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今天,第一个氢能IPO来了:亿华通市值70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今天,第一个氢能IPO来了:亿华通市值70亿

亿华通靠什么撑起一个IPO?

文|​投资界PEdaily

刚刚,港交所迎来了第一个氢能IPO。

投资界-天天IPO消息,今天(1月12日),氢燃料电池企业亿华通正式登陆挂牌港交所,成为港股氢能第一股。此次IPO发行价为60港元/股,净筹资9.83亿港元,今日平开,市值超70亿港元。

亿华通背后的掌舵者是一位80后理工男——张国强。生于山西大同,张国强本科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后来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而本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北汽福田,自此进入汽车行业。2005年,他加入欧阳明高教授孵化的清能华通,直到2012年带领核心团队重组,正式成立亿华通。

走过中国氢能蛮荒年代,亿华通坐上了国内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的位置。身后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投资军团,包含了水木创投、水木易德投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研资本、国泰君安创投、宇通客车、中海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光大瑞华、北汽产投、君盛投资、润土投资、新鼎资本、华德资本、天创资本等知名VC/PE,以及瑞银集团、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国际资本。

眼下,一个个氢能IPO正在走来——国氢科技、捷氢科技、未势能源、国鸿氢能……过去一年,几乎所有VC/PE都涌进了这条新能源赛道,共同掀起了一波罕见上市潮。

43岁,他师从欧阳明高教授,干出氢能第一股

1980年,张国强出生于山西大同市一个普通家庭。公开信息显示,他从小内心就有一个“清华梦”,只可惜高考那年发挥失常,张国强最终被山西财经大学录取,学习市场营销专业。2003年本科毕业后,张国强来到北汽福田公司,任职总经理秘书,自此与汽车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北汽福田工作两年后,张国强又加入了北京清能华通,历任部门经理、副总经理,主要负责业务规划及营运管理。值得一提的是,清能华通正是由业内鼎鼎有名的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所参与孵化的公司。公司名称中的“清能”谐音氢能,代表了主营业务氢燃料电池,同时又包含“清”和“华”二字,即寓意着脱胎于清华大学。

期间,张国强也圆了自己的“清华梦”,研究生考入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首次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彼时,清能华通决定进行重组,并在同年7月正式成立亿华通,由张国强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成立后的亿华通,历时近三年时间研发推出35kW燃料电池系统。但在核心部件电堆技术方面,亿华通早期仍缺乏自主能力,大多从加拿大氢能龙头巴拉德等公司外购。2015年,亿华通收购了上海神力科技,后者为当时国内头部的电堆技术企业,从而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量产。次年,亿华通顺利挂牌新三板。

执掌亿华通期间,张国强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成功拿到博士学位。随后,他又在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期间,师从欧阳明高教授,完成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研究。

2020年8月无疑是张国强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亿华通成功挂牌科创板,成为国内“氢能第一股”,市值一度超过200亿。此后,亿华通又相继推出80kW、120kW及150kW等多种型号的燃料电池系统,并于2021年12月向市场发布首个240kW型号,为国内首款额定功率达到240kW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

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出现了亿华通的身影。据悉,本届冬奥会和残奥会分别投放氢燃料电池汽车1200台和800余台,其中亿华通搭载车型占比64%,运营里程260余万公里,占比81%;减碳2200余吨,占比85%。

今天,43岁的张国强迎来第二次IPO敲钟,亿华通成功登陆港交所。风起云涌的氢能江湖,正在走出一个个IPO。

一年进账6个亿,投资人豪赌氢能赛道

亿华通靠什么撑起一个IPO?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1年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总销售功率计算,亿华通在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市场排名第一,占市场份额为27.8%。截至去年6月底,亿华通的燃料电池系统已安装于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目录中的80款燃料电池汽车上,同样位居行业第一。

由此可见,亿华通算是国内燃料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即便如此,亿华通的日子依然并不好过。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亿华通营收分别为约5.54亿元、5.72亿元、6.29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约4589.9万元、-976.2万元、-1.85亿元。进入2022年,亿华通在上半年的营收和期内利润分别达到2.69亿元及-8155.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亿华通的毛利率在持续下滑。2019年至2021年,亿华通的毛利率分别为44.5%、43.2%和37.5%,接连走低。直到2022年上半年,亿华通的毛利率为38.8%,才较上年同期略有回升。

对此,亿华通也在招股书中坦承,考虑到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预期至少在2025年之前仍会继续录得净亏损。这意味着,亿华通长期亏损的状态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善。

虽然2022年氢能投资才开始火爆,但亿华通的背后已经聚集一支庞大的投资人队伍。

天眼查显示,亿华通成立至今已完成16轮融资,投资方中包括了水木创投、水木易德投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研资本等清华背景机构,还有国泰君安创投、宇通客车、中海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光大瑞华、北汽产投等产业资本,以及君盛投资、润土投资、新鼎资本、华德资本、天创资本等知名VC/PE。此外,瑞银集团、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也曾参与亿华通的定增。

时间回到2013年,彼时处于创业初期的亿华通,可谓是“一穷二白”,由于研发投入较大,很快便遇到了资金难题,创业团队也一筹莫展。此时,亿华通进入了水木创投的视野之内,后者是一家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管理平台,来自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旗下。

水木创投管理合伙人吴勇曾对外表示,尽管当时没有投资机构看好,但他却在亿华通背后看到了产业价值。“我们也不确定什么时候燃料电池能够跑出来,但中国未来肯定需要这个技术,方向正确,团队我也看好,所以就投了。”于是,亿华通在2013年获得了水木创投天使轮投资,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后,水木创投又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8年加注亿华通,一路陪伴走上IPO敲钟舞台。

君盛投资则是在2015年与亿华通初次接触,并基于对新能源行业的持续看好、公司在行业中龙头地位明显及产品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背景下,经过对产业链的充分调研及公司团队的多次交流,随后在2016年参与了亿华通的B轮融资。

2020年,亿华通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华德资本收获的第一个IPO。谈起这笔投资,华德资本合伙人、北京华德总经理陈鹏显得尤为自豪。他回忆最初之所以接触到亿华通,一方面是因为华德资本董事长姜培兴跟张国强都是清华校友,另一方面则是华德资本长期关注氢能产业,亿华通作为当时国内的领军企业,自然而然进入团队的视野。

不过,华德资本投资亿华通并非没有顾虑。“当时亿华通的收入结构中,燃料电池相关业务并不是主要来源,同时考虑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不能按照传统方式对项目进行估值是核心问题之一。”陈鹏表示。

后续经过客观分析,华德资本团队认为氢能是一个复杂的新兴产业,有很多门槛是新进入者和投资人所看不到的,而亿华通作为行业老兵,除了先发优势、技术、产品、市占率、区域布局等优势外,还具备了诸多隐形优势。因此华德资本下决心布局,最终在2017年出手投资了亿华通。

正如投资人所言,中国氢能的序幕才刚刚拉开,IPO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于亿华通而言,征途依旧漫长。

氢能,一条争议的超级赛道,IPO开始爆发

亿华通轻松二次IPO,堪称国内氢能产业大爆发的一抹缩影。过去一年,似乎无VC不投新能源,而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氢能更是挤满了一级市场投资人。

不久前,北京诞生了一只氢能独角兽——国氢科技宣布完成45亿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130亿元。此次国氢科技一举新引入了11家投资方:国开制造、绿色发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团、嘉兴国禾投资、武汉经开投、北京大兴投资、尚融绿能、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创。完成融资后,国氢科技董事长李连荣公开表示,国氢科技将实质性启动IPO工作。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旗下的捷氢科技也恢复了科创板IPO发行上市审核。早在2022年6月,捷氢科技就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后因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而被中止发行上市审核。作为上汽集团拆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与集成商,捷氢科技得到了一众知名VC/PE的青睐。其最近一轮融资在2021年11月完成,投资方包含了恒旭资本、中金汇融、中国国有企业混改基金、君正集团、国投招商、国开金融、广汽资本、凯辉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淡马锡等。

稍早前,长城汽车旗下的氢燃料电池公司未势能源,宣布获得5.55亿元B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A轮领投方国投招商持续增资,立本能源跟投。同时,未势能源已同步开启B+轮融资进程,IPO准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此前,未势能源曾于2021年12月获得由国投招商、人保资本联合领投的9亿元A轮融资,估值就已超过40亿元。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只氢能独角兽国鸿氢能也正式递表港交所。成立于2015年6月的国鸿氢能,由广东省佛山与云浮两市共同打造。成立至今,国鸿氢能已获得6轮融资,投资方阵容中不乏上海纳米创投、涌铧投资、中融鼎新、美锦能源、中银粤财、粤财创投、红塔创投、国中资本、润土投资、青岛城投集团、中国中车、昇辉科技、招银鼎洪投资、昌发展、鼎晖百孚、临港科创投、咸阳金融控股、中电基金、广州新兴基金等知名机构。

那么,为何VC/PE开始纷纷出手氢能?

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使用过程无污染、无碳排;良好的理化性质使其可以参与替代化石能源,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且氢气制取方式多样,可以增强能源体系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毫无疑问,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变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沿着这一逻辑,氢能赛道冉冉升起。按照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在2020年-2025年,中国的氢能产业产值将有望达到万亿元,到2026-2035年,产值有望达到5万亿元。而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未来三年我国燃料电池车的销量规模约有3倍增量空间。

不仅如此,《规划》还明确指出,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一位北京VC投资人坦言,“氢能具备极大的想象空间,过去氢能赛道的从业者寂寞了很多年,但最近4、5年氢能逐渐走向主流舞台,从制氢、运氢、储氢整个产业链条来看,是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在氢能的产业链条上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但氢能也依然充满争议。此前本田汽车曾宣布放弃氢燃料电池路线,自2021年8月起,停止氢燃料电池汽车(FCV)的生产。此外,选择退出的还有奔驰、日产等车企。而大众汽车CEO赫伯特·迪斯和特斯拉CEO马斯克还在网络上公开唱衰氢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

他们常常聊到氢能源现阶段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是大量廉价氢气的获取问题,电解法在生产效率上无法与化石燃料制氢媲美,但后者碳排放又会大幅增加。其次,氢气的存储和运输,甚至加氢站高昂的造价等都是发展瓶颈之一。并且氢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其实回望人类历史,从柴火到煤炭,从煤炭再到油气,人类社会每次巨大的进步,都是伴随着能源革命而来。如果要告别石油时代,削弱石油霸权,势必要发展新一代能源,氢能无疑是备选之一。

当下,氢能拥有着无数坚定信仰者,“从未来五到十年的视角来看,这里一定会出现1000亿市值的公司。”也许,下一个宁德时代就将从这里诞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亿华通

129
  • 双碳晚报| 通威股份称暂无考虑大规模发展储能业务计划 中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
  • 重塑能源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未能实现大涨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今天,第一个氢能IPO来了:亿华通市值70亿

亿华通靠什么撑起一个IPO?

文|​投资界PEdaily

刚刚,港交所迎来了第一个氢能IPO。

投资界-天天IPO消息,今天(1月12日),氢燃料电池企业亿华通正式登陆挂牌港交所,成为港股氢能第一股。此次IPO发行价为60港元/股,净筹资9.83亿港元,今日平开,市值超70亿港元。

亿华通背后的掌舵者是一位80后理工男——张国强。生于山西大同,张国强本科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后来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而本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北汽福田,自此进入汽车行业。2005年,他加入欧阳明高教授孵化的清能华通,直到2012年带领核心团队重组,正式成立亿华通。

走过中国氢能蛮荒年代,亿华通坐上了国内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的位置。身后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投资军团,包含了水木创投、水木易德投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研资本、国泰君安创投、宇通客车、中海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光大瑞华、北汽产投、君盛投资、润土投资、新鼎资本、华德资本、天创资本等知名VC/PE,以及瑞银集团、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国际资本。

眼下,一个个氢能IPO正在走来——国氢科技、捷氢科技、未势能源、国鸿氢能……过去一年,几乎所有VC/PE都涌进了这条新能源赛道,共同掀起了一波罕见上市潮。

43岁,他师从欧阳明高教授,干出氢能第一股

1980年,张国强出生于山西大同市一个普通家庭。公开信息显示,他从小内心就有一个“清华梦”,只可惜高考那年发挥失常,张国强最终被山西财经大学录取,学习市场营销专业。2003年本科毕业后,张国强来到北汽福田公司,任职总经理秘书,自此与汽车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北汽福田工作两年后,张国强又加入了北京清能华通,历任部门经理、副总经理,主要负责业务规划及营运管理。值得一提的是,清能华通正是由业内鼎鼎有名的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所参与孵化的公司。公司名称中的“清能”谐音氢能,代表了主营业务氢燃料电池,同时又包含“清”和“华”二字,即寓意着脱胎于清华大学。

期间,张国强也圆了自己的“清华梦”,研究生考入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首次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彼时,清能华通决定进行重组,并在同年7月正式成立亿华通,由张国强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成立后的亿华通,历时近三年时间研发推出35kW燃料电池系统。但在核心部件电堆技术方面,亿华通早期仍缺乏自主能力,大多从加拿大氢能龙头巴拉德等公司外购。2015年,亿华通收购了上海神力科技,后者为当时国内头部的电堆技术企业,从而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量产。次年,亿华通顺利挂牌新三板。

执掌亿华通期间,张国强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成功拿到博士学位。随后,他又在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期间,师从欧阳明高教授,完成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研究。

2020年8月无疑是张国强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亿华通成功挂牌科创板,成为国内“氢能第一股”,市值一度超过200亿。此后,亿华通又相继推出80kW、120kW及150kW等多种型号的燃料电池系统,并于2021年12月向市场发布首个240kW型号,为国内首款额定功率达到240kW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

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出现了亿华通的身影。据悉,本届冬奥会和残奥会分别投放氢燃料电池汽车1200台和800余台,其中亿华通搭载车型占比64%,运营里程260余万公里,占比81%;减碳2200余吨,占比85%。

今天,43岁的张国强迎来第二次IPO敲钟,亿华通成功登陆港交所。风起云涌的氢能江湖,正在走出一个个IPO。

一年进账6个亿,投资人豪赌氢能赛道

亿华通靠什么撑起一个IPO?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1年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总销售功率计算,亿华通在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市场排名第一,占市场份额为27.8%。截至去年6月底,亿华通的燃料电池系统已安装于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目录中的80款燃料电池汽车上,同样位居行业第一。

由此可见,亿华通算是国内燃料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即便如此,亿华通的日子依然并不好过。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亿华通营收分别为约5.54亿元、5.72亿元、6.29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约4589.9万元、-976.2万元、-1.85亿元。进入2022年,亿华通在上半年的营收和期内利润分别达到2.69亿元及-8155.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亿华通的毛利率在持续下滑。2019年至2021年,亿华通的毛利率分别为44.5%、43.2%和37.5%,接连走低。直到2022年上半年,亿华通的毛利率为38.8%,才较上年同期略有回升。

对此,亿华通也在招股书中坦承,考虑到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预期至少在2025年之前仍会继续录得净亏损。这意味着,亿华通长期亏损的状态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善。

虽然2022年氢能投资才开始火爆,但亿华通的背后已经聚集一支庞大的投资人队伍。

天眼查显示,亿华通成立至今已完成16轮融资,投资方中包括了水木创投、水木易德投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研资本等清华背景机构,还有国泰君安创投、宇通客车、中海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光大瑞华、北汽产投等产业资本,以及君盛投资、润土投资、新鼎资本、华德资本、天创资本等知名VC/PE。此外,瑞银集团、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也曾参与亿华通的定增。

时间回到2013年,彼时处于创业初期的亿华通,可谓是“一穷二白”,由于研发投入较大,很快便遇到了资金难题,创业团队也一筹莫展。此时,亿华通进入了水木创投的视野之内,后者是一家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管理平台,来自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旗下。

水木创投管理合伙人吴勇曾对外表示,尽管当时没有投资机构看好,但他却在亿华通背后看到了产业价值。“我们也不确定什么时候燃料电池能够跑出来,但中国未来肯定需要这个技术,方向正确,团队我也看好,所以就投了。”于是,亿华通在2013年获得了水木创投天使轮投资,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后,水木创投又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8年加注亿华通,一路陪伴走上IPO敲钟舞台。

君盛投资则是在2015年与亿华通初次接触,并基于对新能源行业的持续看好、公司在行业中龙头地位明显及产品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背景下,经过对产业链的充分调研及公司团队的多次交流,随后在2016年参与了亿华通的B轮融资。

2020年,亿华通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华德资本收获的第一个IPO。谈起这笔投资,华德资本合伙人、北京华德总经理陈鹏显得尤为自豪。他回忆最初之所以接触到亿华通,一方面是因为华德资本董事长姜培兴跟张国强都是清华校友,另一方面则是华德资本长期关注氢能产业,亿华通作为当时国内的领军企业,自然而然进入团队的视野。

不过,华德资本投资亿华通并非没有顾虑。“当时亿华通的收入结构中,燃料电池相关业务并不是主要来源,同时考虑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不能按照传统方式对项目进行估值是核心问题之一。”陈鹏表示。

后续经过客观分析,华德资本团队认为氢能是一个复杂的新兴产业,有很多门槛是新进入者和投资人所看不到的,而亿华通作为行业老兵,除了先发优势、技术、产品、市占率、区域布局等优势外,还具备了诸多隐形优势。因此华德资本下决心布局,最终在2017年出手投资了亿华通。

正如投资人所言,中国氢能的序幕才刚刚拉开,IPO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于亿华通而言,征途依旧漫长。

氢能,一条争议的超级赛道,IPO开始爆发

亿华通轻松二次IPO,堪称国内氢能产业大爆发的一抹缩影。过去一年,似乎无VC不投新能源,而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氢能更是挤满了一级市场投资人。

不久前,北京诞生了一只氢能独角兽——国氢科技宣布完成45亿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130亿元。此次国氢科技一举新引入了11家投资方:国开制造、绿色发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团、嘉兴国禾投资、武汉经开投、北京大兴投资、尚融绿能、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创。完成融资后,国氢科技董事长李连荣公开表示,国氢科技将实质性启动IPO工作。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旗下的捷氢科技也恢复了科创板IPO发行上市审核。早在2022年6月,捷氢科技就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后因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而被中止发行上市审核。作为上汽集团拆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与集成商,捷氢科技得到了一众知名VC/PE的青睐。其最近一轮融资在2021年11月完成,投资方包含了恒旭资本、中金汇融、中国国有企业混改基金、君正集团、国投招商、国开金融、广汽资本、凯辉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淡马锡等。

稍早前,长城汽车旗下的氢燃料电池公司未势能源,宣布获得5.55亿元B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A轮领投方国投招商持续增资,立本能源跟投。同时,未势能源已同步开启B+轮融资进程,IPO准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此前,未势能源曾于2021年12月获得由国投招商、人保资本联合领投的9亿元A轮融资,估值就已超过40亿元。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只氢能独角兽国鸿氢能也正式递表港交所。成立于2015年6月的国鸿氢能,由广东省佛山与云浮两市共同打造。成立至今,国鸿氢能已获得6轮融资,投资方阵容中不乏上海纳米创投、涌铧投资、中融鼎新、美锦能源、中银粤财、粤财创投、红塔创投、国中资本、润土投资、青岛城投集团、中国中车、昇辉科技、招银鼎洪投资、昌发展、鼎晖百孚、临港科创投、咸阳金融控股、中电基金、广州新兴基金等知名机构。

那么,为何VC/PE开始纷纷出手氢能?

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使用过程无污染、无碳排;良好的理化性质使其可以参与替代化石能源,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且氢气制取方式多样,可以增强能源体系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毫无疑问,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变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沿着这一逻辑,氢能赛道冉冉升起。按照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在2020年-2025年,中国的氢能产业产值将有望达到万亿元,到2026-2035年,产值有望达到5万亿元。而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未来三年我国燃料电池车的销量规模约有3倍增量空间。

不仅如此,《规划》还明确指出,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一位北京VC投资人坦言,“氢能具备极大的想象空间,过去氢能赛道的从业者寂寞了很多年,但最近4、5年氢能逐渐走向主流舞台,从制氢、运氢、储氢整个产业链条来看,是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在氢能的产业链条上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但氢能也依然充满争议。此前本田汽车曾宣布放弃氢燃料电池路线,自2021年8月起,停止氢燃料电池汽车(FCV)的生产。此外,选择退出的还有奔驰、日产等车企。而大众汽车CEO赫伯特·迪斯和特斯拉CEO马斯克还在网络上公开唱衰氢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

他们常常聊到氢能源现阶段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是大量廉价氢气的获取问题,电解法在生产效率上无法与化石燃料制氢媲美,但后者碳排放又会大幅增加。其次,氢气的存储和运输,甚至加氢站高昂的造价等都是发展瓶颈之一。并且氢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其实回望人类历史,从柴火到煤炭,从煤炭再到油气,人类社会每次巨大的进步,都是伴随着能源革命而来。如果要告别石油时代,削弱石油霸权,势必要发展新一代能源,氢能无疑是备选之一。

当下,氢能拥有着无数坚定信仰者,“从未来五到十年的视角来看,这里一定会出现1000亿市值的公司。”也许,下一个宁德时代就将从这里诞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