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2年,他们只去了一次电影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2年,他们只去了一次电影院

一个观众也不能少。

文|毒眸

“我去年只去过一次电影院,看的是《怒火·重案》。”邱哥(化名)努力回忆后发现,原来那已经是2021年的事了。而在2022年,他也稳定地保持着每年一部电影的习惯——因为太久没有和妻子单独约会,临时决定去看《人生大事》。

灯塔数据显示,2022年的观影人次只有7.1亿,比去年缩水了4亿多,只有最高点2019年17.28亿人次的一个零头——在中国电影失去的观众里,有向来对电影并不感冒的普通观众,也不乏一些曾经每月都会去三四次影院、现在“突然”与电影疏远了的存在。

“诶?这几年我为什么不去电影院了呢?”琦友(化名)一开始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十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她和好友总是跑电影院看新映影片;三年前家门口的小影院还开着,晚上吃过饭没事干就想着去看部电影打发时间;而在2022年,她只因为喜欢哈利波特而去影院看了《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或许是因为家门口的影院倒闭了,又或许是戴着口罩看电影觉得很“憋屈”,琦友说自己对现在的电影确实没太多的关注和兴趣了。

作为媒体人,光光(化名)有时会收到一些影片的赠票,但即使免费,也不愿意为“一看就不是我喜欢的影片”花上两个小时。他形容自己是四十岁的中年人,电影审美偏好已经非常固定、清晰,很难被营销手段和大众口碑左右了。

“我喜欢的电影是能展示生命的多种可能性的,是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他以主旋律影片举例,认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要素已经足够多,不需要再去电影院与之亲密接触了。所以在2022年,光光只去电影院看了《阿凡达:水之道》。

小螃蟹(化名)的观影偏好非常简单,喜欢搞笑的、能和朋友家人一起看的片子,2022年她只和丈夫在春节期间一起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前几年看了不少烂片,你们这些搞电影的就不能多拍点好看的片子吗?”小螃蟹并不是电影从业者,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根本没必要拍成电影的片子上映,“一张票还能卖五六十块!”

三年疫情反反复复地不能出门,国内院线上映影片数量减少,观众可选择的好片子并不多,票价还越来越贵——对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这其中任何一点都足以成为他们不再走进影院观影的理由。

以前市场好的时候,行业里经常讨论提高观众观影频次的问题,但如今一切回到起点,我们面临一个更加初始的问题:如何把那些离开电影院的观众重新拉回来,如何让一年只看一部电影的观众成为电影院的常客。

或许从这四位年均一部电影的观众身上能窥得一些找回电影观众的启示,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琦友:不是影迷的观众很难留住

大学时期的周末,我和室友们经常去看电影,相比KTV,电影院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很多时候去之前都不知道要看什么,但去了电影院总能在当天放映的片子里找到自己想看的。我们宿舍六个人,甚至会分开看不同的影片,有的人喜欢看文艺片,有的人喜欢看剧情片、爽片,大家的观影口味不同,却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影片,说明当时可以选择的电影是很多的。

我就比较喜欢看喜剧片、进口大片,不喜欢看文艺片或者主旋律影片,好像这几年突然出现了好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并不是排斥这种主题,只是拍得好无聊啊,有的过于煽情了,我反正是不会再去看了。

工作之后看电影的频率不如上学那会儿,但基本每个月也至少一部,以前住的地方对面就有一家电影院,可能吃完饭我和朋友穿着睡衣就买票进场了。疫情发生后,那家影院倒闭了。

去年只看了《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比起系列的前作没有太多惊喜,可以打及格分,但因为我喜欢哈利波特,所以只要有相关影片都会去看。我还喜欢漫威,但是这几年都没有漫威的片子在国内的影院上映了,好看的视效大片也并不多,这可能也是电影院失去我的原因吧。

我以前的观影习惯,可能就是靠“方便”和“有我喜欢的片子”这两点来维系的,如今这两点都不存在的话,好像就没有什么理由去看电影了,因为我本身也不是影迷。

疫情确实改变了很多东西,记得以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开售票软件,排名靠前的在映影片都会去看,现在连APP都不打开了,看电影的习惯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我特别喜欢沈腾,去年《独行月球》上映,好友看完后跟我说蛮好看的,愿意陪我再去看一遍,我们都约好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把这件事完全忘了,谁也没有再想起过;朋友说《沙丘》一定会是我喜欢的电影,但它上映的时候我都没听说过,生活里确实很少再听到电影的消息了。

不清楚现在的国产电影变成什么样了,前几天我在姐姐家看到CCTV6在播《我心飞扬》,就看了一会,实在太难看了,赶紧换台。过年要上映的影片只听说过《流浪地球2》和沈腾演的《满江红》,在抖音刷到过影片信息,春节大概率会去看一下。

但太久不看电影真的会变成习惯吧,对电影的要求可能也变得不一样了,比如像《中国机长》《攀登者》,这样的电影如果放在2022年,我是不可能去看的。而且戴着口罩看电影好难受啊,如果有一天我们出门都不戴口罩了,或许我会重新回到电影院,再看很多很多片子吧。

小螃蟹:拍一部好电影真的很难吗?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我和我先生一起看的,过年时间比较充裕,想看喜剧就只有这一个选择。两个人花了一百多买票,还是挺值的,我笑得很大声,周围的陌生人不理解:有这么好笑吗?反正是戳到我的笑点了。

我之前就很喜欢开心麻花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当时看了好几遍,很多人说《羞羞的铁拳》不好看,但我觉得很好笑。有时候沈腾马丽那几位演员一出来,我就开始笑了。去年有《独行月球》上映,我本来想看来着,但看口碑没有那么炸,还有疫情还在反复,就没去看。

结婚之前我去电影院的次数还挺多的,谈恋爱要约会,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去看电影。2019年春节档看了《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虽然票有点贵,但不觉得亏;记得2016年的电影票还很便宜,看《驴得水》好像只花了20块钱,特别喜欢,又好看又便宜,后来的《无名之辈》《半个喜剧》,只要是任素汐演的基本都看了,都还不错。

2018年和我先生、我外甥一起去看《海王》,我看得挺起劲的,但外甥连很多汉字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更别说英语了,他就很痛苦,看着看着跑出去了。我先生就出去陪他吃冰沙,留我一个人在电影院看——既适合成年人又适合儿童的片子几乎没见过,我的小孩现在才两岁,也不适合带她去电影院。

这几年又因为疫情经常连家门都出不了,疫情好一点有新片上映了,刷抖音看到视频挺感兴趣,想着有空去看,但忙着忙着就忘了,忘了也不会觉得很可惜——以前会有一种“这个片子我不看就落伍了”的感觉,现在似乎好多片子是不看也没觉得算错过。

在影院的时候能笑出声来,散场了回家还能回想一些情节和其中的意义,这种电影就是我愿意花钱花时间去看的。但这几年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影片好像越来越少了,花钱看了几部烂片之后,就很谨慎了,有的片子转网络,用会员就能看,看完后觉得“幸亏当时没去电影院”。

我还挺好奇的,拍电影的人在工作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制造一部很烂的电影吗?电影的质量是不可以人为控制的吗?为什么有那么多连我们外行都觉得难看的片子上映?拍一些又好笑又能带来思考的影片真的很难吗?

另一个我不太理解的是,李睿珺导演的那部电影,去年我想去影院看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合适的排片了,在网络看完的,后来网上也不能看了。那部电影太真实了,女主角的神态、动作和农村一些身患疾病的女性几乎一模一样,她们有的确实会嫁给村里的“老光棍”,两个人相互陪伴,外人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有爱情——这就是现实生活呀,电影也可以展示展示残酷的真实生活吧。

在要求观众对电影宽容的同时,对上映影片的多样性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包容呢?我们也不想只看一些“没什么必要”的电影,如果只是娱乐消遣,在家投影就行,有的影院银幕清晰度、色彩,比我家的投影强不了多少。

光光:好电影会展示生活看不到的可能性

《阿凡达1》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3D电影,之后我在电影院看的大多还是3D影片,但很多影片的3D效果差强人意,有的画面过暗,有的动作都看不清。我认为《阿凡达》在这方面是没有瑕疵的,整个视听效果都让我没有任何障碍地身临其境融入其中了,所以虽然如今3D已经普及了,但这次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不逊于第一部的。

影片的主题、理念都是我很认可的,其实很多听上去还不错的电影,为了节省时间就在B站上看一些解说,“20分钟观看一部电影”,但《阿凡达》不是这样的影片,在家看解说不可能有那么好的视听效果,当然要去电影院。

我个人自诩是看电影比较挑剔的观众,会先从已有信息里判断影片要表达的理念、剧情是不是符合我的观影口味,如果不合适,即使是赠票我也不会去看。像《你好,李焕英》就是我爱人带着孩子去看了,我没去,喜剧电影现在不太能让我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了——中年人的时间成本很夸张,以前没有孩子,和女朋友想什么时间去电影院就能什么时间去,现在不太可能了。

但还是有一些电影,像诺兰的片子,只要在中国上映我就一定会去电影院看,漫威也是。因为这些电影所讲的是离现实比较远的东西,我在影院里面不愿意看那种跟生活关系特别紧密的东西了,包括主旋律影片,现实生活里主旋律要素已经足够多了,走进电影院就想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实里可能体验不到的感觉。

只不过这种类型的影片在国内院线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疫情,上映的优质影片比较少,家庭和孩子的因素,适合家人一块看的、老少皆宜的影片也很少,所以我去电影院的频率也低了很多。过去听说什么好片子上映,我必须去看,无论如何都要看,现在是如果能赶上就去,赶不上就算了。

除了《阿凡达:水之道》,我今年还在影院看了一部法国舞蹈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院线商业片。看完之后会明显感受到,它是通过舞蹈这种形式,在思考和解答现代人对现代生活的困惑,里面有很多不断创新的、充满思考力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好电影就是向我们展示现实生活里看不到的可能性。

一些欧洲艺术电影里常有的东西,被拍摄对象的人格、拍摄方式的创新、充满想象力的理念和意图,它们千变万化,每每看到都会给人带来启发,永远可以打动人,但国产电影在这一点上有些逊色。触动人心的电影如果可以再多一点,我们这些观众还是愿意为之买单的。

邱哥:一个人去看电影这件事很傻X

2022年去看电影《人生大事》,是我和爱人久违的一次单独约会。

去年发生了很多事,我从省城回到家里小镇发展。原本我的两个小孩由父母照顾,我们夫妻二人在外打拼,时间久了觉得父母太辛苦了,就搬回来,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后,时间变得非常紧张。有天晚上我爱人觉得实在太累了,等两个小孩睡了后想出去看电影放松一下。这才开车去了电影院,现场搜了一下当时评分最高的电影,就是《人生大事》。

票价不贵,两张六十多,但小镇的电影院不论是环境、设施还是饮食都比不过省城。但电影本身确实很值得,我们俩从头哭到尾,我哭得比她还凶。看完我就一直记得在想一句话“人生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

有了两个小孩后,进电影院的频率就变成一年一次了,虽然结婚前也不多,就一年8部左右。去电影院最多的那一年是在追几个女孩子,大概看了有20多部。

结婚前,我更喜欢在电脑上用网盘下载电影看,题材不限制,比较偏爱悬疑、科幻、动作片,碰到喜欢的演员和导演也可以看爱情片,比如《单身男女》。我只有在看大片上映才会去电影院,不然干嘛花那个钱去看剧情啊?像在影院看《绿皮书》,花钱看了两个男的的友情,这不是我想要的观影体验。

但结婚后,老婆管着,还要带小孩,不太能碰电脑,就缺少了看电影的场景。我老婆也不爱看电影,反正我是不能接受一个人去电影院的,我觉得自己去看电影、自己去吃饭都很傻X,活到现在34岁了,我从来没有一顿饭是自己吃的,也不能跟兄弟去电影院,这件事对我来说太奇怪了!

所以电影院对我来说,应该只是一个满足约会需求的场所,我肯定不会为了一部影片自己去看,对电影的忠诚度几乎没有。像我这样的观众,就很需要那种适合跟爱人、家人一起看的,老少皆宜又有意思的影片。现在不太关注电影的情况,疫情之后这样的影片或许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吧。

今年春节档这么热闹,我应该会跟家里人一起去看看,最想看的肯定是《满江红》,看到沈腾和岳云鹏就知道会好笑,再看是张艺谋就觉得质量有了。个人感觉前几年国产电影发展得很好,一批新演员成长起来了,题材也丰富很多,主旋律题材都好看了不少。以前一说主旋律就是打打杀杀,现在就丰富了很多。

不过说起来,不去看电影可能也有个心态上的转变。以前没结婚的时候,每天都要玩电脑,那时候没有社交只有电脑,我也很爱看电影和动画片。《海贼王》那么长,我看了3遍,《通灵王》我看了4遍,喜欢的电影随时就下载了看,也追美剧《绝命毒师》等等。

但是现在,我那么喜欢《海贼王》的人,都只是在抖音上看最新剧情了,看看漫画发生了什么,实在没有那个时间和耐心坐下来看一集了。想看电影了,就打开抖音看看解说过过瘾。我现在觉得有那个时间看电影,不如去社交,兄弟们带点新朋友来喝酒,我就能认识一些新人。

等两个孩子长大,应该能多去电影院吧,带我老婆去看点喜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万达电影

3.5k
  • 化债政策出台,穗恒运A等相关上市公司迎来新机遇
  • 盘前机会前瞻| 10万亿化债举措出炉!这几家化债方向新标的有望充分受益(附概念股)

华谊兄弟

3.6k
  • 黑神话悟空概念震荡反弹,华谊兄弟20CM涨停
  • 涨停后再下跌,华谊兄弟真能喝到《黑神话:悟空》的汤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2年,他们只去了一次电影院

一个观众也不能少。

文|毒眸

“我去年只去过一次电影院,看的是《怒火·重案》。”邱哥(化名)努力回忆后发现,原来那已经是2021年的事了。而在2022年,他也稳定地保持着每年一部电影的习惯——因为太久没有和妻子单独约会,临时决定去看《人生大事》。

灯塔数据显示,2022年的观影人次只有7.1亿,比去年缩水了4亿多,只有最高点2019年17.28亿人次的一个零头——在中国电影失去的观众里,有向来对电影并不感冒的普通观众,也不乏一些曾经每月都会去三四次影院、现在“突然”与电影疏远了的存在。

“诶?这几年我为什么不去电影院了呢?”琦友(化名)一开始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十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她和好友总是跑电影院看新映影片;三年前家门口的小影院还开着,晚上吃过饭没事干就想着去看部电影打发时间;而在2022年,她只因为喜欢哈利波特而去影院看了《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或许是因为家门口的影院倒闭了,又或许是戴着口罩看电影觉得很“憋屈”,琦友说自己对现在的电影确实没太多的关注和兴趣了。

作为媒体人,光光(化名)有时会收到一些影片的赠票,但即使免费,也不愿意为“一看就不是我喜欢的影片”花上两个小时。他形容自己是四十岁的中年人,电影审美偏好已经非常固定、清晰,很难被营销手段和大众口碑左右了。

“我喜欢的电影是能展示生命的多种可能性的,是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他以主旋律影片举例,认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要素已经足够多,不需要再去电影院与之亲密接触了。所以在2022年,光光只去电影院看了《阿凡达:水之道》。

小螃蟹(化名)的观影偏好非常简单,喜欢搞笑的、能和朋友家人一起看的片子,2022年她只和丈夫在春节期间一起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前几年看了不少烂片,你们这些搞电影的就不能多拍点好看的片子吗?”小螃蟹并不是电影从业者,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根本没必要拍成电影的片子上映,“一张票还能卖五六十块!”

三年疫情反反复复地不能出门,国内院线上映影片数量减少,观众可选择的好片子并不多,票价还越来越贵——对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这其中任何一点都足以成为他们不再走进影院观影的理由。

以前市场好的时候,行业里经常讨论提高观众观影频次的问题,但如今一切回到起点,我们面临一个更加初始的问题:如何把那些离开电影院的观众重新拉回来,如何让一年只看一部电影的观众成为电影院的常客。

或许从这四位年均一部电影的观众身上能窥得一些找回电影观众的启示,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琦友:不是影迷的观众很难留住

大学时期的周末,我和室友们经常去看电影,相比KTV,电影院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很多时候去之前都不知道要看什么,但去了电影院总能在当天放映的片子里找到自己想看的。我们宿舍六个人,甚至会分开看不同的影片,有的人喜欢看文艺片,有的人喜欢看剧情片、爽片,大家的观影口味不同,却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影片,说明当时可以选择的电影是很多的。

我就比较喜欢看喜剧片、进口大片,不喜欢看文艺片或者主旋律影片,好像这几年突然出现了好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并不是排斥这种主题,只是拍得好无聊啊,有的过于煽情了,我反正是不会再去看了。

工作之后看电影的频率不如上学那会儿,但基本每个月也至少一部,以前住的地方对面就有一家电影院,可能吃完饭我和朋友穿着睡衣就买票进场了。疫情发生后,那家影院倒闭了。

去年只看了《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比起系列的前作没有太多惊喜,可以打及格分,但因为我喜欢哈利波特,所以只要有相关影片都会去看。我还喜欢漫威,但是这几年都没有漫威的片子在国内的影院上映了,好看的视效大片也并不多,这可能也是电影院失去我的原因吧。

我以前的观影习惯,可能就是靠“方便”和“有我喜欢的片子”这两点来维系的,如今这两点都不存在的话,好像就没有什么理由去看电影了,因为我本身也不是影迷。

疫情确实改变了很多东西,记得以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开售票软件,排名靠前的在映影片都会去看,现在连APP都不打开了,看电影的习惯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我特别喜欢沈腾,去年《独行月球》上映,好友看完后跟我说蛮好看的,愿意陪我再去看一遍,我们都约好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把这件事完全忘了,谁也没有再想起过;朋友说《沙丘》一定会是我喜欢的电影,但它上映的时候我都没听说过,生活里确实很少再听到电影的消息了。

不清楚现在的国产电影变成什么样了,前几天我在姐姐家看到CCTV6在播《我心飞扬》,就看了一会,实在太难看了,赶紧换台。过年要上映的影片只听说过《流浪地球2》和沈腾演的《满江红》,在抖音刷到过影片信息,春节大概率会去看一下。

但太久不看电影真的会变成习惯吧,对电影的要求可能也变得不一样了,比如像《中国机长》《攀登者》,这样的电影如果放在2022年,我是不可能去看的。而且戴着口罩看电影好难受啊,如果有一天我们出门都不戴口罩了,或许我会重新回到电影院,再看很多很多片子吧。

小螃蟹:拍一部好电影真的很难吗?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我和我先生一起看的,过年时间比较充裕,想看喜剧就只有这一个选择。两个人花了一百多买票,还是挺值的,我笑得很大声,周围的陌生人不理解:有这么好笑吗?反正是戳到我的笑点了。

我之前就很喜欢开心麻花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当时看了好几遍,很多人说《羞羞的铁拳》不好看,但我觉得很好笑。有时候沈腾马丽那几位演员一出来,我就开始笑了。去年有《独行月球》上映,我本来想看来着,但看口碑没有那么炸,还有疫情还在反复,就没去看。

结婚之前我去电影院的次数还挺多的,谈恋爱要约会,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去看电影。2019年春节档看了《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虽然票有点贵,但不觉得亏;记得2016年的电影票还很便宜,看《驴得水》好像只花了20块钱,特别喜欢,又好看又便宜,后来的《无名之辈》《半个喜剧》,只要是任素汐演的基本都看了,都还不错。

2018年和我先生、我外甥一起去看《海王》,我看得挺起劲的,但外甥连很多汉字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更别说英语了,他就很痛苦,看着看着跑出去了。我先生就出去陪他吃冰沙,留我一个人在电影院看——既适合成年人又适合儿童的片子几乎没见过,我的小孩现在才两岁,也不适合带她去电影院。

这几年又因为疫情经常连家门都出不了,疫情好一点有新片上映了,刷抖音看到视频挺感兴趣,想着有空去看,但忙着忙着就忘了,忘了也不会觉得很可惜——以前会有一种“这个片子我不看就落伍了”的感觉,现在似乎好多片子是不看也没觉得算错过。

在影院的时候能笑出声来,散场了回家还能回想一些情节和其中的意义,这种电影就是我愿意花钱花时间去看的。但这几年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影片好像越来越少了,花钱看了几部烂片之后,就很谨慎了,有的片子转网络,用会员就能看,看完后觉得“幸亏当时没去电影院”。

我还挺好奇的,拍电影的人在工作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制造一部很烂的电影吗?电影的质量是不可以人为控制的吗?为什么有那么多连我们外行都觉得难看的片子上映?拍一些又好笑又能带来思考的影片真的很难吗?

另一个我不太理解的是,李睿珺导演的那部电影,去年我想去影院看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合适的排片了,在网络看完的,后来网上也不能看了。那部电影太真实了,女主角的神态、动作和农村一些身患疾病的女性几乎一模一样,她们有的确实会嫁给村里的“老光棍”,两个人相互陪伴,外人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有爱情——这就是现实生活呀,电影也可以展示展示残酷的真实生活吧。

在要求观众对电影宽容的同时,对上映影片的多样性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包容呢?我们也不想只看一些“没什么必要”的电影,如果只是娱乐消遣,在家投影就行,有的影院银幕清晰度、色彩,比我家的投影强不了多少。

光光:好电影会展示生活看不到的可能性

《阿凡达1》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3D电影,之后我在电影院看的大多还是3D影片,但很多影片的3D效果差强人意,有的画面过暗,有的动作都看不清。我认为《阿凡达》在这方面是没有瑕疵的,整个视听效果都让我没有任何障碍地身临其境融入其中了,所以虽然如今3D已经普及了,但这次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不逊于第一部的。

影片的主题、理念都是我很认可的,其实很多听上去还不错的电影,为了节省时间就在B站上看一些解说,“20分钟观看一部电影”,但《阿凡达》不是这样的影片,在家看解说不可能有那么好的视听效果,当然要去电影院。

我个人自诩是看电影比较挑剔的观众,会先从已有信息里判断影片要表达的理念、剧情是不是符合我的观影口味,如果不合适,即使是赠票我也不会去看。像《你好,李焕英》就是我爱人带着孩子去看了,我没去,喜剧电影现在不太能让我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了——中年人的时间成本很夸张,以前没有孩子,和女朋友想什么时间去电影院就能什么时间去,现在不太可能了。

但还是有一些电影,像诺兰的片子,只要在中国上映我就一定会去电影院看,漫威也是。因为这些电影所讲的是离现实比较远的东西,我在影院里面不愿意看那种跟生活关系特别紧密的东西了,包括主旋律影片,现实生活里主旋律要素已经足够多了,走进电影院就想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实里可能体验不到的感觉。

只不过这种类型的影片在国内院线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疫情,上映的优质影片比较少,家庭和孩子的因素,适合家人一块看的、老少皆宜的影片也很少,所以我去电影院的频率也低了很多。过去听说什么好片子上映,我必须去看,无论如何都要看,现在是如果能赶上就去,赶不上就算了。

除了《阿凡达:水之道》,我今年还在影院看了一部法国舞蹈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院线商业片。看完之后会明显感受到,它是通过舞蹈这种形式,在思考和解答现代人对现代生活的困惑,里面有很多不断创新的、充满思考力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好电影就是向我们展示现实生活里看不到的可能性。

一些欧洲艺术电影里常有的东西,被拍摄对象的人格、拍摄方式的创新、充满想象力的理念和意图,它们千变万化,每每看到都会给人带来启发,永远可以打动人,但国产电影在这一点上有些逊色。触动人心的电影如果可以再多一点,我们这些观众还是愿意为之买单的。

邱哥:一个人去看电影这件事很傻X

2022年去看电影《人生大事》,是我和爱人久违的一次单独约会。

去年发生了很多事,我从省城回到家里小镇发展。原本我的两个小孩由父母照顾,我们夫妻二人在外打拼,时间久了觉得父母太辛苦了,就搬回来,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后,时间变得非常紧张。有天晚上我爱人觉得实在太累了,等两个小孩睡了后想出去看电影放松一下。这才开车去了电影院,现场搜了一下当时评分最高的电影,就是《人生大事》。

票价不贵,两张六十多,但小镇的电影院不论是环境、设施还是饮食都比不过省城。但电影本身确实很值得,我们俩从头哭到尾,我哭得比她还凶。看完我就一直记得在想一句话“人生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

有了两个小孩后,进电影院的频率就变成一年一次了,虽然结婚前也不多,就一年8部左右。去电影院最多的那一年是在追几个女孩子,大概看了有20多部。

结婚前,我更喜欢在电脑上用网盘下载电影看,题材不限制,比较偏爱悬疑、科幻、动作片,碰到喜欢的演员和导演也可以看爱情片,比如《单身男女》。我只有在看大片上映才会去电影院,不然干嘛花那个钱去看剧情啊?像在影院看《绿皮书》,花钱看了两个男的的友情,这不是我想要的观影体验。

但结婚后,老婆管着,还要带小孩,不太能碰电脑,就缺少了看电影的场景。我老婆也不爱看电影,反正我是不能接受一个人去电影院的,我觉得自己去看电影、自己去吃饭都很傻X,活到现在34岁了,我从来没有一顿饭是自己吃的,也不能跟兄弟去电影院,这件事对我来说太奇怪了!

所以电影院对我来说,应该只是一个满足约会需求的场所,我肯定不会为了一部影片自己去看,对电影的忠诚度几乎没有。像我这样的观众,就很需要那种适合跟爱人、家人一起看的,老少皆宜又有意思的影片。现在不太关注电影的情况,疫情之后这样的影片或许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吧。

今年春节档这么热闹,我应该会跟家里人一起去看看,最想看的肯定是《满江红》,看到沈腾和岳云鹏就知道会好笑,再看是张艺谋就觉得质量有了。个人感觉前几年国产电影发展得很好,一批新演员成长起来了,题材也丰富很多,主旋律题材都好看了不少。以前一说主旋律就是打打杀杀,现在就丰富了很多。

不过说起来,不去看电影可能也有个心态上的转变。以前没结婚的时候,每天都要玩电脑,那时候没有社交只有电脑,我也很爱看电影和动画片。《海贼王》那么长,我看了3遍,《通灵王》我看了4遍,喜欢的电影随时就下载了看,也追美剧《绝命毒师》等等。

但是现在,我那么喜欢《海贼王》的人,都只是在抖音上看最新剧情了,看看漫画发生了什么,实在没有那个时间和耐心坐下来看一集了。想看电影了,就打开抖音看看解说过过瘾。我现在觉得有那个时间看电影,不如去社交,兄弟们带点新朋友来喝酒,我就能认识一些新人。

等两个孩子长大,应该能多去电影院吧,带我老婆去看点喜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