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3年,这些社科历史艺术书值得我们期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3年,这些社科历史艺术书值得我们期待

希望这既是一份为书虫密集“种草”的书单,也是一幅可供延伸思考的出版地图,这份地图或许不足够完整,但我们仍可借此洞悉和思考国内出版界的关注热点,以及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某些社会关切和发展趋势。

记者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01 非虚构与社科

《谁住进了养老院:新时代中国的养老变迁》

[美]罗丝·K.凯米格 著 刘昱 译
理想国 2023-03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基于作者在昆明13个月的访谈和调查写成,不仅细致描述了当今中国的老年生活,也详细分析了当今中国老人面对的养老选择和困境,以及家庭成员、养老院看护者面对的照护难题。特别是,本书聚焦于从老人视角而非子女角度出发记述了当今养老现状,便于读者更真实地了解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

《捕杀:保护猎艳者的谎言、监视和阴谋》

[美]罗南·法罗 著
理想国 2023-03

本书基于作者关于韦恩斯坦事件两年的新闻报道而成。作者全面回顾了自己以记者身份调查、报道韦恩斯坦性骚扰、性侵事件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遭遇的阻挠、威胁和监视,揭露出韦恩斯坦长达近20年不正当行为的全貌,显示了权力与财富是如何被用来逃避惩罚、掩盖罪行、让整个媒体噤声的。同时,那些作为受害者的女性,她们勇敢地站到聚光灯下,重新撕开自己的伤口,因为她们相信,这样做就是在保护其他女性。

《人性之镜:动物伦理的历史与哲学》

钱永祥 著
理想国 2023-03

本书从当代社会人与动物的关系出发,全面介绍动物伦理学的相关议题。动物伦理不应仅止于理论的建构和道德的意识,而应从我们内心的动力出发,延及一系列真实的观察、思考以及讨论和行动。作者认为,动物伦理不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可以改善人性的道德质量,甚至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从这个角度看,动物伦理的意义并不只在拯救动物,而且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环节。

《吃的哲学》

[荷兰]安玛丽·摩尔 著 冯小旦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我们品尝、咀嚼、吞咽、消化和排泄时,我们的食物改变了我们,我们的饮食反过来又影响了更广泛的地球环境。在《吃的哲学》一书中,安玛丽·摩尔从这些变革性的纠葛中获得灵感,在“吃”这一行为中发掘、重新思考我们作为人类的生命哲学意义。摩尔带领读者寻访减肥培训班、养老院、味觉实验室、餐馆和自己的厨房餐桌,与阿伦特、梅洛-庞蒂、约纳斯、列维纳斯等思想家进行生动的对话,随时随地通过“吃”重新思考我们业已形成的关于存在、认识、行动、关联的观念。

《依海之人:马达加斯加的维佐人,一本横跨南岛与非洲的民族志》 

丽塔·阿斯图蒂 著 宋祺 译 
薄荷实验·华东师大出版社 2023-01

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来定义一个人?

维佐人以海为生,是一群马达加斯加西部的渔民。他们性格柔和,禁忌很少,不喜牵绊,不被他人定义;他们并不理性,对过往无所总结,对未来毫无计划,经常身处意外之中。人类学家阿斯图蒂来到海岛,跟着维佐人住在海边,出海捕鱼,探索“成为一个人”的方式。

这是研究族群与身份认同的一部作品,也是一本轻松精彩的民族志。作者将文化差异性重新带回至族群认同研究之中,而读者借此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处在持续形塑的过程之中,不必被定义所禁锢,就像每一天维佐人的“身份”都会更新,从头来过。

《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

[美] 吉尔·施梅勒 著
薄荷实验·华东师大出版社 2023-06

1930年,年仅22岁的亨丽埃塔·施默勒被录取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师从声名显赫的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和弗朗兹·博厄斯。一年后,在他们的提议下,亨丽埃塔满怀期待地独自前往两千多英里外亚利桑那州怀特山区的阿帕奇印第安保留地进行暑期田野调查,不幸遇害。亨丽埃塔的死亡动摇了当时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脆弱平衡,也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乃至整个学科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作者从大量碎片信息中尽力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脉络,为读者展示了这个故事真实的版本,也为亨丽埃塔的死亡去污名化。 

《生命线: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之战》

[美]温麟衍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今天是公共卫生拯救了你的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是温麟衍喜欢说的一句话。华裔医学家温麟衍根据自己的经历,揭示了公共卫生如何包含科学、宣传、医学和政治;创新项目如何将枪支暴力视为传染病,将种族主义视为健康问题;公共卫生如何在保护弱势群体和维护社区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温麟衍自己的故事是一个独特的美国移民的故事,她13岁上大学,从医学院毕业,在急诊室工作,后来转向公共卫生事业。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日]吉见俊哉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社会学家吉见俊哉回顾了日本近代的历史,剖析“亲美”与“反美”意识的变化,从世界上“亲美”与“反美”的趋势变化入手,凸显日本独特的“亲美”意识,并指出了仅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学等宏观层面上解释日本亲美现象的局限,提出应辅以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等微观层面来解释。全书回顾了从幕末黑船来袭时期直到战后美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探讨美国作为“自由”圣地的形象、大众文化阶次的美国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中性别议题等不同面向。作者希望日本社会能真诚面对亲美倾向之下隐匿的各种问题,诚实面对亚洲人民与历史,从而找回日本的主体性。

《大逆事件——死与生的群像》

[日]田中伸尚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逆事件” 又称“幸德事件”,是日本战前最大规模的思想镇压事件。1910年5月,长野县一工人自制炸弹试爆试验,被检举为谋杀天皇的阴谋,军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展开了一场全国性质的对社会主义者的镇压运动,构陷罪名并判决了二十四人死刑和两人有期徒刑,实际杀死十二人,另有五人狱死。

本书作者走访了大逆事件受害者的后人,力求还原这一“国家犯罪”事件的真实面貌,展现出对抗权力的普通市民的尊严,照亮了历史的黑暗。

《人类世的“资本论”》

[日]斋藤幸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类世”(Anthropocene)在2000年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的概念,认为地球已进入人类主导的新地质时代,面临环境恶化、能源匮缺、物种灭绝等危险。

作者从探讨当下人类面对的环境危机入手,指出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对利润追求的无限性和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当前名存实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关系到人类未来存亡的“气候正义”课题。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办法在于扭转观念,建立摆脱“经济成长”模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新调整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优先顺序、缩短劳动时间、废除僵化的行业划分、重视生产过程的民主化等措施,摆脱“加速主义”,建立一个真正具有可持续性和公正性的社会。

《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

[美]若昂·比尔 著 托本·埃斯科罗德 摄影 杨晓琼 译
三辉图书

社会遗弃空间在巴西大城市到处浮现——像维塔这样的地方,那些不被需要的人、精神病人、患病者和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那里等死。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

人类学学者若昂·比尔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词典”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维塔》不仅仅是又一个关于遗弃的故事。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它向任人死亡的社会逻辑发出质询,也试图夺回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尊严。 

《暗星之旅:从开罗到开普敦》

[美]保罗·索鲁 著
三辉图书

在作为志愿者一度深入非洲生活的35年后,旅行文学作家保罗·索鲁选择以一种更具挑战性的方式重访了这片笼罩在负面消息和神秘气息之下的土地:沿着尼罗河而下,从开罗一路穿越丛林和沙漠、河流和湖泊,直到开普敦;搭乘火车、船舶、运牛卡车等各式交通工具,见到了世上一些最美丽的风景--经常也是最攸关生死的景致。“行路人”系列还出版了许多精彩的书目,比如刘绍华的《柬埔寨旅人》、艾玛·拉金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无人哭泣的死亡:巴西日常生活中的暴力》

[美]南希·舍佩尔-休斯 著 俞敏 译
三辉图书

当生活被饥饿支配,爱会变为何种面目?当遭受暴力的日常行为和过早死亡的侵袭,信赖会如何演变?立足于巴西东北部,这是一份关于匮乏、疾病和死亡的日常经验的叙述,它们正围绕着山地贫民窟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南希·舍佩尔-休斯带着读者来到邦热苏斯镇制糖业种植园山间的贫困地区,她以此为田野点工作了二十五年,跟踪记录了三代棚户区女性在艰苦工作、耍诈和区别对待中努力生存的经历。这是一个通过最底层的身体、情感、欲望和需要讲述的关于阶级关系的故事。 

《大叔型社会的女孩们》

[日]笛美 著  陈菁 译
小阅读 2023-05

本书描述了日本职场女性严峻的生存现状,以曝光日本职场“无法看见”的女性歧视细节而引起诸多读者的共鸣。日本社会被戏称为“大叔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大叔文化”滋生了职场和生活中的女性歧视,职场女性的处境十分尴尬,20多岁进入公司,30岁结婚去当家庭主妇似乎才是本分的生存之道。大叔型社会的真相是什么?大叔型社会的破绽在哪里?如何在这样的社会做一个闪闪发光的女性?本书在日本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舆论支持。

《森林如何思考》

[美] 爱德华多·科恩 著 毛竹 译
新行思·上海文艺出版社

森林会思考吗?狗会做梦吗?科恩的课题涉及到了对人类学和“人类”的反思,以便我们能够学会“生态化”我们的伦理。在厄瓜多尔的阿维拉,科恩通过一种民族志的手段深入考察了鲁纳人的生存方式,并试图理解他们是怎样将自己与这个世界上最茂密森林中的各种“存在”联系起来的,比如药的力量、精灵的力量,甚至树与猴之间的隐藏关系。《森林如何思考》探索这些事物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种种符号,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鲁纳人的生命。

《爱的终结》

[法]伊娃·易洛思 著 叶晗 译
浦睿文化 2023-09

伊娃·易洛思将关系消退、蒸发和破裂的过程称为“无爱”。经典社会学关注社会纽带的形成,而《爱的终结》则研究了社会纽带为何以及如何崩溃和瓦解。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在非选择和“无爱”的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社会纽带的瓦解与当代资本主义有关,当代资本主义以无承诺和无选择的行为为特征,这种做法使人们能够迅速退出交易,迅速重新调整价格,并破坏忠诚。无爱和无选择反过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们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育孩子,越来越多的人独居,性生活也越来越少。

《语言恶女》(暂名)

[美]阿曼达·蒙特尔 著 李辛 译
明室Lucida

“如果你想侮辱一个女人,就称她为‘荡妇’,如果你想侮辱一个男人,就称他为‘女人’?!”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追溯性别文化的荒谬根源,多方面分析了性别歧视语言的历史与现状。 

02 历史与思想

《再会,公共人》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 李继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同于以往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人对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与个体主义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由于其涉及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显示出社会意义,因此应当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因素。全书回顾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从宫廷、布尔乔亚阶级等角度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

《创造欧洲人: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英]奥兰多·费吉斯 著 王晨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费吉斯通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女高音保琳娜·维亚尔多和艺术评论家路易·维亚尔多三人的故事,展现19世纪灿烂辉煌的国际主义文化,以及当时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何成为跨国的文化中介者,通过蓬勃发展的文化圈将欧洲各国联结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使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标签——“欧洲人”,视欧洲为一个不受国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译、交换的场域,19世纪的欧洲就此拉开文化全球化的序幕。

《21世纪的权力:与约翰·A. 霍尔对话》

[英]迈克尔·曼 著 陈冕 译
三辉图书

社会学家迈克尔·曼与约翰·A. 霍尔的对话,他们探讨我们这个时代的权力结构,思考未来的政治形态。“倾向与可能”书系还曾出版过以下书目:迈克尔·沃尔泽《解放的悖论:世俗革命与宗教反革命》和保罗·维尔诺《诸众的语法 : 当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法西斯分子》

[英]迈克尔·曼 著 郦菁 施含宇 杨雨清 袁子辰 赵琳菲 译
三辉图书

谁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他们秉持何种信念?他们实施了何种行为?法西斯主义会死灰复燃吗? 迈克尔·曼基于对法西斯分子的细致分析,提出了一种关于法西斯主义的新理论。 

《平凡的美德:分裂世界中的道德秩序》

叶礼庭 著
三辉图书

人们共享的道德价值是什么?当全球化在经济上把我们吸引到一起,我们的价值观会变得相似还是相异?在叶礼庭长达三年、遍及八国的旅程中,他试图为以上问题寻找答案。《平凡的美德》中记录了叶礼庭的发现,以及他对全球化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道德理解的阐释。

《克服欧洲》

活字文化

塞尔维亚所处的巴尔干地区是东西方地理联通之处,多个民族在这里混居,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塞尔维亚文化正是在不断的中断、混合、重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本书以十四位塞尔维亚作家的文本为基础,对十四位作家笔下的欧洲以及东—西欧关系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从而归纳出塞尔维亚文学中不同的欧洲形象。正如东方主义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反面,站在东欧的视角去看,“克服欧洲”构成了“加入欧洲而不成”的反面。这十四位作家均出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见证了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侵略和占领,也见证了一战的完整经过,且都有过旅居或定居西欧的经历,在他们的字里行间中,充斥着西欧—东欧=文明—蛮夷的描述,以及企图翻转这种状况的反思和对策。

《漫过南方的浪潮》

苏吉特·西瓦桑达拉姆 著

活字文化

在之前的历史叙述里,人们常常从北半球开始讲起,并将现代性、个人主义等政治概念以欧洲为中心传播,强加到世界其他地区。而这本书选择从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土著民和非欧洲人开始讲述,这个视角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起源。

从澳大利亚原住民到帕西斯,从毛里求斯到马来人,随着大英帝国无法预料的变化,殖民地人民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和未来。被殖民的悲剧在于,自由、人道与平等统统成为了不可能,因此而积压的革命力量也在这一时期爆发,汇聚成一股“漫过南方的浪潮”。这本书为发达国家何以发达提供了全新的解释,只有从南方的水面望去,我们才能了解我们现在的位置。

《败者的精神史》

[日]山口昌男 著 刘晓军 彭程 译
一頁·folio

日本近代化背后的原动力竟隐藏在败者一方。正是那些不会成为授勋对象的人,依着自发的联系,创造出另一个看不见的日本。

大英帝国三部曲

[英]简·莫里斯
汗青堂

长篇幅记叙了从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到丘吉尔去世的英国历史,再现了大英帝国从兴起逐渐走向衰落的漫长历程。

《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 著 韩敏中 译
浦睿文化 2023-07

伊恩·瓦特说,“18世纪小说大半出自女人笔下,但是她们只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她们自己的文学》讲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小说家的故事,考察了这些女作家的自我意识转换为文学形式的方式,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如何变化发展。本书在勾勒女性传统的轮廓时,越过了备受尊敬的著名小说家,而将目光投向长期湮没于文学史的许多妇女的生活与作品,力图发现她们对自身及作品有怎样的感受,她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和牺牲,她们同自己的职业和传统的关系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等待这件事》

[日]鹫田清一 著 吕灵芝 译
明室Lucida

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不用等待、不能等待的社会。日本哲学研究家、读卖文学奖评论家鹫田清一,考察现代社会失去的“等待”这一行为的哲学随笔。 

03 新知与艺术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集》

弗朗索瓦·特吕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著 郑克鲁 译
理想国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的友谊从来没有中止过,他们是那么相似:对电影艺术的狂热、严格与激情,对明星的迷恋,还有关于动荡童年的恐惧回忆。作为表现不安状态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让我们分担他们的烦扰。

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特吕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万物交响:驴子、随笔与喧嚣》

[美]艾米·里奇 著  徐楠 译

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奇妙的随笔集,描述的对象从小小的飞蛾到庞大的野兽,从刺猬的烦忧到蓝莓的善意,从动物到植物,从星空到海洋,从大自然的宁静到喧嚣,不一而足。作者以顽皮狡黠的方式观察和描述世间万物,奏响了一曲现实与神秘共存、科学家与诗人共舞的交响曲,调和了科学与想象,展现了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和它们在一起》 

花蚀 著

博集天卷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作者花蚀全新作品,从动物园走进更广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七大地理区,把握中国自然生态、野生动物现状。重新思考人的需求、动物的权益、自然的边界,将野生动物、自然环境置于一个整体的框架下叙述。

《在黄昏时起飞》

[英] 海伦·麦克唐纳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从帝国大厦观察鸣禽,看着成千上万的鹤在匈牙利,寻找着萨福克森林中最后的金丝雀,她写的是我们在观察野生动物时发现的教导和安慰。

《乡村别墅中的住所》

[德]塞巴尔德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塞巴尔德在本书更加纯熟地模糊了传记、散文与游记的边界,在一段乡村风光的漫步中,结合自己的记忆,思考与讲述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六位艺术家和作家,包括让-雅克·卢梭、爱德华·默里克与罗伯特·瓦尔泽等。他一边行走,一边从人物回忆中寻求慰藉与灵感,关注他们怪异但优美的细节与轶事,绘出艺术家们精致而古怪的肖像。

《五感之谜》

[英]盖伊·勒施齐纳 著 高天羽 译

理想国

神经科医生为读者介绍五感方面的一些特殊病例,如痛觉尽失、感觉倒错、幻视、幻听、眩晕、心盲症等,借此讲述人类的感觉神经机制。本书既能弥补我们的一些盲区,如嗅觉和情绪及情绪记忆有密切关系;更提出了思辨性问题:感官呈现的世界,本质上是主观的吗?常规的知觉,只是普遍的幻觉?

《音乐机械论》

[日]吉本隆明 [日]坂本龙一 著 余梦娇 译
明室Lucida

日本文学评论家吉本隆明与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跨界对谈,从文学与音乐的角度探讨音乐与语言、音乐与技术、音乐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从宋》

巫鸿 著 

世纪文景

艺术史家巫鸿改变了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本书聚焦中国绘画史特殊且关键的时期,关注绘画史之新变化,突破以朝代或政权为框架的分析局限,关注图像的媒材、形式与观念,强调不同地区和时代的互动与影响。

“电影大师系列”

中信出版·雅众文化 X 大方
2023年2月

《西部往事:莱昂内谈电影》

[意]塞尔吉奥·莱昂内 [法]诺埃尔·森索洛 著 李洋 译

《蓝丝绒:大卫·林奇谈电影》

[英]克里斯·罗德雷 著 冯涛 译

《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 著 黄渊 译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德]维尔纳·赫尔佐格 [英] 保罗·克罗宁 著 黄渊 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3年,这些社科历史艺术书值得我们期待

希望这既是一份为书虫密集“种草”的书单,也是一幅可供延伸思考的出版地图,这份地图或许不足够完整,但我们仍可借此洞悉和思考国内出版界的关注热点,以及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某些社会关切和发展趋势。

记者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01 非虚构与社科

《谁住进了养老院:新时代中国的养老变迁》

[美]罗丝·K.凯米格 著 刘昱 译
理想国 2023-03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基于作者在昆明13个月的访谈和调查写成,不仅细致描述了当今中国的老年生活,也详细分析了当今中国老人面对的养老选择和困境,以及家庭成员、养老院看护者面对的照护难题。特别是,本书聚焦于从老人视角而非子女角度出发记述了当今养老现状,便于读者更真实地了解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

《捕杀:保护猎艳者的谎言、监视和阴谋》

[美]罗南·法罗 著
理想国 2023-03

本书基于作者关于韦恩斯坦事件两年的新闻报道而成。作者全面回顾了自己以记者身份调查、报道韦恩斯坦性骚扰、性侵事件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遭遇的阻挠、威胁和监视,揭露出韦恩斯坦长达近20年不正当行为的全貌,显示了权力与财富是如何被用来逃避惩罚、掩盖罪行、让整个媒体噤声的。同时,那些作为受害者的女性,她们勇敢地站到聚光灯下,重新撕开自己的伤口,因为她们相信,这样做就是在保护其他女性。

《人性之镜:动物伦理的历史与哲学》

钱永祥 著
理想国 2023-03

本书从当代社会人与动物的关系出发,全面介绍动物伦理学的相关议题。动物伦理不应仅止于理论的建构和道德的意识,而应从我们内心的动力出发,延及一系列真实的观察、思考以及讨论和行动。作者认为,动物伦理不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可以改善人性的道德质量,甚至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从这个角度看,动物伦理的意义并不只在拯救动物,而且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环节。

《吃的哲学》

[荷兰]安玛丽·摩尔 著 冯小旦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我们品尝、咀嚼、吞咽、消化和排泄时,我们的食物改变了我们,我们的饮食反过来又影响了更广泛的地球环境。在《吃的哲学》一书中,安玛丽·摩尔从这些变革性的纠葛中获得灵感,在“吃”这一行为中发掘、重新思考我们作为人类的生命哲学意义。摩尔带领读者寻访减肥培训班、养老院、味觉实验室、餐馆和自己的厨房餐桌,与阿伦特、梅洛-庞蒂、约纳斯、列维纳斯等思想家进行生动的对话,随时随地通过“吃”重新思考我们业已形成的关于存在、认识、行动、关联的观念。

《依海之人:马达加斯加的维佐人,一本横跨南岛与非洲的民族志》 

丽塔·阿斯图蒂 著 宋祺 译 
薄荷实验·华东师大出版社 2023-01

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来定义一个人?

维佐人以海为生,是一群马达加斯加西部的渔民。他们性格柔和,禁忌很少,不喜牵绊,不被他人定义;他们并不理性,对过往无所总结,对未来毫无计划,经常身处意外之中。人类学家阿斯图蒂来到海岛,跟着维佐人住在海边,出海捕鱼,探索“成为一个人”的方式。

这是研究族群与身份认同的一部作品,也是一本轻松精彩的民族志。作者将文化差异性重新带回至族群认同研究之中,而读者借此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处在持续形塑的过程之中,不必被定义所禁锢,就像每一天维佐人的“身份”都会更新,从头来过。

《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

[美] 吉尔·施梅勒 著
薄荷实验·华东师大出版社 2023-06

1930年,年仅22岁的亨丽埃塔·施默勒被录取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师从声名显赫的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和弗朗兹·博厄斯。一年后,在他们的提议下,亨丽埃塔满怀期待地独自前往两千多英里外亚利桑那州怀特山区的阿帕奇印第安保留地进行暑期田野调查,不幸遇害。亨丽埃塔的死亡动摇了当时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脆弱平衡,也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乃至整个学科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作者从大量碎片信息中尽力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脉络,为读者展示了这个故事真实的版本,也为亨丽埃塔的死亡去污名化。 

《生命线: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之战》

[美]温麟衍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今天是公共卫生拯救了你的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是温麟衍喜欢说的一句话。华裔医学家温麟衍根据自己的经历,揭示了公共卫生如何包含科学、宣传、医学和政治;创新项目如何将枪支暴力视为传染病,将种族主义视为健康问题;公共卫生如何在保护弱势群体和维护社区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温麟衍自己的故事是一个独特的美国移民的故事,她13岁上大学,从医学院毕业,在急诊室工作,后来转向公共卫生事业。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日]吉见俊哉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社会学家吉见俊哉回顾了日本近代的历史,剖析“亲美”与“反美”意识的变化,从世界上“亲美”与“反美”的趋势变化入手,凸显日本独特的“亲美”意识,并指出了仅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学等宏观层面上解释日本亲美现象的局限,提出应辅以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等微观层面来解释。全书回顾了从幕末黑船来袭时期直到战后美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探讨美国作为“自由”圣地的形象、大众文化阶次的美国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中性别议题等不同面向。作者希望日本社会能真诚面对亲美倾向之下隐匿的各种问题,诚实面对亚洲人民与历史,从而找回日本的主体性。

《大逆事件——死与生的群像》

[日]田中伸尚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逆事件” 又称“幸德事件”,是日本战前最大规模的思想镇压事件。1910年5月,长野县一工人自制炸弹试爆试验,被检举为谋杀天皇的阴谋,军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展开了一场全国性质的对社会主义者的镇压运动,构陷罪名并判决了二十四人死刑和两人有期徒刑,实际杀死十二人,另有五人狱死。

本书作者走访了大逆事件受害者的后人,力求还原这一“国家犯罪”事件的真实面貌,展现出对抗权力的普通市民的尊严,照亮了历史的黑暗。

《人类世的“资本论”》

[日]斋藤幸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类世”(Anthropocene)在2000年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的概念,认为地球已进入人类主导的新地质时代,面临环境恶化、能源匮缺、物种灭绝等危险。

作者从探讨当下人类面对的环境危机入手,指出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对利润追求的无限性和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当前名存实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关系到人类未来存亡的“气候正义”课题。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办法在于扭转观念,建立摆脱“经济成长”模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新调整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优先顺序、缩短劳动时间、废除僵化的行业划分、重视生产过程的民主化等措施,摆脱“加速主义”,建立一个真正具有可持续性和公正性的社会。

《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

[美]若昂·比尔 著 托本·埃斯科罗德 摄影 杨晓琼 译
三辉图书

社会遗弃空间在巴西大城市到处浮现——像维塔这样的地方,那些不被需要的人、精神病人、患病者和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那里等死。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

人类学学者若昂·比尔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词典”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维塔》不仅仅是又一个关于遗弃的故事。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它向任人死亡的社会逻辑发出质询,也试图夺回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尊严。 

《暗星之旅:从开罗到开普敦》

[美]保罗·索鲁 著
三辉图书

在作为志愿者一度深入非洲生活的35年后,旅行文学作家保罗·索鲁选择以一种更具挑战性的方式重访了这片笼罩在负面消息和神秘气息之下的土地:沿着尼罗河而下,从开罗一路穿越丛林和沙漠、河流和湖泊,直到开普敦;搭乘火车、船舶、运牛卡车等各式交通工具,见到了世上一些最美丽的风景--经常也是最攸关生死的景致。“行路人”系列还出版了许多精彩的书目,比如刘绍华的《柬埔寨旅人》、艾玛·拉金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无人哭泣的死亡:巴西日常生活中的暴力》

[美]南希·舍佩尔-休斯 著 俞敏 译
三辉图书

当生活被饥饿支配,爱会变为何种面目?当遭受暴力的日常行为和过早死亡的侵袭,信赖会如何演变?立足于巴西东北部,这是一份关于匮乏、疾病和死亡的日常经验的叙述,它们正围绕着山地贫民窟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南希·舍佩尔-休斯带着读者来到邦热苏斯镇制糖业种植园山间的贫困地区,她以此为田野点工作了二十五年,跟踪记录了三代棚户区女性在艰苦工作、耍诈和区别对待中努力生存的经历。这是一个通过最底层的身体、情感、欲望和需要讲述的关于阶级关系的故事。 

《大叔型社会的女孩们》

[日]笛美 著  陈菁 译
小阅读 2023-05

本书描述了日本职场女性严峻的生存现状,以曝光日本职场“无法看见”的女性歧视细节而引起诸多读者的共鸣。日本社会被戏称为“大叔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大叔文化”滋生了职场和生活中的女性歧视,职场女性的处境十分尴尬,20多岁进入公司,30岁结婚去当家庭主妇似乎才是本分的生存之道。大叔型社会的真相是什么?大叔型社会的破绽在哪里?如何在这样的社会做一个闪闪发光的女性?本书在日本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舆论支持。

《森林如何思考》

[美] 爱德华多·科恩 著 毛竹 译
新行思·上海文艺出版社

森林会思考吗?狗会做梦吗?科恩的课题涉及到了对人类学和“人类”的反思,以便我们能够学会“生态化”我们的伦理。在厄瓜多尔的阿维拉,科恩通过一种民族志的手段深入考察了鲁纳人的生存方式,并试图理解他们是怎样将自己与这个世界上最茂密森林中的各种“存在”联系起来的,比如药的力量、精灵的力量,甚至树与猴之间的隐藏关系。《森林如何思考》探索这些事物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种种符号,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鲁纳人的生命。

《爱的终结》

[法]伊娃·易洛思 著 叶晗 译
浦睿文化 2023-09

伊娃·易洛思将关系消退、蒸发和破裂的过程称为“无爱”。经典社会学关注社会纽带的形成,而《爱的终结》则研究了社会纽带为何以及如何崩溃和瓦解。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在非选择和“无爱”的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社会纽带的瓦解与当代资本主义有关,当代资本主义以无承诺和无选择的行为为特征,这种做法使人们能够迅速退出交易,迅速重新调整价格,并破坏忠诚。无爱和无选择反过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们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育孩子,越来越多的人独居,性生活也越来越少。

《语言恶女》(暂名)

[美]阿曼达·蒙特尔 著 李辛 译
明室Lucida

“如果你想侮辱一个女人,就称她为‘荡妇’,如果你想侮辱一个男人,就称他为‘女人’?!”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追溯性别文化的荒谬根源,多方面分析了性别歧视语言的历史与现状。 

02 历史与思想

《再会,公共人》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 李继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同于以往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人对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与个体主义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由于其涉及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显示出社会意义,因此应当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因素。全书回顾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从宫廷、布尔乔亚阶级等角度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

《创造欧洲人: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英]奥兰多·费吉斯 著 王晨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费吉斯通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女高音保琳娜·维亚尔多和艺术评论家路易·维亚尔多三人的故事,展现19世纪灿烂辉煌的国际主义文化,以及当时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何成为跨国的文化中介者,通过蓬勃发展的文化圈将欧洲各国联结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使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标签——“欧洲人”,视欧洲为一个不受国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译、交换的场域,19世纪的欧洲就此拉开文化全球化的序幕。

《21世纪的权力:与约翰·A. 霍尔对话》

[英]迈克尔·曼 著 陈冕 译
三辉图书

社会学家迈克尔·曼与约翰·A. 霍尔的对话,他们探讨我们这个时代的权力结构,思考未来的政治形态。“倾向与可能”书系还曾出版过以下书目:迈克尔·沃尔泽《解放的悖论:世俗革命与宗教反革命》和保罗·维尔诺《诸众的语法 : 当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法西斯分子》

[英]迈克尔·曼 著 郦菁 施含宇 杨雨清 袁子辰 赵琳菲 译
三辉图书

谁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他们秉持何种信念?他们实施了何种行为?法西斯主义会死灰复燃吗? 迈克尔·曼基于对法西斯分子的细致分析,提出了一种关于法西斯主义的新理论。 

《平凡的美德:分裂世界中的道德秩序》

叶礼庭 著
三辉图书

人们共享的道德价值是什么?当全球化在经济上把我们吸引到一起,我们的价值观会变得相似还是相异?在叶礼庭长达三年、遍及八国的旅程中,他试图为以上问题寻找答案。《平凡的美德》中记录了叶礼庭的发现,以及他对全球化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道德理解的阐释。

《克服欧洲》

活字文化

塞尔维亚所处的巴尔干地区是东西方地理联通之处,多个民族在这里混居,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塞尔维亚文化正是在不断的中断、混合、重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本书以十四位塞尔维亚作家的文本为基础,对十四位作家笔下的欧洲以及东—西欧关系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从而归纳出塞尔维亚文学中不同的欧洲形象。正如东方主义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反面,站在东欧的视角去看,“克服欧洲”构成了“加入欧洲而不成”的反面。这十四位作家均出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见证了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侵略和占领,也见证了一战的完整经过,且都有过旅居或定居西欧的经历,在他们的字里行间中,充斥着西欧—东欧=文明—蛮夷的描述,以及企图翻转这种状况的反思和对策。

《漫过南方的浪潮》

苏吉特·西瓦桑达拉姆 著

活字文化

在之前的历史叙述里,人们常常从北半球开始讲起,并将现代性、个人主义等政治概念以欧洲为中心传播,强加到世界其他地区。而这本书选择从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土著民和非欧洲人开始讲述,这个视角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起源。

从澳大利亚原住民到帕西斯,从毛里求斯到马来人,随着大英帝国无法预料的变化,殖民地人民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和未来。被殖民的悲剧在于,自由、人道与平等统统成为了不可能,因此而积压的革命力量也在这一时期爆发,汇聚成一股“漫过南方的浪潮”。这本书为发达国家何以发达提供了全新的解释,只有从南方的水面望去,我们才能了解我们现在的位置。

《败者的精神史》

[日]山口昌男 著 刘晓军 彭程 译
一頁·folio

日本近代化背后的原动力竟隐藏在败者一方。正是那些不会成为授勋对象的人,依着自发的联系,创造出另一个看不见的日本。

大英帝国三部曲

[英]简·莫里斯
汗青堂

长篇幅记叙了从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到丘吉尔去世的英国历史,再现了大英帝国从兴起逐渐走向衰落的漫长历程。

《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 著 韩敏中 译
浦睿文化 2023-07

伊恩·瓦特说,“18世纪小说大半出自女人笔下,但是她们只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她们自己的文学》讲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小说家的故事,考察了这些女作家的自我意识转换为文学形式的方式,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如何变化发展。本书在勾勒女性传统的轮廓时,越过了备受尊敬的著名小说家,而将目光投向长期湮没于文学史的许多妇女的生活与作品,力图发现她们对自身及作品有怎样的感受,她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和牺牲,她们同自己的职业和传统的关系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等待这件事》

[日]鹫田清一 著 吕灵芝 译
明室Lucida

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不用等待、不能等待的社会。日本哲学研究家、读卖文学奖评论家鹫田清一,考察现代社会失去的“等待”这一行为的哲学随笔。 

03 新知与艺术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集》

弗朗索瓦·特吕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著 郑克鲁 译
理想国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的友谊从来没有中止过,他们是那么相似:对电影艺术的狂热、严格与激情,对明星的迷恋,还有关于动荡童年的恐惧回忆。作为表现不安状态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让我们分担他们的烦扰。

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特吕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万物交响:驴子、随笔与喧嚣》

[美]艾米·里奇 著  徐楠 译

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奇妙的随笔集,描述的对象从小小的飞蛾到庞大的野兽,从刺猬的烦忧到蓝莓的善意,从动物到植物,从星空到海洋,从大自然的宁静到喧嚣,不一而足。作者以顽皮狡黠的方式观察和描述世间万物,奏响了一曲现实与神秘共存、科学家与诗人共舞的交响曲,调和了科学与想象,展现了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和它们在一起》 

花蚀 著

博集天卷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作者花蚀全新作品,从动物园走进更广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七大地理区,把握中国自然生态、野生动物现状。重新思考人的需求、动物的权益、自然的边界,将野生动物、自然环境置于一个整体的框架下叙述。

《在黄昏时起飞》

[英] 海伦·麦克唐纳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从帝国大厦观察鸣禽,看着成千上万的鹤在匈牙利,寻找着萨福克森林中最后的金丝雀,她写的是我们在观察野生动物时发现的教导和安慰。

《乡村别墅中的住所》

[德]塞巴尔德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塞巴尔德在本书更加纯熟地模糊了传记、散文与游记的边界,在一段乡村风光的漫步中,结合自己的记忆,思考与讲述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六位艺术家和作家,包括让-雅克·卢梭、爱德华·默里克与罗伯特·瓦尔泽等。他一边行走,一边从人物回忆中寻求慰藉与灵感,关注他们怪异但优美的细节与轶事,绘出艺术家们精致而古怪的肖像。

《五感之谜》

[英]盖伊·勒施齐纳 著 高天羽 译

理想国

神经科医生为读者介绍五感方面的一些特殊病例,如痛觉尽失、感觉倒错、幻视、幻听、眩晕、心盲症等,借此讲述人类的感觉神经机制。本书既能弥补我们的一些盲区,如嗅觉和情绪及情绪记忆有密切关系;更提出了思辨性问题:感官呈现的世界,本质上是主观的吗?常规的知觉,只是普遍的幻觉?

《音乐机械论》

[日]吉本隆明 [日]坂本龙一 著 余梦娇 译
明室Lucida

日本文学评论家吉本隆明与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跨界对谈,从文学与音乐的角度探讨音乐与语言、音乐与技术、音乐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从宋》

巫鸿 著 

世纪文景

艺术史家巫鸿改变了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本书聚焦中国绘画史特殊且关键的时期,关注绘画史之新变化,突破以朝代或政权为框架的分析局限,关注图像的媒材、形式与观念,强调不同地区和时代的互动与影响。

“电影大师系列”

中信出版·雅众文化 X 大方
2023年2月

《西部往事:莱昂内谈电影》

[意]塞尔吉奥·莱昂内 [法]诺埃尔·森索洛 著 李洋 译

《蓝丝绒:大卫·林奇谈电影》

[英]克里斯·罗德雷 著 冯涛 译

《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 著 黄渊 译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德]维尔纳·赫尔佐格 [英] 保罗·克罗宁 著 黄渊 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