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时报见习记者 毛宇
编辑|钱立富 挨踢妹
新年伊始,抢药潮仍在继续。
“XBB.1.5已成美国头号流行株,中招可能会大小便失禁”这番无科学依据言论甚嚣尘上,“止泻药”蒙脱石散成为继布洛芬、抗原试剂之后的囤积目标。同时,纸尿裤也成为“新宠”,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热卖。
在线下药店常常无法买到药的情况下,倍感焦虑的消费者将目光瞄向互联网医疗平台。“互联网+医疗”热度也传导至资本市场,在去年12月中旬经历了集体暴跌之后,2023年1月4日,线上医疗股集体大涨,以阿里健康为例,涨幅11%,市值达到1000亿港元。
但是,这暂时的热潮,并不代表“互联网+医疗”的春天真正到来。
01、疫情时代“药神”何在?
在线下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段时间,不少人通过线上渠道购买药物。
《IT时报》记者联系了五位购买辉瑞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及国产阿兹夫定片的用户,其中两人在线下医院购入,另外两人通过京东购买,还有一人则是从“黄牛”手中购入,价格却翻了几倍。
一位“黄牛”表示,一盒辉瑞特效药售价1.5万元,可现货速发。一盒辉瑞特效药原价在2600元左右,也就是说,价格已经被黄牛炒升了近六倍。
去年12月底,家住辽宁的小瑞本打算在医院购买一盒阿兹夫定,但是未能如愿,于是她转向线上平台。小瑞在京东健康挂号后,提交抗原测试截图及老人信息,医生随后开具处方,第二天药就送到了小瑞手里,“我们家老人没有基础病,吃了药后大概3、4天就有了效果,老人现在已可以自己进食了。”
同是互联网医疗平台,复星健康对于阿兹夫定片的备货量也比较充足。一名复星员工告诉记者,目前还有一定量库存。
随着时间推移,辉瑞Paxlovid和阿兹夫定片的缺货情况有所好转,尤其是在上海和北京,已经被纳入医保,只需要找到社区医生,提供病情证明及身份信息,就可以开药,“原价2000多元,居民只需要花200元左右就可以拿到辉瑞这款药。”一位用户说道。
但随着XBB1.5毒株的“走红”,1月3日蒙脱石散一跃成为“畅销品”。当天,一名平安健康员工在朋友圈转发平安健康购药链接,并配文称蒙脱石散、益生菌、布洛芬、连花清瘟等均有货,过了10分钟,该员工在链接下留言称蒙脱石散已售罄,其他药品还有微量库存。
面对药品缺货潮,线上医疗平台这次表现都十分卖力,如京东健康称连花清瘟不会涨价,阿里健康也宣布原价出售连花清瘟等抗疫药品,阿里、京东、复星健康等针对阿兹夫定片审核迅速,虽然售价由270元一盒涨至330元一盒,但也在消费者的接受范围之内。
一夜之间,“药神”频出,各大线上医疗平台靠着这一波疫情,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但“药神”之路如此复制,真的可以带领互联网医疗平台走出困境吗?
02、互联网医疗服务难寻出路
以主做医疗服务的平安健康为例,其通过问诊分佣、卖货及广告等模式创造收入。
纵观往年财报,平安健康已连续多年出现亏损,2021年亏损15.38亿元,2022上半年亏损4.24亿元,将连续亏损延续至第8个年头。据媒体报道,自2014年8月以来,平安健康累计亏损金额超过60亿元。
内部知情人士向《IT时报》记者透露,平安健康相当一部分收入源自于平安集团旗下其他公司,单靠问诊分佣及卖货卖药的盈利模式无法“止血”。2020年平安健康上市后,辉煌时期市值曾达1300亿元,但之后股价一路下跌,甚至出现拦腰折半的现象。
这一次风口,平安健康稳稳抓住,自去年12月初以来,连花清瘟等抗疫药品销量暴增,去年底上线的“新冠咨询专区”咨询量一周突破30万次。但是,这波强势表现能否帮助平安健康重回顶峰,仍是未知数。
而一直致力于互联网医院的好大夫在线,情况同样不乐观。去年12月12日,好大夫在线CEO王航发出《给全体员工的信》,宣布好大夫即将裁员并进行战略转型。消息一出,不少网友为之惋惜:“没有花里胡哨去卖货卖药的良心医疗平台,现状令人担忧。”
王航在公开信中表示,好大夫必须摆脱对融资的依赖,成为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好大夫成立至今已有16个年头,以医生坐诊为主,线上医疗服务为辅。好大夫在线的官网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5.7万名医生在平台上实名注册,直接向患者提供线上医疗服务,其中三甲医院医生比例为73%。
但据业内人士消息,好大夫每年亏损几百万到几千万元不等,这与好大夫著名的“三不做”原则有着直接关系:一不赚取药品利润,二不自建线下医院,三不做医疗广告业务。医药分离一直是王航及同事们遵守的底线。
好大夫一直靠资本融资生存,过去16年里,累计融资超过了2.6亿美元,但却迟迟没有上市,王航对于上市似乎一直顾虑颇多。不想以药养医,又要解决生存,没有太多“互联网作风”的好大夫,在这一次风波中显得进退两难。《给全体员工的信》暴露了好大夫有史以来的困境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一向“矜持”的好大夫似乎是在破釜沉舟,在向世人宣告重启。
03、医药电商杀出重围
前有线上医疗“老大哥们”的心酸过往,后有巨头资本后来者居上。
随着国家政策逐渐明朗,医药电商的口子被渐渐打开。稍晚入局的互联网巨头阿里、京东、百度等,已在医药电商赛道形成多强争霸的局面。
阿里健康背靠阿里系,坐拥强大流量,据中康科技发布的《2022线上用药趋势白皮书》显示,中国每10个网民中就有1人在阿里健康大药房购药。去年12月,阿里健康在28日发布了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六个月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15亿元,利润达1.6亿元,经调整后利润净额为3.5亿元。
京东健康同样表现不俗,2022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5亿元,同比增86.6%。
百度健康一直未上市,但背靠百度,在2017年经过一次整体裁撤后,于2020年重新成立上线,成为百度的战略重点之一,目前已累计为2亿多人提供过健康咨询服务。百度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提到,百度健康在线问诊咨询量同比增长了60%。不难看出,百度在医疗领域正奋起直追。
近期这场疫情风波中,各家巨头抢占“风口”,阿里、京东、百度的销量均出现暴增,药品库存均在加班加点输入中,复星健康、微医等平台也持续跟进。
单靠药品及相关医疗产业货物的售卖,医疗电商算是在线上医疗行业中杀出一条重围。但整个线上医疗行业并不能只有卖货卖药这一条谋生手段,如何打造一条完美闭环,还处于探索之中。
记者手记:春天还未真正到来
一时之间,除了好大夫在线,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都想借助这股强劲风力翻红。但身处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中,风口不断动荡,难以揣测,仅靠一时的热潮无法获得稳定长久的安宁。
当下社会人们对于医疗药品的需求已经突破了常规,对于身体素质及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已超往常。未来社会对于医疗需求及服务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单纯的“问诊+卖药”模式只能满足部分用户的急切需求。长期来看,还是需要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及医疗关心服务。
在疫情暴发的三年时间里,互联网医疗行业始终没有打造出健康良性的发展模式。问诊、开处方、卖药、卖服务、合规监管如何形成闭环,如何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如何保证平台问诊的质量,如何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这些难题都让当下的医疗互联网人摸不着头脑。
摸着石头过河,互联网医疗平台们的春天还没有真正来到。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京东 阿里 百度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