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鲁迅诞辰135周年:他所批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鲁迅诞辰135周年:他所批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言论暴力、反智主义猖狂、谣言遍地等乱象的盛行,在上世纪的鲁迅的文章中便已窥见一二。

“我常常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谈到写作,鲁迅这样回答:“我没有什么话要说,也没有什么文章要做,但有一种自害的脾气,是有时不免呐喊几声,想给人们去添点热闹。”这位被称作“中国的良心”的文人,用他的笔头作为喉咙,从文学革命到妇女解放运动,“呐喊”出世道的良心,也敲醒了部分在新旧思想交替中徘徊的国人。

只是,在鲁迅看来,他的文章并非人人都能读懂——“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从《奔月》中的英雄迟暮到《世故三味》里的国人的过于冷漠等,读者在阅读鲁迅文章时,如若缺乏历经世事后的洞见,可能会一头雾水,读不出个中世情和讽刺,这未免不是种莫大的遗憾。毕竟,他的作品及其思想风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即使在今天,这位旧文化的革新者和新思想的领跑者笔下的话语,仍能跨越时空障碍,在揭露当今社会乱象的同时发人深省。撇开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全民性”话题来说,言论暴力、反智主义猖狂、谣言遍地等当下的乱象,也曾在鲁迅的文章中被讽刺、批判一番。

《狂人日记》中“吃人”的中国社会

《恨恨而死》——拒绝言论暴力

在这篇短短400多字的文章中,鲁迅先从古时的几位因怀才不遇而悲愤至死的人物说起,再谈到20世纪初时的现状:中国人中,不平和愤恨的人太多。对这一状况,他的文字已显露出他心里所想,即是反对人们将自己的命运不公全赖在“天理”“人道”等,而非改造自己,进而再改造社会、世界。

如今,距离文章发表的时代已近一个世纪,“恨恨而死”的人物却并不因斗转星移而有减少的迹象,反而却有了愈演愈烈的迹象,其中之一便是言论暴力,而言论暴力在21世纪的中国又有了一种新的表现——网络暴力,并正因其匿名化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祝福》中一生命运坎坷的祥林嫂

《智识过剩》——批判反智主义

1962年美国的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在其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阐释了反智主义这一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的事物。无独有偶,反智主义在同一世纪的中国也大为盛行,并且根深蒂固。这与知识分子在知识水平等方面与大众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民某些过于功利化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鲁迅在这篇《智识过剩》中,表面上是在劝说大众放弃智识教育,但只需稍动下脑筋,就能发现他是在用一种极为讽刺的口吻去数落放弃智识教育的想法的愚蠢、可笑。在这篇杂文中,文字越荒诞,讽刺也就越厉害,像是以美国铲棉田与国人铲智识这毫无关系的事情类比,或者是放弃智识教育,改学命理学、识相学等“实用教育”等假设,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反智主义终究是可笑的“纸老虎”。

据说中国现行教育在乡间提倡愈甚,则农村之破产愈速。这大概是智识的丰收成灾了。美国因为棉花贱,所以在铲棉田了。中国却应当铲智识。这是西洋传来的妙法。

中国不是也嚷着文法科的大学生过剩吗?其实何止文法科。就是中学生也太多了。要用“严厉的”会考制度,像铁扫帚似的──刷,刷,刷,把大多数的智识青年刷回“民间”去。

智识过剩何以会闹恐慌?中国不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还不识字吗?然而智识过剩始终是“客观现实”,而由此而来的恐慌,也是“客观现实”。智识太多了,不是心活,就是心软。

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手。结果,不是自己不镇静,就是妨害别人的镇静。于是灾祸就来了。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然而单是铲除还是不够的。必须予以适合实用之教育,第一,是命理学──要乐天知命,命虽然苦,但还是应当乐。第二,是识相学──要“识相点”,知道点近代武器的利害。至少,这两种适合实用的学问是要赶快提倡的。提倡的方法很简单:──古代一个哲学家反驳唯心论,他说,你要是怀疑这碗麦饭的物质是否存在,那最好请你吃下去,看饱不饱。现在譬如说罢,要叫人懂得电学,最好是使他触电,看痛不痛;要叫人知道飞机等类的效用,最好是在他头上驾起飞机,掷下炸弹,看死不死……

有了这样的实用教育,智识就不过剩了。亚门!

《阿Q正传》中的阿Q是当时部分国民的真实写照

《谣言世家》——讽刺谣言盛行

在鲁迅眼里,谣言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李鸿章因他儿子是日本的驸马便背上了汉奸的罪名,甚至被污蔑成甲午战败的元凶以致于被骂了小半辈子;用数目来辨别汉人、满人这般荒唐的做法也在一传十、十传百中为人们所用。谣言的盛行,不禁让鲁迅哀叹——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笑里可以有刀,自酷爱和平的人民,也会有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就是造谣言。但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古时候无须提起了,即在近五十年来,甲午战败,就说是李鸿章害的,因为他儿子是日本的驸马,骂了他小半世;庚子拳变,又说洋鬼子是挖眼睛的,因为造药水,就乱杀了一大通。下毒学说起于辛亥光复之际的杭州,而复活于近来排日的时候。我还记得每有一回谣言,就总有谁被诬为下毒的奸细,给谁平白打死了。

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至于用数目来辨别汉满之法,我在杭州倒听说是出于湖北的荆州的,就是要他们数一二三四,数到“六”字,读作上声,便杀却。但杭州离荆州太远了,这还是一种谣言也难说。

我有时也不大能够分清那句是谣言,那句是真话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鲁迅诞辰135周年:他所批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言论暴力、反智主义猖狂、谣言遍地等乱象的盛行,在上世纪的鲁迅的文章中便已窥见一二。

“我常常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谈到写作,鲁迅这样回答:“我没有什么话要说,也没有什么文章要做,但有一种自害的脾气,是有时不免呐喊几声,想给人们去添点热闹。”这位被称作“中国的良心”的文人,用他的笔头作为喉咙,从文学革命到妇女解放运动,“呐喊”出世道的良心,也敲醒了部分在新旧思想交替中徘徊的国人。

只是,在鲁迅看来,他的文章并非人人都能读懂——“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从《奔月》中的英雄迟暮到《世故三味》里的国人的过于冷漠等,读者在阅读鲁迅文章时,如若缺乏历经世事后的洞见,可能会一头雾水,读不出个中世情和讽刺,这未免不是种莫大的遗憾。毕竟,他的作品及其思想风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即使在今天,这位旧文化的革新者和新思想的领跑者笔下的话语,仍能跨越时空障碍,在揭露当今社会乱象的同时发人深省。撇开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全民性”话题来说,言论暴力、反智主义猖狂、谣言遍地等当下的乱象,也曾在鲁迅的文章中被讽刺、批判一番。

《狂人日记》中“吃人”的中国社会

《恨恨而死》——拒绝言论暴力

在这篇短短400多字的文章中,鲁迅先从古时的几位因怀才不遇而悲愤至死的人物说起,再谈到20世纪初时的现状:中国人中,不平和愤恨的人太多。对这一状况,他的文字已显露出他心里所想,即是反对人们将自己的命运不公全赖在“天理”“人道”等,而非改造自己,进而再改造社会、世界。

如今,距离文章发表的时代已近一个世纪,“恨恨而死”的人物却并不因斗转星移而有减少的迹象,反而却有了愈演愈烈的迹象,其中之一便是言论暴力,而言论暴力在21世纪的中国又有了一种新的表现——网络暴力,并正因其匿名化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祝福》中一生命运坎坷的祥林嫂

《智识过剩》——批判反智主义

1962年美国的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在其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阐释了反智主义这一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的事物。无独有偶,反智主义在同一世纪的中国也大为盛行,并且根深蒂固。这与知识分子在知识水平等方面与大众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民某些过于功利化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鲁迅在这篇《智识过剩》中,表面上是在劝说大众放弃智识教育,但只需稍动下脑筋,就能发现他是在用一种极为讽刺的口吻去数落放弃智识教育的想法的愚蠢、可笑。在这篇杂文中,文字越荒诞,讽刺也就越厉害,像是以美国铲棉田与国人铲智识这毫无关系的事情类比,或者是放弃智识教育,改学命理学、识相学等“实用教育”等假设,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反智主义终究是可笑的“纸老虎”。

据说中国现行教育在乡间提倡愈甚,则农村之破产愈速。这大概是智识的丰收成灾了。美国因为棉花贱,所以在铲棉田了。中国却应当铲智识。这是西洋传来的妙法。

中国不是也嚷着文法科的大学生过剩吗?其实何止文法科。就是中学生也太多了。要用“严厉的”会考制度,像铁扫帚似的──刷,刷,刷,把大多数的智识青年刷回“民间”去。

智识过剩何以会闹恐慌?中国不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还不识字吗?然而智识过剩始终是“客观现实”,而由此而来的恐慌,也是“客观现实”。智识太多了,不是心活,就是心软。

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手。结果,不是自己不镇静,就是妨害别人的镇静。于是灾祸就来了。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然而单是铲除还是不够的。必须予以适合实用之教育,第一,是命理学──要乐天知命,命虽然苦,但还是应当乐。第二,是识相学──要“识相点”,知道点近代武器的利害。至少,这两种适合实用的学问是要赶快提倡的。提倡的方法很简单:──古代一个哲学家反驳唯心论,他说,你要是怀疑这碗麦饭的物质是否存在,那最好请你吃下去,看饱不饱。现在譬如说罢,要叫人懂得电学,最好是使他触电,看痛不痛;要叫人知道飞机等类的效用,最好是在他头上驾起飞机,掷下炸弹,看死不死……

有了这样的实用教育,智识就不过剩了。亚门!

《阿Q正传》中的阿Q是当时部分国民的真实写照

《谣言世家》——讽刺谣言盛行

在鲁迅眼里,谣言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李鸿章因他儿子是日本的驸马便背上了汉奸的罪名,甚至被污蔑成甲午战败的元凶以致于被骂了小半辈子;用数目来辨别汉人、满人这般荒唐的做法也在一传十、十传百中为人们所用。谣言的盛行,不禁让鲁迅哀叹——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笑里可以有刀,自酷爱和平的人民,也会有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就是造谣言。但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古时候无须提起了,即在近五十年来,甲午战败,就说是李鸿章害的,因为他儿子是日本的驸马,骂了他小半世;庚子拳变,又说洋鬼子是挖眼睛的,因为造药水,就乱杀了一大通。下毒学说起于辛亥光复之际的杭州,而复活于近来排日的时候。我还记得每有一回谣言,就总有谁被诬为下毒的奸细,给谁平白打死了。

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至于用数目来辨别汉满之法,我在杭州倒听说是出于湖北的荆州的,就是要他们数一二三四,数到“六”字,读作上声,便杀却。但杭州离荆州太远了,这还是一种谣言也难说。

我有时也不大能够分清那句是谣言,那句是真话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