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1888万彩礼”系杜撰,写小作文骗流量的法律成本太低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1888万彩礼”系杜撰,写小作文骗流量的法律成本太低了

网上写小作文的违法成本低和现实彩礼负担重这两个问题,是这个离谱故事背后需要更多反思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敬一山

近日,网友发文吐槽被江西萍乡前女友索要1888万元彩礼事件引发关注。在帖子中,该网友绘声绘色描绘他和女友怎么在国外生活、怎么在谈婚论嫁时围绕彩礼博弈。1888万天价彩礼、数千万房产过户到女方名下、女方上百个亲戚每人给十万元红包……这些细节听起来离谱又刺激,后续竟还传出有人根据蛛丝马迹定位到了男方真实身份,让荒唐故事一度显得非常逼真。

因为这一事件引起了太多对江西萍乡的嘲讽,当地官方坐不住,已展开调查。当地民政部门称,根据核查近几年出入境信息,初步判断该文是杜撰。可能也是在官方发声的压力之下,2023年1月12日晚,发帖者在原帖中发布致歉声明,承认自己是杜撰,向网友和萍乡地方政府道歉。1月13日,知乎平台宣布对该用户账号永久封禁。

一路“吃瓜”的网友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又被“小作文”给骗了。但是,除了账户封禁之外,发帖者会不会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现在还不好判断。因为在法律上,这行为到底该怎么定性,本身就存在模糊性。这可能就是第一层值得反思的地方,网络写小作文骗流量的行为,法律成本是不是太低了?

和散布谣言行为比较接近的几项罪名,有“诽谤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可是前者保护的是公民个体的名誉权,后者保护的是企业的信誉。虽然发帖者严重伤害了江西萍乡的形象,可是因为没有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就算是萍乡地方政府,也很难据此直接去追究发帖者的责任。

另外还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但刑法明确针对的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像这种写个体故事,也就很难纳入到该项罪名的追究范围。可能只有寻衅滋事罪可以拿来兜底惩罚。但像这种编造自己小故事间接伤害萍乡形象,而不是直接编造萍乡出了什么丑闻的行为,可能也不太会被上升到问罪高度。

总结来说就是,这种受害者不是很明确的小作文式谣言,尽管在网络上掀起比较大的风波,可是在现实中的法律责任未必有多大。这可能也是网络上各种小作文频繁出现的一个原因。随着网络言论所引发的现实冲击越来越大,要不要设立专门的针对性法条来震慑,是这件事可以引发的思考。

再具体到谣言内容,为什么如此离谱的小作文还会有很多人轻易相信?这是第二层值得反思的问题——关于彩礼的现实焦虑确实还普遍存在。很多在这件事情上发言的网友,未必完全相信1888万彩礼的真实性,不过是借此表达对现实高昂彩礼的不满。

萍乡官方回复这件事时有句话很耐人寻味,“初步判断该文章内容系杜撰,当地彩礼上百万都极少”。从这句话不难推测,上百万的彩礼虽然极少但也是存在的,至于几十万的彩礼,就不是“极少”了。在这件事的讨论里,很多当地网友也说几十万的彩礼是很寻常的。另外萍乡民政局去年曾发文推动移风易俗,建议彩礼不超过3万元。

这些都说明,彩礼现象在萍乡甚至在全国确实普遍存在,而且数额不算低。1888万的离谱故事当然是夸张,但其反映的萍乡彩礼问题也不是完全的谣言。反对和打击谣言当然是应该的,但是现实的彩礼土壤不改变,谣言还有可能滋生,地方在这方面的口碑也就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所以,网上写小作文的违法成本低和现实彩礼负担重这两个问题,是这个离谱故事背后需要更多反思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1888万彩礼”系杜撰,写小作文骗流量的法律成本太低了

网上写小作文的违法成本低和现实彩礼负担重这两个问题,是这个离谱故事背后需要更多反思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敬一山

近日,网友发文吐槽被江西萍乡前女友索要1888万元彩礼事件引发关注。在帖子中,该网友绘声绘色描绘他和女友怎么在国外生活、怎么在谈婚论嫁时围绕彩礼博弈。1888万天价彩礼、数千万房产过户到女方名下、女方上百个亲戚每人给十万元红包……这些细节听起来离谱又刺激,后续竟还传出有人根据蛛丝马迹定位到了男方真实身份,让荒唐故事一度显得非常逼真。

因为这一事件引起了太多对江西萍乡的嘲讽,当地官方坐不住,已展开调查。当地民政部门称,根据核查近几年出入境信息,初步判断该文是杜撰。可能也是在官方发声的压力之下,2023年1月12日晚,发帖者在原帖中发布致歉声明,承认自己是杜撰,向网友和萍乡地方政府道歉。1月13日,知乎平台宣布对该用户账号永久封禁。

一路“吃瓜”的网友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又被“小作文”给骗了。但是,除了账户封禁之外,发帖者会不会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现在还不好判断。因为在法律上,这行为到底该怎么定性,本身就存在模糊性。这可能就是第一层值得反思的地方,网络写小作文骗流量的行为,法律成本是不是太低了?

和散布谣言行为比较接近的几项罪名,有“诽谤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可是前者保护的是公民个体的名誉权,后者保护的是企业的信誉。虽然发帖者严重伤害了江西萍乡的形象,可是因为没有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就算是萍乡地方政府,也很难据此直接去追究发帖者的责任。

另外还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但刑法明确针对的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像这种写个体故事,也就很难纳入到该项罪名的追究范围。可能只有寻衅滋事罪可以拿来兜底惩罚。但像这种编造自己小故事间接伤害萍乡形象,而不是直接编造萍乡出了什么丑闻的行为,可能也不太会被上升到问罪高度。

总结来说就是,这种受害者不是很明确的小作文式谣言,尽管在网络上掀起比较大的风波,可是在现实中的法律责任未必有多大。这可能也是网络上各种小作文频繁出现的一个原因。随着网络言论所引发的现实冲击越来越大,要不要设立专门的针对性法条来震慑,是这件事可以引发的思考。

再具体到谣言内容,为什么如此离谱的小作文还会有很多人轻易相信?这是第二层值得反思的问题——关于彩礼的现实焦虑确实还普遍存在。很多在这件事情上发言的网友,未必完全相信1888万彩礼的真实性,不过是借此表达对现实高昂彩礼的不满。

萍乡官方回复这件事时有句话很耐人寻味,“初步判断该文章内容系杜撰,当地彩礼上百万都极少”。从这句话不难推测,上百万的彩礼虽然极少但也是存在的,至于几十万的彩礼,就不是“极少”了。在这件事的讨论里,很多当地网友也说几十万的彩礼是很寻常的。另外萍乡民政局去年曾发文推动移风易俗,建议彩礼不超过3万元。

这些都说明,彩礼现象在萍乡甚至在全国确实普遍存在,而且数额不算低。1888万的离谱故事当然是夸张,但其反映的萍乡彩礼问题也不是完全的谣言。反对和打击谣言当然是应该的,但是现实的彩礼土壤不改变,谣言还有可能滋生,地方在这方面的口碑也就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所以,网上写小作文的违法成本低和现实彩礼负担重这两个问题,是这个离谱故事背后需要更多反思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