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逻辑上的坑,你踩过多少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逻辑上的坑,你踩过多少个?

在论证时,我们要谨慎使用证据,要保证证据的充分性,不然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在小样本中,什么结论都可能发生。

◆提出问题◆

李笑来在《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这篇文章中有段关于逻辑严谨的判断,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他将逻辑严谨地分为三个层次: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认知偏差。

并以此作出推论,若世上有七成的人识别不出简单的形式逻辑谬误,比如说肯定后件谬误:若 A 是真的,B 也是真的; 因此若 B 是真的,则 A 也是真的。

那么对于识别更难的非形式逻辑和认知偏差的比例肯定更少,因为后两者都比掌握形式逻辑更难,且难出很多。那么最终全面掌握这三个方面的人群比例其实连千分之一都不到。

◆形式逻辑◆

所谓形式逻辑是指传统逻辑,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

❶形式逻辑的常见方式

1. 因果论证:如果 A 那么 B;若 A 发生了,B 也发生。

2. 条件论证:如果 A 是真,那么 B 是真;当 A 是真,B 也是真。

3. 如果 A 那么 B;若没有发生 B,A 也不会发生。例子:下雨了,地面湿了;若地面没有湿,天肯定没下雨。

4. A 或 B;非 A,故B。例子:比赛结果要么 A 赢了,要么 B 赢了;若 A 没赢,则 B 赢了。

5. 著名的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当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的时候,结论必然是正确的。著名的例子:人固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这以上只是一些简单形式,还有许多更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

❷两种常见形式逻辑谬误

1. 如果 A 那么 B;所以非 A,就非 B。

例子:如果是鸟类,那么终将死亡;人不是鸟类;故人不会死亡 —— 这一看就是错误的。

2. 如果 A 那么 B;B 发生,故 A。

例子:如果是油条,那么是好吃的;面包是好吃的;因此面包是油条 —— 这一看就是错误的。

◆非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处理的是 “必然” 的推理,更多使用的是演绎法,经过一两千年的研究,人类终于发现这种逻辑推理在现实中根本不够用,因为现实中更普遍的不是必然,而是 “可能”。 于是,另外一个逻辑学科出现了 —— 非形式逻辑,它更贴近现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得更多。

❶非形式逻辑结论成立条件

1. 前提是真的。

2. 前提和结论是相关的。

3. 论证结构是正确。

若是违背上面三个条件,就犯了逻辑谬误,结论不成立。

❷非形式逻辑的谬误

1. 前提谬误:

▲ 前提是不可接受的。

比如著名的说谎者悖论:我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若我是真实的,话就是假的;若我是假的,话就是真的。不管怎么样,都是错的。

所以前提是不可接受的。

▲ 前提是矛盾。

例子:李先生是教高中数学,对教学有独特理念,曾经说过:要想学好数学,要靠 90% 的天分,80% 的努力。明显看出两者概率和不等于 1,所以是前提矛盾的谬误。

再举个例子:老师在讲台上气愤地说到,教你们我已经廋了 20 斤,原本 148 斤,现在 146 斤,教你们真的太累了。显然,要么瘦 20 斤,要么瘦 2 斤。他犯了前提矛盾谬误。

▲ 预期前提谬误。

前提是没有经过验证的,只是一种预期。

例子:比如 A 说明年房价肯定不会跌的,若是房价下跌,就说明我现在的房子肯定要贬值,这怎么可能。显然这家伙是以一种预期作为前提。

▲ 前提是没有的,专业名词是前提谬误或者循环论证。

例子:瘦子问胖子:你为何胖呀,胖子说:我吃得多。瘦子:为何你吃得多,胖子说:因为我长得胖。

压根没论证,只是反复强调结论。

再举个例子:因为人类的命运是注定的,所以他们缺乏自由的愿望。然后,几页之后,我们又读到:根据人类缺乏自由愿望的事实,所以他们的行为是被注定的。

如果这两个论证放在一起,就容易看得出来,但是若作者放开很远,就不容易分辨了。

以上就是前提谬误的几种方式,包括前提是不可接受,前提是矛盾的,前提是预期的,前提是没有的。

2. 前提和结论不相关

可分为不相关结论,不相关前提。

▲ 不相关结论

转移和偷换结论谬误,稻草人谬误。

转移和偷换结论,就是论证 A 成立,变成论证 A 成立。

举个例子:在某场大学辩论中,论题是大学教育应当是大众教育。而论证变成大学教育是大众教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但这两个结论差很远。前者是价值判断,后者是事实判断。前者用一个反例是驳不倒,后者一个反例就可以驳倒了。

1)不相关结论的另一种类别是稻草人谬误。转移和偷换结论是转移自己,而稻草人谬误是转移他人结论。

例子:张三说学好物理非常有用,李四说,你话不对,难道学好化学就没用。

张三的结论:学好物理有用。而李四把学好化学没用,强加给张三。稻草人很形象地理解,李四无法驳倒张三结论,就为张三设定稻草人结论,三言两者把他打倒。

这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 不相关前提

论证提出的前提和结论没有关系:诉诸人身攻击、诉诸权威,诉诸情感,诉诸无知,诉诸经验,诉诸传统等等。

1)诉诸人身攻击谬误

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非直接陈诉理由。

例子:比如赵薇用台独演员的事件,很多文章并不直接讨论事实,而去说赵薇的国籍,她如何迫害别人等等。

论证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这就是犯了诉诸人身攻击谬误。

2)诉诸权威谬误

诉诸权威谬误是诉诸权威论证的一种滥用,它具体指的是前提里面包含了与结果无关的权威的观点。

这案例在商业广告里面比比皆是,他们经常邀请明星作为代言人。

我举个例子:2009 年林心如为好太太晾衣架已经做了很多年广告,在广告当中,林心如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好太太,但事实在于林心如直到 2009 年还没有结婚,这则广告正是一个典型的诉诸权威谬误。

3)诉诸情感谬误

例子:犯人对法官说法官大人,你可不能判我死刑呀,我家里还有 3 个孩子,一旦我死了,他们的生活就没着落了呀。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这 3 个小朋友的怜悯和他是否应该被判死刑的结果是不相关的,他这就犯了诉诸情感谬误。

4)诉诸无知谬误

诉诸无知谬误的基本形式是没有人能证明 A 是假的,所以 A 是真的。

例子: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上帝不存在。

在我国刑事犯罪的审判当中,坚持的是无罪推定原则,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证明被告人有罪,必须要拿出证据,被告人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无罪。

5)诉诸传统谬误

它的论证模式通常是,A 是旧的或者是传统的,因此 A 是正确的。

举个例子:交警抓住了一个家伙,这里是单行道,逆行了,因此罚款 1000 元,司机委屈地说,警察叔叔啊,以前我这样走都没有问题啊。这里正是犯了诉诸传统谬误。

3. 推不出谬误

推不出谬误主要包含两点:证据不充分,因果论证结构不严谨。

▲ 证据不充分谬误

举个典型例子:

某 大公司引进了一条肥皂生产线,但是生产线有个缺陷,有的肥皂盒子是空的,没有装进肥皂就下了产线,于是该公司成立了一个几名博士为核心的团队,来解决这个 问题,在耗费数十万资金后,工程师们综合采用了机械,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开发了一个程序:在有盒子经过的时候,探测到空盒,并用自动机械臂把空盒 拿走。

另外一家乡镇企业遇到同样的情况,管理产线的小工,找来一台大功率电风扇,摆在产线旁,于是空盒子都被吹走了,几 百块的成本就解决了问题,这个鸡汤故事流传很长时间了,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大概是,高学历没什么好,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学历高低,独立观察和思考,小工也比 博士强,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即便是真的,我们能得出这个结论吗?以单一证据,最后却得出了人生道理和成功的路径。

这犯了证据不充分谬误。

所以在论证时,我们要谨慎使用证据,要保证证据的充分性,不然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在小样本中,什么结论都可能发生。

实际上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证据有: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等要使得证据充分,就是要让样本能够代表整体。

评价研究样本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必须要考虑的: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概括得出结论。大多数情况下,观察的事件或人群越多,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可靠。研究1000个样本比研究100个样本,自然更有说服力。

2)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和包含足够的多样性,例如要归纳大学生一般的饮酒习惯,那么样本必须建立在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类型的学生中。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如果研究者随机取样的话,就要尽量保证想要概括的所有事件都有同等的机会得到抽样,避免片面的抽样。

▲ 因果论证结构不严谨

在生活和工作中因果论证结构不严谨非常常见,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当事件甲和事件乙相关时,甲不一定导致乙。

比如成功人士比普通人早起,所以你要坚持早起,就离成功不远了。这里,早起和成功是相关的,但是早起不一定导致成功。

2)甲和乙相关,但其实二者没有直接因果,而是共享一个隐藏的原因丙。当丙发生时,甲和乙都发生。

例子:孩子长高,树也变高,二者相关但没有因果,而是共享一个原因——时间。

3)甲和乙是互为因果、相互发生作用的。

比如经济水平高的地方,教育质量也好,二者有相关性,但是很难说二者谁是明确的原因、明确的结果,因为它俩是相互促进的。

4)先后时间不能推出因果,事件甲紧接着事件乙发生,并不能证明两者有关系,这可能只是巧合。

例子: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表示:当他表扬表现完美的学员,学员下一次通常都会表现得差一些,相反对表现不好的学员大声怒吼,他们基本上在下一次表现会更好,所以他认为嘉奖没用,惩罚才有用。

但事实上这只是 “回归平均值” 的现象,表现和教练没有关系。

▲ 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要论证因果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万维刚在《万万没想到》一篇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中提到:

埃尼迪斯是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在 2005 年发表了两篇论文,证明大部分医学研究都是错的。他找出从 1990 年到 2003 年间发表在顶级临床医学期刊上的顶级论文,这些论文入选的标准是被引用超过 1000 次,发现符合这个标准的论文一共有 49 篇。其中 45 篇声称发现某种有效的药物或者疗法,他对这 45 篇论文重新做验证,发现这 45 篇最权威的论文只有 20 篇接受并扛过了时间的检验。顶级论文尚且如此,一般的医学论文又如何呢!

埃尼迪斯又做了一个实验,找到某一热门领域,针对里面 77 篇论文中的 432 个论断重新检验发现:只有一个论断,研究方法是严谨的,并且经过两次重复检验。

多么可怕的事实呀!换句话,基本上可以否定大部分医学中因果关系论证了。

◆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论证严谨◆

论证推理是反人类直觉的,是一种需要后天努力才能习得的技能。

同时认知新的思维框架和习得新的思维框架中间还差非常远,若没有经常性地刻意练习,难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自如应用。

那该如何刻意练习呢?我觉得可以把论证过程针对性地分开,比如一段时间内专门练习某一点,养成习惯后才练习下一点。

这些点包括:

1. 分清结论和前提。许多文章的结论和前提不清晰,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去找出结论和前提。

2. 验证前提的真假和可靠性。比如买房时中介为了让你高价买房,会跟你报高最近的同户型的成交价格,但这些价格大概率是假的。我们要想办法去找出真实的成交价,这样才能有效帮助我们判断。对于关键决策的某项前提,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互相独立渠道来验证。

3. 判断论证的因果关系。对于各种因果判断,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要仔细去考虑因果论证过程是如何得出的,有没有经过基本对照试验。

以上是练习论证严谨性的三个方面。

最后,在论证判断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进行严谨性思考,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法说话,没法生活和工作。我们只针对关键决策才如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逻辑上的坑,你踩过多少个?

在论证时,我们要谨慎使用证据,要保证证据的充分性,不然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在小样本中,什么结论都可能发生。

◆提出问题◆

李笑来在《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这篇文章中有段关于逻辑严谨的判断,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他将逻辑严谨地分为三个层次: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认知偏差。

并以此作出推论,若世上有七成的人识别不出简单的形式逻辑谬误,比如说肯定后件谬误:若 A 是真的,B 也是真的; 因此若 B 是真的,则 A 也是真的。

那么对于识别更难的非形式逻辑和认知偏差的比例肯定更少,因为后两者都比掌握形式逻辑更难,且难出很多。那么最终全面掌握这三个方面的人群比例其实连千分之一都不到。

◆形式逻辑◆

所谓形式逻辑是指传统逻辑,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

❶形式逻辑的常见方式

1. 因果论证:如果 A 那么 B;若 A 发生了,B 也发生。

2. 条件论证:如果 A 是真,那么 B 是真;当 A 是真,B 也是真。

3. 如果 A 那么 B;若没有发生 B,A 也不会发生。例子:下雨了,地面湿了;若地面没有湿,天肯定没下雨。

4. A 或 B;非 A,故B。例子:比赛结果要么 A 赢了,要么 B 赢了;若 A 没赢,则 B 赢了。

5. 著名的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当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的时候,结论必然是正确的。著名的例子:人固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这以上只是一些简单形式,还有许多更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

❷两种常见形式逻辑谬误

1. 如果 A 那么 B;所以非 A,就非 B。

例子:如果是鸟类,那么终将死亡;人不是鸟类;故人不会死亡 —— 这一看就是错误的。

2. 如果 A 那么 B;B 发生,故 A。

例子:如果是油条,那么是好吃的;面包是好吃的;因此面包是油条 —— 这一看就是错误的。

◆非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处理的是 “必然” 的推理,更多使用的是演绎法,经过一两千年的研究,人类终于发现这种逻辑推理在现实中根本不够用,因为现实中更普遍的不是必然,而是 “可能”。 于是,另外一个逻辑学科出现了 —— 非形式逻辑,它更贴近现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得更多。

❶非形式逻辑结论成立条件

1. 前提是真的。

2. 前提和结论是相关的。

3. 论证结构是正确。

若是违背上面三个条件,就犯了逻辑谬误,结论不成立。

❷非形式逻辑的谬误

1. 前提谬误:

▲ 前提是不可接受的。

比如著名的说谎者悖论:我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若我是真实的,话就是假的;若我是假的,话就是真的。不管怎么样,都是错的。

所以前提是不可接受的。

▲ 前提是矛盾。

例子:李先生是教高中数学,对教学有独特理念,曾经说过:要想学好数学,要靠 90% 的天分,80% 的努力。明显看出两者概率和不等于 1,所以是前提矛盾的谬误。

再举个例子:老师在讲台上气愤地说到,教你们我已经廋了 20 斤,原本 148 斤,现在 146 斤,教你们真的太累了。显然,要么瘦 20 斤,要么瘦 2 斤。他犯了前提矛盾谬误。

▲ 预期前提谬误。

前提是没有经过验证的,只是一种预期。

例子:比如 A 说明年房价肯定不会跌的,若是房价下跌,就说明我现在的房子肯定要贬值,这怎么可能。显然这家伙是以一种预期作为前提。

▲ 前提是没有的,专业名词是前提谬误或者循环论证。

例子:瘦子问胖子:你为何胖呀,胖子说:我吃得多。瘦子:为何你吃得多,胖子说:因为我长得胖。

压根没论证,只是反复强调结论。

再举个例子:因为人类的命运是注定的,所以他们缺乏自由的愿望。然后,几页之后,我们又读到:根据人类缺乏自由愿望的事实,所以他们的行为是被注定的。

如果这两个论证放在一起,就容易看得出来,但是若作者放开很远,就不容易分辨了。

以上就是前提谬误的几种方式,包括前提是不可接受,前提是矛盾的,前提是预期的,前提是没有的。

2. 前提和结论不相关

可分为不相关结论,不相关前提。

▲ 不相关结论

转移和偷换结论谬误,稻草人谬误。

转移和偷换结论,就是论证 A 成立,变成论证 A 成立。

举个例子:在某场大学辩论中,论题是大学教育应当是大众教育。而论证变成大学教育是大众教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但这两个结论差很远。前者是价值判断,后者是事实判断。前者用一个反例是驳不倒,后者一个反例就可以驳倒了。

1)不相关结论的另一种类别是稻草人谬误。转移和偷换结论是转移自己,而稻草人谬误是转移他人结论。

例子:张三说学好物理非常有用,李四说,你话不对,难道学好化学就没用。

张三的结论:学好物理有用。而李四把学好化学没用,强加给张三。稻草人很形象地理解,李四无法驳倒张三结论,就为张三设定稻草人结论,三言两者把他打倒。

这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 不相关前提

论证提出的前提和结论没有关系:诉诸人身攻击、诉诸权威,诉诸情感,诉诸无知,诉诸经验,诉诸传统等等。

1)诉诸人身攻击谬误

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非直接陈诉理由。

例子:比如赵薇用台独演员的事件,很多文章并不直接讨论事实,而去说赵薇的国籍,她如何迫害别人等等。

论证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这就是犯了诉诸人身攻击谬误。

2)诉诸权威谬误

诉诸权威谬误是诉诸权威论证的一种滥用,它具体指的是前提里面包含了与结果无关的权威的观点。

这案例在商业广告里面比比皆是,他们经常邀请明星作为代言人。

我举个例子:2009 年林心如为好太太晾衣架已经做了很多年广告,在广告当中,林心如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好太太,但事实在于林心如直到 2009 年还没有结婚,这则广告正是一个典型的诉诸权威谬误。

3)诉诸情感谬误

例子:犯人对法官说法官大人,你可不能判我死刑呀,我家里还有 3 个孩子,一旦我死了,他们的生活就没着落了呀。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这 3 个小朋友的怜悯和他是否应该被判死刑的结果是不相关的,他这就犯了诉诸情感谬误。

4)诉诸无知谬误

诉诸无知谬误的基本形式是没有人能证明 A 是假的,所以 A 是真的。

例子: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上帝不存在。

在我国刑事犯罪的审判当中,坚持的是无罪推定原则,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证明被告人有罪,必须要拿出证据,被告人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无罪。

5)诉诸传统谬误

它的论证模式通常是,A 是旧的或者是传统的,因此 A 是正确的。

举个例子:交警抓住了一个家伙,这里是单行道,逆行了,因此罚款 1000 元,司机委屈地说,警察叔叔啊,以前我这样走都没有问题啊。这里正是犯了诉诸传统谬误。

3. 推不出谬误

推不出谬误主要包含两点:证据不充分,因果论证结构不严谨。

▲ 证据不充分谬误

举个典型例子:

某 大公司引进了一条肥皂生产线,但是生产线有个缺陷,有的肥皂盒子是空的,没有装进肥皂就下了产线,于是该公司成立了一个几名博士为核心的团队,来解决这个 问题,在耗费数十万资金后,工程师们综合采用了机械,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开发了一个程序:在有盒子经过的时候,探测到空盒,并用自动机械臂把空盒 拿走。

另外一家乡镇企业遇到同样的情况,管理产线的小工,找来一台大功率电风扇,摆在产线旁,于是空盒子都被吹走了,几 百块的成本就解决了问题,这个鸡汤故事流传很长时间了,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大概是,高学历没什么好,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学历高低,独立观察和思考,小工也比 博士强,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即便是真的,我们能得出这个结论吗?以单一证据,最后却得出了人生道理和成功的路径。

这犯了证据不充分谬误。

所以在论证时,我们要谨慎使用证据,要保证证据的充分性,不然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在小样本中,什么结论都可能发生。

实际上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证据有: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等要使得证据充分,就是要让样本能够代表整体。

评价研究样本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必须要考虑的: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概括得出结论。大多数情况下,观察的事件或人群越多,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可靠。研究1000个样本比研究100个样本,自然更有说服力。

2)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和包含足够的多样性,例如要归纳大学生一般的饮酒习惯,那么样本必须建立在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类型的学生中。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如果研究者随机取样的话,就要尽量保证想要概括的所有事件都有同等的机会得到抽样,避免片面的抽样。

▲ 因果论证结构不严谨

在生活和工作中因果论证结构不严谨非常常见,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当事件甲和事件乙相关时,甲不一定导致乙。

比如成功人士比普通人早起,所以你要坚持早起,就离成功不远了。这里,早起和成功是相关的,但是早起不一定导致成功。

2)甲和乙相关,但其实二者没有直接因果,而是共享一个隐藏的原因丙。当丙发生时,甲和乙都发生。

例子:孩子长高,树也变高,二者相关但没有因果,而是共享一个原因——时间。

3)甲和乙是互为因果、相互发生作用的。

比如经济水平高的地方,教育质量也好,二者有相关性,但是很难说二者谁是明确的原因、明确的结果,因为它俩是相互促进的。

4)先后时间不能推出因果,事件甲紧接着事件乙发生,并不能证明两者有关系,这可能只是巧合。

例子: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表示:当他表扬表现完美的学员,学员下一次通常都会表现得差一些,相反对表现不好的学员大声怒吼,他们基本上在下一次表现会更好,所以他认为嘉奖没用,惩罚才有用。

但事实上这只是 “回归平均值” 的现象,表现和教练没有关系。

▲ 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要论证因果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万维刚在《万万没想到》一篇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中提到:

埃尼迪斯是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在 2005 年发表了两篇论文,证明大部分医学研究都是错的。他找出从 1990 年到 2003 年间发表在顶级临床医学期刊上的顶级论文,这些论文入选的标准是被引用超过 1000 次,发现符合这个标准的论文一共有 49 篇。其中 45 篇声称发现某种有效的药物或者疗法,他对这 45 篇论文重新做验证,发现这 45 篇最权威的论文只有 20 篇接受并扛过了时间的检验。顶级论文尚且如此,一般的医学论文又如何呢!

埃尼迪斯又做了一个实验,找到某一热门领域,针对里面 77 篇论文中的 432 个论断重新检验发现:只有一个论断,研究方法是严谨的,并且经过两次重复检验。

多么可怕的事实呀!换句话,基本上可以否定大部分医学中因果关系论证了。

◆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论证严谨◆

论证推理是反人类直觉的,是一种需要后天努力才能习得的技能。

同时认知新的思维框架和习得新的思维框架中间还差非常远,若没有经常性地刻意练习,难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自如应用。

那该如何刻意练习呢?我觉得可以把论证过程针对性地分开,比如一段时间内专门练习某一点,养成习惯后才练习下一点。

这些点包括:

1. 分清结论和前提。许多文章的结论和前提不清晰,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去找出结论和前提。

2. 验证前提的真假和可靠性。比如买房时中介为了让你高价买房,会跟你报高最近的同户型的成交价格,但这些价格大概率是假的。我们要想办法去找出真实的成交价,这样才能有效帮助我们判断。对于关键决策的某项前提,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互相独立渠道来验证。

3. 判断论证的因果关系。对于各种因果判断,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要仔细去考虑因果论证过程是如何得出的,有没有经过基本对照试验。

以上是练习论证严谨性的三个方面。

最后,在论证判断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进行严谨性思考,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法说话,没法生活和工作。我们只针对关键决策才如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