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王玉
国家统计局周二发布数据称, 初步核算,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四季度GDP同比增长2.9%。去年四季度和全年GDP增速均好于市场预期。
数据公布前,界面新闻采访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2.2%,全年GDP增长2.8%。
2022年,在新冠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超预期下行等因素扰动下,中国经济呈现较大波动。一季度经济增速为4.8%,二季度下跌至0.4%,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接连出台后,三季度经济实现“V”型反弹,增速回升至3.9%。
国家统计局表示, 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
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徐天辰对界面新闻表示,2022年,高传染性的病毒变种蔓延,导致我国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不可兼得的两难局面。尽管如此,在政府大力稳增长的背景下,经济仍然取得了正增长,难能可贵。
徐天辰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或能达到5%-5.2%,主要的增长动力来源于疫情防控优化之后居民情绪好转,释放储蓄,推动消费见底反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二季度因低基数效应,将是全年高点,同比增速或超过7%。全年看,经济将继续向潜在增速回归,预计可以达到5%左右的增长。
基建投资高增速收官
基建投资无疑在2022年扮演了“挑大梁”的角色。全年来看,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比1-11月加快0.5个百分点,比2021年大幅提升9.0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推动基建增速大幅回升的关键词。专项债方面,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72761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1957亿元、专项债券50804亿元。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方面,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计投放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重大项目的资本金。与此同时,各银行为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累计授信额度已超3.5万亿元。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一揽子稳住经济大盘政策及其接续措施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很大,除了加发5000多亿元地方专项债结存限额、政策性金融工具持续加码外,补充抵押贷款(PSL)“重出江湖”,银行也在显著增加对基建项目的信贷投放等。
“这抵消了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对城投平台融资的抑制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为2022年基建投资高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他说。
多数分析师认为,在资金和项目的支持下,2023年基建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全年增速可能在6-7%左右。
王青表示,在目标财政赤字率上调、新增专项债额度有望达到4万亿元左右、上年新开工项目续建带动银行贷款较大规模流入等因素支持下,今年基建投资还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在6%左右。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也表示,2023年专项债仍将保持一定力度,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同时,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进一步扩容,重点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全年来看,基建投资增速或在6%-7%左右。
徐天辰则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仅为3-5%左右。“如果说基建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舵手’,那么2023年更像是‘催化剂’。”他说。
他指出,去年在基建稳增长的背景下,相关融资大幅增长,专项债余额更是首次突破20万亿元,但基建投资的“性价比”仍然值得关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地方金融风险,今年监管在安排基建融资方面可能将更为审慎,项目上也将进一步远离传统的“铁公基”,而是更侧重一些关键点,比如能源安全,以及充电桩、停车场等促进能源安全、改善消费场景的政策优先领域。
地产投资回落尚未止步
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降幅比1-11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投资数据的回落源于市场的低迷。克尔瑞地产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环比增长22.2%,增幅低于往年同期,同比下降30.8%,比前两个月略有扩大。累计来看,2022年,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同比下降41.6%。
“去年地产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频繁封控下居民避险情绪高增,减少购房支出,回款不畅加剧了房企融资困难,其次是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不足以逆转行业景气度。”徐天辰说。
继去年底出台“金融16条”、融资“三支箭”等改善房企资金面的措施后,近期政策层面接连表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
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宣布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同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要大力支持首套购房者,首付比、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还要合理支持二套房购房者,对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的购房家庭给予政策支持。
王青表示,2023年房地产投资将延续负增长,但降幅将较上年有所收窄,预计在6%左右。其中,下半年在低基数和销售回暖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有可能由负转正。
徐天辰表示,2023年伊始政策支持有明显升级,其积极影响有望率先反映在部分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交易上,但考虑到房地产行业链条长,从下游销售改善到中上游拿地施工改善仍然会有几个季度的时间差,所以房地产投资起色更可能出现在2023年下半年或2024年。
制造业投资韧性充足
2022年,制造业投资同比上涨9.1%,涨幅比1-11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界面新闻表示,整体看,去年四季度疫情散发导致供给和需求双弱,叠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制造业投资的动力比较弱。
作为驱动制造业投资的关键变量之一,工业利润的表现始终不温不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3.6%,降幅较前值扩大0.6个百分点。
分析师认为,在出口增速回落等因素下,制造业投资增速或继续呈小幅放缓态势,但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倾向明显,不应对制造业投资过于悲观。
据银保监会微信公众号12月23日消息,近期,银保监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在抓紧研究谋划2023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系列监管政策措施。银保监会强调,引导银行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
王青表示,接下来政策面会继续引导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国内经济反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支撑。不过,在全球经济放缓、美欧经济衰退阴影渐浓背景下,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制造业投资信心有可能弱化。另外,近期国内工业品价格走势转弱,多数制造业行业利润负增,也会在一段时间内给制造业投资造成不利影响。
徐天辰则表示,尽管明年全球需求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中国制造业的主要机会在于产业升级下抢占全球市场份额,以及欧洲能源问题下的生产份额跨境转移,因此不应对制造业投资的前景过于悲观。
李超也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强链补链等产业政策将驱动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补偿性消费有望涌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0.2%。其中,12月同比下降1.8%,降幅比11月收窄4.1个百分点。
按消费类型分,12月,商品零售同比下降0.1%,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5.5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4.1%,降幅比上月扩大5.7个百分点。
王青表示,疫情影响消退后,居民消费场景限制全面解除,部分补偿性消费将会涌现,加之上年基数明显偏低,今年全年社零同比增速有望反弹至8%左右,可选消费将引领商品消费修复。
李超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出防疫政策优化的适应期,随着疫情第一波高峰顺利渡过,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我国将进入“消费复苏→企业盈利上升→就业形势好转、员工收入上升→消费复苏”的正向循环。
罗志恒则认为,消费的提振需要一个过程,不可对消费反转有过高期待。他表示,主要是过去三年居民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意愿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另外,当前居民就业仍未出现实质性改善,当前收入以及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未出现明显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依然处于较高水平;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疫情冲击工业生产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12月同比增长1.3%,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防疫政策的突然转弯导致去年年末各地疫情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对工业生产造成明显冲击。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统计局调查发现,受疫情短期影响,制造业企业员工到岗率明显不足。
李超分析称,去年12月,疫情冲击是影响工业生产走弱的核心变量,疫情对企业产需、人员到岗、物流配送带来较大影响,导致工业生产有效工作时长大幅缩减。此外,地产不振、消费探底、出口放缓也对工业生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徐天辰认为,2023年工业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外需放缓,海外主要经济体今年会出现两个季度左右的经济下行;二是更多国家从疫情中走出,其制造业生产和投资恢复也将挤占一部分中国的份额。
王青则较为乐观。他指出,2023年工业生产增速将回升到5.5%左右。其中,国内消费反弹将取代外需 ,成为推动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若下半年楼市如期回暖,也将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推动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