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冯俏彬周六表示,作为稳增长重要工具的专项债,2023年不仅要加力,更要提效,要将提高专项债效能作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考量。
冯俏彬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举办的四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从去年专项债的使用情况来看,一方面对保投资、稳增长、护经济大盘起到了一定作用,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百分之五点几的增速,但另一方面,专项债使用上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
她进一步指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好项目,且前期准备不够充分,部分专项债用于一些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本息,为未来留下隐患。此外,专项债的发行速度快于拨付速度,拨付速度快于实际支出进度,转化为实物工作量的时滞比较长。第三,一些地方反映资本金到位难,配套资金不足,去年的3.4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中用作资本金的大概只有2400亿元。
冯俏彬强调,2023年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使中国经济回到潜在增长率附近,离不开债务资金的投入,也就是说,债务规模可能继续扩大。“所以当谈到要用专项债来稳经济的时候,要注意到我们正在消耗非常宝贵的债务空间,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些债务资金的使用绩效。”她说。
冯俏彬指出,衡量一国债务水平,大致可使用赤字率和债务率两个观测指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190多个经济体债务水平的评估,当前我国债务水平处于比较高的位置。
“先看赤字率,2021年先进经济体的赤字率大概3-4%之间,新兴经济体相对高一些,有的地方达到8.6%。我国的赤字率名义上很低,2021年3.2%,去年是2.8%,但如果从国际可比的口径上来讲,IMF给出的数据是2021年已达到了6.1%,2022年更高。债务率上看,发达国家的债务率相对来讲比较高,大约在100-120%左右的水平,新兴经济大概是60-70%的水平。我国官方公布的2021年负债率是47%,但是IMF给出的是71.5%。”她说。
冯俏彬表示,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专项债也是如此,不仅要加力,更要提效。对此,她提出五点建议。
首先,专项债使用要坚守 “初心”。“专项债之所以叫专项债,是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如果专项债务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基础性、公益性这种社会效应比较高,经济效应比较低的项目,从根子上说这种项目就不适合专项债。”她说。
其次,专项债要加快使用进度,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这实际上是项目的准备和设计问题,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在专项债的问题上, ‘钱等项目’很明显,专项债的问题固然有专项债的问题,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在项目侧。”冯俏彬说。
第三,要解决好专项债项目的资本金问题。她指出,现在地方政府资金来源比较少,可用于资本金的来源和数量都不足,要思考怎么样开发出一些新的资本金来源。她建议,加快下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额度,为项目资本金搭桥,也可以考虑增加预算内投资,放大项目资金来源。另外,可以增发地方政府一般债,转用于项目资本金。
第四,未来要通盘考虑各类资金和各类项目的搭配关系,以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匹配多样化的项目要求。
“对于那些关系经济中长期发展需要,但是基础性、公益性比较强的项目,主要通过财政预算内投资、发行国债的方式匹配资金。对于地方政府责权范围内的公益与社会事业建设,要考虑主要以一般债进行支持。专项债还是坚定不移的选择收益能自求平衡的项目。”冯俏彬称。
第五,当务之急是在专项债和一般公共预算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她指出,如果明年土地收入继续下行,在地方债务风险明显暴露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将专项债用于还债或其他基本支出,进而影响三保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以及基本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给经济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必须坚决防止这类情况发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