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乐资本论 雪夜枫鳞
“《中国奇谭》真的很赞,出乎意料地好看。传统动画又回来的感觉。很多画面像是传统绘画,而有的镜头特效像参考了书法的用笔,韵味十足。创作者的文化水平挺高而且是真诚的,有的镜头能明显感觉出来是做了很多功课,成片效果也是颇具诚意的,”知名历史博主遗产君兴奋地表示。
新年第一天,《中国奇谭》在B站正式上线。这部作品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与B站联合出品。前两集播出之后,《中国奇谭》立刻引发全网热议。截至1月16日下午,《中国奇谭》四集短片在B站的播放量突破1亿次。415.3万人追番也证明了人们对于这部动画短片集的喜爱。
(图片来自于动画中国奇谭官博)
《中国奇谭》能够吸引如此之多的观众,一方面来源于万花筒式的美术风格,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贴近当下年轻人的主题。《鹅鹅鹅》那近似于cult片的美术风格,帮助《中国奇谭》率先出圈,但后续让更多年轻人上头的,则是《小妖怪的夏天》中那只近似于社畜的小猪妖。
事实上,《中国奇谭》这样的企划并非凭空诞生。上美影一直以来都有创作动画短片的传统。当中国动画走到100周年之际,上美影希望《中国奇谭》能够为中国动画带来一些新鲜空气。
同时,B站看到了《中国奇谭》这个企划艺术性的那一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企划起初的特色。两方合作,最终拿出了《中国奇谭》这样一个传承全体中国人回忆的动画短片集。
山水 创意by 娱乐资本论 ai作图
预言家游报与多位主创的沟通交流中发现,拓展中国动画的“中国”意蕴边界成为了许多创作者构思内容的初衷。甚至还有创作者直接表示,《中国奇谭》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通过这些风格迥异的短片,使“国风”概念实现多元化,而不再被几个符号所束缚。
《中国奇谭》在企划过程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创作者们对于“国风”的理解究竟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让“国风”实现多元化?带着这些问题,预言家游报深度对话了《中国奇谭》的各位主创,希望能够从他们口中得到问题的答案。
奇谭的诞生:继承传统,追求开放
《中国奇谭》是怎样诞生的?预言家游报了解到,为了《中国奇谭》能够顺利问世,上美影、B站和创作者三方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最终使得这部短片集成为风头一时无两的作品。
《中国奇谭》的构思缘起于2020年底。当时,面对2022年中国动画即将到来的100周年和中国动画新的百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在策划一个项目,以发扬中国动画极具特色的短片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也正琢磨着做一些有探索性又多元化的短片,双方一拍即合。
《中国奇谭》从2020年底开始立项,一直到2022年年末制作完成,中间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制作短片只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则是敲定导演阵容和每部短片的类型和风格。而在这一点上,上美影有着非常清晰的评判标准。
陈廖宇表示,《中国奇谭》挑选导演的标准需要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逆推,首要考量的就是能否符合多元化的要求。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和《鹅鹅鹅》都是手绘动画,但两者叙事和视觉风格迥然不同,而这种多元化和差异化正是《中国奇谭》所需要的。
(图片来自于动画中国奇谭官博)
《林林》的导演杨木也提到,导演组与他进行沟通的时候就明确告诉他,希望他能制作一部全CG动画短片,目的就是为了将《林林》和其他作品进行区分。因此,《中国奇谭》对于他而言算得上一次半命题作文。
追求多元化并不简单,通常意味着导演需要更长时间投入到创作中。这一点上,《中国奇谭》项目组给足了各位导演工期。《小妖怪的夏天》的导演於水感叹,平时制作一部12集的动画片,制作周期一般只有半年时间。而这次《中国奇谭》的时间比较充足,前前后后留出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於水在画面、声音和剧作层面都进行了精修。
那么,B站在《中国奇谭》项目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根据B站副总裁、《中国奇谭》总制片人张圣晏的介绍,B站的监制和制片参与到《中国奇谭》剧本的探讨和审核分镜等流程,为每部短片的制作提出了一些修改的建议。
与此同时,上美影选择B站作为合作伙伴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了平台属性。B站作为一个视频社区,平台生态极富多样性。所以,B站能够从用户理解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奇谭》提出了诸多建议。最后,B站还为《中国奇谭》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图片来自于动画中国奇谭官博)
事实上,短片集的第一部作品一般承担的任务就是引入更多观众,并吸引他们继续观看后面的作品。所以,在上美影与B站双方的讨论下,《小妖怪的夏天》作为第一部作品亮相。这部作品虽然风格化上没有后来《鹅鹅鹅》来得那么极致,但对于前期吸粉却显得至关重要。
B站认为,《中国奇谭》是一个艺术性较强的项目,但也有一些短片非常依赖故事性。B站。B站作为平台方在预判观众的口味、情绪点、情节的理解程度上提供了意见。
“艺术家更容易站在编导的视角去讲述一个故事。但是我们可能反过来会引导创作者去思考,当情节抛出之后,观众有没有跟上你的这个点?如果没有跟上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叙事结构,把某一个伏笔敲得再明显一点,让观众更早一点心理上面做好准备。一些关键情绪点的气氛渲染也是如此。某些能够刺激观众记忆点的部分,我们会建议作者进一步加强情绪,”张圣晏说道。
《小妖怪的夏天》结尾部分是最让普通观众津津乐道的部分,小猪妖能否活过来决定了人们对于这个故事最终的感情和接受程度。B站希望故事的结尾能够更加地符合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导演也给出了更具创意的解决方案。从后续的公众舆论不难看出,观众们非常喜欢现在的结局,并由此衍生了诸多用孙悟空的毫毛复活乌鸦的二创作品。
国风的解读:多元诠释,找寻自我
想要《中国奇谭》出圈,光有合理的创作模式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一部艺术性较强的短片集,《中国奇谭》如何体现出标题中“中国”意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和《中国奇谭》的创作者交流的时候预言家发现,很多导演在创作短片的过程中,利用动画形式或者新的技术对“国风”这一概念进行了多元化的诠释。这种多元化的创作目标,大大扩展了“国风”的边界。
於水导演就对国风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认为国风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浅显的符号,比如灯笼、爆竹或是熊猫等等。这些符号看上去可能有些近乎于刻板印象,但确实都是人们提到中国时第一反应能想到的元素。
第二个层次则是所谓的“中国美学”,视觉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体现了中国美学和其他地域的极大不同。《小妖怪的夏天》中大量使用“留白”的手法。无论是小猪妖被打晕时葫芦里的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还是隐藏“大王”这样一个重要人物,都是人们常说的留白,是“中国美学”中重要组成部分。
林林变化成狼的全过程也有着类似的逻辑。杨木认为,西方表现狼人变身的场景时,一般都会完全写实地呈现出整个变身的过程。东方的变身可能就只是“叮”地一下从人变成狼,写实和写意的区别就体现在这里。
(图片来自于动画中国奇谭官博)
第三个层次是彰显民族性格。於水认为中国的民族性格中包含了善良和坚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海外观众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大圣归来》和《哪吒魔童降世》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票房,也是来源于这种民族性格。这三种层次层层递进,构成了国风重要的组成部分。
陈廖宇导演的观点则更进一步,他认为中国动画已经进入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下一阶段如果想要取得进步,需要在“中国”这个概念上进行多元化的尝试。微观上说,每一个导演,或者每一家公司需要形成属于自己的中国化独特标志。
“今天新的历史背景下,青年导演在创作中体现中国特性,应该会有自己新的诠释,当然也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上美影的前辈们其实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当年的作品,在当年的语境下,除了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更多体现的也是创新。青年导演们现在的尝试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在寻找当下语境里如何体现中国特性,”陈廖宇表示。
杨木就践行了类似的创作思路。短片《林林》中,杨木特意没有采用任何中国符号性的元素,而是提取古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思维方式放入到剧情设计中。杨木希望营造的是一种东方感,不会被外在的造型和技术手段所束缚。
《林林》里有一段颇受好评的配乐,参考了《诗经》和《楚辞》的意韵。杨木表示,他们并没有直接照搬《诗经》和《楚辞》,而是重新进行了填词和编曲,融入了敦煌壁画上拓印的曲谱,呼应林林回家时路上的孤独状态。这种古典元素与当下现实的碰撞,正是前面所说的国风的拓展。
当然,一些短片国风意蕴与当下现实的融合,存在不少巧合的因素。於水坦陈,一开始创作《小妖怪的夏天》的时候,没有带着打工人的视角去看待整个故事。整个故事希望呈现的,还是处于大王洞最底层的小猪妖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什么问题,唐僧师徒的到来会给它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图片来自于动画中国奇谭官博)
早期看片时,许多观众的反馈都让於水意识到,人们还会从打工人的视角去解读短片,这对于普通人顺利走入《小妖怪的夏天》这个故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期短片上线时,B站制作了一批与打工人视角融合的宣传物料,直接促进了《中国奇谭》的破圈。
无论是B站的播放量,还是观众的口碑,都坚定了上美影和B站推出类似项目的信心。陈廖宇向预言家透露,《中国奇谭》不是一个孤立的计划,第二季已经处于筹备状态中。虽然目前所有的短片都是视频平台播出,但未来仍有无限可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中国奇谭》的故事。八个网播的短片对于《中国奇谭》而言,只是一个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