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调味品“隐形巨头”梅花生物的饲料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调味品“隐形巨头”梅花生物的饲料生意

如何看待梅花生物的未来成长性?

文|财经无忌 萧田

防疫措施调整后,餐饮业并没有迎来预料中的“暖意”。

当外界以为餐饮老板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大干一场时,更多入行十来年的餐饮人却异常冷静。近年来,大量街边店相继消失,商场里到现在仍有大批店铺空置,现在谈餐饮大复苏还言之过早,餐饮业还需通过黎明前的最后一轮考验。

但与餐饮业息息相关的调味品赛道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涨价,是餐饮相关企业谈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过去三年,厨邦、凤球唛、李锦记、恒顺醋业(600305.SH)、加加食品(002650.SZ)、海天味业(603288.SH)等多个调料厂商,集体发出了涨价通知,涨幅在3%-10%不等。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可圈可点。

近日,包括梅花生物(600873.SH)、海天味业、涪陵榨菜、中炬高新(600872.SH)等多家调味品企业披露了三季报。纵观调味品“领头羊”上市企业业绩,过半都处于增长态势,整体行业形势趋好。

从数据来看,营收前三甲为梅花生物、中粮糖业(600737.SH)和海天味业,均已超过百亿元,尤其是“味精龙头”梅花生物,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8.21亿元,同比上涨27.86%;归母净利润34.44亿元,同比上涨159.49%。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66.02亿元,同比增长25.55%;归母净利润8.68亿元,同比增长168.95%。在整个调味品赛道遥遥领先。

本文将聚焦这家“不太为人所知”的调味品巨头,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梅花生物为何能够“一骑绝尘”?

2、两条曲线助力生物发酵龙头打破成长逻辑?

3、如何看待梅花生物的未来成长性?

调味品里最会卖饲料的“A股分红之光”

味精,是几代人的味蕾记忆、居家烹调必备的调味品,提及味精品牌,国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就是“味精大王”莲花味精。

但近年来,由于莲花味精接连陷入运营困难、效益下滑等困境,日子不太好过,其味精产品不得不通过外部采购,贴标生产。

鲜为人知的是,梅花生物就是其背后重要的供应商。

梅花生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成立于2002年4月的河北梅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2月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10年12月借壳五洲明珠实现上市。

现在的梅花生物旗下主要有两款产品,一是食品味觉性状优化产品;另一个则是动物养氨基酸类产品。

前者主要包括谷氨酸、谷氨酸钠(味精的化学成分)等,其就是我们大众所熟知的“味精”,主要用于酱油、鸡精等调味料,下游需求主要对接餐饮、酱料、方便食品等。

过去几年来,伴随着食品工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传统速冻食品市场规模持续有明显提升,包括自热火锅、方面螺蛳粉、方便凉皮、预制菜等产品也竞相涌现,消费量与市场规模快速上行。

仅以预制菜赛道为例,我国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45亿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3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8.9%。

在需求的推动之下,味精的下游消费结构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食品加工及调味品行业的消费比重更是从2018年的约50%提升至2021年的70%左右。

与此同时,国内味精生产工艺主要是由靠玉米或玉米淀粉发酵而成,这意味着,谁能掌握原材料成本优势,谁就能在上游端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梅花生物围绕着玉米和煤炭生产区,在吉林白城、内蒙古通辽,以及新疆五家渠建立起了三大基地,这些距离玉米主要生产区的基地给梅花生物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根据国联证券的研报显示,梅花生物年产味精在95万吨左右,位居全球第二,在市场遥遥领先。

不过,调味品中的“味精巨头”还不足以概况梅花生物的全部。

根据2021年财报显示,动物营养氨基酸(赖、苏氨酸为主)是梅花生物目前最核心的产品,贡献了50.74%的收入和52.14%的利润,毛利率为19.87%,其次才是食品味觉性状优化产品(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为主)。

图源:梅花生物2021年财报

前文提到,梅花生物的三大基地是围绕着玉米的主要生产地,而玉米发酵的另一产物就是——苏、赖氨酸。最新研报显示,梅花生物的苏、赖氨酸产量,每年分别能达到30万吨、100万吨,纷纷位居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赖氨酸动物自身几乎无法合成,是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家禽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苏氨酸是猪饲料的第二限制氨基酸和家禽饲料的第三限制氨基酸,对于促进禽畜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换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家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提速,为保证饲料中整体氨基酸平衡,需要在其中入大量饲料氨基酸,这也给梅花生物带来了“第二增长曲线”。

可以说,梅花生物既是调味品巨头,又是生物发酵巨头。如此,也造就了“A股分红之光”。

据财报显示,在回报股东方面,梅花生物堪称大手笔,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高达67.55亿元,近三年分红比例高达92.30%。

两大因素,或将推动发酵巨头持续受益

消费品的本质是向消费者提供潜意识需要的产品,而公众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产品业态的变化。

调味品是个韧性很强的行业。比如说疫情期间,人们足不出户,不能外出聚餐,餐饮行业就此到了冰点。相对应的是,增加了大家在家做饭的频率,因此,家庭消费取而代之餐饮行业,成为调味品行业增量的主基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餐饮业下行的过程中,这个行业企却仍处于上升态势,目前市场规模已达到4600亿以上。

然而,伴随着人们对于调味品选择变得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和健康化,这也直接成了部分调味品企业涨价的“突破口”。

以海天味业为例,其涨价也被外界看成在情理之中。一方面,2021年是海天涨价周期的一个节点(从2010年底到2017年,海天基本上每隔2-3年就会进行一次涨价,涨幅在4%-5%之间),另一方面,海天需要对出厂端进行提价来提高渠道端利润空间,稳定经销商的心态。

在经济压力尚未缓解的情况下,短期上试图通过潜在的消费需求进行提价,的确会暂时缓解品牌的业绩压力,但是在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长此以往,海天的市场地位也会受到冲击。

反观处在调味品最上游的梅花生物,提价的方式是通过垄断而推进的,相对而言对品牌的市场地位撼动较小。

在当前“双碳”的目标背景下,出于环保达标和降耗要求,中小型味精厂商不断出清,以梅花生物为代表的国内味精龙头,行业寡头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

据统计显示,经过多年的行业整合,目前国内味精行业已基本形成阜丰集团、梅花生物和宁夏伊品三强鼎立的局面。截至2021年底,公司味精产能100万吨,阜丰集团产能近120万吨,宁夏伊品产能为40万吨,行业集中度CR3达到近90%。

更为重要的是,三大龙头通过行业竞争、整合以及巨大的资本投入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环保优势和进入壁垒。

就拿受碳指标限制来说,新进入企业配套热电和蒸汽的难度较大,难以具备成本优势,已经让一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在粮食和饲料安全背景下,降低豆粕用量,采用棉粕、菜籽粕等杂粕替代一部分豆粕作为饲料成为行业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单体分子,是支撑家畜家禽生长发育的必须营养物质。虽然高蛋白类杂粕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相当,但杂粕中的赖氨酸、苏氨酸等重要氨基酸的含量远低于豆粕。

而为促进料粮保供稳市,同时降低大豆对国外的依存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政府提出豆粕、玉米减量替代计划。

从长期来看,手握玉米原材料的梅花生物,伴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充,无论是调味品行业地位不断提升,还是受益于饲料中的豆粕替代,种种迹象表明,梅花生物的业绩或能维一个持续的增长。

危与机并重,梅花生物的远虑与近忧

但这并不意味着梅花生物的前方道路一帆风顺。

从长期来看,食品工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短期内有可能受限于经济复苏和消费者趋势变化的影响。

一方面,调味品等食品行业仅靠涨价并非万能。作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整个大消费板块并未如预期的复苏有利,餐饮行业又与消费息息相关。事实上,其他食品消费公司的业绩数据也都没有触底反弹的迹象。这对于梅花生物来说,或许是不利的。

而在另一方面,疫情养成的在家吃饭习惯,也在不断冲击着比如预制菜等自热食品的进入C端渠道的可能。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预制菜市场一直以B端为主,国海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预制菜C端占比仅20%。对于C端,所以很多新入局的企业将C端作为突破口,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在社交平台上,不乏网友评论道,“平时买的较多的是切好的食物原材料,预制菜很多都是机器按照比例计算炒好的,味道一般,一个人偶尔可以吃下,一家人的话不太行。”

从梅花生物的另一主营业务——动物营养氨基酸来看,抛开与消费复苏环环相扣的影响之外,无论是玉米成本价格波动,还是养猪的周期性,动物营养氨基酸的业绩红利受到隐藏波动性危险较大。

而最重要的是,除了远虑之外,梅花生物还存在着一定的“近忧”。

去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前梅花生物董秘杨兴慧与证监会二审行政判决书,审议结果为驳回原告杨兴慧的诉讼请求,维持原判。

这起案件是,前梅花生物董秘杨兴慧与昔日的梅花生物实控人孟庆山与之伙同操纵股价,被证监会处以三年市场禁入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倍罚款。

孟庆山,这位用“一粒粒味精称王”的梅花集团创始人操纵自家股票的案情也向投资者透露出其管理层的问题。

企业不安分的另一个佐证是,近两年,一个大多数人没听过、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词——“合成生物”,成为投资圈里最时髦的概念之一。

这一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是一种底层技术,可以应用在医疗医药、农业食品、环保、能源和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简而言之,就是什么都能往里装。

而梅花生物正是“合成生物”的概念股之一。显然,投资者要擦亮双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梅花生物

  • 传统味精产品价格下滑,梅花生物业绩五连降
  • A股股票回购一览:昨日25家公司披露回购进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调味品“隐形巨头”梅花生物的饲料生意

如何看待梅花生物的未来成长性?

文|财经无忌 萧田

防疫措施调整后,餐饮业并没有迎来预料中的“暖意”。

当外界以为餐饮老板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大干一场时,更多入行十来年的餐饮人却异常冷静。近年来,大量街边店相继消失,商场里到现在仍有大批店铺空置,现在谈餐饮大复苏还言之过早,餐饮业还需通过黎明前的最后一轮考验。

但与餐饮业息息相关的调味品赛道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涨价,是餐饮相关企业谈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过去三年,厨邦、凤球唛、李锦记、恒顺醋业(600305.SH)、加加食品(002650.SZ)、海天味业(603288.SH)等多个调料厂商,集体发出了涨价通知,涨幅在3%-10%不等。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可圈可点。

近日,包括梅花生物(600873.SH)、海天味业、涪陵榨菜、中炬高新(600872.SH)等多家调味品企业披露了三季报。纵观调味品“领头羊”上市企业业绩,过半都处于增长态势,整体行业形势趋好。

从数据来看,营收前三甲为梅花生物、中粮糖业(600737.SH)和海天味业,均已超过百亿元,尤其是“味精龙头”梅花生物,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8.21亿元,同比上涨27.86%;归母净利润34.44亿元,同比上涨159.49%。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66.02亿元,同比增长25.55%;归母净利润8.68亿元,同比增长168.95%。在整个调味品赛道遥遥领先。

本文将聚焦这家“不太为人所知”的调味品巨头,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梅花生物为何能够“一骑绝尘”?

2、两条曲线助力生物发酵龙头打破成长逻辑?

3、如何看待梅花生物的未来成长性?

调味品里最会卖饲料的“A股分红之光”

味精,是几代人的味蕾记忆、居家烹调必备的调味品,提及味精品牌,国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就是“味精大王”莲花味精。

但近年来,由于莲花味精接连陷入运营困难、效益下滑等困境,日子不太好过,其味精产品不得不通过外部采购,贴标生产。

鲜为人知的是,梅花生物就是其背后重要的供应商。

梅花生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成立于2002年4月的河北梅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2月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10年12月借壳五洲明珠实现上市。

现在的梅花生物旗下主要有两款产品,一是食品味觉性状优化产品;另一个则是动物养氨基酸类产品。

前者主要包括谷氨酸、谷氨酸钠(味精的化学成分)等,其就是我们大众所熟知的“味精”,主要用于酱油、鸡精等调味料,下游需求主要对接餐饮、酱料、方便食品等。

过去几年来,伴随着食品工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传统速冻食品市场规模持续有明显提升,包括自热火锅、方面螺蛳粉、方便凉皮、预制菜等产品也竞相涌现,消费量与市场规模快速上行。

仅以预制菜赛道为例,我国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45亿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3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8.9%。

在需求的推动之下,味精的下游消费结构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食品加工及调味品行业的消费比重更是从2018年的约50%提升至2021年的70%左右。

与此同时,国内味精生产工艺主要是由靠玉米或玉米淀粉发酵而成,这意味着,谁能掌握原材料成本优势,谁就能在上游端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梅花生物围绕着玉米和煤炭生产区,在吉林白城、内蒙古通辽,以及新疆五家渠建立起了三大基地,这些距离玉米主要生产区的基地给梅花生物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根据国联证券的研报显示,梅花生物年产味精在95万吨左右,位居全球第二,在市场遥遥领先。

不过,调味品中的“味精巨头”还不足以概况梅花生物的全部。

根据2021年财报显示,动物营养氨基酸(赖、苏氨酸为主)是梅花生物目前最核心的产品,贡献了50.74%的收入和52.14%的利润,毛利率为19.87%,其次才是食品味觉性状优化产品(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为主)。

图源:梅花生物2021年财报

前文提到,梅花生物的三大基地是围绕着玉米的主要生产地,而玉米发酵的另一产物就是——苏、赖氨酸。最新研报显示,梅花生物的苏、赖氨酸产量,每年分别能达到30万吨、100万吨,纷纷位居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赖氨酸动物自身几乎无法合成,是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家禽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苏氨酸是猪饲料的第二限制氨基酸和家禽饲料的第三限制氨基酸,对于促进禽畜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换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家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提速,为保证饲料中整体氨基酸平衡,需要在其中入大量饲料氨基酸,这也给梅花生物带来了“第二增长曲线”。

可以说,梅花生物既是调味品巨头,又是生物发酵巨头。如此,也造就了“A股分红之光”。

据财报显示,在回报股东方面,梅花生物堪称大手笔,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高达67.55亿元,近三年分红比例高达92.30%。

两大因素,或将推动发酵巨头持续受益

消费品的本质是向消费者提供潜意识需要的产品,而公众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产品业态的变化。

调味品是个韧性很强的行业。比如说疫情期间,人们足不出户,不能外出聚餐,餐饮行业就此到了冰点。相对应的是,增加了大家在家做饭的频率,因此,家庭消费取而代之餐饮行业,成为调味品行业增量的主基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餐饮业下行的过程中,这个行业企却仍处于上升态势,目前市场规模已达到4600亿以上。

然而,伴随着人们对于调味品选择变得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和健康化,这也直接成了部分调味品企业涨价的“突破口”。

以海天味业为例,其涨价也被外界看成在情理之中。一方面,2021年是海天涨价周期的一个节点(从2010年底到2017年,海天基本上每隔2-3年就会进行一次涨价,涨幅在4%-5%之间),另一方面,海天需要对出厂端进行提价来提高渠道端利润空间,稳定经销商的心态。

在经济压力尚未缓解的情况下,短期上试图通过潜在的消费需求进行提价,的确会暂时缓解品牌的业绩压力,但是在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长此以往,海天的市场地位也会受到冲击。

反观处在调味品最上游的梅花生物,提价的方式是通过垄断而推进的,相对而言对品牌的市场地位撼动较小。

在当前“双碳”的目标背景下,出于环保达标和降耗要求,中小型味精厂商不断出清,以梅花生物为代表的国内味精龙头,行业寡头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

据统计显示,经过多年的行业整合,目前国内味精行业已基本形成阜丰集团、梅花生物和宁夏伊品三强鼎立的局面。截至2021年底,公司味精产能100万吨,阜丰集团产能近120万吨,宁夏伊品产能为40万吨,行业集中度CR3达到近90%。

更为重要的是,三大龙头通过行业竞争、整合以及巨大的资本投入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环保优势和进入壁垒。

就拿受碳指标限制来说,新进入企业配套热电和蒸汽的难度较大,难以具备成本优势,已经让一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在粮食和饲料安全背景下,降低豆粕用量,采用棉粕、菜籽粕等杂粕替代一部分豆粕作为饲料成为行业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单体分子,是支撑家畜家禽生长发育的必须营养物质。虽然高蛋白类杂粕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相当,但杂粕中的赖氨酸、苏氨酸等重要氨基酸的含量远低于豆粕。

而为促进料粮保供稳市,同时降低大豆对国外的依存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政府提出豆粕、玉米减量替代计划。

从长期来看,手握玉米原材料的梅花生物,伴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充,无论是调味品行业地位不断提升,还是受益于饲料中的豆粕替代,种种迹象表明,梅花生物的业绩或能维一个持续的增长。

危与机并重,梅花生物的远虑与近忧

但这并不意味着梅花生物的前方道路一帆风顺。

从长期来看,食品工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短期内有可能受限于经济复苏和消费者趋势变化的影响。

一方面,调味品等食品行业仅靠涨价并非万能。作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整个大消费板块并未如预期的复苏有利,餐饮行业又与消费息息相关。事实上,其他食品消费公司的业绩数据也都没有触底反弹的迹象。这对于梅花生物来说,或许是不利的。

而在另一方面,疫情养成的在家吃饭习惯,也在不断冲击着比如预制菜等自热食品的进入C端渠道的可能。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预制菜市场一直以B端为主,国海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预制菜C端占比仅20%。对于C端,所以很多新入局的企业将C端作为突破口,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在社交平台上,不乏网友评论道,“平时买的较多的是切好的食物原材料,预制菜很多都是机器按照比例计算炒好的,味道一般,一个人偶尔可以吃下,一家人的话不太行。”

从梅花生物的另一主营业务——动物营养氨基酸来看,抛开与消费复苏环环相扣的影响之外,无论是玉米成本价格波动,还是养猪的周期性,动物营养氨基酸的业绩红利受到隐藏波动性危险较大。

而最重要的是,除了远虑之外,梅花生物还存在着一定的“近忧”。

去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前梅花生物董秘杨兴慧与证监会二审行政判决书,审议结果为驳回原告杨兴慧的诉讼请求,维持原判。

这起案件是,前梅花生物董秘杨兴慧与昔日的梅花生物实控人孟庆山与之伙同操纵股价,被证监会处以三年市场禁入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倍罚款。

孟庆山,这位用“一粒粒味精称王”的梅花集团创始人操纵自家股票的案情也向投资者透露出其管理层的问题。

企业不安分的另一个佐证是,近两年,一个大多数人没听过、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词——“合成生物”,成为投资圈里最时髦的概念之一。

这一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是一种底层技术,可以应用在医疗医药、农业食品、环保、能源和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简而言之,就是什么都能往里装。

而梅花生物正是“合成生物”的概念股之一。显然,投资者要擦亮双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