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雅琳
回首过往,听涛声不绝;展望未来,走出条坦坦大道。
1月12日,伴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山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山东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作为二十大后首次召开的省级地方两会,新一年山东如何“走在前、开新局”,锚定高质量发展?山东又将如何谋定发展新路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给予了我们想要的答案。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回首2022,山东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方面更进一步,新旧动能转换取得全面突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展望2023,山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要直面更多的风险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是山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起步之年。
2023年1月3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了《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山东“三年行动计划”)。
去年12月29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也曾表态,要“进一步提升山东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显然,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将事关山东能否兑现自身发展潜力。
站在整个山东省2023年发展角度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需要被摆在优先位置,因为其不仅关系到山东能否落实好国家战略,更将直接影响山东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提升济青“双核”能级
新出炉的山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提升济南、青岛城市能级,实施济南“强省会”、青岛“强龙头”战略,提出“2025年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进位争先”的要求。
自林武履新山东省委书记以来,济南与青岛正是其首先调研的两座城市。
山东释放的信号越发明晰,那就是,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升级态势,不管是济南“强省会”还是青岛“强龙头”,山东必须要有一个能打能扛,能独当一面的“强龙头”。它必须是能直面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局面,而不是局限于一省格局下的存量竞争。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两心”,青岛、济南两市的表现关乎全省发展大局。
龙头青岛市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2022年前三季,青岛市生产总值实现11024亿元,同比增长4.1%。预计全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处于合理区间。
省会济南市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坚定扛起稳定经济重大政治责任,“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
众多周知,济南和青岛在每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向来是被提及次数最多、引起讨论度最高的。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不例外。具体来看,济南与青岛的发力方向,具有明显的侧重点。前者要在黄河流域提升存在感,而后者则要在对外开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省政府报告中,“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获得重大进展”被放在首位提出。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济南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针对履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加强与沿黄城市群协作发展、推动沿黄达海大通道规划建设等。
在山东支持下,新一年济南将着力融入服务重大战略,加快增强省会引领带动力。2023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打造黄河生态轴、安全轴、发展轴、文化轴。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
起步区方面,山东今年将“突出交通优先、生态优先、配套优先,超前布局教育、医疗、社区商业等配套设施,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示范片区。高水平推进黄河大桥复线桥、综合医疗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加快国家电投氢能产业基地建设”。
而在“强龙头”的重任下,青岛则被寄予“对外开放”的厚望。
以“上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为例,山东要求青岛,要用好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上合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推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运营,加快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实体运作,打造欧亚班列日韩陆海快线集结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已连续举办三届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正在成为山东进一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一个重量级平台和载体,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也再次被提及。
此外,省政府报告再次点题济青联动,要“启动济青发展轴带三年行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走廊”。
比如:“建成济青中线智慧高速公路”“支持济青建设国家E级超算中心”“打造济青人才集聚平台”“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深化济南、青岛、威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支持济南、青岛、烟台等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东的经济发展,需要济青两座城市同时发力、联合发力,才能显出山东的优势,也才能有所成就。
另一方面,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走廊,意味着身处济青之间的潍坊与淄博两地,将有望从中收获利好。
“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
近年来,山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与国际竞争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
山东“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出,推动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特色化一体化发展,做强省会经济圈,提升胶东经济圈,振兴鲁南经济圈。
区位不同,禀赋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在提升“三圈”能级上,针对各市发展的侧重点需要各扬所长,这就需要山东省层面来统筹考量。
山东“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深入实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优化整合产业、科教、文旅、生态资源,加快济淄、济泰同城化发展,推进济德、济聊、济滨一体化发展;
深入实施胶东经济圈发展规划,出台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青潍日同城化和烟威同城化发展。支持烟台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市;
深入实施鲁南经济圈发展规划,支持枣庄、济宁、临沂、菏泽四市强化城市功能,协同联动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推动鲁南经济圈振兴呈现新气象,到202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
当然,这样的的战略目标,在山东“三年行动计划”中比比皆是,它也将这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核心显露出来,山东经过5年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山东要成为“强”省!
因此,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争取济南、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启动济青发展轴带三年行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走廊,更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带动作用”。
可见,如何巩固提升“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也将成为左右山东2023年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时,值得注意的一方面:根据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建议2023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
而这也与16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契合——集中在5.5%区间。
其中,青岛市、潍坊市、临沂市、淄博市、菏泽市、东营市、泰安市、滨州市、枣庄市等9市提出,2023年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济南市、烟台市、济宁市、德州市、聊城市等5市提出,2023年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威海市提出,2023年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日照市提出,2023年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
于山东而言,想要提升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不仅要靠青岛与济南两座“强”市,更要在“三大经济圈”找到最大公约数,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16地市一起完成经济增长目标。
毕竟,16地市强,山东才会更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