薄弱的,哪怕县医院也是床位不够,重症医生也很欠缺,药品更是不足,没有新冠的时候,他们县级的医院、镇上的医院,病毒性肺炎也见得少,一般都没有办法,只能是向大医院转。

所以还是要一层层地去流转,有条件的尽早发现,尽早转院,千万不要拖,也不要不当回事,盲目地吃药、输液。如果发病的时候比较危急,要先处理,保持吸氧,防止在转院的过程中出现呼吸停止的情况,如果只是严重,不算危急,一般都可以来得及转到市里去治。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如果出现肺炎,尽量一早就住院,防止加重,一旦情况不好,立马送到大医院。

说到底,预防就需要我们意识上保持警惕,这是最重要的。

每日人物:在重症高峰中普通人该如何最大化保护好自己,顺利度过前期的挤压和混乱,万一遇到没有床位、没有资源的情况该怎么办?

余昌平: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担心会遇到挤兑和混乱,担心治疗没有床位,这个确实是问题。它传染力太强了,感染基数太大,导致肺炎的绝对人数还是不少的,我们医院是这样,全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很多需要住院的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我们肯定是很急的,也很无奈、无助。

我们能做的是加快医院床位的周转,普通人就要多提高意识,多警惕、多观察,在轻症的时候好好吃药、休息,一旦病情发展,及时去医院,去急诊或者门诊去拍片,尽量不要发展到需要住院的程度,早干预、早治疗,效果也好些。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我预测基本上再有一两周,医疗床位不足、出现挤兑的情况就会明显缓解,想要住院基本上都会有办法。这两天我都感觉明显比上个星期要好一些,像之前没床位,那是真的没办法,现在几乎都能给安排上床位。

每日人物:作为参与过武汉新冠疫情救治的一线医生,您认为现在这波感染出现的重症情况,与当年的武汉情况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

余昌平:现在的重症,跟之前的已经不一样了,虽然现在全国重症的数量还是很多,但相对以前的新冠病毒引起肺炎的比例是明显下降的。之前,我们八九个医生,基本上只有一两个没有发展成肺炎,这比例是很高的,但现在,我们上百个医护人员加在一起,只有一个肺炎,还不是重症。为什么这么多,因为基数太大,看起来好吓人,但致病率是明显下降的。

我们在面对肺炎和重症的时候,心态也很重要。我有个同学,住院之后一天到晚睡在床上,一直鼻道管吸氧,跟我说,他好重,让我给他用药加量,还要转到重症监护室。但我给他做个CT之后,发现不是这样,不仅稳住了,而且还在好转,不能加量,相反还要减量。我让他不要一直戴着面罩,要走动一下,也不要那么悲观,要积极一点,多吃有营养的,后来过了没几天,他就跟我说,自己要出院了。

所以,大家还是乐观一些,都会过去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