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2023年1月15日下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当选的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答记者问。
有足够支撑和信心实现5.5%增速目标
在回答关于上海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问题时,龚正说,刚刚过去的2022年很不容易,全市人民都很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上海市政府积极应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叠加冲击,上海经济走出了V型反转。从一系列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到,上海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呈现出“四个持续”的鲜明特点。
一是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巩固,去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近3000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
二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实际利用外资再创新高,预计全年增长5%左右,超过235亿美元。
三是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2%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预计突破1.4万亿元。
四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6.3万个,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9万元左右。
龚正说,刚刚闭幕的市人代会确定,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以上,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一是考虑了现实可能。上海承担的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溢出带动效应正在加快释放,去年出台的一大批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效应也在持续显现,再加上去年基数较低的客观因素,实现这一目标有足够的支撑,也有足够的信心。
二是考虑了发展需要。上海希望通过量的合理增长,为更充分的就业、更稳定的物价创造更好条件,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三是考虑了远近平衡,以更好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龚正说,要实现今年经济增长5.5%以上的发展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新的一年,上海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特别是要在三方面下更大力气求更大突破: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牵引的作用,积极谋划推出一批首创性、集成性、引领性的举措,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
二是加快释放稳增长政策的综合效应,抓紧制定新一轮助企纾困、扩大需求、提振发展信心等政策举措和行动方案,加大政策供给、提高政策合力。
三是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版,持续推出一批含金量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强的改革举措,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将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在回答如何打好浦东引领区这张“王牌”的问题时,龚正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上海全力以赴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一年多来,上海紧扣“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目标,全力落实中央支持意见,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全市两个百分点左右,占比提高到36%以上,全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充分彰显。
龚正说,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下一步浦东引领区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上海正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出台。该试点将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要素流动、产业创新等领域,赋予上海、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上海将对国家授权事项形成“一项一方案”,打好组合拳、实现新突破。
一是深入推进首创性改革。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配合制定实施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率先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更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深入推进引领性开放。坚持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争取在服务业开放、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三是深入推进集成化创新。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率先实施更加便利高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加快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
用10年时间完成上海“两旧一村”改造
在回答城市更新相关问题时,龚正说,这几年上海提速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完成55.3万平方米、75.3万平方米、90.1万平方米,去年7月下旬完成了剩余的20多万平方米,提前实现了原计划“十四五”末完成的目标,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画上圆满句号。
中心城区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改造完成以后,上海客观上还存在着不少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不成套的旧住房以及“城中村”,这些区域居住条件比较差,配套设施也比较落后,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居住其中的市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
龚正说,市委市政府提出再提速、再加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用两届政府,也就是10年时间完成这一改造任务,具体来说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5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第二步到2027年,也就是本届政府结束的时候要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第三步再用五年时间,到2032年也就是下届政府结束的时候,全面完成不成套的职工住宅改造、“城中村”的改造项目。
今年“两旧一村”改造的主要目标,一是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旧改,二是完成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三是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上海将采取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企合作的方式,同时更好地发挥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的统筹平台作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
在回答上海吸引外资相关提问时,龚正表示,去年上海实到外资继续创新高,达到了235亿美元,已经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其中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分别达到了891家和531家,这也充分说明上海仍然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仍然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外商投资中国,看好市场、看重环境。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市场作用很大,同时这些年上海也实施了5版营商环境的改革方案,即将实施6.0版的改革方案,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稳定外商发展预期和投资信心。
龚正说,如果上海吸引外资有“密码”,除了广大市场的吸引力以外,这“三化”就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是市场化,上海遵循市场规律,持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是法治化,上海深入贯彻落实外资法,出台了全国首部外商投资地方法规,实施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持续加强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保护。
三是国际化,上海率先实施了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还陆续出台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贸易制度体系。
龚正表示,外资企业可以说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将落实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等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打造新时代外商投资首选地、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在临港新片区构建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回答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提问时,龚正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挂牌三年来,临港新片区以总书记要求的“五个重要”为统领,全面落实总体方案,累计已经出台各类政策283项,形成了全国首创案例36个,签约项目1380个,涉及总投资774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高速增长。
去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总收入这三项指标均增长30%左右,全市经济增长级和发动机作用充分发挥。
龚正表示,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两个重点,持续深化“五自由一便利”,努力跑出新的加速度、干出新的显示度,重点要做到“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国家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大差异化的制度创新探索力度。
二是着力构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要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打造“动力之源”“国际氢能谷”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增强全球服务功能。大力培育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促进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加快发展,放大沿海捎带、保税油气加注等重大航运政策的创新效应。
拟延续前三轮部分减税降费、社保费缓缴等措施
在回答关于助企纾困的提问时,龚正说,去年3月份以来,上海认真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根据上海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和形势发展需要,先后出台实施了三轮稳增长、助企纾困的相关政策,全年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企业已经从政策中直接受益。
龚正表示,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上海始终把保市场主体、促企业发展摆在特殊重要位置,针对短期内企业面临的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经营困难,正在进一步研究制定新一轮政策举措。新的政策举措将继续加大全面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力度,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政策制定中,上海将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政策普惠。要抢抓经济恢复窗口期,在金融、土地、人才、能源等要素资源保障上下更大工夫,助力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行业尽快地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
二是更加注重迭代升级。延续前三轮政策中的部分减税降费、社保费缓缴等措施,要复制推广援企稳岗、财税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做法,还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围绕增强市场主体发展后劲,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的商业活动,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体育、会展、住宿、消费等行业发展。
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在回答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提问时,龚正表示,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赋予上海的重大战略使命任务。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核心功能全面升级,急国家所需,尽上海所能,全力服务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预计达到4.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又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问世,比如,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航母“福建号”、梦天实验舱等,这些都凝聚着大量上海科技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龚正表示,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上海一直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去年上海落实相关财税政策,所涉及的资金规模就超过了920亿元,有近5万家企业受益。接下来,上海将坚持“全过程创新”理念,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重点,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重点有三个“更加注重强化”:
一是更加注重强化协同创新,支持各类科研主体、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全链条。
二是更加注重强化平台服务,推动大企业联合孵化基地、科技头部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孵化+投资”模式。
三是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进一步集聚。
在沪持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数量全国第一
在回答关于上海推进人才高地建设的提问时,龚正表示,人才是上海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人才高峰工程等一批引才聚才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有三个指标很亮眼:在沪持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超过了1.1万人,全市累计核发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超过了37万份,直接落户引进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也超过了27万人,这三个指标在全国都排第一。
龚正说,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党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也是上海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上海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全力构筑人才战略优势,工作当中要着重把握好“三个坚持、三个更”。
首先是坚持人才与教育、科技“三位一体”推进,推动“四支队伍”更加壮大。上海科教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众多高能级创新平台。要强化各类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打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通道,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和国际队,这四支队伍“四轮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其次是坚持“破”“立”并举,推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尤其是要聚焦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四唯”问题,进一步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更大力度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是坚持精细化和多元化相结合,推动人才服务保障更加有力。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细致地做好出入境、停居留、子女教育、医疗等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努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长三角示范区推进了108个重大项目建设
在回答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相关提问时,龚正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三年多来,上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制度+项目”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的新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制度创新试验田“结硕果”,长三角示范区已经累计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成果,比如构建跨区域统一规划体系等,其中有30多项已经在全国复制推广。
二是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活力”,尤其是在互联互通、产业创新等方面,推进了108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5600亿元。
三是生态生活环境“提品质”,比如元荡生态岸线全面贯通,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利,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了示范区所有的居民。
龚正表示,今年是示范区建设加速加力之年。上海将与各级各方紧密配合,共同下好国家战略的先手棋。主要是“三个持续”:
一是持续抓好制度成果的深化拓展,抓制度创新重点突破、难点攻坚,抓制度创新成果落地生效、复制推广。
二是持续提升项目建设显示度,制定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力度,力争早出形象、早出功能。
三是持续增强示范区治理机制执行力,要进一步健全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引导开发者联盟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示范区发展赋能。
布局16个领域未来产业,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在回答关于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问题时,龚正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也是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经初步构建起“3+6”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批标志性的产业链基本形成,比如民用航空,国产大飞机C919就是在上海总装;比如高技术船舶制造,上海同时拥有船舶建造界的“三颗明珠”,一是建造航空母舰,二是建造大型邮轮,三是建造大型LNG船,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龚正表示,下一步上海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做到三个大力推动:
一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关键是强化技术主导,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产业,鼓励钢铁、化工、电力等传统高耗能企业实现绿色化技术改造。
二是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是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和技术堵点,引领业态模式创新,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大力推动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上海已经着眼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出台实施了一批行动方案,还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这五大方向进行前瞻布局,布局了16个领域的未来产业。上海将全力抓好梯次培育、接续发展,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努力掌握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加强药品等资源储备
在回答关于疫情防控的提问时,龚正表示,当前疫情防控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进入到新阶段。这段时间,上海持续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健康、防重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最近,全市经历了一波感染高峰。为此,上海强化防重症的关口前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氧疗、输液、住院等诊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救治服务能力。上海强化了市区两级医院重症救治资源的扩容,统筹医院的各类科室资源,迅速将ICU的床位提升到7500张以上,配备重症救治医护人员近万人。
二是全力保障市民的用药需求。前段时间,部分热销药品供不应求。上海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拓宽采购渠道,坚持患者优先、精准投放,优先保障医院、养老院等重点机构用药需求,努力缓解群众配药、买药难。接下来,上海还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药品供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资源储备,提高防疫物资尤其是药品医疗资源的保障能力。
三是全力强化重点人群的防护。“一老一小”就是保健康、防重症的重中之重。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所以上海坚持预防、救治两手抓。通过加强对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脆弱人群的健康监测,严格养老院、护理院闭环管理,加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等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建立重点人群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畅通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提升救治效果。
龚正说,这段时间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正奋战在防疫救治最前线,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拼尽全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向每一位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奉献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
在回答有关就业的提问时,龚正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去年,上海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打出援企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有力维护了就业大局稳定。
他通报了几个数据:一是去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全年完成了56.3万个,实现了55万个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到去年底控制在4.5%左右,目标是控制在5%以内。三是大学生就业,去年全市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超过2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4.3%,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龚正表示,今年任务可能更重,将多措并举,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持续保持高就业率。今年,上海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上海将着重抓好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落细各项助企纾困措施,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切实稳定就业存量。
二是强化创业倍增效应。完善创业融资担保、场地支持、开办便利等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
三是强化重点群体帮扶,首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就业见习等措施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同时,要精准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四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工程,大规模的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劳动力长技能、好就业。
今年新建公园120座
在回答有关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提问时,龚正表示,近年来,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侯变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降至25微克/立方米,如期消除劣V类水体、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市公园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目前的670座。过去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0%左右。全国的碳排放交易系统2021年7月份在沪上线运行,截至去年底碳排放交易配额累计交易量2.3亿吨、累计交易额104.8亿元。
龚正表示,让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是上海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上海将全面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有三条:
一是减污,重点是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二是降碳,重点是建设深远海的海上风电示范、外电入沪、绿色清洁能源等重大项目,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推进碳普惠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三是扩绿,持续推进黄浦江、苏州河、环城生态公园带“一江一河一带”建设,持续着力打造公园城市,今年新建公园120座。到2025年,上海要实现形成千座公园的目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