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线Insight 晓阳
编辑|子夜
疫情期间曾被资本热捧的美国科技股,经历了2022年的市值暴跌,在2023年也未迎来反弹。
美股的整体走势并不乐观,对于高通胀、地缘争端、能源危机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环境变化,市场的担忧有增无减,对科技公司带来的影响也仍在持续。
2023年的前五个交易日,美股三大指数依旧承压,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涨幅扩大。
曾经领跑美股大盘的科技股也撑不住了。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等明星股股价跌破关键点位、市值大幅缩水甚至腰斩。
如今万亿美元市值公司仅剩苹果和微软两家。股价跌跌不休的亚马逊,市值已经蒸发1万亿美元,相当于1/2的苹果公司、3/5的微软,约等于蒸发掉1个谷歌、3个特斯拉。
回顾2021年科技股的高光时刻,受疫情影响,处于电商、社交媒体等领域的科技公司曾迎来发展机遇,这一切更显得2022年表现惨淡。
过去一年,科技公司的成绩单并不好看,亚马逊、谷歌、Meta等公司的主营业务早已显现出疲态,环境的变化更加剧业绩下滑的幅度。
抛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头部科技公司自身的战略决策失误并不鲜见,或是误判形势、过度扩张,或是大力发展新业务、拖累整体业绩。
与此同时,美股科技公司的“自救行动”也从未停止。亚马逊已收缩多个重大项目,Meta不再将资源倾斜至元宇宙业务,一直未启动裁员的谷歌也被报道将裁掉约一万名员工。
当形势变得更加莫测,科技巨头也只好停止大肆扩张、开疆辟土,转而直面生存困境。
1、科技股成“最大输家”,“万亿俱乐部”仅剩两位巨头
在疫情暴发后的数年间,科技股获得增长机会,推动着美股的上涨,但情况在2022年急转直下,科技板块成为美股“最大输家”。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特斯拉等市值排名靠前的科技巨头,也成为市值损失最多的公司。
2023年已至,但美股没有迎来一个乐观的开局。截至1月5日收盘,美股三大指数继续震荡,纳指跌1.47%,标普500指数跌1.16%,道指跌1.02%。
稳坐全球市值第一“王座”的苹果,刚进入2023年,市值便跌破2万亿美元关口。截至美东时间1月5日,苹果收报125.02美元/股,跌幅1.34%,市值为1.99万亿美元。
回顾2022年初市值高峰期的3万亿美元市值,苹果股票经历了差劲的年度表现。
同样在2022年市值跌破2万亿美元的公司,还有微软,但如今市值还站在万亿美元之上的也仅剩苹果和微软。美股万亿美元市值公司已经从2021年末的5家,减少至如今的2家。
不过,在经历了连续的下跌后,苹果与微软的市值差距有所缩小,后者市值约为1.66万亿美元。
当科技股成为重灾区,亚马逊惨淡的股价使其成为“最惨”巨头之一。亚马逊是目前唯一市值蒸发1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股价跌跌不休,使其一路掉出了“万亿美元俱乐部”。
特斯拉也未能幸免,市值出现断崖式下跌。2022年全年,特斯拉股价持续下跌,累计跌幅已超65%,市值蒸发约7000亿美元,约等于4个丰田汽车的市值。
特斯拉市值最高时曾突破万亿美元,进入全球上市公司市值前十名位置,但过去一年,其股票创下了最令人失望的表现。
进入2023年,特斯拉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汽车生产和交付报告,隔日便迎来今年第一个交易日的大跌。今年前五个交易日,特斯拉股价下跌10.42%,期间创下2020年8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和最低收盘价,市值已跌至3484亿美元。
尽管特斯拉依然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但万亿美元市值已成历史。
回看2022年,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大科技公司的“座次”已经被重新排列。
相比2021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的排名依然稳居前四,没有变化。不同的是,腾讯挤进前五,而去年排名第五的特斯拉,在今年下滑至第六。
2、美国科技股的泡沫被戳破?
美国科技股集体“入冬”,与美国货币政策收紧有着密切的联系。
过去一年,美国采取了激进的收紧政策,不断加息打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货膨胀。这也给美股带来了负面影响,美股风险溢价大幅下滑,让股票投资不再受到欢迎。
上月底,马斯克也在推特上谈及股价下跌,他提到真正的问题出在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上。
同时,高通胀还会抑制消费,影响经济活力。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中,美国零售消费被压制后,盖洛普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消费者计划平均在礼物上花费 867 美元,低于10月份的932美元。
压抑消费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科技巨头业绩承压,收入下滑。法巴银行证券部门Exane BNP Paribas分析师Jerome Ramel曾在一份报告中提及,消费者削减高端手机的支出等因素会影响苹果iPhone的出货,因此将2023财年苹果iPhone出货量目标从2.45亿部下调至2.24亿部。
2023年高通胀的影响可能还将持续。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美国通胀尚未好转,美联储现在就宣布抗击通胀取得胜利还为时过早,并建议美联储今年继续加息。
不过,整体而言,科技股的股价、市值下跌,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美联储。过去数年,美国一级市场较为宽松的资金流动性,让科技股的估值产生了巨大的泡沫,部分头部公司被严重高估。
2022年则是泡沫破裂的年份,估值体系被重塑,重新回到一级市场的越来越少,导致产业板块遇冷,科技公司的市值惨遭重创。
高通胀之外,科技公司还面临常态化的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等环境变化。需求减少的同时,供应链成本攀升,企业盈利状态也可能随之恶化。
苹果供应链成本攀升,便是因俄乌冲突加剧了芯片短缺,疫情的持续、美国制裁措施又导致不少国家的“果链工厂”被迫停工停产,产业供应链遭受冲击。
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出货量已经被影响,此前富士康在中国郑州的iPhone组装厂因疫情减产,苹果出现供货紧张的情况。苹果公司最初计划到2022年底达到9000万台的出货量,之后这一预测变为8700万台。
但2022年购物者无法在假期前从苹果店内或网上购买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4 Pro Max,行业分析师郭明錤则大幅下调预期出货量,调整为假期季度7000万-7500万台。
除了外部压力,内部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特斯拉的供应链也因上海工厂停产一度受到影响,但其股价下跌的原因,还指向了电动汽车竞争加剧、市场需求量下降等因素。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放弃燃油车转战电动汽车市场,市场份额被更多玩家瓜分的同时,市场供应逐渐大于需求,从去年中旬开始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与销售量产生差距,库存持续增加,增长却显得乏力。
2022年特斯拉产销量破百万辆,但并没有达到此前定下的年增长目标。1月6日,特斯拉Model 3、Model Y的国内售价再次下调,降幅为2万-4.8万元,均创出了国内上市以来的最低价格,特斯拉希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
对未来的预期失误,也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疫情到来后,亚马逊希望抓住线上购物的增长红利,扩建了物流网络,但最终结果显示,亚马逊对疫情带来的增长过于乐观。
为了承接住快速上涨的订单量,亚马逊进行了过度的扩张,也给亚马逊带来了成本上升的压力。亚马逊CFO布莱恩·奥沙夫斯基此前便提到,亚马逊的物流系统从人手不足转为过剩,这反而导致了仓库的拥挤和处理能力的下滑。
Meta则让人们看到发展新业务的代价。自Facebook更名为 Meta后,公司也在扎克伯格的带领下探索元宇宙等新业务。新业务的巨大投入、成倍增长的员工规模,严重拖累了Meta的业绩。负责元宇宙项目开发的RealityLabs部门,在2021年、2022年前九个月分别亏损约100亿美元和90亿美元。
第二增长还未成型,但Meta的主营业务已经遭遇瓶颈。2022年以来,其核心产品Facebook的用户数量持续下滑,第四季度的用户数量较上一季度减少了大约50万。
亚马逊在电商市场的份额下滑、Meta用户数的减少、谷歌的数字广告放缓、微软的电脑产品销量疲软……科技巨头的成绩单不及预期的原因,还指向了战略决策失误、竞争失利等自身因素。
3、资金压力下,美国科技股“勒紧裤腰带”
过去一年,科技公司股价持续大跌,让重仓其中的机构损失惨重。科技公司的现状,加剧了机构投资者的信任危机。
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持有Meta、亚马逊、苹果、微软、英伟达、谷歌等公司个股。其公告显示,该基金在2022年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亏损,仅三季度便亏损430亿美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其回报率为负4.4%。
在极具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2023年第一周机构便开始抛售科技股。高盛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3日的连续四个交易日,这些抛售股票的金额以美元计价达到了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投资者的态度将变得更加谨慎,未来将不再有大量资金追逐科技股,美国科技公司将迎来资金压力。
为了提升盈利情况、保持现金流,大多科技公司选择将重点放在削减业务成本、限制非战略性支出等方面。
至今亚马逊已收缩多个重大项目,远程医疗、自主送货上门机器人、儿童视频通话投影仪等业务及服务已被关停,大屏幕平板部门经历了大规模收缩,物流方面也陆续关闭了多个仓库。
扎克伯格则在一封内部信中提及,在当前的新环境下,Meta提高资本效率的主要措施。一方面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少数高优先级的增长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发现引擎、广告和商业平台。另一方面,削减了整个业务的成本,包括收缩预算、削减福利等。
扎克伯格还提到,“公司措施无法让公司的费用支出与营收增长保持一致,因此我做出了艰难的裁员决定。”
自2022年下半年,美国科技公司陆续宣布裁员,以此降本增效。Meta宣布裁撤13%的员工,总计约1万名;亚马逊裁员人数达到1.8万名以上,是其1994年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员削减,2023年亚马逊还将继续进行裁员计划;苹果、微软等公司则宣布放缓或冻结招聘。
2023年,谷歌或将加入裁员队伍中,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谷歌计划裁员1万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6%。
自去年10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便仅招聘关键岗位的员工,新增员工人数大幅下滑。与此同时,谷歌还减少了员工福利,据《纽约时报》报道,谷歌不再为部分员工提供旅行、娱乐等津贴。
曾被寄予厚望的业务,成为裁员的重点。比如亚马逊去年底的大裁员中,Alexa部门便是“重灾区”。该部门已经成立8年,团队规模超过1万人,但凭借售卖智能音箱等硬件产品,Alexa并未吸引太多用户并带来可观的营收。过去数年,这项业务的亏损情况没有得到改善,如今也自然成为被削减的对象。
部分科技公司则对主营业务面临的困境展开了救援行动。疫情背景下,苹果供应链出现员工流失以及招工难问题,影响了iPhone产能和销量。
过去一年,苹果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供应商合作,将产业链向美国、中国台湾、韩国等地区迁移,以此降低供应链管理风险。
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科技巨头的生存状况,消费市场的变化决定了公司的业绩表现,股市的震荡改变了公司在市场上筹集资金的可能性。相比寻求市场份额、第二曲线的增长,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才是公司的首要战略。
2023年,“寒潮”仍将持续,面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科技公司需要更多“确定性”,来保证稳定的业绩、市值表现,以往高歌猛进的盛况,短期内很难再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